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節日黑板報:鬼節

節日黑板報:鬼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中國三大鬼節

節日黑板報:鬼節

清明節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爲一天,唐改爲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1]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中元節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爲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府之門,也是地府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爲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爲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爲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連救母的故事。

寒衣節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爲送寒衣節。 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爲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爲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爲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着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初一,燒寒衣,寄託着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着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同時,這一天也標誌着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爲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鬼市”

清代中晚期後,北京自發形成“鬼市”。“鬼市”又稱“鬼市子”,即夜間集市,至曉而散。清朝未年,北京“鬼市”極盛,一些皇室貴族的紈絝子弟,將家藏古玩珍寶偷出換錢;一些雞鳴狗盜之徒也將竊來之物天黑賣出,古玩行家經常揀漏買些便宜。北京的“鬼市”在天橋、西小市、高梁橋、朝陽門外等較多,解放之後消失了。1992年自發恢復,每到星期六下午就有京郊、天津、河北、內蒙、東北等地的小商小販驅車來到潘家園對面的華威橋旁工地,星期日凌晨挑燈叫賣,購銷兩旺,俗稱“華威橋鬼市”。天津作爲離北京最近的城市,自清朝末期天津開埠之後,很多達官顯貴、皇親國戚移居天津,古舊書存世較多,販運必經華威橋。賣家往往在地上鋪張報紙或一塊塑料布,擺上幾件古玩玉器、或真或假的古舊工藝品、舊書老報,然後蹲在一邊,用眼睛餘光掃視着行人,絕無高聲叫賣的。買家則悄悄穿行於地攤之間。稍微內行的,即使看到自己中意的東西也絕少直接問價,而是“顧左右而環視”,假裝外行。在心理上,鬼市賣舊書古玩的人,希望將帶的舊貨在天亮之前能順利賣出,不然天一亮,城管工商也來了;而去買佔舊書刊的人,又生怕去晚了,好東西被別人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