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小學生春節黑板報精編

小學生春節黑板報精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春節食俗

小學生春節黑板報精編

  關東年夜飯:保留古風俗 漢滿互影響

我國知名民俗專家曹保明介紹說,年夜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閤家歡”,因爲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在古代,人們認爲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爲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年夜飯通常是舊時關東農家中一年內最豐盛的一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滿桌的酒菜中必須要有魚,表示新的一年有餘錢、餘糧,一切都很寬裕。還必須有一碗紅燒丸子,表示闔家團圓。曹保明介紹說:“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關東老百姓始終有“窮過年,富過年,不吃餃子沒過年”的說法。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介紹說,餃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圍繞餃子的起源,民間產生過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但關東人一直崇尚春節的第一頓餃子在除夕夜子時(零點)吃,此風俗遍佈關東城鄉,並世代相傳至今。

如今在東北的許多農家,年夜飯依然保持着古時的許多風俗,如吃飯前祭祖,放鞭炮,吃餃子等。但由於近年來年夜飯的吃喝已不重要了,施立學認爲:“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範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它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和溫情中。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重慶土家年夜飯:“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剛進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紅杏村農民許文旭家就忙開了。爲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許文旭說,“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麪拌上作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裏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許文旭告訴記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爲以前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回肉,糯米也是稀罕東西,因此家家都把這兩道菜當作年夜飯展示手藝的機會,同時也是爲了犒勞辛勞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帶還曾一度成爲土家年夜飯的主菜。因爲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區吃鹽巴都困難,醫療條件也差,經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爲了給家人補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飯上一道海帶,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人來說,真可謂“山珍海味”,經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飯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帶早已退出年夜飯的“舞臺”。

土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各家都會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