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清明節移風易俗的成語大綱

清明節移風易俗的成語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導語: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逢清明人們都會祭祀掃墓,緬懷先人。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清明節移風易俗的成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清明節移風易俗的成語

  關於清明節的成語:

一抔黃土 一抔:一捧。一捧黃土。借指墳墓。現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

冢中枯骨 冢:墳墓。墳墓裏的枯骨。比喻沒有力量的人。

自掘墳墓 掘:挖。自己的所作所爲就象在替自己挖掘墳墓一樣。比喻自尋死路。

柴毀滅性 柴毀:因極度哀痛而骨瘦如柴。舊指因居父母喪過度悲痛而身體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趙儋《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杖而徐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嘆。”參見“哀毀骨立”、“柴毀骨立”

充棟汗牛 謂書籍堆得高及棟樑,多至牛馬運得出汗。形容藏書或著述之富。語出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爲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地負海涵 謂大地負載萬物,海洋容納百川。形容包羅萬象,含蘊豐富。語本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語本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

奮發踔厲 奮發有爲,意氣昂揚。語本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惠子知我 惠子指惠施,戰國宋人,在先秦諸子中屬名家,爲莊周契友。惠死後,莊周過其墓,曾借匠石斫堊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爲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見《莊子·徐無鬼》。後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

三遷之教 漢·劉向《列女傳》載:孟母帶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喪;後遷居集市,又跟着學商人自吹自誇;孟母遷居學堂附近,孟子從此學習禮節,要求上學。後人用“孟母三遷”、“三遷之教”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境以利於教育子女。

掃墓望喪 掃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謂酷吏必當有惡報,指日可待。語本《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嚴延年遷河南太守,其母從東海來,欲從延年臘,到洛陽,適見奏報引決囚人。母大驚,謂延年曰:“我不自意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東歸,掃除墓地耳!”後歲餘,延年果敗。

殺衣縮食 “殺”念shài。猶節衣縮食。明·寧濂《故麗水葉府君墓銘》:“家雖貧,殺衣縮食,葬宗黨十餘。”

水佩風裳 以水作佩飾,以風爲衣裳。語本唐李賀《蘇小小墓》詩:“風爲裳,水爲佩”。本寫美人的妝飾。後用以形容荷葉荷花之狀貌。

投阱下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委委佗佗 雍容自得貌。《詩·墉風·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毛傳:“委委者,行可委曲蹤跡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朱熹集傳:“雍容自得之貌。”明宋濂《梅府君墓誌銘》:“命也奈何,芝生巖阿;既採且歌,委委佗佗。”清錢謙益《御史族兄汝瞻畫像贊》:“委委佗佗,開

懸門抉目 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員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聽信讒言,不從忠告,反賜之劍命自殺。伍員臨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爲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後以“懸門抉目”爲烈士殉國的典故。

贏金一經 謂留下滿筐的金銀,不如傳授一經。贏,通“籝”。典出《漢書·韋賢傳》:“賢四子;長子方山爲高寢令,早終;次子弘,至東海太守;次子舜,留魯守墳墓;少子玄成,復以明經歷位至丞相。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顏師古注:“今書本籝字或作盈,又是盈滿之

椎理穿掘 殺人埋屍,發冢盜墓。泛指行兇作惡。

椎牛發冢 亦作“椎牛發?冢”。殺牛盜墓。謂爲盜無所不爲,窮兇極惡。

墓木拱矣 〖解釋〗墳墓上的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麼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這是罵人的話。後指人死了很久。

一掊土 〖解釋〗抔:用手捧東西。一捧黃土。指墳墓。現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

  關於風俗的.成語:

被髮文身 被髮:散發;文身:身上刺花紋。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俗。後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俗。

出處:《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

比戶可封 差不多每家每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風俗淳美。

出處:見“比屋可封”。

比屋而封 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後泛稱風俗淳美。

出處:《尚書大傳》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漢·陸賈《新語·無爲》:“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者,教化使然也。”

採風問俗 採集歌謠,訪問風俗。

出處:清·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採風問俗,紀載宜詳;品翠題紅,篇章爭麗。”

斷髮文身 剪短頭髮,身上刺着花紋。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俗。

出處:《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髮文身,祼以爲飾,豈禮也哉。”《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斷髮紋身 剪短頭髮,身上刺着花紋。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俗。同“斷髮文身”。

出處:馮至《伍子胥》九:“在吳越的邊境上還有許多野人,他們是斷髮紋身的。”

肥冬瘦年 南宋吳地風俗多重冬至而略歲節,冬至時家家互送節物,有“肥冬瘦年”之諺。見宋無名氏《豹隱紀談》、宋范成大《吳郡志·風俗》。

風俗人情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

出處:唐·杜牧《唐故范陽盧秀才墓誌》:“因言燕趙間山川夷險,教令風俗人情之所短長。”

風土人情 風土:山川風俗、氣候等的總稱;人情:人的性情、習慣。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又問了問褚一官走了幾省,說了些那省的風土人情,論了些那省的山川形勝。”

改俗遷風 遷:改。改變風俗習氣。

出處:《梁書·何胤傳》:“兼以世道澆暮,爭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

古道熱腸 古道:上古時代的風俗習慣,形容厚道;熱腸:熱心腸。指待人真誠、熱情。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幾個人當中,畢竟是老頭子秦梅士古道熱腸。”

化民易俗 教化百姓,改變風俗。

毀風敗俗 敗壞良好的風俗。同“傷風敗俗”。

出處:《晉書·劉毅傳》:“毀風敗俗,無益於化;古今之失,莫大於此。”

極重不反 指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弊端或某種局面難以改變。用於消極方面。同“極重難返”。

出處:清·陳確《答張考夫書》:“今《大學》之爲聖經,已成極重不反之勢。”

極重難返 猶積重難返。指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弊端或某種局面難以改變。用於消極方面。

出處:清·顧炎武《日知錄·蘇鬆二府田賦之重》:“此固其極重難返之勢,始於景定,訖於洪武,而徵科之額,十倍於紹煕以前者也。”

絕國殊俗 絕國:異國。殊俗:不同的風俗。指身在異國不同風俗的地方。

披髮文身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髮披散,身刺花紋。

出處:《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遷風移俗 猶言移風易俗。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染風習俗 指受風俗影響而有所習染。

出處:《雲笈七籤》卷五六:“五氣者,隨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風習俗,所以變化無窮,不惟萬數。”

熱腸古道 熱腸:熱心腸;古道:上古時代的風俗習慣,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誠、熱情。

出處:清·吳趼人《糊塗世界》:“老哥熱腸古道,我們是一向欽佩的。”

入邦問俗 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風俗習慣。同“入國問俗”。

入國問俗 國:原指都城,後多指國家。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風俗習慣。

出處:《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入境問俗 進入別的國家,先問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風俗習慣,以免違犯。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傷風敗化 指敗壞社會風俗。多用來遣責道德敗壞的行爲。同“傷風敗俗”。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一回:“世人都把那淫慾之事當作‘情’字,所以作出傷風敗化的事來,還自謂風月多情,無關緊要。”

傷風敗俗 傷、敗:敗壞。指敗壞社會風俗。多用來遣責道德敗壞的行爲。

出處:唐·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傷化敗俗 指敗壞教化和風俗。

出處:《漢書·貨殖傳》:“又況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發、雍樂成之徒,猶夏齒列,傷化敗俗,大亂之道也。”

傷教敗俗 指敗壞教化和風俗。同“傷化敗俗”。

出處:明·馬中錫《罪言》:“今諸小道家淺陋無理,葬得善地,雖殺人巨盜,亦可獲福;課得美佔,雖弒父與君,亦無大害。傷教敗俗,莫過於此。”

時殊風異 時:時代。風:風俗。殊、異:不同。時代不同,風俗也不同。

樹俗立化 樹立風俗教化。

隨鄉入俗 到一個地方就按照這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生活。也比喻到什麼地方都能適應。同“隨鄉入鄉”。

隨鄉入鄉 到一個地方就按照這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生活。也比喻到什麼地方都能適應。

出處:《莊子·山木》:“入其俗,從其令。”宋·范成大《秋雨快晴靜勝堂席上》詩:“天涯節物遮愁眼,旦復隨鄉便入鄉。”

誶帚德鋤 形容風俗敗壞,不仁愛。

出處:漢·賈誼《治安策》:“商君遺禮義,棄仁恩,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

未能免俗 沒能夠擺脫開自己不以爲然的風俗習慣。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物殷俗阜 物產豐盛,風俗淳厚。

習俗移性 風俗習慣可以改變人的習性。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雜上》:“汨常移質,習俗移性。”

相沿成俗 因襲某種做法傳下來,形成風俗習慣。

一軌同風 車軌相同,風俗一致。比喻國家統一。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上》:“一軌九州,同風天下。”

一民同俗 指使人民的思想風俗齊同。

出處:語出《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移風改俗 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出處:《宋書·樂志一》:“移風改俗,致和樂之極。”

移風革俗 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出處:《魏書·高閭傳》:“移風革俗,天保載定。”

移風易尚 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出處:明·劉基《〈蘇平仲文集〉序》:“移風易尚之機,實肇於此。”

移風易俗 移:改變;易:變換。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出處:《荀子·樂論》:“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遺風舊俗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

出處:元·揭傒斯《彭州學記》:“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爲賓主,治者狃聞習見,以遺風舊俗爲可鄙,前言往行爲可鄙。”

遺風餘俗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

出處:漢·賈誼《治安策》:“曩之爲秦者,今轉而爲漢矣,然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

遺風餘習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同“遺風餘俗”。

出處:《宣和書譜·衛恆》:“學家相傳,四世不墜,盛哉,遂與王謝家遺風餘習相季孟也。”

遺風餘象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出處:宋·司馬光《投壺新格》:“古者壺矢之制,揖讓之容,今雖闕焉,然其遺風餘象猶彷彿也。”

有傷風化 傷:妨礙、敗壞;風化:風俗教化。敗壞、損害社會的風俗和教化。指對社會風俗、教育有不好影響的言行。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你道做了有傷風化,誰就你那燕爾新婚。”

約定俗成 指事物的名稱或社會習慣往往是由人民羣衆經過長期社會實踐而確定或形成的。

出處:《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祝髮文身 削短頭髮,刻畫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區異族的風俗服制。

出處:《轂樑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髮文身。”晉·孫綽《喻道論》:“周之泰伯遠棄骨肉,託跡異域,祝髮文身,存之不反,而論稱至德,書著大賢。”

  形容傳統風俗的成語: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寒食,指寒食節。元宵,指元宵節。全句比喻天天都像過節一樣,生活豪奢,無節制的尋歡作樂。

2、井井有條

清明節的折柳、戴柳的習俗,後來就演化爲把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即源出於此),這也是清明節植樹的起源

3、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貞元十二年進士,官嶺南節度使。《太平廣記》中有一則關於他作此詩的故事:崔護在中進士前的某年清明節,獨遊長安城南,看見一座桃花盛開的農莊,他上前去叩莊院的大門,想要討杯水酒來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豔如桃花的女子開門接待。第二年的清明節,崔護情不自禁地前往尋訪那位女子。桃花依舊,但大門深鎖,芳蹤杳然。崔護失望之餘,在門扉題上「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以記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後來「人面桃花」演變爲成語,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外,也被用來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4、大力將軍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節去野寺飲酒,見殿前有個古鐘,能裝兩石多的東西,可是古鐘上下土痕手跡,儼然是新近留下來的。從下面向裏窺視,見裏面有個竹筐,不知裝的是什麼。讓幾個人幫忙,想掀開古鐘來看看,卻無法移動一點。伊璜更加驚訝,決定慢慢喝酒等着;不一會,有個乞兒進來,帶着要來的食物。只見他用一隻手提起古鐘,一隻手把食物放進筐內。放完了合上古鐘離去,不久乞兒又來,從古鐘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輕鬆的如同打開箱子。大家都很驚訝。伊璜問:“你這樣有本事,爲什麼要行乞呢?”回答說:“我吃的多,沒有人僱我。” 伊璜勸他去投軍,乞兒擔心沒有門路。伊璜於是帶他回家,給他飽飯吃,估計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飯。給他換了衣服鞋襪,送他五十金打發他走了。

十幾年後,查伊璜有個子侄在閩南當縣令,忽然有個叫吳六一的將軍前來拜見。攀談間,問:“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說:“是我叔父。他與將軍有舊嗎?”說:“是我的老師。一別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見上一面。”那個子侄胡亂答應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賢,怎麼會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來了,告訴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沒有記憶。因爲對方問訊的很殷勤,於是前去拜會。將軍疾出,到大門外來迎接。伊璜仔細看,素昧平生,懷疑將軍搞錯了。但是將軍態度越發恭敬,打發走了別的客人,連請伊璜進了三四重門,看見有女子往來,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將軍作揖,請伊璜登堂就座。有人捧來朝服,將軍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幹什麼。數人將伊璜按在座位上,將軍以參見父君的大禮向他朝拜。伊璜大驚,更加不解。將軍換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記得那個舉鐘的乞兒了嗎?”

後來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場文字獄)中受株連,被收監,最終能夠得以倖免,都是因爲將軍出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