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怙惡不悛的成語解釋大綱

怙惡不悛的成語解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注音】hù è bù quān

怙惡不悛的成語解釋

【典故】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左傳·隱公六年》

【解釋】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做壞事

【結構】連動式

【近義詞】死不改悔、罪大惡極

反義詞】翻然悔悟、痛改前非

【同韻詞】一柱擎天、逆理違天、毋食馬肝、重於泰山、戒奢以儉、廢寢忘飱、秀色堪餐、送佛送到西天、珠履三千、水宿風餐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衛國聯合宋、陳等國進攻鄭國。鄭莊公爲了離間衛國的盟國陳國,就派使者去與陳桓公要求和好結盟。陳桓公瞧不起鄭莊公,拒絕結盟。鄭莊公率大軍攻打陳國,打敗陳軍。史學家評論陳桓公長期做罪惡的事是自食其果的

【成語舉例】若授以遠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惡不悛,恃遠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訴。 《宋史·王化基傳》

【成語例句】

從上述進攻國家和人民的罪行來說,怙惡不悛的大貪污犯與大盜竊犯究竟是極少數,這些人有的直接謀害人民志願軍,完全充當美國帝國主義的幫兇,有的不但組織攻守同盟乃至生死同盟,甚至對檢舉人進行罪惡的.報復,乃至殺人滅跡;他們至死不悟,實際上已十足成爲中國民族與人民的敵人,不僅不應列入一般的人民的隊伍,也不應列入一般的資產階級的隊伍;可是絕大多數的資本家,不僅有的始終是守法的,而不法的,經過法律的譴責和警戒,羣衆的監督和影響,也只得悔悟、坦白,而成爲守法的人。

一方面,對那些罪大惡極,怙惡不悛,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重大刑事犯罪分子,需要;另一方面,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範圍,並規定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或者報請最高人民法院覈准。

希望你不要怙惡不悛,不要企圖在父罕無恙時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