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經典文言文15篇

經典文言文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爲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經典文言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文言文15篇

經典文言文1

NO1、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NO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NO3、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NO4、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NO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NO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NO7、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NO8、學不可以已。——《荀子》

NO9、差之毫釐,繆以千里。——陸九淵

NO10、報國之心,死而後已。——蘇軾

NO1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NO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NO13、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NO14、好學而不貳。——《左傳》

NO15、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葛洪

NO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NO1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NO1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NO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孔子

NO2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NO21、學而不化,非學也。——楊萬里

NO22、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NO23、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NO24、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NO25、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NO26、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文天祥

NO27、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呻吟語·捲上》

NO28、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NO29、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NO30、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NO31、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NO32、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NO3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NO34、人皆可以爲堯舜。——《孟子》

NO35、君子憂道不憂貧。

NO36、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

NO3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NO38、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

NO39、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

NO40、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NO41、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尚書》

NO4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

NO43、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NO44、人之爲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顧炎武

NO4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NO46、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孟子》

NO47、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NO48、讀書本意在元元。——陸游

NO49、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NO50、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

NO5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NO52、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NO5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NO54、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關人赴安西》

NO55、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NO56、一寸山河一寸金。——左企弓語

NO5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NO58、知恥近乎勇。——《中庸》

NO59、位卑未敢忘國。——陸游《病起書懷》

NO6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NO61、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武則天

NO6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NO63、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

NO64、見義不爲,非勇也。——論語

NO65、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戰國策》

NO66、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NO67、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NO68、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NO6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NO70、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NO71、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陳蕃語

NO7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NO7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爲春。——蘇麟

NO74、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誠表》

NO75、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NO76、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NO7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NO78、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NO79、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NO80、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NO8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NO82、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

NO8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NO8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NO85、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資治通鑑》

NO8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經典文言文2

吾兄:

新春伊始,然不能共度佳節,甚憾!

雖如此,猶藉此佳際訴願於兄,以表情誼。

惟願兄值此新年之際於公於私皆更上一層樓,高堂康健,手足和睦,嬌妻愛子皆能如意,兄亦能心想事成,方顯吾之殷切祝福。

雖人各一方,猶可見吾等之友誼地久天長。

尚惟!

經典文言文3

維子虛之年,烏有之月,無何之日,待考之時,流寓客子謹以湘江之清波,洞庭之落木,嶽麓之孤雲,君山之淚竹,更兼紙錢香燭,白酒清茶,自奠於靈前,涕泣而曰:

嗚呼!客子!!君之生也,歲次乙卯,月次己卯,日柱丙辰,時在壬辰。四柱六爻,文昌未遇,驛馬先行,故以客名,其流寓可知耳。前生今生,誰非過客?居者行者,亦是一家。而君三十年來,飄蕩無依,託鉢沿門。款段之馬,下澤之車,可有入君夢境者?墜水飛鳶,繞枝烏鵲,念此不覺大慟。嗚呼!!客子,厄君如此,時耶命耶?悼詞

君好縱橫,心慕張蘇,欲四方結客,以謀不世之功,而時人白眼置君耳。故君落落欲往,矯矯不羣。塊壘積闢,無端歌哭。不平之氣,鳴於文字,不羈之行,耽於酒色,縱性使情,逞才鬥氣,故長遭不測之禍,甚者父不以爲子,弟不以爲兄,交遊不以爲友,而君以所謀者大,故蹈此不顧耳。嗚呼客子!!此又爲君大慟者也。祭文

君曾避世出家,田衣破衲,難馴龍腥之骨,殘卷青燈,偶有鳳兮之歌。君曾有言,佛即世人,當無所住而生其心,戒律種種,反至身心不密。由此觀之,君之形骸放浪有據耳,悲夫!或爲心種菩提,身泄塵埃之謂也?人生之苦,原不在生,老,病,死,亦不在愛別離,怨憎會,只在求不得。故有生殺可以不計,遑論榮辱得失者。嗚呼客子,君爲其徒歟?

經典文言文4

寒假期間教學培訓讓我收穫頗多,給予我關於文言文教學的許多啓發。來自三個中學的三位優秀教師的講解風格不同,課堂內容豐富多彩,教學形式新穎,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讓我從中總結出文言文教學的幾點要領。

1、 文言文教學應該注重基礎

針對初中生的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學生自身的素質,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始終把教學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積累上,如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多音多義詞、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等。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將會對以後的高中教學有很大幫助,同時也是中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必備條件。教師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溫故知新,對學過的知識進行聯想和總結,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他們即使遇到陌生的課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夠去從容應對。

2、 教師要積極引導 學生積極參與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考,尤其是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作者思想感情的賞析等。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發來理解文章的內容。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要及時進行點撥、指導,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在此次培訓過程中,三位老師都通過課堂學生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學,這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且激發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覺地就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次培訓讓我感觸很深的一點就是:我們現在的文言文教學應該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形式應該有所創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應該改變過去那種“填鴨式”教學形式,多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不僅讓學生將重點的基礎知識掌握牢固,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結文言文學習的規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總結、通假字的總結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別,多傳授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不能只一味地讓學生背詞語解釋、句子翻譯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漁”我們教師應該把捕漁的具體方法告訴學生,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閱讀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這次教學培訓中收穫到的教學方法,在以後的文言文教學中我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實踐,讓文言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讓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學課堂上大放異彩!

經典文言文5

武陵深處,層巒疊翠,千山環紫,萬水繞郭,點綴公園貴州;烏江支源,清波碧透,秋水穿邑,春風拂邛,滋潤書法名城。

邛江河畔,玉帶繞城,睡美人憩,聖墩作屏,浩集雅韻文昌;嚴氏宗祠。鏤雕玉欄,觀音溝底,古剎當門,傳承古風依仁。合水兩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法造紙,蔡倫遺作今尚在;梵淨山麓,隱現苗民,築塢爲塘,刀耕火種,西南蠻夷現猶存。而後日趨教化,漸融黔東郡城。商爲鬼方,春秋入楚,秦漢置武陵;三國隸蜀,魏晉設舞,隋唐名思邛。後傳有邛人進貢,帝邁視衰,誤“邛”作“印”,遂更名印江,宋元之後,轄制照舊,印江之名,沿襲至今。

夫印江雖地處邊遠,實爲要津。銅仁十邑,堪作樞紐;湘入黔渝,可扼其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清咸豐時白號軍起義,直搗黔西,威逼畢節,鼙鼓動地,舉國震驚;民國間有“神兵”興起,滅“兵、捐、稅”,痛擊匪軍,烽火連天,全省響應。更兼東接湘楚,北鄰川渝,故爲出黔要塞,遂成商貿繁城。塵世俱佳,然多少淒涼,多少輝煌,卻長駐歷史遺殤;幾度富蔗,幾度繁華,仍永恆昔日盛昌。

印江之東,有名嶽之宗曰梵淨山者,橫旦楚蜀,盤踞武陵。其嵬不減無嶽,靈異足播千秋。其山,或雄奇險峻,或秀美多姿,皆爲紅雲所繞;其水,或叮咚垂滴,或奔騰咆哮,更是清爽澄潔。林間溪流縱橫,流光溢彩,竟摘貴州之冠;山腰峯巒連綿,堆青滴綠,有獨美黔中之名,綠簇千山,翠染萬嶺;紅葉爭秋,繁花賽春。故李堅吟詩讚曰:“舊說五嶽神,汲採華夏精,又聞梵淨山,萃取九州魂”。

美不美,邛江水,親不親,印江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神氣遒勁頤和園,慈禧宸賞寅亮嚴;紅旗旌揚邛江水,飄蕩赤子嚴希純;鐵齒銅牙巧簧嘴,外交特使戴秉國;卓越天才龍之驕,太空博士吳學超。北伐二百志士,抗戰五千英魂,祖國上善兒女,印江若水人民。

盛聚三中全會,俱興貴州數百廢;更喜改革開放,敢叫印江換新顏。梵山淨水,新設索道纜車;似古蜀道,早換省道沿江;木樓老巷,興建林立高樓;油蠟燈盞,化作七彩霓紅。千年古邑,漳顯一世華美;萬世邛江,賽過三百盛唐。

鄙人李堅,楊柳布衣,躬耕於民族中學。今喜民族自治之廿,暨謝故鄉哺育之恩,感懷印江山水之情,假借印江之名,私作此賦,餘雖不才,敢不盡心?殫精竭慮,遂成此文。

經典文言文6

1、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紅塵囂,浮華一世轉瞬空。

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

5、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6、你的路途,從此不見我的蒼老。

7、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8、霧散,夢醒,我終於看見真實,那是千帆過盡的.沉寂。

9、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0、嗟嘆紅顏淚、英雄歿,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歡顏。

1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3、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14、我自是年少,韶華傾負。

1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17、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18、清風溼潤,茶煙輕揚。重溫舊夢,故人已去。

經典文言文7

一、虛詞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爲“嗎”)

(3)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爲“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爲“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2)惑而不從師(連詞,錶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並列)(6)小學而大遺(連詞,錶轉折)

(7)則羣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3.之[來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來(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聖人之所以爲聖(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爲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這不是……嗎?”)

5.於

(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比)(2)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3)於其身也(介詞,對於)(4)皆出於此乎(介詞,從)

(5)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6)學於餘(介詞,向,跟)

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3)其爲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二、實詞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通“授”傳授)

(2)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通“逗”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

(3)或師焉,或不焉(通“否”不從師)

2.找出古今異義詞並解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求學的人)今(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用來……的)今(表結果的連詞)古(傳播道理,文中指傳播儒家思想)今(傳播宗教思想)

3.吾從而師之古(跟從並且)今(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4.無長無少古(無論)今(沒有)

5.今之衆人古(一般的人)今(大衆)

6.聖人之所以爲聖人古(表……的原因)今(表因果關係的結果)

7.小學而大遺古(指小的方面學習)今(學制的初階階段)

8.師不必賢與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

3.一詞多義

(1)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師)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4.指出詞類活用

(1)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師)

(3)而恥學於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恥)

(4)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爲師)

(5)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於)

(6)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9)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動詞使動用法,使……學習)

三、判斷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從(之)而師之

3.變式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短語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短語後置)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被動句

(1)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四、閱讀本文第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1.“嗟乎”一詞表示的語氣是

A.感慨B.嘆息C.悲哀D.憤慨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在下列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李氏子蟠……不拘於時D.古之人不餘欺也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師,只教給孩子書本並幫助他們朗讀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師,只教給孩子書本並幫助他們學習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C.對那些只教給孩子書本並幫助他們學習其中的文句,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我是無所謂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師,交給孩子書本並幫助他們朗讀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5.對這段文字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該段句式變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結合,奇偶互見;字裏行間飽含感情,讀來感心動耳。

B.作者連用三個對比,尖銳地批判了“今之衆人”“土大夫”“君子”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C.三個對比,結語語氣一句比一句重,第一個對比的結語是疑問語氣,第二個對比的結語是肯定、責備的語氣,第三個對比的結語是帶有諷刺意味的語氣,表達的感情更強烈。

D.這一段批判反面現象的目的僅在闡明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1.A2.D3.D4.B5.D

經典文言文8

近來我們已經進入了複習階段,文言文複習時是整個複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在複習過程中出現瞭如下兩個讓人深思的現象:

一、“我看了的,但記不住”的苦行僧現象

批改作業時,時常找一些問題比較大的同學來面批,他們總是說:“我看了的,但記不住。”表現表現出很苦惱的樣子。

看了的,爲什麼記不住呢?那麼這個問題一定在“看”字上面了。問題在於有沒有用心看,有沒有用頭腦思考,有沒有在思考之後把書本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我們這一次默寫了這個句子:“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爲天下儀表”。應該要用心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①“言”、“道”,是什麼意思?(指自己的意見、自己的主張);

②“之”是什麼用法?(由於“言之不用”、“道之不行”要作爲“知”的賓語,所以“之”在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③“是非”,是如何活用的?(意動用法,以爲是非,在翻譯的時候,可以翻譯成“褒貶是非”);

④“以爲”怎麼理解?(是“以之爲”的省略,可以網翻譯爲“把它作爲...”);

在讀書複習過程中如果能夠把一個個知識點變成一個個問號,然後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通過查看來得出結論,要比直接地什麼也不用思考來的直接地看結論,效果要好的'多,也利於活學活用。思考之後作一定的整合:實詞有哪些,虛詞有哪些,活用有哪些等等。

二、“還有一點點沒有複習完”的惰性現象

在要檢查測試之前,我會去了解部分同學複習的怎麼樣了,然而一些同學總是回答:“還有一點點”,這顯然是一種在複習中的“惰性”表現。

反思一下爲什麼學生會出現這種“惰性”狀態?有一種原因是他們的態度問題,但是我認爲,這當中還有一種不知如何複習,不知從哪裏複習,不知要達到怎樣的目標的問題。所以說我覺得在複習文言文之前,要把複習目標細化,比如,這一課,你要掌握那幾個句子,那幾個實詞、哪些虛詞、哪些活用等等,這樣學生可以有地方式,效果會更好。

經典文言文9

故聞修學則善,然故此失久,而善莫大焉。知識與道德,欣賞的是那塊軌跡,人生也一如既往,諸如“被服錦繡,可以爲美乎?”

知識如同一條大河,可以知善惡, 通永久,但通路則無謂,無知,無賢,無德,故知識並不是能夠辨別善惡。所以世之不忠不孝,無理無義,縱情而忘身者,留之永久,無奈運久。所以孔孟之道甚矣。知識辨忠奸,辨善惡,但信以真卻無可批駁,因爲知識,盡顯人事。

無論何等事業,豈可只留闕章,以備不時之需?其實盡然,反而有趣。城堡,圍牆般的史詩愛情,猶如一計重錘,打醒我們的舊知,而識則欣然安逸,擺脫不了知的辛勤。所以認知要提高,學識要豐滿,其爲一;然精神世界的欣合則靠的是財運,把握辛勤,纔是財之根本。若有聲勝無聲,則爲二者。

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必由修學,只不過修學過於平穩,而命運是多揣的,如果杯光林立,觥籌交錯又何以致庸?無以完善,何以致殘?日耐久,日愛時。

學術之爭論,有百利而無一害也,終身享用則冠冕堂皇,半途而廢,則觥有則發。斷了觥籌之禍事,便爲着淺涉而不常乎?故修學者,耐久。

古今大智大勇者,大抵抱非常之才,而互通有無纔是大智大勇之利其生畏,有智則寬廣,有勇則通達,非秀才之力所能非也。有舊時,令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所以庸衆,則不廢力也。有意識的`爭鬥則是蔡鍔的罪證,伐其薪,討其款,豐其內飾,卻不忠而亡,不效而力,不聚而非。

所以,天下有大愛者,舞也。

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來之者,則安之,來歸者,則賞之,舊貨奇居,則滿腹經綸。有命則已,無命則非。古有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但終究抵不過一時紅顏,萬般歡愛,有知識亦歡,有學識亦愛,究其盡,不過風花雪月。

盜時,一個非常完善的組織,完全了人性,是竊書,而不是偷,情原哪般 。讀書,既爲有效,因爲可擇有益者,與不讀又大相徑庭。

專修,世之早敝。因專業爲難,而不修今日,專業爲禍,而 不修明天,專業爲矢,而不修終問,專業爲的,而不修殘喘。有益者,則斐然,有困者,則譁然,有利者,則弊之,有名者,則潸然,終究逃不過命之使然。

學問,學以致修,耐久立新,不可斷章取義,而無非做學問。日積月累,享風之華,雨之新,朋友之益。竊之,完美;送之,畫心。有能者多勞也負耐久之力,維可之薪。

經典文言文10

德高爲君,學淵爲子,故名君子。德謂之仁義,學謂之不惑。故人有君子小人之分,學有高低上下之別。小人者非不知仁義道德,乃其如坐井觀天者,曰之天小,其非天小也。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故君子言需謙,禮需卑,不恥下問。古之道者有三,謂之儒,道,法。老子立道而返,莊子學道而歸,道者,以之無爲而爲之,以逍遙立世,謂之舉世譽之而不加贊,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故幼有所養,老有所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也。法之立者,管仲也,以其尊王攘夷,授之百工,謂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以利明,不循其禮。儒者孔聖之立也,孟子之傳也,傳之以禮,授之以仁,習以修生養性,從之以仕,爲之憂國憂民,故凡爲儒則謙而自省,守之德尊之義,故有蘇武牧羊,孔明之出師表,文山之正氣歌,范仲淹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始之華夏千年文也。

今之道者繁,謂之如星辰。古之識字者有一,今之識字者繁。古之學者有一,今之學者近無。何也?古之時,民生疾苦,且有聖人出以立其規,衆生無學則無以爲生,無德得則無以立足。故需有德而好學。故古之之人習聖人之教化,尊先祖之德。故漢有滿城皆素縞,千里擊賊返,晉有五雄渡江戰,碧血染塢壁。唐有伐高麗,爲迎前朝骨。宋有涯山役,十萬屍骨斷江流,明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今衆人以先祖之所爲爲恥,以自身之才學遠臨先祖只學,視先人學說如之草介,近取西方之糟粕,爲之以利爲首,言之師夷長技以制夷,物慾橫流,老不爲老,幼不爲幼,師無德,學無恭。幼無所教,老無所依,其皆是道德之衰也。

今吾不才,以此雜文,獻物慾之君子。

經典文言文11

我們知道,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的文言文,都是值得學生誦讀的經典,更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精粹。文言文在教學中也佔有一席之位。雖然知道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也爲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教學中收效甚微。

不堪回首以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摸索,那叫“枯燥乏味”。我鑽進了一條死衚衕:機械地讓學生讀——————翻譯———————背誦。可以說是老師教的筋疲力盡,學生學地枯燥乏味。別說經典文章的美感,反而學生一提到文言文就雙眉緊皺。自從走進春風語文這個家園,通過向各位老師的學習和武老師的指導,才恍然大悟,原來在文言文教學中,影響學生至深的東西,絕不是哪個文言詞語或者句子的翻譯,而是文章蘊含的.深邃思想和哲理————————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抱負;是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成才之道等。

今年5月份,我在青古集鎮中執教了《愛蓮說》這個經典篇目,我採用了“讀——————譯—————品”三塊進行教學設計。講完後,發現存在着許多的不足:1 朗讀沒有足夠重視,並且指導學生朗讀時,在情感方面指導不到位。2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3 課堂駕馭能力有很大的欠缺。4 在“品讀”教學環節中,學生理解文章遇到障礙,沒有突出教學重點。後來,經武老師的指點,又收益匪淺。

從我的學習中和教學實踐中,我粗略地認爲以兩方面:

一、文言文教學首先應該重視基礎。

1、要重視字音,節奏的教學。在教學中,應該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讀準字音,讀準節奏,達到熟讀成誦。

2、要重視詞語的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

3、要重視句子的翻譯,句子的翻譯講究“信—————達———雅”,句子的翻譯方法。正所謂“授之以漁”

二、要重視誦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才能感悟文本。

三、要重視學生賞析

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積累,有了一定的基礎夯實,引導學生理解文言文,領悟思想,賞析瞭解文言文的語言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熱愛之情,並做到樂於讀文言文,樂於學文言文。

經典文言文12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2、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爲政》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4、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論語里仁》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8、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9、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0、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曹劌論戰》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1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13、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14、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15、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遠《三峽》

16、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17、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

18、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記》

19、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2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經典文言文13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劍》譯文

楚國有個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裏。他急忙用刀在船邊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個人順着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這樣的方法來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刻舟求劍》註釋

涉:過,渡。

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

其:他的,代詞。

自:從。

墜:落。

於: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通“鍥”,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詞,這,這個,這兒,這樣。

吾:我的。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所從墜:從劍落下的地方。墜:落下

其:他,代詞。

求:找,尋找。

之:劍,代詞。

矣:了。

而:然而,錶轉折。

若:像。

此:這樣。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來。

寓言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爲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劍是由這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刻舟求劍》成語寓意

劍落水中只會沉底,這是普通常識。船走遠了,還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劍,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靜止的,劍沉水底,在船的落劍處刻上記號順着記號下水找劍,自然有可能找到。無奈劍沉水底就不動了,船卻在不斷移動。這個客觀事實沒在求劍的人的頭腦裏得到反映。他一心以爲劍從哪裏落下去,就從哪裏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認識同客觀事實不一致,結果自然只有失敗。用這樣一個比喻來諷刺死抱着教條的人,非常有力。

這則成語包含着兩層道理。一層是,人的思想認識如果不符合客觀實際,就不會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層是,客觀實際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如果把陳規舊章當成解決新問題的法寶,也要鬧笑話。作者這種思想是樸素的唯物思想,辯證思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應該隨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改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條,否則會一事無成。同時告誡人們不能平面、靜止地看待問題。

刻舟求劍是由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刻舟求劍》辨析

“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劍”重於“刻”和“求”;強調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能相應地採取適當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強調主觀上不努力;僅想坐守等待。

經典文言文14

出師表

朝代:三國|作者: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x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愚以爲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x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譯/譯文

先帝開創統一天下的大業沒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一分爲三,蜀漢處境艱難,這實在是形勢危急、存亡難料的關鍵時期啊。然而侍衛大臣在皇宮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戰場上舍生忘死,這都是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要報答給陛下。陛下的確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勸諫的道路。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獎懲他們的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作x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或盡忠做善事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評定他們的獎懲,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內外刑賞的法令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誠無二,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給予陛下。我認爲宮廷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再實行,就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善良端正,通曉軍事,在從前試用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量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爲軍營中的事情,都拿來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夠使軍中團結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漢朝前期之所以能夠興隆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漢朝後期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優秀、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親自在南陽種地,只希望在亂世裏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諸侯中揚名顯達。先帝不認爲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詢問當時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爲先帝奔走效勞。後來又遇上挫折,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我接受任命以來,早晚憂慮嘆息,擔心託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於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並率領三軍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盡我有限的才能,去剷除那些x邪兇惡的敵人,復興漢室,遷回舊都洛陽。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理事務斟情酌理,有所興革,進盡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就(請)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徵詢治國的良策,識別、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如果您能這麼做,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盡了。

現在我將要遠離陛下,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流淚不止,不知道再該說些什麼。

經典文言文15

NO.1 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曾國藩》

NO.2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

NO.3 智從學問聰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強爲,強爲之智便成愚詐。——《曾國藩》

NO.4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NO.5 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國藩》

NO.6 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羅貫中》

NO.7 爲學,正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朱熹》

NO.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道德經》

NO.9 着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關漢卿》

NO.10 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洪應明》

NO.11 良買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道德經》

NO.12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戰國策》

NO.13 富人思來年,窮人想眼前。——《增廣賢文》

NO.14 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孫子兵法》

NO.15 人生知足時常足,人老偷閒且是閒。——《增廣賢文》

NO.16 讀書不獨是變人氣質,且是能養人精神,蓋是理義收攝。——《曾國藩》

NO.17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增廣賢文》

NO.18 不誇妍潔,誰能醜污?——《洪應明》

NO.19 怒則氣逆,喜則氣散,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炅則氣泄,寒則氣收。——《李時珍》

NO.20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習靜,寡能者可以節勞。——《曾國藩》

NO.21 君子安平,達人知命。——《增廣賢文》

NO.22 終身所約,永結爲好。琴瑟再御,歲月靜好。——《詩經》

NO.23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鄭板橋》

NO.24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死相公者。”——《張岱》

NO.25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懸弧,焉能鈞三江,終年守菰蒲。——《顧炎武》

NO.26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增廣賢文》

NO.27 欲仙去越人王冕,當天大雪,赤腳登爐峯,四顧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膽澄澈,便欲仙去!”——《張岱》

NO.28 人之爲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顧炎武》

NO.29 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羅貫中》

NO.30 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朱熹》

NO.31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增廣賢文》

NO.32 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吳承恩》

NO.3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爲道。——《道德經》

NO.34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增廣賢文》

NO.35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

NO.36 忍一句,息一怒,饒一着,退一步。——《增廣賢文》

NO.37 花開又被風吹落,月皎那堪雲霧遮。——《施耐庵》

NO.38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洪應明》

NO.39 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幾與草木同腐乎?——《羅貫中》

NO.40 不愛尺壁而重愛寸陰,時難遭而易失也。——《諸葛亮》

NO.41 爲我盡一杯,與君發三願:一願世清平,二願身強健,三願臨老頭,數與君相見。——《白居易》

NO.42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鄭板橋》

NO.43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NO.44 小人知其過,謝之以文;君子知其過,謝之以質。——《馮夢龍》

NO.45 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不該順時,不可趨時。——《曾國藩》

NO.46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

NO.47 心病還須心藥治,解鈴還需繫鈴人。——《曹雪芹》

NO.48 吾無過人者,但生平行爲,無不可對人言耳。——《司馬光》

NO.49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

NO.50 天之所廢,雖貴必賤;天之所興,雖賤比貴。——《馮夢龍》

NO.51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道德經》

NO.52 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孫子兵法》

NO.53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洪應明》

NO.54 學得來“一天星斗煥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無人問”。——《王實甫》

NO.55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NO.56 成書在理不在勢,服人以誠不以言。——《蘇軾》

NO.57 則爲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湯顯祖》

NO.58 節食以去病,少食以延年。——《增廣賢文》

NO.59 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馮夢龍》

NO.60 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現。——《洪應明》

NO.61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兵法》

NO.62 白日欺人,難逃清夜之鬼報;紅顏失志,空貽皓首之悲傷。——《洪應明》

NO.63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

NO.64 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曾國藩》

NO.65 一苗露水一苗草,一朝天子一朝臣。——《增廣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