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精選10篇)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精選10篇)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 篇1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下面我們一起來閱讀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李清照出生於濟南一個文化素養很高的書香門第。李清照的童年生活在那“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優美環境之中,在那聞名遐邇的千佛山,清澈澄淨的大明湖,那裏有涌動不息的泉水,紅豔豔映日綻放的荷花……這一切無不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世界。他那熱愛自然的性格和創作上描摹自然的能力,應該說得益於她幼年時受到過的故鄉湖光山色的滋育。

年輕時期的李清照思想單純,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喜歡在大自然的懷抱裏徜徉嬉戲,泉城多水,尤其是大明湖就在她故園附近,所以,在早年的記遊詞中,常常寫水上風光和水上的活動.盛夏時節,她與姐妹們盪舟大明湖的往事,成爲後來她時常追憶的快事,如《如夢令》一詞是這樣寫的:“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青春少女,藕花深處,日暮興盡的歸途中,不經意間,小舟誤入藕花深處,如花人在花中游,真是個“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採蓮曲》)她奮力划槳,驚起一灘鷗鷺。人與自然交融成一副有聲有色的畫面。“少年不識愁滋味”。(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李清照與她的夥伴們來到秋日的湖上,又是一番風光與激情。她在《怨王孫》一詞中這樣寫道:“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李清照將自己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的主觀意識,賦予了客觀存在的景物,她不說自己愛好“水光山色”,卻偏說“水光山色”要與人親近。分明是她捨不得離開沙鷗白鷺,卻偏說沙鷗白鷺對人的早早歸去充滿怨情。一片物我相親相近的天機,顯出李清照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李清照十八歲那年,與比他大三歲的大學士趙明誠結婚。趙明誠年幼時,父親要爲他擇婦,正巧那天午睡他做了一個夢,醒來時只記得所讀書中三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父親聽了高興的說,看來你將要娶一個善於文詞的妻子了,“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這不是說你是“詞女之夫”嗎?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傳說,大約是後人附會的。但也反映出一個問題,說明李清照、趙明誠的婚姻是天賜美滿姻緣。在“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封建社會裏,能遇到志趣相投,情意相合的美滿姻緣,對雙方來說都是十分幸運的。他倆愛好相投,詞斌互唱,特別是對金石書畫都十分癡迷。共同學習,刻苦鑽研,學識淵博,造詣很深。婚後,他們一同去大相寺逛廟會,買回中意的碑文字畫,相對展玩咀嚼,廢寢忘食。李清照爲了協助丈夫蒐集文物,日常生活十分節儉,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繡之具,一次看到一副南唐著名畫家徐熙的《牡丹圖》,畫境清雅,氣韻生動,實乃畫中精品。李清照夫婦愛不釋手,留在家中把玩兩宿,但賣畫人執意要20萬錢才肯出手,李清照夫婦實難籌集,只好又還給了人家,兩人爲此好多天悵然若失。金石書畫是十分高雅的藝術,醉心其中,天長日久的薰陶,人格自然分外純淨,藝術審美情趣也自然格外高雅。

恩愛夫妻,神仙伴侶,才子才女,志趣想投。寫詩填詞,醉心於金石書畫,但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晚上進書房,點一支蠟燭,燃盡即就寢。一邊烹茶,一邊比賽記憶力,茶斟於杯中,卻是優勝者先飲。這裏似乎沒有男尊女卑,也不是夫唱婦隨,而是平等而和諧。夫妻常常開懷大笑,以致茶杯傾覆懷中。那樣的日子,他們過了14年。就李清照而言,即24歲到38歲。李清照38歲那一年,趙明誠到外地做官去了。從此,她的詩中多了離情別緒。

更爲不幸的是,44歲那年,他們不得不告別青州,跟朝廷南渡了。他們畢竟是大宋的子民,而且趙李兩家都身居要職,他們的命運是與趙氏的國家綁在一起的。南渡前夕,看着滿屋的金石書畫,夫妻茫然無措,“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爲己物矣”。最後只能選貴重者帶走。

李清照與她的丈夫到底收藏了多少金石書畫?從李清照的敘述看,他們“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一減再減,最後還裝了15馬車!這15馬車跟他們一起到了建康。而留在青州家中的,大小書櫃,“用屋十餘間”。

他們走後,金人攻陷青州,十餘屋金石書冊,頓時化爲灰燼。

南渡第三年趙明誠去世,李清照手上還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什麼是大家族的做派?逃難途中,所帶器皿和被褥還能招待100位客人。在青州安居之日,該隨時準備接待多少親朋?

李清照攜帶的二萬卷書和二千卷金石刻後來大多散失。最後她能做的,只是爲寄託對丈夫的思念,爲紀念自己與丈夫在一起的那段時光,以堅強的毅力完成了趙明誠的《金石錄》,並付諸印行,使之流傳於世。

李清照後來客死浙江金華。在晚年,她仍然常常思念青州,並且寫下過這樣的詩句:“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信息……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州一抔土。”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 篇2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聲聲慢》

李清照出身於書香門第,十八歲的的李清照嫁給了長自己三歲的太學生,二人皆是才華非凡的溫柔之人,婚後他們賭書潑茶,研究金石,成就了一段佳話。可是一場戰亂打破了才子佳人的夢,打斷了他們平靜的生活。

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與夫君不得不收拾行李躲避戰亂,整整兩年,他們一直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從一座城走道另一座城,還未停歇便又要啓程。南渡之後,趙明誠忽然病重,身爲朝廷命官,面對國破家亡他卻無能爲力,李清照深知他時日無多,自己能做的只有陪伴在他身邊。

她細心的照料着自己的夫君,只願他能在人世間多停留幾日,可是所愛之人終將離她而去,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收拾着趙明誠留下的遺物獨自飄零,途徑紹興時,她租下了一位鍾姓士子的屋子,想平靜度日安心研究金石,可不曾想招來了賊人,一夜之間書卷古畫被盜空,那是趙明誠一生的心血。

爲了尋找丟失的東西,她公開懸賞,幾日後那鍾士子拿着她丟失的書卷古畫來領賞,至此我們也已經猜到了大概,她最信任的人盜走了她的東西,可惜她並無證據,沒辦法證明這些東西是他偷的,只能花錢贖回那些東西。

被最信任的人背叛之後,她大病歷一場,也就是在這時候李清照遇見了張汝舟,她把張汝舟對她的關懷當成了愛,也釀造了另一場悲劇。婚後張汝舟漸漸流露出了小人當道嘴臉,他與李清照結婚就是想騙李清照的的古玩字畫,可是這些是趙明誠留給李清照的遺物,李清照不肯交,張汝舟便對她又打又罵。

這樣的日子讓李清照感覺生不如死,偏偏張汝舟不肯休了她,最終李清照忍無可忍去官府告了張汝舟科舉作弊一事,但是根據宋代的《邢統》規定:妻告夫,雖屬實,仍需徒刑二年。也就是李清照雖然成功告發張汝舟,但她也需坐牢二年,好在最後在不少朝中官員施以援手李清照成功出獄,但也坐了九天牢。後來她繼續漂泊,也曾在某個地方定居過,但時間也不長。

她一生無子,老無所依,真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嗎?不,不是的!她只是生錯了時代,如果生在現代她絕對是他名滿天下。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 篇3

金兵橫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卻沒有絲毫抵抗的準備,宋高宗在行都揚州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公元1129年正月,金將宗翰帶兵南下,接連攻下許多城池,沿路南宋官員降的降,逃的逃,金兵前鋒很快渡過淮河,逼近揚州。

宋高宗正在揚州行宮尋歡作樂,聽到金兵打來,才手忙腳亂帶了五六名親信太監,騎上馬,一口氣狂奔到江邊,找到一隻小船,連夜渡江。金兵在揚州大肆燒殺搶掠,最後放火把揚州燒成一片焦土,才滿載掠奪到的財寶退回北方。

宋高宗逃到臨安,把黃潛善、汪伯彥撤了職,南宋朝廷發生了一場內訌。金太宗見南宋王朝腐敗可欺,這年十月,又派大將兀朮大規模南侵,佔領了建康(今江蘇南京)。宋高宗聽說金兵追來,又從臨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從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兀朮帶兵緊緊追趕,宋高宗走投無路,就乘着海船,漂洋過海逃到溫州。直到金兵北撤,纔回到臨安。

金兵南下的殘暴掠奪,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給人民帶來了說不盡的苦難,許多人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也有同樣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我國著名女詞人。她父親李格非也是個文學家,在宋徽宗時期做過官,因爲爲人正直,又是蘇軾的學生,受到蔡京的打擊。李清照從小受父親的薰陶,十分愛好文學,喜歡吟詩作畫,特別是作詞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十八歲那年,她結了婚。她的丈夫趙明誠也是個官家子弟,夫妻倆志同道合,除都能詩善文外,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銅器和石碑上鐫刻的文字書畫)。這些文物既是我國古代的精湛藝術,又保存着豐富的歷史材料。

那時候,趙明誠還在京城太學裏讀書。趙、李兩家雖然都擔任不小的官職,但不是豪富人家,沒有多餘的錢讓他們購買文物。這並不影響他們對金石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趙明誠請假回家,就拿了些衣服到當鋪裏去押半吊錢,到大相國寺去。

大相國寺是東京最大的佛寺,那裏經常舉行廟會,在廟會上,擺滿着各種商品,也有出賣書籍、古玩和碑帖字畫的。趙明誠在那裏,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畫,就買下來。回到家裏,和李清照一起細細整理、欣賞。夫妻倆把這件事當作他們生活上的最大樂趣。

過了兩年,趙明誠當了官,他把所得的官俸幾乎全花在購買金石圖書上,他的父親有一些親戚朋友在國家的藏書閣裏工作,那裏有許多外面沒有流傳的古書刻本,趙明誠通過這些親友,千方百計把它們借來摹寫。這樣日積月累,他們家收藏的金石書畫越來越多。李清照建立了書庫大櫥,編好目錄,發現有一點污損,一定隨時整理好。經過將近二十年的努力,趙明誠完成了一部記載古代歷史文物的著作,叫《金石錄》。

在國家動盪的年代,要埋頭整理文物已經不可能了。東京被金兵攻陷的時候,李清照和趙明誠還在淄州(在今山東省)。不久,風聲越來越緊,李清照跟着趙明誠到了建康。他們把最名貴的金石圖書,隨身帶走了十五車。後來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幾間文物,竟被戰火燒成一堆灰燼。

到了建康以後,趙明誠接到詔令,被派到湖州當知府。那時候,兵荒馬亂,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臨走時候,李清照問丈夫說:“萬一金人再打過來,我該怎麼辦?”

趙明誠堅定地說:“瞧着辦吧。實在不行,你把傢俱衣被先放棄了;再不行,把書畫古器丟了;但是有幾件珍貴的古代禮器,你可一定得親自保護好,要看作自己生命一樣。”

想不到趙明誠這一去,就得了一場瘧疾死去了。

李清照死了丈夫,她的傷心可別提了。但是最要緊的還是繼承丈夫的遺志,把文物保護好。趙明誠有個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那時候李清照身邊還有圖書二萬卷,金石刻本二千卷,就託人帶到洪州。沒有多久,金兵打到洪州,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

趙明誠病重的時候,有個名叫張飛卿的學士來看望他,隨身帶着一個玉壺。李清照是善於鑑別文物的人,一眼就看出那玉壺並不真是玉製的,而是一種玉石製品。後來,張飛卿把那個壺帶走了。趙明誠死後,有人捕風捉影說趙明誠把名貴文物送給了金朝人。這種謠言使李清照大爲冤屈,她想找朝廷申訴,但是宋高宗的小朝廷已經逃之夭夭了。

李清照爲了逃難,到處奔走。到她在紹興定居的時候,她身邊的文物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愉,只留了一些殘簡零篇了。

國家山河的破碎,珍貴文物的散失,對李清照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她把國破家亡的痛苦寫成了許多詩詞,她的詞在藝術上有很高成就,有的還富有愛國精神。她在一首詩裏表達了她對南宋統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滿。詩中說: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蘇軾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卻出了一個不小的差錯。原來黃州的赤壁並不是周瑜火燒曹軍的地方。三國的赤壁在現在武漢的上游,而黃州卻在武漢下游。不過,黃州的赤壁卻因爲蘇軾這一個差錯出了名。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大文學家,就稱它爲“東坡赤壁”。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 篇4

李清照是宋朝乃至中國歷史非常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創作的詞中多以憂傷哀怨爲主,悽楚動人,其中不少詞作與她和丈夫趙明誠的故事有關係。

李清照與趙明誠在相識之前,趙明誠就已經讀過她的詩詞了,並且對於這位才華橫溢、靈透純潔的女子十分的敬佩,一直想要認識並和對方結交,可是卻苦於沒有這樣的機會。後來好不容易和李清照的一個兄長結識了,這也爲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相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一次趙明誠和她的這位兄長,也就是李迥一起到外面遊玩,湊巧遇見了李清照,她本來是想要趁着元宵節觀賞花燈的,可是卻沒有想到她的一生都因爲這一天而發生了改變。

趙明誠終於見到了令自己讚賞不已的李清照,才僅僅見了一次面,可是他的心裏就生出了愛慕的心思,並且再也無法控制,於是回到家便寫了一個燈謎交給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看過之後這才隱約的明白了兒子的意思,在此之後立即向李清照的家人提親,兩個人也很快就結成了夫妻。

李清照與趙明誠本來是一對十分親密的夫妻,可是卻因爲趙明誠的一念之差,做出了拋棄城池獨自逃亡的事情而導致夫妻關係逐漸冷淡破裂,李清照是個十分清高的人,她始終沒有辦法容忍自己心儀的丈夫是個懦弱自私的人,在二人關係降至冰點的時候趙明誠因病離開了人世。從李清照與趙明誠相識之後二人便因爲志趣相投十分的恩愛默契,可是誰都沒有想到最終會出現這樣的結局。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 篇5

宋王朝經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跟平繁榮之後,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個遊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於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爲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裏發生叛亂,身爲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後,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爲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後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彆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跟。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後聽着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着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着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並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這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越州、明州、奉化、寧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飄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着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僱船、求人、投親靠友,帶着她跟趙明誠一生蒐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持着。趙明誠生前有託,這些文物是捨命也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託。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她在當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牆盜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後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乾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龍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家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家佔去一半,國君讓人家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麼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裏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約是在避難溫州時,她寫下這首《添字採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是什麼樣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難就成了一種歷史現象,也成了一種文學現象。“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我們聽到了什麼呢?聽到了祖逖中流擊水的呼喊,聽到了陸游“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嘆息,聽到了辛棄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無奈,更又彷彿聽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這悲涼的歌聲。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遊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遊: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雙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起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家愁、情愁,現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她這時是《詩經》的《黍離》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詩言志,歌永言”古訓的。她在詞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種情緒,而在詩中直抒的纔是自己的胸懷、志向、好惡。因爲她的詞名太甚,所以人們大多隻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我們如果參讀她的詩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詞背後所蘊含的苦悶、掙扎跟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爲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應派人到金國去探視一下徽、欽二帝,順便打探有無求跟的可能。但聽說要入虎狼之域,一時朝中無人敢應命。大臣韓肖胄見狀自報奮勇,願冒險一去。李清照日夜關心國事,聞此十分激動,滿腹愁緒頓然化作希望與豪情,便作了一首長詩相贈。她在序中說:“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弱。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

她是一個貧病交加、身心憔悴、獨身寡居的婦道人家,卻還這樣關心國事。不用說,她在朝中沒有地位,就是在社會上也輪不到她來議論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來,大聲歌頌韓肖胄此舉的凜然大義:“願奉天地靈,願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她願以一個民間寡婦的身份臨別贈幾句話:“閭閻嫠婦亦何如,瀝血投書幹記室”,“不乞隋珠與跟璧,只乞鄉關新信息”,“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浙江金華因南北朝時沈約曾題《八詠詩》而得名的一座名樓。李避難於此,登樓遙望這殘存的南國半璧江山,不禁臨風感慨: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題八詠樓》

我們單看這詩的氣勢,這哪裏像一個流浪中的女子所寫啊。倒像一個急待收復失地的將軍或一個憂國傷時的臣子。這一年我到金華特地去憑弔這座名樓。時日推移,樓已被後起的民房擁擠在一處深巷裏,但亦然鶴立雞羣,風骨不減當年。一位看樓的老人也是個李清照迷,他向我講了幾個李清照故事的民間版本,又拿出幾頁新蒐集的手抄的李詞送給我。我仰望危樓,俯察巷陌,深感詞人英魂不去,長在人間。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期間,還寫了一篇《打馬賦》。“打馬”本是當時的一種賭博遊戲,李卻借題發揮在文中大量引用歷史上名臣良將的典故,狀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譴責宋室的無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見,她真是“位卑不敢忘憂國”,何等地心憂天下,心憂國家啊。

“但願相將過淮水”,這使我們想起祖遜聞雞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澤病危之時仍擁被而坐大喊:過河!這是一個女詩人,一個“閭閻嫠婦”發出的呼喊啊!與她早期的閒愁閒悲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憂,民族之痛啊。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 篇6

學詩三十年,緘口不求知。誰遣好奇士,相逢說項斯。

似乎是一夜名震汴京,又是那年在相國寺,一襲秀色的繡絲長裙,一支平素卻極其雅緻的青色簪子挽起髮絲,潔白如玉的肌膚,頭頭是道地講着相國寺的由來,人羣如織卻紛紛駐足,對這位相貌清秀又博學多識的姑娘暗暗稱讚。陽光剛好,快樂剛剛滿足,不經意回眸一笑,陽光灑在她身上,她的一點點羞澀,臉上泛起的紅暈,都深深印在少年熾熱癡癡的眸中。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從鞦韆上下來,卻忽然撞見客人闖入,急急迴避卻忘記穿鞋子,金釵偏偏滑落。這位客人,似乎在哪裏見過。莫不是,那日那道久久停留的目光。以青梅作掩,倚門回首的她,青澀,充滿着對愛情的浪漫憧憬。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在傾慕與欣賞中,她與他終成眷屬。不是海誓山盟,是他每日歸家心切,期待着她的新作,總是第一個欣賞,連連誇讚,眸中掩飾不去的喜悅,所有的甜蜜都融在雙目中。共同的對藝術的熱愛和高雅的品位,他們不同於世俗,精神世界的交流,給了她一生難忘的美好記憶,卻也再尋不來一個這樣與她興致相同,隆冬時節與她賞梅煮酒,備好筆墨題詞此花不與羣花比的人。

這樣高雅的生活,僅僅伴他們一年。他好收藏,她也一直理解他難有如此愛好之事,便一直支持他。兩人常常一起邊品茗,一邊欣賞文物。但他的父母並不支持,在父母極力反對的情況下,經濟上難以支持下去,但即使常通過當衣物來收購文物,但他們依然樂在其中。這樣不易得來的使他們倍加珍惜。月夜籠罩,皎潔月光裏有她的期盼,帶着她的無憂爛漫的豆蔻年華的時光,消散。黎明後迎來的,卻不是陽光明媚。

一路風雨,父親官場失意被打倒,入獄,她也被迫與他分居異地,接着他的父親步步高昇,卻登高跌重,在官場鬥爭中依然是犧牲品。兩人又在青州團聚,患難見真情,雖然沒了那時的太平無憂,但更加珍惜彼此,珍惜這每一天的美好。可恨無情風雨,他身患惡疾,永遠離開了他。那一刻,從她小時的憧憬,從第一次邂逅,到那刻她所有的對未來的憧憬,都化爲子虛烏有。她可以改嫁,可又有哪一人可以與她促膝長談,與她談論古事談論詩詞,曾經意見相左卻也辯論不相上下,她所有渴望傾訴在詩詞裏惟有他懂,即使到了臨終前他伸手想要的,也只有她懂。物質上的一切,誰都可以給予她,可精神世界的交流,又怎盼一人如他。淚水劃過她乾淨的面龐,她知道,以後的苦難,沒有人風雨與共,她只能孤身一人,鬥爭也罷,失敗也罷。那些年的令她難忘或是令她心碎的時光,都化成永恆的回憶了。她唯一可以做的,只剩對他無盡的追憶,或者,在她受盡歲月的折磨後,只能像碎片一樣,拾起他們曾經的那些回憶那些故事,想起他的每句稱讚,與她共度時光裏的詩詞。

她重病不起,後又受騙嫁給匪人,拼盡一切只爲了保護那些僅存的文物,入獄九天,嚐盡世人冷眼相待和惡語嘲諷,她沒有倒下沒有放棄沒有失去一切信心,流離失所一路追隨天子,只想把這些未曾被戰爭之火燒燬,沒有被惡人奪取,沒有遺失的文物,交到帝王手中,不枉風雨兼程,它們一直像他一樣,陪伴她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這僅存的書畫,她用生命保護着。

“幾多深恨斷人腸。羅衣消盡恁時香。”

再憶汴京時光,她像是一顆耀眼的新星,在詩壇上留下一道麗影,卻是大宋詞曲中,最亮的星。她的句句詩詞,皆皆名句。她追隨的藝術,不隨大衆之流,“生當爲人傑,死亦爲鬼雄。”巾幗直欲壓倒鬚眉,“應是綠肥紅瘦。”節奏緩急有度,清麗婉約,“炙手可熱心可寒”她躲不過的劫數終來臨,可被擊倒後她不甘就此,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肯停歇。她是一代女中豪傑,即便在浩瀚的宇宙中轉瞬即逝,卻留給我們無盡的精神寶藏。

合上《李清照詞傳》,我似乎經歷了這位女詞人,她風雨的一生,她對祖國的熱愛,對敏銳的眼光,她作爲一代女輩的抗爭,她婉約清秀的詞句,她與趙明誠一生共度的高雅生活,常人所達不到的崇高境界。她就是她自己,當行本色,屹然爲婉約派一大宗。

她,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 篇7

錢鍾書在《圍城》裏調侃,誇一個女人有才華,等於誇一朵花有白菜的斤兩,然而這種刻薄是不作數的,他老婆楊絳不就是一朵有蘿蔔斤兩的鮮花嗎?大凡男性足夠出色的時候,都願意找一個跟自己才華相匹配的女子,花瓶是呆不久的。看好萊塢大片久了,以爲有什麼麻雀變鳳凰或者曼哈頓女傭這樣的美夢,其實現實中美國的聯姻都是:哈佛MBA娶了耶魯法學院碩士,達特茅斯商學院特優生嫁給柏克萊加州的特優生,生化學家的老婆基本上就是考古學家,你甚至可以從他們刊登的結婚啓事中嗅出雙方的大學成績。一切都從門當戶對開始。

從前教科書帶着我們痛罵包辦婚姻制度,罵是罵得痛快,可現在想一想,自己孤獨地在情海里打滾十來年,到頭來帶不走一片雲彩,又有什麼好,簡直恨當初爹媽沒有給我們指腹爲婚了——起碼他們相中的人都是根正苗紅有正式工作無不良嗜好的。在不想爲自己負責的時候,是很想偷個懶,讓別人代勞的。

現在還沒有足夠的材料說明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成親,是自由戀愛的結果還是父母指定的緣分,或者是兩者兼有之,但李趙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美好的一對夫妻。李清照是散文家兼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而趙明誠是兩度任宰相的趙挺之兒子,他比李清照大3歲,年紀輕輕就做太學生了,20歲時即潛心搜蓄金石書畫,滿滿裝了10餘大屋。李清照對這一時期的鄉居生活非常滿意,“甘心老是鄉矣。”她把自己的居室稱“易安室”,自號“易安居士”。趙明誠爲李清照的畫像題詞:“佳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甚堪偕隱。”就是那種“淹然百媚”吧。夫妻倆在山東青州故第閒居時,一起校勘書籍一起品評書畫一起整集籤題,兩人還喜歡打賭,賭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猜中的先喝茶。往往贏的人就樂得人仰茶翻了。

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闋“醉花陰”詞,寄給趙明誠。趙明誠接到這闋詞後,竟閉門數日,窮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闋,把妻子的那一闋也抄雜在裏面,也不寫清作者,拿去給好友陸德夫品評,陸德夫玩誦再三,以爲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誠自此以後,對妻子甘拜下風。李清照是千年不世出的天才,輸給她沒有什麼可羞愧的。難得的是趙明誠心胸坦蕩,還把妻子作爲他的驕傲。

這一對,看起來就像是神仙眷侶。和趙明誠一起,李清照是他的酒朋詩侶,是他的知交摯友,琴瑟和諧,不是不快樂的。李清照也有過少女情懷,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但這些佳話,不過是李清照生活中的碎片而已。破壞佳話卻是現實世界最喜歡玩弄的伎倆。趙明誠不僅蓄養侍妾和歌伎,而且二人無子,聚散無常,這就在感情上生出了許多罅隙;而趙明誠在任江寧知府時預知叛變,卻半夜從城牆下吊下繩子棄城逃跑,這種人格污點想必也令敏感的妻子無地自容。

才華固然是對男人的一道門檻,而李清照內心的完滿和自足更使她無法讓外人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李的內心是獨立的,她只需要一段可以互相酬唱應和的平等的愛情,來釋放她的豐盈和美麗。至少在她的詩詞與文章裏,兩人是曾有過相當愉快的一段日子的。

但上帝到底嫉妒了。它給了李清照“國破山河在”的淒涼的收場,而且,在他們成親的26年之後,趙明誠死在去建康赴任的路上。李清照後來改嫁趙汝舟,卻所託非人;他更像是看中了她價值不菲的收藏。她冒着坐牢的危險,只求離婚,告發了第二任丈夫(宋法當中,妻告夫,即便是真實的,妻子也得坐牢兩年)。雖然她託關係擺脫了牢獄之災,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重大打擊。

當然會好好地活下去,只不過不再快樂罷了。那是一條漫長得沒有邊際的路,身邊每個人都忙忙碌碌恍恍惚惚,喧譁熱鬧,然而那都不是她的終站。自趙明誠死後,戰爭、流亡、離婚、官司、無子、貧病交加,彷彿幾世千劫過去了,停也停不了。果然是繁華被摧毀,樂極會生悲。看到這樣的天才女人心碎,心裏還是有點悲涼的。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 篇8

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詞人。她是山東濟南人,出生在北宋末年。

10歲左右的小清照,漸漸地弄懂了詩詞的韻律,她自己開始學習寫詩,填詞,繪畫。她在寫詩詞的時候,總要反覆修改,反覆品味,直到自己滿意了,纔拿給父親母親品評。

一天傍晚,小清照在閨房中向外張望,見竹簾外細雨如絲,滿樹潔白的梨花紛紛落地。小清照觸景生情,按照《浣溪沙》的曲牌,填了一首詞。填寫完畢,她走到了自己的琴臺旁,雙手撫着瑤琴,琴絃發出幽怨的曲調,小清照一邊彈琴,一邊唱着自己剛填寫的詞。這時父親李格非正和幾個文人在客廳裏高談闊論。

突然,從小姐的閨房裏傳來了一陣清麗的音樂,客人們都停止了談話,聚精會神地聽琴聲和歌聲。

有一位名士問李格非:“這詞字字清新,是什麼人寫的?”李格非笑着說:“是小女清照隨便填着玩的!”衆客人都大吃一驚,紛紛稱讚:“想不到一個10歲少女竟填出這樣好的詞!”

後來,李清照終於成爲一位出色的女詞人。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 篇9

李清照的少女時期與少女時期的生活是快樂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棄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隨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時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無定所,四處流亡。

國家的半壁江山頓失,國君被攆得抱頭鼠竄,百姓顛沛流離。作爲一個學富五車的才女,一個處於社會思想制高點的知識分子,面對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損”呢?與她同時期的岳飛、陸游及稍後的辛棄疾亦有。

但他們,這些鬚眉男子上可入朝議政、馳騁疆場,下可使酒罵座、痛飲拍案。她上溯數千年的歷史,卻始終無法找到一位知音,這“怎一個愁字了得”啊!於是,一個纖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詩句,寫出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抒發具有鬚眉般悲壯的愛國情懷。

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 篇10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李格非之女。夫趙明誠爲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夫婦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考證鑑別。金兵入踞中原後,流落江南,夫病死,李遠走金華依弟,晚景淒涼,有材料證明其曾改嫁,不確。清照多才多藝,工詩文,善丹青,詞的成就尤高,被譽爲“婉約”之宗,在文學史上地位極高。

錢鍾書在《圍城》裏調侃,誇一個女人有才華,等於誇一朵花有白菜的斤兩。然而這種刻薄是不作數的,他老婆楊絳不就是一朵有蘿蔔斤兩的鮮花嗎?大凡男性足夠出色的時候,都願意找一個跟自己才華相匹配的女子,花瓶是呆不久的。看好萊塢大片久了,以爲有什麼麻雀變鳳凰或者曼哈頓女傭這樣的美夢,其實現實中美國的聯姻都是:哈佛MBA娶了耶魯法學院碩士,達特茅斯商學院特優生嫁給柏克萊的特優生,生化學家的老婆基本上就是考古學家,你甚至可以從他們刊登的結婚啓事中嗅出雙方的SAT成績。一切都從門當戶對開始。

從前教科書帶着我們痛罵包辦婚姻制度,罵是罵得痛快,可現在想一想,自己孤獨地在情海里打滾十來年,到頭來帶不走一片雲彩,又有什麼好,簡直恨當初爹媽沒有給我們指腹爲婚了——起碼他們相中的人都是根正苗紅有正式工作無不良嗜好的,總比我們一不小心就做了別人的第十四任女朋友要強吧?

現在還沒有足夠的材料說明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成親,是自由戀愛的結果還是父母指定的緣分,或者是兩者兼有之,但李趙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美好的一對夫妻。李清照是散文家兼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而趙明誠是兩度任宰相的趙挺之的兒子,他比李清照大三歲,年紀輕輕就做太學生了,二十歲時即潛心搜蓄金石書畫,滿滿裝了十餘大屋。李清照對這一時期的鄉居生活非常滿意,“甘心老是鄉矣。”她把自己的居室稱“易安室”,自號“易安居士”。趙明誠爲李清照的畫像題詞:“佳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甚堪偕隱。”就是那種“淹然百媚”吧。夫妻倆在山東青州故第閒居時,一起校勘書籍一起品評書畫一起整集籤題,兩人還喜歡打賭,賭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猜中的先喝茶。往往贏的人就樂得人仰茶翻了。

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闋“醉花陰”詞,寄給趙明誠。趙明誠接到這闋詞後,竟閉門數日,窮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闋,把妻子的那一闋也抄雜在裏面,也不寫清作者,拿去給好友陸德夫品評,陸德夫玩誦再三,以爲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誠自此以後,對妻子甘拜下風。李清照是千年不世出的天才,輸給她沒有什麼可羞愧的。難得的是趙明誠心胸坦蕩,還把妻子作爲他的驕傲。有這樣的好兒郎,李清照也造化。

這樣的一個女人,適宜被暗戀,不宜相愛。才華固然是對男人的一道門檻,而她內心的完滿和自足更使她無法讓外人走進她的內心世界。十八歲嫁給這個人的時候,她一定遲疑過猶豫過吧。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和趙明誠一起,李清照是他的酒朋詩侶,是他的知交摯友,琴瑟和諧,不是不快樂的。即使後世資料證明,趙在婚前曾去過花街柳巷,在婚後因李清照沒有生育曾與丫環有染,在以狎妓爲風流的那個時代,也可以原諒了吧?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好事。李的內心是獨立的,她只需要一段可以互相酬唱應和的平等的愛情,來釋放她的豐盈和美麗。她把性感留給自己,才華給了世人。趙無疑是最適合她的。

但是,里爾克也說,愛是最難的事。上帝到底嫉妒了。他給了李清照“國破山河在”的淒涼的收場,而且,在他們成親二十六年之後,趙明誠死在去建康赴任的路上。

當然還是會好好地活下去,只不過不再快樂罷了。那是一條漫長得沒有邊際的地下鐵,身邊每個人都忙忙碌碌恍恍惚惚,喧譁熱鬧,然而那都不是她的終站。自趙明誠死後,戰爭、流亡、無子、貧病交加,彷彿幾世千劫過去了,停也停不了。果然是繁華被摧毀,樂極會生悲。看到這樣的天才女人心碎,心裏還是有點悲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