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有關中國古代著名詩人簡介

有關中國古代著名詩人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瞭解過一些詩人,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有關中國古代著名詩人簡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中國古代著名詩人簡介

屈 原

屈原(約前340~約前275年),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楚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後被讒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後,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汩羅江自盡。

《史記》有傳,著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不巧作品傳世。

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王 勃

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爲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 維

王維 字摩詰,河東人,工書畫,與弟縉俱有俊才。開元九年,進士擢第,調太樂丞,坐累爲濟州司倉參軍。歷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拜吏部郎中。

王維參禪悟理,精通詩書音畫,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因篤誠奉佛,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爲南宗山水畫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祕訣》,存詩約400首。北宋蘇軾評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中國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遊長安,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在此前後,他還曾遊歷揚州以及湘、贛、蜀的一些地方,也曾滯留洛陽。開元二十二年(734) ,襄州刺史韓朝宗約其同去長安,爲其延譽。但孟浩然不慕榮名,竟至期未去。二十五年,張九齡爲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足一年而返鄉。二十八年,他病疹發背,醫治將愈,適王昌齡來襄陽,相見甚歡,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入仕以前自代宗大曆七年(772),至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自幼聰慧,5、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 。白居易到江州後的第二年,寫下《琵琶行》。詩中通過一個擅奏琵琶的長安名妓淪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託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悶。

自大和三年(829),至會昌六年(846)。白居易從58歲開始,定居洛陽。先後擔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他在洛陽過着飲酒、彈琴、賦詩、遊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行船。兩年後病終。葬於龍門香山琵琶峯(見彩圖河南洛陽白居易墓)。詩人李商隱爲撰墓誌。今已闢爲遊覽勝地。

白居易一生不僅留下近3000篇詩作,還提出了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歌比作果樹,提出了"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著名論點。情是詩的內容,言和聲是詩的表現形式,義是詩的社會效果。他分析了詩歌創作中的感情活動,說:"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于嗟嘆,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策林》六十九)。又說:"樂者本於聲,聲者發於情,情者繫於政"(《策林》六十四)。認爲情感活動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緣起於社會生活中的"事",密切聯繫於當時代的"政"。因而,詩歌創作不能脫離現實,必須來源於生活,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着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嘉佑五年(1060),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熙寧四年 (1071)六月, 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卒諡文忠。

歐陽修一生博覽羣書,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詣很深,對宋代文風的改革頗有貢獻,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在史學方面也很有成就,編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並與宋祁等修《唐書》(《新唐書》)。 歐陽修書法亦著稱於世,其書法受顏真卿影響較深,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爲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這位散文宗師還是一位金石收藏學的先驅開拓者,編輯和整理金石遺文上千卷,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其中金文跋二十餘篇,其他絕大部分爲石刻跋尾。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

范仲淹

范仲淹 (989 ~ 1052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爲北宋名臣,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十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爲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爲龍圖老子,夏人稱爲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爲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爲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爲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兩句,爲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楊萬里

楊萬里(1127-1206) 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曾任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尚書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讀、祕書監等。主張抗金,正直敢言。寧宗時因奸相專權辭官居家,終憂憤而死。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構思新巧,語言通俗明暢,自成一家,時稱“誠齋體”。其詞風格清新、活潑自然,與詩相近。其中兩首《昭君怨》是其最著名的詞作,尤其是第二首短短四十個字卻描摹了“舟、花、香、水、雨、聲、夢、荷、珠、煙、水銀、清波”等等或真切清新或飄渺空靈的虛實景物,可謂萬麗紛呈,意象萬千,共同造築了引人入勝之人間佳境,真是令人不禁傾倒、欣然神往。廷秀著有《誠齋集》。

陸 遊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爲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爲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 ,存世有九千三百餘首,大致可以分爲三個時期:46歲入蜀以前,偏於文字形式;入蜀到64歲罷官東歸,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也是詩風大變的時期,由早年專以“藻繪”爲工變爲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充滿戰鬥氣息及愛國激情;晚年蟄居故鄉山陰後,詩風趨向質樸而沉實,表現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着蒼涼的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