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天才詩人有哪些

天才詩人有哪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很多詩人,那麼你知道哪些是天才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天才詩人有哪些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人,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離騷》是我國最長的抒情詩。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

屈原對後世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人格的影響,一是文學的影響。屈原的人格,千百年來,對於文人學者已經成爲一種典範。歷代的詩人詞人、尤其是遷客騷人,大抵都以屈原的精神爲依傍。也可以說,屈原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形成一個修身潔行的傳統。漢代的賈誼,唐代的杜甫,其精神境界都直接繼承了屈原的傳統。

從這一點看,屈原影響於傳統的民族性格,是很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屈原在文學方面的影響,也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屈原的《離騷》以後,產生了一系列的騷體作品。

從漢代開始,賈誼的《吊屈原文》、《鵩鳥賦》固是騷體,嚴忌的《哀時命》、董仲舒的《士不遇賦》也都是騷體。到唐代,柳宗元的《瓶賦》、《懲咎賦》等也都是騷體的傳統。

其次是在屈原的《卜居》、《漁父》之後,也產生了一些“對問”體的作品。宋玉的《對楚王問》固是開端,而在漢代,東方朔的《答客難》、楊雄的《解嘲》都是此類作品的繼續。到了唐代,韓愈的《進學解》也是這類作品的傳統。當然,屈原的文學影響是非常廣泛的,不僅上述兩端。劉勰《辯騷》說:“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豔詞,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其影響之深遠,遍及歷朝歷代,而且深入到各類文人學子。這不是任何作家詩人所能企及的。

二、陶淵明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相關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也是傑出的辭賦家與散文家。陶詩今存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陶文今存12篇,計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

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爲他寫下《陶徵土誄》,給了他一個“靖節”的諡號。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幾十年裏,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樑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

蕭統親自爲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南朝時期,陶淵明的文學地位,雖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到了隋唐時期,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唐代李白非常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作。李白那種“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後,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引爲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中寫道:寬心應是酒,譴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中唐詩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淵明的爲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貶爲江州司馬,離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很近。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下了《訪陶公舊宅》一首詩。到了北宋,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確定。歐陽修盛讚《歸去來兮辭》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歐陽修還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閒”。北宋王安石曾說過,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羣,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已”。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蘇東坡把陶詩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八個字,概括陶詩的藝術風格,還是很準確的。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他的爲人。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爲知己。在《水龍吟》詞中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辛棄疾留下的詞作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幾乎每10首詞中就有一首與陶淵明有關。辛棄疾在《念奴嬌》中稱:“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現代,沿襲了兩宋對陶淵明的崇高評價。魯迅先生曾說過,“陶潛正因爲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三、王維

王維

王維他(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人稱詩佛,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

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爲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爲“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

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爲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爲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

維在唐詩的範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僞職,後兩京收復,降職爲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他是人才”之說。王維他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爲“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王維他詩在其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史稱其“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新唐書》本傳)。唐代宗曾譽之爲“天下文宗”(《答王縉進王維他集表詔》)。

杜甫也稱他“最傳秀句寰區滿”(《解悶》十二首之八)。殷璠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爲珠,着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嶽英靈集》)唐末司空圖則贊其“趣味澄□,若清□之貫達”(《與王駕評詩書》)。昔人曾譽王維他爲“詩佛”,並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並提。

以思想內容而言,王維他詩遠不能與李、杜相提並論;而在藝術方面,王維他確有其獨特的成就與貢獻。唐劉長卿、大曆十才子以至姚合、賈島等人的詩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維他影響。直到清代,王士□標舉神韻,實際上也以其詩爲宗尚。

四、李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他是繼屈原以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漢族,生於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一說生於四川江油青蓮鄉),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爲代表)。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爲“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與李商隱、李賀三人並稱唐代“三李”。

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於這方面的記載。李白的詩歌今存1000多首。詩歌題材是多種多樣的。由於生於盛唐時期,詩歌以浪漫爲主,豪氣大放,代表作有,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樑甫吟》等,五言古詩:《古風》59首,《長幹行》,《子夜吳歌》,《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爲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爲中華詩壇第一人。

從藝術成就上來講,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爲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他、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並至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杜甫對李白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五、杜甫

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出生於河南鞏縣,死後葬於家鄉鞏縣。杜甫的遠祖爲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爲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爲“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爲“詩聖”。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

。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爲沉鬱頓挫。

這裏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閱讀杜詩,總是被那沉鬱頓挫的詩風深深的感染着,被作品中根植於現實的高度的愛國主義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義深深震撼。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襲着杜甫的創作道路。

王安石、陸游、蘇軾、文天祥等對杜甫詩中精神實質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認識,真正能做到結合個人的時代遭遇和生活實踐,寫出一首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深刻現實寫照的詩人,使他們成爲無愧於祖國人民所十分需要的詩人。

六、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爲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極可注意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箇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於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着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着動人的情感力量。白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

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羅隱、杜荀鶴,宋代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詩的啓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纔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顛峯人物。後代劇作家也多有據白詩故事進行再創作,如白樸、洪昇根據《長恨歌》分別作《梧桐雨》《長生殿》;馬致遠、蔣士銓據《琵琶行》分別作《青衫淚》《四弦秋》。白詩詞句,也多爲宋、元、明話本所採用。白居易不屬韓柳文學團體,但也是新體古文的倡導者和創作者。其《策林》七十五篇,識見卓著,議論風發,詞暢意深,是追蹤賈誼《治安策》的政論文;《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草堂記》、《冷泉亭記》、《三遊洞序》、《荔枝圖序》等文,均文筆簡潔,旨趣雋永。爲唐代散文中的優秀之作。白居易還是詞創作的有力推動者,《憶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長相思》諸小令,爲文人詞發展開拓了道路。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等,白居易被稱爲“詩魔”。

七、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裏排行16,故並稱爲三十六體。

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爲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李商隱通常被視作唐代後期最傑出的詩人,其詩風受李賀影響頗深,在句法、章法和結構方面則受到杜甫和韓愈的影響。許多評論家認爲,在唐朝的優秀詩人中,他的重要性僅次於杜甫、李白、王維他等人。就詩歌風格的獨特性而言,他與其他任何詩人相比都不遜色。

讚賞李商隱詩歌和批評他的人,所針對的都是他鮮明的個人風格。後世許多詩人模仿李商隱的風格,但沒有一位被認可。李商隱的詩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文辭清麗、意韻深微,有些詩可作多種解釋,好用典,有些詩較晦澀。現存約600首,特別是其中的無題詩堪稱一絕,而最爲突出的便是他的愛情詩。李商隱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絕也有不少傑出的作品。清朝詩人葉燮在《原詩》中評李商隱的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

他的格律詩繼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傳統,也有部分作品風格與杜甫相似。與杜甫相似,李商隱的詩經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難懂,而且常常每句讀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獨創,喜用各種象徵、比興手法,有時讀了整首詩也不清楚目的爲何。而典故本身的意義,常常不是李商隱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意義。

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觀認爲是詠嫦娥之作,紀昀認爲是悼亡之作,有人認爲是描寫女道士,甚至認爲是詩人自述,衆說紛紜。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風格,形成了他作詩的獨特風格。據宋代黃鑑的筆記《楊文公談苑》記載,李商隱每作詩,一定要查閱很多書籍,屋子裏到處亂攤,被人比作“獺祭魚”。明王士楨也以玩笑的口吻說:“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批評意見認爲他有時用典太過,犯了晦澀的毛病,使人無法瞭解他的詩意。魯迅曾說:“玉溪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則爲我所不滿。”施蟄存認爲,李商隱的詩的社會意義雖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隱是對後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因爲愛好李商隱詩的人比愛好李、杜、白詩的人更多。

八、蘇軾

蘇東坡

蘇東坡(1037~1101)字子瞻,二名軾,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一寸有餘(186cm)蘇軾爲人豁達心胸寬廣,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作爲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爲“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爲領袖的舊黨。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爲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爲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爲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爲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

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峯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九、陸游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漢族。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作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存詩93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爲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爲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陸游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他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廣爲傳誦。

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繼承了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等人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遠影響的卓越詩人。作爲一名傑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作詩歌9300餘首。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

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託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陸游豐富的創作實踐對他以後的宋代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更爲顯著的,還在於他強烈執着的愛國主義精神方面。他的詩文作品,對遭受異族壓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

每當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在自己85歲的生命歷程中深切關注祖國命運的詩人。八百多年來,蜀州人民懷念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扶老攜幼,不遠千百里前來瞻仰、憑弔陸游。罨花池是陸游生活過的地方,這裏的水榭樓臺、林木花草,都篆刻下偉大詩人憂國憂民的詩篇。他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成爲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纔是真正有學問的人。《示兒》是陸游的絕筆,從這首詩中能看出陸游那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死了都還想着收復失地,而沒說些分家產之類的話語。

十、辛棄疾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我國曆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和愛國者。與蘇軾齊名,並號稱“蘇辛”,史上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讚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爲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大、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

直至南渡之初張元幹、張孝祥、葉夢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恥爲主題的詞,才較多繼承了蘇軾的詞風,起到一種承前啓後的作用。但他們的這一類詞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爲內心激情所支配的結果,而沒有成爲有意識的藝術追求,也沒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題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

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範圍,開拓了詞的更爲廣闊的天地。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衝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

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着,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

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着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爲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