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楊麗萍最愛被人稱作“舞蹈詩人”

楊麗萍最愛被人稱作“舞蹈詩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舞蹈家楊麗萍對於中國的大衆來說,已經快成爲或已經成爲神話啦。這個身高只有1.65米的白族姑娘,自1971年進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後,一路上斬將奪關,獲得了包括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等無數中外藝術家大獎。你可以想到她沒有上過任何舞蹈學校,因爲她的所有作品都顯得生機勃勃而充滿了天然的、純粹的藝術氣質。人們稱她爲著名舞蹈藝術家,甚至稱她“舞魔”、“舞魂”、“舞神”等,然而她自己最看重的一個稱謂,據說是——舞蹈詩人

楊麗萍最愛被人稱作“舞蹈詩人”

舞蹈詩人?嗯!這就讓我一下子理解了她內心追求的最高境界。難怪,在楊麗萍的所有作品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人們常說的什麼“深刻”呀、“思想”呀。美比深刻更動人——這是曹文軒先生說的,我認同,相信楊麗萍也認同。然而,這個只有1.65米高的姑娘是如何高大起來的呢?今年,當伐善可陳的2012年春晚落幕之後,我就聽到無數人在說“今年春晚怕也就楊麗萍的《雀之戀》還有點說頭”。爲什麼?這位舞蹈詩人“舞”了些什麼讓人如此難忘?她技壓羣芳的祕密究竟是什麼呢?楊麗萍自己說“《雀之戀》是有顛覆的創作,表現形式並不是純民間舞,而是在模擬孔雀動作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創造”。

是這樣嗎?當局者迷。也許楊麗萍作爲這部作品的作者,反倒有可能看不全自己的價值。在我看來,這部作品的核心價值並非顛覆性創造,而是突破與超越式的創造。我們知道,“顛覆性創造”是對過往創造的反動與否定性的創造,而《雀之戀》的創造卻是對過往的'創造繼承的成分比例很大。打個比喻,是這棵樹又長高了,而不是又種了一棵樹。

那麼,楊麗萍爲什麼會誤以爲自己“顛覆”了自己呢?這是關鍵。在我看來,楊麗萍的內心必定有一個突破,而這個突破並不在她的《雀之戀》之外,而就在她的作品本身。回顧一下這部作品所表達的美——“戀”,至最後的“性”。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楊麗萍的“突破”在什麼地方了。

我認爲,就在於“性”的美麗表達。它以自己與王迪共同的動人的“舞”,用美得令人眼花繚亂的、絢麗的舞姿,完成了自己的“突破”,進而又“超越”了過往的,諸如《雀之靈》、《月光》等。楊麗萍是否保守?這是一個美麗的猜想,她或許並不保守,甚至思想也很解放。但是,若將自己作品與“性”聯繫起來,甚至大膽而又優美地表達出來,她會怎麼想呢?

她想到了——“顛覆”。當然,對於從西雙版納走出來的姑娘來說,我相信,此前她是不敢這樣去想的,及至想到,及至開始創作,及至創作完成,及至在春晚公演,及至記者蜂擁而上——她會怎麼說呢?她說了——“顛覆”。其實,她是對自己的突破與超越,她突破了自己對“性”的認識,明白了“花兒爲什麼這樣紅”的道理,進而超越了自己的思想侷限——於是,她又上升到了另一個更高的思想層次。

也許楊麗萍並不知道她自己之所以上升的道理何爲?但是,楊麗萍知道:她對“戀”的高潮、“性”的優美表達,事實上,在億萬觀衆的心裏引起了強烈的共鳴。這個美麗本質的揭示,也是對人性美麗的動人展現。可怕的,是我們一直不敢這樣去理解,似乎沾染了“性”,就違犯了道德的禁忌,就“不潔了”?這的確是一個誤區。所幸,楊麗萍衝出了誤區。她在她自己營構的藝術世界裏,爲自己又開拓出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其實,若更清晰地說明這一點並不困難,只要我們回顧一下楊麗萍過往的成功之作的主要經驗就清楚了。在我看來,楊麗萍舞蹈成功的三個方面爲:古典清悠淡雅的意境,仿生優美動人的表達,當代悖反自我的追求。在楊麗萍的所有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傳統的寧靜美學,如《月光》、《歲寒三友》、《雀之靈》等,夜色與月下,似乎是她酷愛的意境。

楊麗萍總是要把自己的創造放到充滿詩意的月下去表達,那種純天然的浪漫,似乎是她與生俱來的必然選擇。再者,楊麗萍的舞蹈總是仿生性舞蹈,而尤以孔雀被仿生得最多。特別是在《雀之靈》、《雀之戀》中,精巧而細膩的纖指,傳神地表達了孔雀的靈秀之奇。

在《雨絲》中,黑幕中的一束光打在下垂的、顫動的纖指上時,人們感受到了雨韻的流利,而《瑞雪》中那雙手十指的婉轉表達,則使人聯想到了春芽的破土而出·……仿生,即模仿生物與植物,並以必須動人爲宗旨的追求,使楊麗萍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兩棵樹》是對樹的仿生,《荷花度母》是對荷花之蕊的仿生等,都向我們暗示了仿生舞蹈的強大魅力。而楊麗萍正是40年如一日地追求在這一領域,並不斷獲得成功。

中國當代藝術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西方各種藝術流派蜂擁而至,作爲一個舞在當代的舞蹈藝術家,楊麗萍沒有過困惑、懷疑、反省與探索嗎?她當然有,但她能夠兼收幷蓄地、一以貫之地創作嗎?悖反,是對當代藝術思潮的悖反,而自我呢?“自我”,這是楊麗萍的一個關鍵詞。

在我看來,統觀楊麗萍的全部創作,我認爲,她是非常自我且獨特的一個。楊麗萍對新的藝術思潮的學習與借鑑,是小心翼翼的、謹小慎微的,她以理解、消化,並化入生命爲吸收的終極目的。而這一次的《雀之戀》的創造,就充分證明了她的悖反式學習、實踐與吸收,的確是一條成功之路。

然而,在我看來,這個成功來得太遲了!這部作品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 期的“弗洛伊德的性意識”觀念的鼎沸之時誕生,我相信,必定會在當代藝術世界產生更大的反響。是的,沒有如果,今天她依然美麗動人,說明啓蒙任重道遠。

最後,我還有一個期待。在我看來,以楊麗萍現在的準備,我相信,她是具有創作一部類似《天鵝湖》式的經典舞劇的才華的,雖然她的作品已經很豐碩了,但畢竟都是短制經典。

這就像一位偉大的詩人不可能靠幾首小詩成就功業,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不可能靠幾首小夜曲一舉成名,必須有長詩、史詩,必須有交響樂、歌劇,而一位偉大的舞蹈家,也必須有偉大的舞劇。我願把這個美麗的期待交給楊麗萍,是希望她能再一次還給億萬觀衆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