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魯山山行原文】翻譯|賞析

【魯山山行原文】翻譯|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朝代:宋代

【魯山山行原文】翻譯|賞析

  作者:梅堯臣

  原文: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鑑賞

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着千姿百態的山峯和山間的種種景象。彷彿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家人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本詩是作者梅堯臣登山的一個過程,首先表達的是登山抒懷的一種喜悅,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無比的驚喜與心曠神怡,但是到了最後作者才發現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裏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後一句“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

  首聯

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羣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

魯山層巒疊嶂,千峯競秀,一高一低,蔚爲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遊覽,是因爲內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頷聯

優美的山峯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彷彿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小路迷糊了的優雅心情。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峯,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峯就不“改”了,因爲“行”,所以好峯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着走着,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裏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於是“迷”了。這裏把一個人遊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譯文一

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千萬條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的山峯,(山峯)隨着觀看的角度而變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獨迷路。

傍晚,霜葉落下,熊爬上樹(大熊星座爬上樹梢),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閒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裏?雲外傳來一聲雞叫,暗示着有人家,彷彿在回答(只是很遠很遠)。

  譯文二

魯山層巒疊嶂,千峯競秀,一高一低,蔚爲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峯,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着走着,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裏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蕩,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裏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

  註釋

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②適:恰好。愜(qiè):心滿意足。

③野情:喜愛山野之情

④隨處改:(山峯)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⑤幽徑:小路。

⑥熊升樹:熊爬上樹。

⑦何許:何處,哪裏。

⑧雲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後,於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爲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詩作特色

梅堯臣早年的詩歌創作,曾受到西昆詩派的影響,後來由於他關心現實,接近人民,詩風逐漸變化,並提出了同西昆派針鋒相對的詩歌理論。他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主張詩歌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如見贈述詩》),對浮豔空洞的詩風,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在藝術上,梅堯臣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一著名的藝術標準,並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梅堯臣的創作實踐與其創作主張是一致的。他的詩歌富於現實內容,題材廣泛。他了解農村生活,在早期就寫了一批關懷農民命運的作品,如《田家四時》、《傷桑》、《觀理稼》、《新繭》等。以後,他又寫了《田家語》,描寫沉重的賦稅、徭役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墳貧女》,通過一個貧家女子哭訴,深刻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他的一部分詩作抒寫對國事的關心。如《襄城對雪》之二,《故原戰》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婦》、《聞歐陽永叔謫夷陵》、《猛虎行》,表現了他對於守舊、腐朽勢力的憎恨。他還寫了不少山水風景詩,其中《寒草》、《見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觀鬥雞》等詩,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堯臣的詩以風格平淡、意境含蓄爲基本藝術特徵。他善於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畫出清切新穎的景物形象。如《魯山山行》描寫晚秋山間荒涼幽靜的景色,細緻入微。此外,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夢後寄歐陽永叔》),最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東溪》),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考試畢登銓樓》),都是意新語工的寫景佳句。但他的詩也時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黃河》、《夢登河漢》,涵渾壯麗,和他的一般風格迥異。由於他作詩受韓愈、孟郊的影響較大,藝術上有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有時語言過於質樸古硬,缺乏文采。這些弊病都可以認爲是端正華而不實的詩風所付出的代價。他對開闢宋詩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歐陽修稱梅詩“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劉克莊稱他爲宋詩的開山祖師(《後村詩話》),龔嘯說他去浮靡之習,超然於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於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錄》),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稱“聖俞詩工於平淡,自成一家”。錢鍾書稱他:“主張‘平淡’,在當時有極高的聲望,起極大的影響。”這些評論都很有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