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的古詩賞析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的古詩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李清照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的古詩賞析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李清照翻譯:

春風柔和,陽光淡薄,已經是早春的季節了。剛脫掉棉襖,換上夾層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覺醒來微微有些寒意,鬢上的梅花妝現時已經亂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鄉在哪裏呢?只有在醉夢中才能忘卻思鄉的愁苦。香爐是我睡的時候點着的,現在沉水香的煙霧已經散了,而我的酒氣卻還未全消。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李清照字詞解釋:

⑴菩薩蠻:詞牌名。

⑵日薄:謂早春陽光和煦宜人。

⑶乍著:剛剛穿上。宋方潛力《蕙蘭芳》:“乍著單衣,才拈圓扇,氣候暄燠。”

⑷梅花:此處當指插在鬢角上的春梅。一說指梅花妝。《太平御覽》卷九七O引《宋書》,謂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後有梅花妝。

⑸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爲一種薰香料。《太平御覽》卷九八二引《南州異物志》雲:“沉水香出日南。欲取,當失斬壞樹着地。積久,外皮朽爛。其心至堅者,置水則沉,名沉香。”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李清照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後眷念淪陷的北方故鄉而作的。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於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徽欽兩帝被金兵所俘。李清照南下江寧,她接踵遭際國破、家亡、夫喪、顛沛流離的種種不幸。詞人在南方過着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內心鬱積着國破家亡的無限苦楚。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詞人爲傾吐深重的故國之思和懷鄉之情,寫下了這篇《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李清照主旨大意:

全詞上片寫早春之喜,下片寫思鄉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襯有家難歸的悲悽,深切感人。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李清照賞析:

當時是早春時節,天氣溫和,風光柔麗,女詞人剛剛卸去冬裝,換上夾衫,心情輕快而又愉悅。這是美好的大自然給詞人心靈投上的一抹明亮的色彩。女詞人睡起,感到幾絲寒意,鬢上的“梅花”也已殘破。上闋四句,委婉地透露出來的是一種含蓄、朦朧、帶有幾分淒冷的心境和幽細的愁思;女詞人先淡淡幾筆輕輕拈出了春“寒”和花“殘”這樣的審美感覺,放在讀者的心頭,通過這種“微寒”之感和殘破的“梅花”意象,巧妙地閃射出她心靈深處的某種不如人意但又難言的惆悵之感。一位心靈觸覺極爲敏銳細膩的知識女性對良辰美景的複雜感觸在這裏已微露端倪。

下闋則波瀾頓起,女詞人將上闋曲折透露出來的那種悽清感和殘缺美的底蘊一筆揭示出來:“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這實在是帶着血淚的痛楚悲呼。她只能將一懷思鄉愁緒訴諸杯中物。至此,讀者已經明白了女詞人心靈深處不安的原因;而上闋預先作爲一種情感鋪墊而懸垂的“微寒”之感以及那殘破的“梅花”,也有了着落。

李清照在表達白己的這種思鄉心緒時,很講究筆法和技巧。全詞風格婉約、含蓄,深沉、強烈的情緒並不施以濃墨重彩,卻以清淡、省簡的文字輕描淡寫,情感表達得強烈而又有羈勒,陡然從心靈深處涌出,但隨即又輕輕一筆打住,使這短短的一首小詞在情感表達上產生一種起伏和跌宕,形成美感上的節奏。上闋的情感,一路平穩而沖淡,下闋劈頭便是“故鄉何處是”,使前面那一路沖淡的情緒頓起波瀾。而上闋那種乍着夾衫的好心情到了下闋也陡然一變,跳到思念故鄉的一懷愁緒上來。這種情感上的節奏和突變,無疑具有詩詞創作和審美欣賞上的美學意義,但從另一方面看,也實在是女詞人複雜、深刻的精神心理的真實顯示。這首詞相當深刻、有力地揭示出女詞人靈魂深處的悲憤、不安和強烈的思鄉情緒。細心的讀者不難透過女詞人深閨中的嫋嫋香霧、沉沉酒杯、昏昏醉意而窺見那顆與民族命運共存亡的崇高心靈。

後世點評

1,清況周頤《〈漱玉詞〉箋》:俞仲茅雲,趙忠簡《滿江紅》“欲待忘憂除是酒’,與易安“忘了除非醉”意同。下句“奈酒行有盡愁無極”。微嫌說盡,豈如“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亦宕開,亦束住,何等蘊藉。易安自是專家,忠簡不以詞重云爾。

2,俞平伯《唐宋詞選釋》:上片措語輕淡,意思和平。下片說故鄉之愁,一時半刻也丟不開,除非醉了。又說,就寢時焚香,到香消了酒還未醒。醉深即愁重也。意極沉痛,筆致卻不覺其重,與前片輕靈的風格相一致。

3,王思宇:此詞上片寫喜,下片寫悲,表面看去意似不連,實際關係非常緊密。春風送暖,本來應該歡樂地盡情領略這大好春光,然而節候的變化,往往特別容易觸動人的思鄉懷人之情,想到山河破碎,有家難歸,這美好的春色,反而成了生愁釀恨之物。所以上片之喜,更反襯出下片之悲;寫喜是賓,抒恨是主;悲喜對照,把主題表現得更加突出。

4,平慧善《李清照詩文詞選譯》:此詞抒發南渡後的思鄉之情,卻從心情好寫起,早春給人帶來了喜悅之情,這對抒發鄉情起了反襯作用。三、四句妝殘、人寒、心境轉換。“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語氣突轉,充分表達對淪陷故土的強烈思念之情。接寫濃郁的沉香已消散,而酒意尚存,說明昨夜醉意之甚,但酒醉微醒,詞人就發抒鄉思,可見不思量之不可能,表示“醉後也難忘”。這與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相彷彿,但在表達上委婉含蓄,與前兩句結合在一起,耐人尋味。

詞牌名瞭解: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後用爲詞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間,女蠻國派遣使者進貢,她們身上披掛着珠寶,頭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髮髻,讓人感覺宛如菩薩,當時教坊就因此製成《菩薩蠻曲》,於是後來《菩薩蠻》成了詞牌名。另有《菩薩蠻引》、《菩薩蠻慢》。《菩薩蠻》也是曲牌名,屬北曲正宮,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用在套曲中。此調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以繁音促節表現深沉而起伏的情感,歷來名作最多。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