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小學生王維的古詩大全

小學生王維的古詩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小學我們學過哪些王維的古詩?下面整理了小學生王維的古詩,一起來回顧回顧吧。

小學生王維的古詩大全

第1首、《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第2首、《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第3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詩全集小學

第4首、《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第5首、《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峯。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第6首、《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第7首、《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第8首、《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衆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第9首、《送錢少府還藍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手持平子賦,目送老萊衣。

每候山櫻發,時同海燕歸。

今年寒食酒,應是返柴扉。

第10首、《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第11首、《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吳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第12首、《山中》

溪清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第13首、《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度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第14首、《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採菱歸。

第15首、《書事》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第16首、《送禰郎中》

東郊春草色,驅馬去悠悠。

況復鄉山外,猿啼湘水流。

島夷傳露版,江館候鳴騶。

卉服爲諸吏,珠官拜本州。

孤鶯吟遠墅,野杏發山郵。

早晚方歸奏,南中才忌秋。

第17首、《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山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峯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第18首、《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羣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第19首、《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第20首、《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思想以四十歲左右爲界,分爲前後兩期,前期的詩表現了愛國熱情,後期的詩主要寫隱居終南、輞川的閒情逸致的生活。他的詩作境界超然,顯出一派空靈冷寂、悠然自得的情趣,這顯然與禪學的浸潤有關。

王維出生於一個佛教氣氛十分濃厚的家庭,他的母親崔氏就篤信佛教三十多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在母親的薰陶下,王維和弟弟王縉“俱信佛,不茹葷血”。《舊唐書 王維傳》說他“亡妻不再娶,三十餘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可見佛教對他影響之深。中後期,隨着時局的變化,王維漸漸覺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歡,恐遭負時累”(《贈從第司庫員外球》),就開始了“萬事不關心”的亦官亦隱生活。甚至對他個人生活有很大影響的安史之亂,在他詩裏幾乎沒有什麼積極的反映。到了晚年,他更是抱着“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髮》)的心情,完全變成一個“以禪誦爲事”的佛教徒了。

王維被後世尊爲“詩佛”,他的許多詩作都蘊含着濃濃的禪意。如《秋夜獨坐》: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戍。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空堂,潛心默想。他覺悟到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以至根除一切人生苦惱。又如《終南別業》,則在自然山水和田園生活的描寫中蘊含禪意: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詩歌敘述自己中年以後即厭塵俗、信佛教,在輞川別墅賞景怡情,自得其樂,隨處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會其趣的超然風采。

王維詩歌的禪意集中表現在空與寂的境界。在人世間無法實現,便寄興於空山寂林,如《鹿柴》所寫的完全是王維追求的那種遠離塵囂的空而寂的境界: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詩作描繪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緊接着用“人語響”來反襯山林的空寂。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沉寂;而且由於剛纔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一縷夕陽的返照透過密林射在青苔上,更點綴了環境的悽清、靜而近於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同樣《竹裏館》所寫的也完全是一種空寂的境界: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裏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他欣賞着環境的冷漠,體驗着內心的孤獨,沉浸在一種寂的`快樂之中。

王維詩中的禪意還表現爲無我的境界。他對於空寂的追求,有時連他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如《戲贈張五弟堙》(其三):

我家南山下,動息自遺身。

入烏不相亂,見獸皆相親。

雲霞成伴侶,虛白侍衣巾。

無我,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認爲“我”乃是由“色”和“名”兩部分組成的。“色”,此指肉體,肉體的生長毀滅是人自己不能控制的,所以,肉體並不是屬於人自己的東西。“名”屬於心理現象,是由思維、感覺、意識等組合起來的,它也不停地生滅變化着。因此,並沒有一個常駐不變的“我”存在。在這裏,詩人與自然萬物相互契合,相互融合,忘乎自我,順乎自然,與飛禽鳥獸相親,與白雲彩霞爲伴,連自己的存在都遺忘了。又如《書事》:

轉陽閣小雨,深院晝慵開。生看蒼共色,欲上人衣來。

詩人從自我感受出發,寫深院青苔的美麗可愛,從中透露出對清幽恬靜生活的陶醉之情,他好靜的個性與深院小景渾然交融,創造了一個物我相生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