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月夜憶舍弟》古詩原文和賞析

《月夜憶舍弟》古詩原文和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詩句】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古詩原文和賞析

【出處】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鑑賞】寄信難達,已引起我多少痛苦,況且戰亂頻仍、難以休兵。

  【全詩】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註釋

1.戍鼓:戍樓上的禁鼓。鼓聲一響,宵禁開始,人行即斷。邊秋:邊地的秋夜。一雁聲:只有孤雁鳴叫。古人常以雁行喻兄弟,這裏說一雁聲,是在感物思弟。

2.“露從”句:露是夜夜白,今亂離中人,逢白露節,覺得它是從今夜始白。“月是”句:月是處處明,因心懷故鄉,所以認爲月是故鄉明。

  【賞析】

[1]這首五律約寫於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今甘肅天水)所作。這年九月,叛軍史思明陷山東、河南,杜甫的.兩個弟弟都在這一帶。杜甫攜家避戰亂於秦州,與弟弟音訊隔絕,寫出這首抒寫懷念之情的詩。

[2]“戍鼓”二句:戍鼓,邊防駐軍的鼓聲。秋邊,秋天的邊地。何義門曰:“‘戍鼓’興‘未休兵’,‘一雁’興‘寄書’。”(《瀛奎律髓匯評》)《謎詩談》曰:“……‘秋邊一雁聲’,若作‘雁一聲’,便淺俗;‘一雁聲’便沉雄。”二句寫戰爭使道路阻斷,詩人在深秋的邊地聽到一聲雁鳴,深秋雁聲使人想起鴻雁傳書,也勾起懷親之情。

[3]“露從”二句:《杜臆》:“只‘一雁聲’便是憶弟,對明月而憶弟,覺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鄉之明,憶在故鄉兄弟故也,蓋情異而景爲之變也。”又曰:“感物傷心,今夜白,又逢白露季候也,‘故鄉明’,猶是故鄉月色也。”

〔4〕“有弟皆分散”四句:杜甫遠在秦地,弟兄飄零西東,流浪無定,所以說“無家”,既無家,又到哪裏去問死生?因而“寄書長不達”,況且兵革未休,在戰爭中存亡未卜,隱含着弟兄們能否團聚的疑慮。

這首五律以容易引起人們思鄉的雁聲、白露節、月明三者構成邊秋對月懷親的意境;抒寫了身經離亂,弟兄分散,征戰不已,道路阻隔,音書杳無,存亡難保的思念之情和內心的憂慮。“今夜白”、“故鄉明”、“無家問死生”這些淒涼的意象,深化了思念的情切。“月是故鄉明”已成爲千古傳誦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