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羣和明代長城

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羣和明代長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4W 次

明清兩代在北京的皇宮,現在叫做故宮,是一組宏偉壯麗的建築羣,顯示着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木構建築技術的輝煌成就。

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羣和明代長城

這組建築羣是明永樂四至十九(1406?1421)年興建的,佔地面積72萬平米。內有房屋近1萬間,外有高達10米的長方形紫禁城圍繞。紫禁城的外邊是一條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位於北京城正中,它的中軸線與北京城的中軸線相合。

我國木構建築的設計早已有了一定的規範、發展到明清時候就更加規格化、程式化了。殿式建築以“鬥口”爲基本模數,只要定了一種鬥口的等級,整個建築的各部分用料尺度就可以確定了。鬥?功能的減弱以及木構件砍割手法的簡化等,也是這一時期木結構的明顯變化。

拼合樑柱結件技術是明清木結構技術的一項重要成果。由於掌握了木材易於拼合的性能,使小塊木料經過併合、鬥接、包鑲之後仍能發揮大料的作用,達到節省用料的要求。

自秦始皇把戰國時期秦、趙、燕各諸侯國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成爲一條長達萬里的城防之後,只有明代在原來的的基礎上重新修築長城的規模能與之相比,而且在工程技術上有了很大改進。

明朝統治者非常重視北部城防。從明初開始,用了100多年的時間才完成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全長12,700多裏的修築工程。現我們看到的萬里長城就是明代新修擴建的。當時曾經分段設立了9個重鎮(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進行防守。

明代修築的長城,大都非常牢固,特別是東半部(山西以東至山海關稱東半部,山西以西稱西半部)都是用磚砌(局部地段用石條),石灰漿勾縫。城牆的砌法,在坡度較小時,磚石隨地勢平行砌築;坡度較大時,採用水平跌落砌築,磚牆砌得十分平整堅固,使磚構建築技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