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大綱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1914年6月28 日奧地利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成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一個大國的皇儲的地位固然顯要,但怎麼會由於一個人的死亡就引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世界性的大戰呢?這說明大戰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經濟政治根源和長遠的歷史淵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一、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各國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1870年,英、美、德、法四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佔的比重分別爲31.8%、23%、13.2%、10%;1913年,四國所佔的比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分別爲14%、38%、16%、6%,美國由原來的第二位升第一位;德國由原來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國則由原來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從1891—1900年,英、美、德、法四國工業生產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爲 1.6%、3.5%、4.8%、2.6%;1901—1914年,分別爲1.4%、4.8%、1.8%、3.3%,美、德、法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比英國要快。後起的資本主國家美國和德國,已經趕上並超過了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在對外貿易方面,1870年英、美、德、法四國在資本主義世界所佔的比重分別爲22%、8%、13%、10%;1913年分別爲15%、11%、13%、8%,英國雖仍保持第一位,但已被德國緊緊趕上。英、德兩國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英國雖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優勢,但在拉丁美洲、中東和遠東卻輸給了德國商人。

20世紀初,世界已被瓜分完畢。英國佔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積是俄國的2倍、法國的3倍,德國的11倍。德國經濟迅速增長,它要求按照新的實力對比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德國外交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拋棄了“大陸政策”,開始推行“世界政策”。威廉二世宣佈:德國在“古老歐洲的狹窄邊界以外有很多任務要完成”。極力鼓吹對外擴張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馮·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說中聲稱:“德國過去曾有那樣的時期,把土地讓給一個鄰國,把海上讓給另一個鄰國,而自己只剩下純粹在理論上主宰着天空,可是這種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也要爲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盤。”海軍大臣阿爾弗雷德·馮·梯爾比茨堅持認爲,德國的工業化和海外征服“就象自然法則那樣不可抗拒。”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在世界貿易中仍佔首位,倫敦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英國作爲“世界工場”的地位已經喪失。對於德國經濟的強烈競爭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咄咄逼人的恣態,英國深感恐懼,並不能容忍。英德矛盾遂成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二、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的形成

帝國主義列強在激烈的競爭中,都在尋找同盟者,以壯大自己的力量並壓倒對方,於是在歐洲便逐步形成了對立的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三國21同盟”和“三國協約”。三國同盟

德法矛盾很深,德國最怕法國的復起,尤其要防備法國收復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奧匈帝國則與俄羅斯帝國因爭奪巴爾幹半島而不斷髮生衝突。於是在1879年10月7日,德奧便締結了祕密的軍事同盟條約。條約規定:締約國一方受到俄國的攻擊時,另一方以本國的“全部軍事力量”予以援助;締約國一方受到另一大國進攻,只要俄國未參加侵略國一方,締約國雙方互守善意的中立。此後不久,德國又利用法意之間爲爭奪突尼斯而出現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20日,意大利同德奧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果法國進行侵略,德意將互相援助,如果三個盟國中任何一方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強國的攻擊時,其他兩國保證給以援助。三國同盟的主角是德國,奧匈是依附德國的夥伴,意大利則是暫時的和動搖的同盟者。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的矛頭針對着法、俄,促使它們迅速接近。三國協約來源於1891—1894年法俄簽訂的一系列協定,它們規定:兩國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國的單獨攻擊或德國與意大利或奧匈帝國的聯合攻擊時,將互相提供軍事援助。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