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有關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精選15篇)

有關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紙上談兵”原指趙括熟讀兵書,卻不能活用,後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爲現實;在句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精選15篇)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1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按範睢遠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將王齕(hé)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北)和韓國都城的聯絡。這一來,韓國在上黨的軍隊可就變成了孤軍。

孤軍的首領馮亭對將士們說:“我想與其投降秦國,不如投降了趙國。趙國得到了上黨,秦國一定去爭。這樣,趙國就不得不和韓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

大夥兒全都贊成這個辦法。當時就打發使者帶着上黨的地圖去獻給趙國。這時候趙惠文王已經死了,他兒子即位,就是趙孝成王。藺相如已經告退。平原君趙勝做相國。他帶領五萬人馬去接收上黨後回朝,仍然派馮亭爲上黨太守。平原君臨走時,馮亭對他說:“上黨歸了趙國,秦國一定來攻打。公子回去之後,請趙王快派大軍來,才能夠打退秦軍。”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經過向趙孝成王報告了。趙孝成王非常高興,天天喝酒慶祝,把抵抗秦國的事擱下了。秦國的大將王隨後就把上黨圍住。馮亭守了兩個月,一直不見趙國的救兵。將士們和老百姓急得沒有辦法,只好開了城門,拼着死命往趙國逃跑。馮亭的殘兵敗將帶着上黨的難民,一直到了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這才碰見趙國的大將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來救上黨,可是上黨已經丟了。

廉頗和馮亭會合在一起,正打算反攻,秦國的`兵馬跟着就到了,一下子把趙國的前哨部隊打敗。廉頗連忙退回陣地,守住陣腳,叫士兵們增高堡壘,加深壕溝,準備跟遠來的秦軍對峙下去,作長期抵抗。王屢次三番地向趙軍挑戰,趙軍說什麼也不出來。

兩下里耗了足有四個多月。王想不出進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稟報秦昭襄王,說:“廉頗真是個很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們老遠地到了這兒,真要是這麼長時期對峙下去,糧草接濟不上了。可怎麼好呢?”

範睢對秦昭襄王說:“要打敗趙國,讓我先想辦法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廉頗太老了,不敢跟秦國交鋒,要是叫年富力強的趙括去,秦國這點兒兵馬早就給他打散了。”

趙孝成王便派人去催廉頗開仗。廉頗還是堅守陣地。趙孝成王立刻把趙括叫來,問他能不能把秦軍打退。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如今來的是王,他不是我的對手。”趙孝成王一聽,特別高興,當時就拜趙括爲大將,去替換廉頗。

趙括還沒動身,他母親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孝成王別派她兒子去。趙孝成王就把她召了來,要她說一說理由。趙括的母親見了趙孝成王,說:“他父親趙奢臨死的時候再三囑咐,說:‘打仗是多麼危險的事兒,戰戰兢兢,處處都得顧慮到,還怕有疏忽的地方。趙括倒把軍事當作鬧着玩兒似的,一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要是大王用他爲大將的話,我們一家大小遭了災禍倒還在其次,怕的是連國家都要斷送在他手裏。’我請求大王千萬別用他。”趙孝成王說: “我已經決定了。”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叫趙括再帶領二十萬兵馬,到了長平關,代替廉頗,驗過兵符(兩塊可以符合的老虎形的信物,所以“兵符”也叫“虎符”),辦了移交,廉頗回邯鄲去了。趙括統領着四十多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他下了一道命令,說:“秦國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馮亭勸止他,把廉頗成心消耗秦國兵馬的用意說了一遍。趙括說:“老頭兒懂得什麼?”

那邊範睢一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信兒,就打發武安君白起去指揮王。白起佈置了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把趙括的軍隊引了出來,切斷了他們的後路。趙括的大軍就成了孤軍。他們守了四十六天,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趙括給亂箭射死,馮亭自殺,趙軍全垮了。白起叫人挑着趙括的腦袋,命趙軍投降。趙軍已經餓得沒有力氣了,他們一聽說主將給殺了,全都扔了傢伙,投降了。

白起一檢查投降的趙軍,一共有四十多萬人。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2

趙括,作爲趙國的新任主帥,替換了老將廉頗,出征了長平之戰,失敗的一談糊塗。

首先,從趙括本人的性格和特長說起。他這個還是比較直爽的,也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城府,所謂初生牛犢,他有着創新精神、不懼怕困難和危險,再加上出生於武將世家,天生對於排兵佈陣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記憶能力很好,對於孫子兵法之類的書早已是爛熟於心,並能結合不同的'戰爭場景加以轉變。

就算是如此,趙國軍難道會覺得趙括比廉頗老將更厲害麼?爲何一意孤行將廉頗換下來,換上了趙括上場。這其實是有着外在助力的,那就是秦王的挑撥,外加趙國軍察人不明,所以導致了中途換帥,這可是兵家中對敵的大忌啊。

換上趙括,趙括的失敗是兩方面,一個從自身找原因,還是太嫩了,沒有什麼實戰經驗,臨場對敵的應變能力很差,但是他也有着他的優勢,他果決,敢於下判決。這點在此戰役中也獲得了不少先機。

另外一個便是對方主帥白起,白起可是相當厲害的,比廉頗甚至還厲害,趙括作爲新人來說,就算是理論有多麼紮實,但是實踐的操作卻是很差的,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實踐操作經驗很厲害,但是對於白起來說還是小兒科。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3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熟讀各種兵書。在談論兵事時,有時候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都難不倒他。但其父卻並不因此覺得驕傲,反倒認爲趙括缺乏戰場的實戰經驗,對待打仗過於輕率,不懂得靈活應變。他很擔憂自己的兒子一旦上了戰場,不當還罷了,如若爲將,恐怕使得趙軍失敗的也會是趙括自己。沒想到,趙父的擔憂還是發生了。

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謀,撤下老將廉頗,換上趙括爲趙軍主將。趙括上任後,更換了軍中的官吏和制度,並改變了廉頗之前的作戰策略,主動出兵攻打秦國。秦軍的主將白起聽聞消息,他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一路佯敗,將趙軍吸引到秦軍的陣地附近,實施反包圍,切斷了趙軍的後路,使得趙軍被圍困四十多天,糧草斷絕。

最終,趙括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強行突圍,雖然他英勇殺敵,但還是死在了秦軍的亂箭之下。趙括終究還是爲自己的“紙上談兵”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4

歷史上一談到紙上談兵,就會自然而然的聯繫到趙括這個名字。誠然,這個成語的出現確實是源於趙國與秦國的大戰,更爲確切的說,是源於趙國趙括與秦國白起的戰爭。

趙括,他並非是白衣,他的父親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趙奢,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兵二代,他從小也算是天資聰穎,學習能力極強,很小都能熟讀兵書,也能從趙國發生過的戰役中總結經驗教訓。可以說,趙括並非是一個純粹的書呆子,他並非那種死讀書的人,他能將書上的`知識結合實際發生的戰役來進行評判,那說明在一定程度上,他並非是毫無應變經驗的。

那麼爲何趙括的出征會導致失敗呢?敵我兩方,失敗的原因不是從自身來尋找就是從對方來尋找,不是自己太弱那一定是對方太強,這裏,我們要花點時間談談秦國的白起,趙括這場戰爭的對手。

白起的作戰才能是極其強大的,他是一個偉大的將領,並被稱爲四大戰將,可謂對他的評價之高。

趙括也許是缺乏對戰經驗,但換做任何一個新起之秀,面對強敵如白起,估計也只能慘敗而歸了。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5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着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纔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爲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爲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爲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着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祕密派白起爲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裏全部覆沒了。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6

這個讓人快樂的寒假,我讀了很多的書。最讓我笙襠羈痰鬧繳鹹副的趙括和曹植七步成詩這兩個故事都很有意義,我今天先說說紙上談兵的趙括這個故事吧!

故事是這樣的:王齒乞還想向長平進攻,最明的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王齒乞幾次三番的`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齒乞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請範睢出主意。範睢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調去廉頗。”趙括小時愛兵法,談用兵的道理頭頭是道。自從爲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讓他做大將。”可要趙王對他的勸告聽不進去。結果趙括40萬大軍在趙括手中全軍都被殺了。

紙上談兵的趙括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打仗不能光靠書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要有實戰經驗,還要知道臨陣應變,這樣纔會勝利!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7

趙括紙上談兵終得一敗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爲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爲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爲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爲將罷、如果用他爲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爲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紙上談兵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爲趙將,在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紙上談兵典故

長平秦趙兩軍相持而不戰,已近半年。由於秦軍遠離本土,糧盡草絕,眼看就不擊自潰。無奈,秦將王齒只得派人回朝向秦王以實稟報軍情,秦王問丞相範瞧怎麼辦,範瞧說:“廉頗老將,用兵持重。若此人不去,上黨,我們怎麼也奪不回來。”

秦王:“去廉頗,丞相你有良策嗎?”範睢:“我有‘反間之計’……”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不久,秦王派出間諜潛入邯鄲,散佈出這樣一種謠言:趙將唯馬服君最良。其子趙括勇過其父。若使爲將,誠不可擋。廉頗老而怯,屢戰俱敗,爲秦兵所逼,不日將降秦矣!這謠言,攪得趙國上下,君君臣臣,不得安寧了。

原來,趙孝成王早就懷疑廉頗懦怯,早就想換一個人到長平去把廉頗頂替回來,可苦於朝中已無良將。所以,當“謠言”傳到他耳中之後便立刻召趙括上朝。他問趙括道:“寡人聽說,你的勇敢超過你的父親。想讓你到長平去迎擊秦軍,你有取勝的把握嗎?”

趙括神氣地回答道:“秦王若派武安君爲將,要取勝,尚需要我籌劃一番。可眼下是王齒爲將,打敗他不在話下!”

“你爲何這樣說呢?”趙孝成王又問。

趙括說:“武安君白起率領秦兵,在伊闕,打敗了韓國和魏國的軍隊,斬魏國兵將24萬;接着,他再攻魏,佔了魏國大小60座城池;隨後,他又南下攻打楚國,並佔領了楚國的'京都鄢郢;再後,他又攻打魏國,斬魏國兵士13萬;攻打韓國,佔韓國5座城……可以說,他戰必勝,攻必取,威名很大。因此,我若與他對壘,可能勝負難分,所以,要取勝,尚費籌劃。而那王齒,因廉頗懦怯,纔敢於深入。他如遇到我,則如秋葉遇到強風,他不是我的對手。哈哈哈哈!”

趙括的這一片話,說得流暢,激昂,話裏充滿了自信。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8

早在春秋戰略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叫作趙括。他讀了大量的兵書、戰策,說起排兵佈陣,頭頭是道。一次,秦國前來侵略,趙王派趙括率四十萬大軍迎敵,但他沒有作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所以中了埋伏,結果一敗塗地。這說明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實踐很重要。

陸游有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實踐,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動手能力,可幫助我們加深理解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還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學習中的漏洞。因此,我們不能不說,實踐很重要。

有一件事,深深教育了我,促使我明白了這個道理。

那是一節化學實驗課。內容是制氫氣並觀察其可燃性,還原氧化銅。我早已把這個實驗看過多遍,雖說不上倒背如流,也稱得上滾瓜爛熟。我與 A君是一組。老師剛下令動手,我就對 鼐說,這個實驗我包了!好!鼐說。我三下五除二把各項大器具安好。可是導管和橡皮管卻連不上了,我使勁把導管往橡皮管中插,可它們像在同我較量,我雖急出了一身大汗,也無濟於事。鼐說,讓我來吧!他把導管用水溼了溼,一插便進去了。我恍然大悟,這個方法以前講過,由於我沒有動手,便早已淡忘了。還算順利,鋅粒與鹽酸反應了,我在導管口部點燃了產生的氫氣,隨即把它熄滅。剛要進行下一項實驗,一動導管,只聽見砰的一聲,半截導管飛上了天空,半截導管連着橡皮管,在不住地哆嗦,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不知怎麼回事。老師聞訊趕來,檢查了試驗裝置,告訴我爆炸是因爲只熄滅了明火,而闇火沒有滅,導管口朝下,引起內部氫氣自燃,發生爆炸。於是乎導管斷爲兩截,身首異處了。老師說,以後多動動手,幹事前想一想,就不會發生這類事情了。

打那以後,我對動手實踐重視起來,因爲,我已經懂得了實踐的重要。縱觀古今中外,徐霞客著遊記,李時珍寫《本草綱目》,居里夫人發現鐳,愛迪生的數千項發明無一不是經過大量的實踐(包括研究,查找,探測,訪問)才成功的。

實踐是成功之父。

只有實踐,我們才能加深理解和鞏固已學到的知識,只有實踐,我們的科學纔有衡量的標準;只有實踐,我們才能掌握真理實踐是人類活動中最基礎的.活動,它本身就是知識的一部分。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想成功,我們除了實踐以外,再沒有別的道路了。

現在已經是電子時代,趙括早就成爲了歷史的話題,但是紙上談兵的故事至今還有着很深的含義,不是嗎?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9

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家很是強大,秦國於是和齊國結,攻打較的國家,蠶食他們的土地。別的國家看敵重我寡,便失去意志立,紛紛頭降逃走了。

公元前267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攻佔野王,將韓國“攔腰斬斷”。把韓國分成兩部分,韓王害怕就獻出上黨郡給趙王,讓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接納此事,秦王看着趙國佔領自己地盤就與趙國打了起來,雙方在長平一帶不相上下。秦國看到這種僵局,想到了離間計。範睢派人帶了千兩黃金去趙國牧趙玉的大臣,到處散佈謠言,說廉頗老了,不能打仗,趙王不讓趙奢的兒子趙括。趙括自幼聰明,受父親影響,很喜歡兵法,看了不少關於作戰的書,他口才也不錯。他的母親知道趙括不是當兵料就趙王改變主意,趙王不聽,趙括一到長平,就更換將佐,任用的'親信,改變軍中制度,軍心散散鬥志低沉,他甚至還改變上戰略,防禦方針,積極籌劃進攻,一舉而勝,奇回上黨,趙括只會書的學句,沒有實踐經驗,他在發進攻之時秦軍假裝打敗撤退,趙括糾紛向前衝,被秦國圍團後他擋住後路,軍隊沒草四十八天的軍隊互相殘殺,後金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括的失敗我們,做什麼事不只是嘴上說,筆下寫的那麼簡單,要實踐來證明,不能評書上的死知識來面對現實的問題不行的,只有靈活運用才行,光說不練假把式嗎?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10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爲現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爲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人物介紹】

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爲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因指揮錯誤被秦軍大敗,自己也衝陣戰死,趙軍四十萬人盡數被秦將白起活埋。

成語故事

趙奢是趙國名將,爲趙國屢建戰功。可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卻不像父親。趙括從小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之道那簡直是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不如他。於是,趙括自以爲是,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他狂妄地認爲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是天下無敵了。然而趙奢卻不這麼認爲,他不但從未讚揚過兒子的誇誇其談,反而卻常常擔憂地說:“日後趙國不讓趙括帶兵便罷,如果讓他帶兵打仗,那麼斷送趙國前程的將必是趙括無疑。”

過了幾年,趙奢死去了。

這一年,秦國對趙國大舉進攻,趙國派了年齡很大的將軍廉頗率軍迎敵。開始,趙軍連連失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廉頗改變戰略方針,他下令讓軍隊堅守城池,以逸待勞,不要主動出擊,保存實力把住陣地從而拖垮秦軍。結果真的,秦軍由於遠道而來,經不住廉頗的拖延,糧草漸漸接不上,快要支撐不下去了,秦軍十分恐慌。於是秦軍也施展汁謀,派人悄悄潛入趙國散佈流言說:“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括擔任大將。”

趙王正在爲廉頗在軍事上毫無進展而悶悶不樂,聽到外面流傳的那些說法,便撤掉廉頗,要派趙括爲大將來統帥軍隊。趙括的母親記住丈夫生前的囑咐,再三向趙王說明情況,極力勸告趙王收回決定,可是趙王哪裏聽得進去,他真的任命了趙括擔任大將來取代廉頗。

趙括一到前線,便開始胡亂指揮起來。他完全改變了廉頗的策略,大量撤換將官,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軍心渙散。

秦軍得知趙軍這些情況,自然正中下懷。一天深夜,秦軍派一支隊伍偷襲趙營,剛一交戰,便佯裝敗走。同時,秦軍又派兵乘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括不知實情,還以爲秦軍真的是敗逃。他得意地想,取勝即在眼前,這正是表現自己的時候。於是他命令部隊緊緊追擊。結果,趙軍追了一段後即被秦軍伏兵將追兵攔腰截斷,使趙軍首尾不能相顧。然後,秦軍一齊殺出,將趙軍各個擊破,團團圍住。

趙軍被秦軍圍困40多天,糧食早已吃光又沒有接應,一時間軍心大亂。趙括一籌莫展,滿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餓死,便率軍倉皇突圍。可是怎敵秦軍四面掩殺,哪裏突得出去。結果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也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趙國就一蹶不振。

趙括並無真才實學,而趙王還對他委以重任,結果招致慘痛失敗。看來,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不可輕視的。

【人物評價】

歷史評價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爲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爲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另有學者認爲紙上談兵不是說趙括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爲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係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爲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爲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4]

後來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爲現實。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戰國時期,那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張。所以所謂的兵書應該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帛等絲織品上。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11

趙國將軍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爲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

他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也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戰爭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秦國和趙國開戰後,趙孝成王忌憚廉頗,決意用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趙括母向趙王請辭,趙王不允。

趙括上任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並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些事,出動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爲二,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

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於秦國,白起下令將他們全部活埋了。長平之戰後,趙國青壯盡失,國力大敗,從戰國七雄中的一線地位退下來了。

但事實上,秦國損失也相當慘重,秦將白起評論這場戰役認爲秦國僅僅是慘勝,甚至可以說秦國之所以說勝利,只是因爲主將沒有死而已。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12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非常有名的將軍,一個就是老將廉頗,另一個就是大將趙奢。趙奢有一個兒子名叫趙括。

趙括從小熟讀兵法,談起用兵之策滔滔不絕,有時候和他父親討論兵法、陣法,就連趙奢也對答不上,因此趙括十分自大,認爲天下沒有人可以與他匹敵。

但是趙奢十分了解自己的兒子,從來沒有認爲兒子是一個大將之材,也從來沒有讚揚過兒子一句,並且常常擔心地說:“將來國家不叫趙括帶兵就罷了。如果叫他帶兵打仗,那麼趙國的萬里江山將不復存在,葬送趙國的一定是他。”

公元前262年,秦軍大舉進攻趙國,兩軍在長平對壘,戰雲密佈。當時趙奢已死,藺相如重病,趙國只好派老將廉頗坐陣。

初戰幾次,趙軍稍有失利。但是廉頗畢竟是在沙場上拼搏多年,經驗老到,他看到首戰失利,於是就改變了戰略,堅壁不出。

於是趙軍與秦軍的.戰爭拖了三年,秦軍的糧草供應日漸困難,卻仍然拿不下趙國一寸土地,秦國軍士們心裏都非常焦急,並且由於長時間地背井離鄉,都歸心似箭。將領們害怕再這樣下去,軍心將散,銳氣將盡,那時侯,恐怕要攻下趙國只能是做夢了,這三年的時間和心血算是白白浪費了,於是主將就召集衆將和謀士商議。

一謀士對秦軍主將說道:“我聽說,大將趙奢有個兒子叫趙括,此人自幼熟讀兵法,只可惜從未歷經戰場,只懂得紙上談兵,沒什麼才能。如果,我們派人到趙國境內散播謠言,使趙國撤掉大將廉頗,換成趙括,那我們就勝券在握了。”

於是,秦軍主將便派遣間諜潛入趙國散佈流言說:“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奢之子趙括擔任大將。”

謠言傳入宮廷,趙孝成王正爲戰事毫無進展而愁眉不展,便準備起用趙括。藺相如在病中聽說,連忙勸諫趙王切勿委趙括以重任,甚至趙括母親也上書趙王,告訴他趙括只會空談,難勝重任。但趙王固執不聽,果然撤回廉頗,任命趙括做了大將。

趙括一到前線,立刻擺出一副整軍經武的架式,改變了戰略,撤換了不少將官,一時間弄得軍心惶惶,人心渙散。秦將白起探明這些情況,深夜派出一支奇兵偷襲趙營,隨後佯裝敗走,趁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趙括不知秦兵敗退有詐,揮師追趕,只聽一聲鑼鼓,斜刺裏殺出一標秦軍,把趙軍攔腰切成兩半。就這樣,趙軍被圍困40多天,樹皮草根都吃光了,軍心大亂。

趙括眼看熬下去也是活活餓死,便率軍突圍。但見旌旗蔽野,秦軍四面掩殺過來,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兵將全軍覆沒。接着,秦軍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後因魏國信陵君率軍相救,趙國纔沒有亡國。

人生哲理:單純地追求熟悉理論知識卻不加以實踐,是不能成功的,甚至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13

在戰國時期的後期,由於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逐步走向強大,後來在張儀的遠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後打敗了魏國、楚國、韓國、削弱了齊國。使得當時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趙國。當時趙國有戰國名相藺相如和著名軍事將領廉頗輔佐趙王,多次擊退秦國軍隊的進攻。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軍再次進犯趙國,趙過軍隊在廉頗統帥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與秦軍對壘。當時廉頗雖已經年老,但是作戰經驗極其豐富,知秦國軍隊驍勇善戰,以趙國現有兵力與秦軍硬拼快攻等於是以卵擊石。同時,廉頗分析秦軍遠道來攻趙國,其糧草軍需供應困難,不適合長期作戰,便決定採取持久之戰法,以求把秦軍拖垮。他下令軍士堅守營壘,任憑秦軍如何挑戰、叫罵,一概不理,決不出營壘應戰。曠日持久的對峙,使秦軍糧草即將耗盡,這樣持久下去,一旦糧草耗盡,只有撤回秦國。可一旦撤退定將遭到廉頗的攻擊,那時將無法應戰。於是秦軍派出奸細,混入趙國首都邯鄲,四處散佈謠言:廉頗老了,因爲懼怕秦軍,不敢出戰;秦國軍隊只怕趙括,不怕廉頗,一但趙括出任統帥,秦軍將不堪一擊等等。當時趙王也正在爲沒有能速戰速決而惱火,聽了謠言,信以爲真,責令趙括前往長平替換廉頗。

這趙括乃趙國另一著名軍事將領趙奢之子,少年時代聰明過人,熟讀兵書,頗爲熟知戰略兵法。與人爭論起軍事問題,很少有人能說得過他,就連其父趙奢也鮮有駁倒他的時候。故此,趙括極爲驕傲自大,自認爲他是天下無敵的。然而趙奢卻並不看好自己的這個兒子,認爲他只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並沒有真才實學,並在臨終前囑咐他的妻子:將來不能讓咱這兒子擔當大任,否則使趙國軍隊大敗的`定然是他。

所謂“紙上談兵”,就是形容脫離實際的空談。當時,趙王一意孤行,堅決讓趙括代替廉頗,正在病榻之上的藺相如得知消息後,面見趙王,堅決反對,說道:趙括不過是死讀了他父親的一些兵書,根本不懂得靈活運用兵法,無法承擔此大任。趙括的母親也上書趙王,說他兒子難當此大任。可趙王還是讓趙括前往了長平。

趙括到達長平,改變了廉頗壁壘不出的戰略,調換大批軍官,準備大舉進攻秦軍。而此時從秦國趕來前線的秦軍著名將領白起得知消息後,非常高興,使用驕兵之計,誘使趙括離開堅固的長平城,然後切斷了趙括軍隊的運糧後路,將趙括軍隊團團圍住。歷經四十多天的圍困,趙軍糧決,趙括率軍突圍,被秦軍打敗,趙括也中箭身亡。隨後白起擔心已經投降的四十萬趙國士兵譁變,將這些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製造了中國戰爭史上最爲殘酷的屠殺投降士兵的慘案。而自此,趙國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國的能力。

這一故事記載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14

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

意思:比喻只會高談闊論而無真本事,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春秋時,有一年秦軍進犯趙國,趙軍在在廉頗的指揮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抵抗。見秦軍勢強,不能硬拼快攻,便採用持久之計,企圖把秦軍拖垮。下令堅守營壘,任秦軍百般挑戰,一概不理。秦軍知道廉頗老將深謀遠慮,難於對付,這樣持久下去,對秦軍非常不利,於是派出間諜,散佈謠言說:秦軍最怕的是趙括,別的將軍都是草包。趙王正因廉頗沒有速戰速勝而不滿,聽了謠言信以爲真,忙派趙括接替廉頗,哲理名言。

趙括是大將趙奢的`兒子,年輕時讀了不少兵書,聰明而很有口才,父親趙奢有時也駁不倒他,因此他也自以爲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爲他不過是“紙上談兵”,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爲將使罷,如要用他,使趙軍大敗的一定是他!”

當時趙王派趙括去接替廉頗,正在病中的藺相如表示反對,說:“趙括只不過死讀了他父親的一些兵書,根本不懂得靈活運用,好比‘膠柱鼓瑟’,如何可行!”(參看“膠柱鼓瑟”)

趙王不聽,還是要趙括去長平換回廉頗。

趙括到了前線,就把廉頗的持久抗戰計劃全部改變,軍官也被大批更換。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便用計先截斷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圍住。過了四十多天,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一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篇15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用兵。

後比喻不切實際的空談。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是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由於他從小熟讀兵書,所以對用兵之道,會引經據典,說得有條有理,這樣,使別人誤會他是一個合格的將才。

但是,他的父親卻始終不承認兒子精通兵法、善於用兵。

他甚至說:“我的兒子將來要是不做趙國的將軍,那倒是趙國的福氣;萬一不幸讓他當上趙國的將軍,那他一定是個敗軍之將。

因爲他從沒上過戰場,只會‘紙上談兵’,一旦真的領兵打仗,絕對會出問題!”知子莫若父。

趙奢對兒子的看法十分正確。

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將王齕攻打趙國的上黨,趙國大將廉頗奉趙王之命率兵二十萬救援上黨。

他採取固守政策,堅守長平,和秦軍相持了四個多月,秦軍沒能攻下長平。

於是,秦王採用宰相範睢的離間計,到趙國去傳佈謠言說:“秦兵所懼怕的,只有趙括一個人。廉頗是個無能之輩,再過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趙王聽信了謠言,便派趙括去代替廉頗領兵。

趙王召來趙括,問他說:“你能擊敗秦軍,爲國爭光嗎?”趙括大言不慚他說:“要是碰上秦國名將白起,那我還得考慮一下對付的辦法,現在是王齕領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於是,趙括在接掌廉頗兵權以後,立即改變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圍困。

這時,秦王悄悄改派白起爲主將,而以王齕爲副將。

結果,白起大敗趙括,趙軍四十萬人馬被俘後全被活埋,而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身亡。

趙國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國家的有生力量,國家的元氣大傷,從此以後,趙國好長時間才恢復到戰前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