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通用28篇)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通用2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徵文吧,寫徵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徵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通用28篇)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1

家是人們最溫馨的港灣,給予人們溫暖。但是家也要有家的樣子,不能沒有規矩。正如老人們常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則,就不成方圓。”

我們家的家風是什麼呢?我們家的家風就一個字:“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爸爸媽媽對我很寵愛,但對我的要求很嚴格。媽媽常常對我說:“要我好好學習,做一個有文化有思維的人。”

爸爸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爲先!他常給我講:“三條魚”的故事。其中微山湖烏鱧的故事非常讓我感動。據說:此魚產子後便雙目失明,無法覓食而只能忍飢挨餓,孵化出來的千百條小魚天生靈性,不忍母親餓死,便一條一條地主動游到母魚的嘴裏供母魚充飢。母魚活過來了,而子女的`存活量卻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它們大多爲了母親獻出自己年幼的生命。烏鱧是一條孝子之魚。

爸爸常說:“如果一個人不孝,沒有人會和他真心交朋友。”爸爸媽媽對奶奶爺爺很孝順,我要向爸爸媽媽學習,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2

一個國家有法律制度,一個家庭也有家庭準則。

家風,作爲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影響着人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家庭中的家風好,這個人才會茁壯成長,如果家風不好,這個孩子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於不重視家教,最終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樣的教訓是沉痛的。這也從反面證實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難怪在當今社會人會有優劣之分!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古有《孟母三遷》的家教故事,三國時期諸葛亮也是一位注重家教的父親,他在《誡子書》中這樣教育他的孩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告誡那八歲的兒子: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於是像孟子、岳飛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偉人便在這樣的家教中應運而生。

家教,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下,去其糟粕,留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到新的道德建設中。什麼“女子無才便是德,傳男不傳女”,已被歲月的時光沖走了,而那些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了“家家之風”。中華民族文明的腳步正在新時代的家風中穩步前進!

這就是大家教,中國夢的實現要在大的家教下實現。我們也會在好的家風下茁壯成長,爲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奮鬥。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3

“校有校規,家規家規”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到“你家的家風是什麼?家教是什麼?”這些問題,同學們就會傻眼了。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爲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纔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的更遠!銘記家風,爲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堅定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記得在小的時候,我每次去和好朋友玩兒,都會忘記爸爸或媽媽規定的時間回家,玩兒的盡興的時候就會很晚回去。讓大人們很着急,於是媽媽就對我很認真地說:“我們是怎麼規定的時間,爲什麼每次都不遵守規定,這麼晚纔回來。現在我們就規定,同樣的錯誤不可以犯三次,同意嗎?”我點了點頭,並向媽媽保證下一次一定遵守規定,按時回家。

好景不長,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次暑假的時候,我的作業完成了,就去找朋友玩兒,媽媽告訴我最晚六點半回家,不要影響別人家吃飯的時間,我同意了。我們玩兒得非常開心,她的媽媽再三邀請我在她家吃飯,我欣然的接受了。過了一會兒,媽媽打電話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爲已經超過七點半了。一回到家,就被媽媽狠狠的批評了一頓。我知道自己的錯誤是沒有準時回家,並且在別人家吃飯不光打擾了別人,也給別人帶來負擔。暗下決心,絕不再犯。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家風、家訓、家教”是什麼。“家風”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的思想品德也會跟着壞,這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優秀的後代了。如果沒有“家訓”,那麼就會把後代寵壞,只有讓他(她)知錯就改,然後再慢慢教育(她)。我想這就是“家風、家訓、家教”吧!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4

我生長於一個普通的五口之家,爸爸、媽媽、姐姐、妹妹和我。一家人都普普通通、簡簡單單,卻很好的詮釋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勤勞與寬厚。

出生於五十年代的爸媽,他們身上流淌着的全是勤勞的血液。經歷過年少時的飢餓,從結婚時的“一窮二白”起勤勞就深深刻在了他們的身上。記得媽媽曾多次跟我講起他們的事情,結婚當初除一間可以居住的平房外,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當時的狀況,可以說毫不誇張,家裏做第一頓飯的米也是向鄰居家借來的。多年來,靠着他們勤勞的雙手,起早貪黑,培養了我和妹妹兩個大學生。比起早些年,如今我們家條件逐漸在改善,但我也很少能看見媽媽停下來的腳步,她總是忙完家裏忙外面。她經常說種地得有種地的樣,不能讓莊稼雜草叢生,所以每年地裏的收成在村裏也是數一數二的高產。媽媽沒讀過幾天書,認識的字不多,她的許多智慧點子,卻讓我深深的佩服,她手巧、心靈,各種美食、各種廢物利用、各種巧妙搭配,總會讓我瞠目結舌,讓我這個自稱在家學歷最高的人也是自嘆不如。我想這一切都和媽媽的勤勞分不開,人們常說做的多了,自然懂的就多了。如今,我也已成家,我也將一以貫之,秉承媽媽的家風,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生活。

我家農民出身,也不富有,爸爸的觀念中卻不會把錢看的太重。與人交往做事中,從來不會讓別人吃虧。爸爸有一手木匠手藝,人們做事也願意用爸爸,因爲做事紮紮實實要的價格又合情合理。村裏有什麼公益行動,只要爸爸能做到的,他從來不會推辭,完全沒有一點不情願。說到家務事,也許這是個永遠也說不清的話題。家中姥姥也是有兒有女,我看到的是十幾年來只有爸媽在全心全意照顧老人的生活,所謂十幾年如一日。如今姥姥已是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生活上更是離不開人,媽媽奔波於她的各個外甥之間,是爸爸一日三餐爲姥姥做飯送飯,照顧她的生活起居。而爸爸從不會因此與自己的兄弟姐妹去計較什麼,用爸爸的話說,“各人盡各人的一份心吧,強求不得他人,孝敬老人永遠都沒錯,對父母問心無愧就好”。街坊鄰里也爲爸爸的這份孝心豎起了大拇指。我真的爲有這樣的父親而深感驕傲與自豪。我想寬厚的品德已深入父親的骨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沒有任何做作的成分。

當今社會,在諸如求職簡歷中、年終總結中、工作升遷中等等的許多情況下,勤勞與寬厚已成爲概括一個人品行的代名詞了。有時我總在想,之所以把勤勞與寬厚放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層面上講,必定有它的可貴之處。此刻,我也深深意識到爸媽用一輩子去踐行勤勞與寬厚的內涵,這不正是其可貴之處嘛——這就是實踐與堅持。

當我看到以“我的家風家教故事”爲主題的徵文活動時,也是與我多年來內心的想法不謀而合,總想寫一些東西講講我的父母,所以藉此機會,雖不能說一氣呵成,也是很順暢的就完成了初稿,因爲其人其事確實是真情流露,沒有半點摻假。在這,我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同時也感謝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給我樹立的榜樣,祝福我可親可敬的父母,願我們的家風家教故事永駐心間、代代傳承。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5

“嘿呀、嘿呀…。”是哪家在漆黑深夜還點着通明的大亮燈,在辛勤地爲家操勞,使家而明亮?是我們的家!這盞黑夜中的明燈,在社區,不,在溫州,是一束最閃耀的光芒。

告訴你,我們可是這社區裏少有名氣的勤勞之家。四代祖傳,代代勤勉!

要說,就從奶奶說起。我奶奶這把年紀,也是忙個不停。在我們各自外出學習、工作之時,她就利用時間,在家裏左洗右刷,從沒閒着。

早晨,奶奶都起得很早的,她幫我們準備好早餐,就開始幹其他活兒。我起牀目視奶奶的一舉一動,她拖地時聲音十分輕,似乎生怕打擾我的睡眠。

我知道,奶奶的身體不是特別的硬朗。幹體力活過久,對身體有些許的影響。她爲我們,累垮了身體。瞧,奶奶的動作緩慢,但她拖地拖得很乾淨,如果一些地方她還認爲髒的,要重複着拖來拖去,不拖乾淨決不罷休。如果實在不行,她會皺緊眉頭,搖搖頭,拿來洗潔精拖而再,再而拖。奶奶,爲我們付出這麼多,我們都心疼你,感激你!

在奶奶的影響下,媽媽也是一位勤勉的人。是我們值得一提的人。她白天在單位認真工作,正因爲這種態度,每年都被評爲“優秀共產黨員”。媽媽下班後,我總能聽到她匆匆的腳步聲和氣喘吁吁聲。媽媽一手提着包,一手提着爲我們準備晚餐的菜。她表現得沒有特別的誇張,只是爲了避免引起人家的注意,只是小聲喘氣。晚飯後,媽媽放棄了娛樂項目,也沒有倒頭休息,而是幫着家裏做家務活。白天奶奶幹,晚上媽媽搶着幹,讓奶奶休息。

一次深夜,我不知怎的,驚醒。模模糊糊中,我看見書房裏閃着微弱的燈光,媽媽還在收拾書架!左一擦,又一理,持續不斷。我看見媽媽臉頰旁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媽媽的背微微駝着,曾經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兒怎麼有些駝呢?我的睡意全無,書房裏的燈依舊亮着。媽媽,白天在單位工作,晚上還要不辭辛勞在家整理家務。媽媽不愧是我們的勤勞榜樣!

我在奶奶、媽媽的耳濡目染下,也學會了勤勞。在學校我可是衛生大組長,不僅勞動響噹噹,學習也不例外。

一次,林老師佈置作業,很少。但要求我們認真完成。是的,只有兩項,一項是常規作業,另一項是作文。那次我寫了兩個小時!作文寫了五面。完成的很認真。也許是平時課外書看得多,拿起筆來,我的靈感就會突發,越寫越有勁。那次作文,我被當衆表揚,那是勤勞的結果呀!

我們家的家風——勤勞之風,願它常駐我家。願那勤勞之風,飄在中華民族的上空,飄進千家萬戶之中!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6

姥姥姥爺從小就教導我“承前祖德勤和儉”,讓我養成節儉的好習慣。

好習慣。姥姥他們的教誨,我一直記在心頭,可卻一直沒有明白節儉是什麼,總覺得它好像離我很遠。直到我9歲時發生的一件事,才讓我深刻地瞭解了節儉的含義。那天,媽媽叫我買一袋醋,到了商店,我把錢交給了售貨員阿姨,阿姨笑嘻嘻地把一袋醋放進我的衣兜裏,還把找的一角錢塞到我的手心。回到家,我把醋遞給媽媽,順手便把那找回來的一角錢丟進了垃圾桶。媽媽問我怎麼那樣做,我說:“一角錢留着有什麼用,什麼都買不了,還是扔掉算了。”媽媽說:“那可不行,一角錢雖少,可也是錢,只要聚少成多,它將來就會是一大筆錢。你要學會珍惜和節儉。”說着便把那一角錢撿起來,放進了一個小盒子裏。從此,我便和媽媽一起往小盒子裏放零錢,我養成了節儉的習慣,總的來說就是珍惜已有的物品,儘量讓它避免損壞。同學們,你們的家風是什麼呢?是和我家一樣的勤儉持家,還是有其他良好的家風?不論是什麼,都請你把這些優良家風傳承下去吧!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7

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你的教育已經給孩子的生命打下了最重要的烙印。教育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

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更健康的成長,而我從小就沐浴着好的家風。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爲一些磕磕絆絆,但他們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是他們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和父母出去吃大餐。記得很深刻,有次吃喜酒,菜還只上了2道,我看得眼饞,已經想吃了,拿起筷子準備夾菜,媽媽一把奪過我的筷子,並適時對我進行餐桌禮儀教育。雖然當時很生氣,但是現在我要感謝媽媽,是她讓我明白了餐桌禮儀的重要性。媽媽經常教導我:“自古,中國人便十分重視餐桌禮儀,中國人的餐桌禮儀體現在禮、孝、德、讓、教。講賓客長幼之禮,尊敬長者的孝道,飲食謙讓有度且不浪費糧食,像你這樣,菜沒上齊,客人沒上桌就想吃,就是不懂禮儀。”

現在我長大了,如果我吃飯只用一隻手拿筷子,另一隻手放在桌子下面,媽媽依然就會批評我。她認爲這樣的儀態是不妥當的,他堅決表示有教導的必要。

其實,懂不懂禮儀、會不會禮儀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怎麼動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當、與宴會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談、雙手如何擺放,這些禮儀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更是“爲他人着想”。試想,和你同一桌的家人或是朋友,

當看到你不懂禮儀,他們的感受如何?每個細微的肢體語言都是一種信息的傳達,或許身爲當事人的我們並不在意,但這樣的行爲一方面體現一個人的內涵,另一方面傳達出外在的素養。

我的爸爸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貪圖名、利,也不去羨慕別人家多麼有錢,有權勢,只是默默地爲我們這個家付出着。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曾發生在一個晴朗的秋日,我和爸爸一起去參加他的同學聚會。待我精心“梳妝打扮”一番後,看到爸爸,他還是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襯衫。“爸爸,你不換衣服嗎?”“不換了,穿那麼好看幹什麼。”“哎呀,我們不要和別人比,我們只要過着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就好了。”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在聚會時,爸爸遇到了一個和他曾經很要好的同學——張叔叔。張叔叔的兒子小時候成績很差,長大了也不誤正業,遊手好閒。於是他們便聊起了家風、家教對兒女的影響。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不注重家教對孩子的影響了,只覺得孩子在學校學習就夠了,自己卻不管孩子,任由他們去,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怎麼能好得了呢?”我的爸爸先說道。

“說來也慚愧,我就是這樣的人,要不是我妻子一直在關心着、管教孩子,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孩子會怎麼樣。”張叔叔嘆了口氣說着。“家庭中的家風、家教好,這個孩子纔會茁壯成長,如果家風、家教不好,這個孩子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爸爸對張叔叔說着。

張叔叔也附和着:“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於不重視家教,最終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也從反面證實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難怪在同一間教室裏,在同一個老師的教育下,學生會有優劣之分!夫妻關係融洽,家庭和睦的孩子性格會大相徑庭!”

現在我參加工作了,作爲班主任,研究班裏的學生髮現,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生活在問題家庭中,不是父母離異了,就是常年跟着爺爺奶奶生活的留守兒。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好的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幸福、和諧、美滿、昌盛的法寶。父母還經常說:“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他們就是我們家裏的一面鏡子,從小就教育我要勤儉節約。他們說:“節約要從一滴水、一度電做起。”我們家的節電方法:牀頭燈、房廳吊燈都用的是白熾燈,並且加裝了調光節電裝置,父母經常說:“離開房間,隨手關燈”;我們家的空調的溫度設定都是恰當即可,在家用空調製冷時,爸爸說:“設定溫度高2攝氏度,就可節電20%”;我們家還把淘米水用來洗菜或洗碗,洗完菜的淘米水可用於澆花,擦傢俱;洗衣機漂洗衣服洗滌水用來拖地、衝坐便器;媽媽經常囑咐我說:“洗澡時掌握調節冷熱水比例,不要將噴頭始終地開着,更不應敞開用水,淋浴要抓緊時間,全身淋溼即關噴頭,用肥皂或浴液搓洗,一次沖洗乾淨”;爸爸經常說:“持身儉,則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儉,則家業興隆,永世不墮。”看似嘮叨的瑣碎事竟然促成了我一個好習慣。是呀!有什麼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麼樣的爲人處世態度。

父母的教導,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再好也應以“儉”持家,因爲儉以養德呀!作爲家庭一員的我,應當成爲一個良好家風的傳承者、發揚者,使良好家風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爲家風是一種無聲的教誨、無言的`囑託、無痕的傳承,是最基本、最經常、最具有影響力的正能量教育。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8

良好的“家教”之於良好的“家風”至關重要,良好的“家風”之於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和睦、和諧、文明、進步也是不可或缺,這個綿延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說它是中華民族的一條根,也毫不爲過。

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是很豐富的,家訓、家教、家風就是極具價值的一個系列。《大學》裏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正是個人與國家、社會之間最重要的連接點。每個人都是由“家”走入社會的。毫無疑問,良好的家風、家規、家教對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審美標準、操守品行,乃至生活習慣的形成,有着無可替代的重要性。社會由個人組成,家風是社會風氣的基礎。

良好家風的形成必須靠家教。不幸的是,我們今天已經不自覺地將“教育”窄化爲“學校教育”,以爲“學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我們並沒有將“家教”安置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在這種語境下,“家教”甚至成了校外補課的同義詞。這難道不讓人擔憂嗎?曾國藩晚年在《與弟書》中寫道:“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我們真應該三思其言。

在傳統中國,幾乎每家、每族、每姓都有自己的家訓,通常在匯聚族人祭祀祖先時,由族中長老領誦,敬謹恭讀,這就讓族中子弟從小耳濡目染。可惜的是,這一優良傳統曾經被我們自己摧毀並且遺忘;可喜的是,近年來,它已經在民間復甦並且復興。凝聚着祖先智慧的教誨、訓誡,又重新在子孫後代的耳畔響起,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培育着良善的種子。

“家訓”不僅是每個家族的財富,也是社會的財富。“家教”不僅關乎每個家族的子弟,也關乎社會整體。良好的“家風”,非常有助於構建和諧社會。

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不等同於教養,文化不等同於文明。教育必須體現爲教養,文化必須落實爲文明,纔有真實的價值與意義,否則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都是令人懷疑的。從教養、文明的角度看,家訓、家教、家風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不言自明、毋庸置疑了。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9

我家的家風,只能用兩個字來代替——嚴格。也正是這個家風,讓我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讓我走向了成功之道,讓我終生受益。

做事,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去做。“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這句名言經常被媽媽當口頭禪。每次寫完作業拿給父母檢查的時,若是由於自已的粗心做錯了,必定會把我的耳朵聽出老繭來才肯罷休。

一天,表組她們來我家玩,媽媽臨上班時交待我們打掃衛生——拖地和抹灰,一個小時後,幹完了所有的活。我們各自幹自已的事,我寫作業,云云看電視,軒軒上網。下班後,媽媽把我、表姐全都叫到面前,當面檢驗。忽然,媽媽問道:“是誰抹的灰,是誰拖的地?”“是紫怡!”表姐靜軒說道,剎那間,媽媽怒氣沖天,大聲說道:“‘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你這根本就是在完成任務,你看看,這就是你抹的灰,爲什麼書櫃書下面沒有抹?還有,爲什麼地上還有灰塵?”話音剛落,堂姐和表姐就捂住了嘴巴,不笑出聲來,但卻沒有逃過媽媽的眼睛,媽媽不等我回答,又衝着她們使出了獅子吼:“軒軒、云云,你們怎麼回事,妹妹沒幹好活,你們當姐姐的,居然幹得比妹妹還離譜,瞧瞧,這茶几跟沒擦一個樣,軒軒你居然連被子都疊不好,你們還怎麼當紫怡的榜樣?……”唉!可憐我們三的耳朵。

做人,要誠實、誠信、知錯就改。“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這句則是爸爸的口頭禪。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做人要誠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要改正,不能撒謊。

星期五,放學回來的我衝回家,打開書包,拿出筆和作業就努力奮鬥,想快點寫完作業好出去玩。可樓下不時傳來的笑聲使我寫不下去,心想:“反正今天星期五,沒寫完還可以留到明天寫,我還是下去玩吧。”就這樣,我和樓下的小朋友去玩耍,不知過了多久,媽媽回來了,看見我在玩,沒寫作業,就把我拎回了家。一到家,媽媽就嚴厲的問我:“紫怡!你的作業寫完了嗎?拿來給我看。”“還……還沒,今天是星期五,我明天寫。”媽媽聽了生氣的說:“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有明的功課,明天何其多,你這樣的學習態度怎行?現在立馬去寫。”我不敢怠慢,立馬跑進房間……

其實,嚴格只是我們小孩對大人的代名詞,實質上蘊含了大人很多心酸。我們不愛學習,大人怎麼辦;我們有了判逆心態,大人怎麼辦……我原本不愛英語,爸爸堅持每天陪我在家早讀,現在我的英語很好,經常在比賽中獲獎。我的作文原先也不好,爸爸總是讓我在作文網或報紙上投搞,開始寫作時,爸幫我寫好提綱,經常要修改好多次,才能過爸爸這關,慢慢地我的作文有質的提高,經常在作文網徵文中獲獎,報紙也多次刊登了我的習作,還有兩篇習作入選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出版的同步作文。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讓我受嚴格的家教,受愛的呵護,受心靈的洗禮……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10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教,我家也不例外。

爸爸媽媽告訴我們要節儉,買東西不一定是貴的就適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就比如我和弟弟穿的衣服和鞋子吧,媽媽會去批發市場那裏挑選合適的,因爲我們長得比較快,所以衣服只要穿一季就要小了,買一件幾百塊錢的衣服穿幾個月就會不能穿了。所以媽媽說沒有必要買那麼貴的。

節儉還包括吃的,就像外面的那些小吃,看着很精緻,也很有食慾。但是媽媽說了這些都是不衛生的,讓我們儘量少吃一些,而且媽媽也會經常在家裏做一些小吃,既乾淨,又比那些外面的小吃好多了。如果我們一家去外面吃飯的話,也不會點很多的飯菜,夠我們一家吃就可以了,如果有吃不完的話,媽媽就會讓我們打包帶回去,不可以浪費,要節儉。

而且媽媽也告訴我們,做人不可以說謊話,要誠實。如果我們要是想買東西要跟媽媽說實話,不可以有一些藉口,如果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媽媽就會滿足我們。如果有些東西我們不需要的話,就會對我們說:這個東西可以不用買,而且我們平常的時候也不用,如果買了一件東西而不用它,就是浪費。

這就是我們家的好家風,好家教。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我:做一個勤儉節約、誠實守信的人。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11

家是什麼?家是一束溫暖的陽光,可以融化欣賞冰雪寒霜。如果說家是陽光,那麼家風就是發出光芒的太陽,是因爲有這樣的家風和家教,這個家纔會幸福和諧,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風家教伴我們成長。

每次我去上學時,媽媽都會叮囑我說去到學校不能說髒話,不能罵人更不能打架,見到老師和同學一定要主動問好,等等。這些話我每天都銘記在心,正是媽媽每天這樣不厭其煩的教導我,要講文明講禮儀,我纔會成爲一個懂事的男孩。

爸爸平時很嚴格,記得有一次考試我考砸了,爸爸耐心的幫我分析不好的原因,忽然間他看到一道高分應用題,板着臉對我說,這道題怎麼會寫錯呢,這道題本來就很難,全班只有三個人做對了,那你的意思就是說你錯是理所當然的把一下子變得很生氣,每頭做成一個三字,你想一想有三個人做對了,說明你也可以做對,那麼你爲什麼就可以做錯呢?是因爲什麼?是不是不認真讀題,你要從自己身上找一個原因,應該要想自己爲什麼做不對,而不是去想別人怎麼做對了呀。爸爸的嚴厲讓我受益終生嚴厲也是一種特別的愛。

爸爸媽媽感謝你們讓我從中養得了好的品質,好的習慣,這樣的家風值得傳揚!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12

談起我家的家風,我想起了幾個故事,其中有些是我記得真切的,有些是聽父親母親後來說的。這些事看似稀鬆平常,卻影響我至深,浸潤我一言一行。

百善孝爲先

《三字經》裏黃香溫席的故事,父母不知給我講了多少遍,百善孝爲先是小時候父母經常給我上的課,也是我家的傳承。

講起孝道,父親經常拿奶奶給我做教材。我的祖奶奶不到70歲就中風癱瘓了,那時候家裏負擔重,又缺少勞動力,大家都要下地幹活掙工分。奶奶當然也不例外,白天她跟着大家一起下地幹活,休息的時候就跑回家照顧祖奶奶,給她餵飯。晚上還要去祖奶奶房裏看她好幾遍,渴了給她喂水,不舒時給她撓一撓、按一按。祖奶奶大小便失禁,也是奶奶一直給她擦洗身子,更換衣物。“都說久病牀前無孝子,但你奶奶盡心伺候你祖奶奶好幾年,直到她去世。那幾年裏我從沒聽過她一句抱怨。”奶奶讀書不多,身上體現出來的卻是大德。

耳濡目染,父親也傳承了奶奶的美德。我的印象裏,父親很少對爺爺奶奶大聲說話,老人生病的時候,父親總會親自去老家接老人看病。近幾年爺爺身體不太好,老有頭腦眩暈的症狀,父親帶他看遍了附近的醫院,一聽說有什麼新藥就會第一時間請教醫生,確有其效便會託人在外面尋。保健枕、按摩儀,只要聽說有用就會往家裏買。爺爺的記憶不太好,有時不記得是否吃過藥,父親便每晚叮囑,若是沒親眼看見爺爺服藥,還會把藥瓶裏的藥數一遍,確保爺爺已經吃過才放心。

待人以寬

“饒人不癡漢,癡漢不饒人”是曾祖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後來又成了父親的口頭禪。小時候我不太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父親對我說記住“得饒人處且饒人”就對了。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最初的理解。

那是1998年夏天,母親帶着不滿兩歲的弟弟上街買菜,弟弟被背在背後,手裏拿着母親的錢包把玩。菜市場人多路擠是小偷經常出沒的場所,弟弟手裏的錢包因爲並不在母親視線範圍之類自然成了小偷的目標。趁着母親挑菜的間隙,小偷一把搶過弟弟手裏的錢包轉身就跑,弟弟哇哇大哭起來,母親趕緊回身,發現了原因,兩步搶上去攥住了小偷的胳膊。小鎮上的人們大多互相認識,於是周圍的人都圍過來堵住了意欲逃走的小偷。母親當街質問起小偷,讓他把錢包還回來,一開始小偷死不認賬,周圍有人便出來作證說自己看見了。僵持之際,圍觀羣衆中認識父親的人趕緊打了電話給他。

一會兒,父親到了,他先謝過周圍的熱心羣衆,然後讓大家都散了。之後父親出人意料地請小偷到家裏吃頓飯,小偷一開始不敢去,以爲父親是要關門打賊,後來在周圍人的勸解下還是去了我家。中午,母親燒了一大桌子菜,父親讓他別客氣,還不時給他夾菜。“兄弟,誰都有困難的時候,但路子千萬不能走錯了。”父親斟了一杯酒遞給他。小偷接過父親的酒,望着滿碗的菜,兩行淚滾了下來。

原來小偷是鎮子周圍的人,當時圍觀羣衆中有人認出了他,把情況告訴了父親,這人原也不是什麼壞人,就是最近幾年家裏有老人一直生病,光景很不好,估計也是沒有辦法才走上了歪路。這件事情之後,再沒聽過他偷雞摸狗的消息。

清白做人

我家溫飽有餘,算不上富裕,但從小父親就教育我們,對於利益不要錙銖必較,不義之財不可得,做人清白方是好。

上世紀90年代,不到30歲的父親當上了鎮上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主任,不算什麼官,但在旁人眼裏卻有不少實惠。那時候金融市場不像現在這麼活躍,貸款管得緊,鎮上和村裏想貸款的人卻不少。僧多粥少,於是大家就想起了“辦法”,記憶中經常有人拎着土雞蛋、老母雞、菸酒之類的東西來我家拜訪,父親總是一一謝絕。

有一次,一位農民老伯提着幾個袋子來到我家,莊稼人實誠,一來就說明了意圖。父親聽後笑着對老伯說:“老人家,您看這樣要得不,您先把東西帶回去,再來找我談業務,您這東西擱這兒我就沒法跟您往下談了。”老伯拗不過父親,只得提了東西回去。事後,父親帶上其他同事去老伯家走訪,瞭解他家情況以及貸款原因。老伯家條件符合業務規定,父親便及時爲他辦理了貸款。

還有一次,鎮上一位開飯館的付叔叔來到我家找父親下棋,將近傍晚,父親便留了他吃晚飯。席間付叔叔聊起了他的生意,表示想擴大餐廳規模,需要資金,請父親幫他想想辦法,晚飯之後他便告辭了。晚上,母親打掃衛生的時候在付叔叔白天坐過的沙發靠墊後面發現了一個信封,打開一看裏面裝的竟然是錢。父母相視,明白了付叔叔的目的。第二天,父親帶着信封去付叔叔的飯館,準備把錢還給他。父親到的時候,飯館裏有人正在吃飯,他便把信封塞進付叔叔手裏,說道:“老付啊,上次我在你這裏借的錢我現在週轉開了,今天來還你,謝謝啦!”當時付叔叔先是一臉錯愕的樣子,隨後便臉紅了。付叔叔的貸款申請在政策支持範圍內,父親也按規定給他辦理了。付叔叔踏實勤勞,又經營有方,飯館生意越做越好,很快便還清了貸款。

沒有太多大道理,我的父母是怎麼說的就是怎麼做的,雖都是些日常瑣碎事,體現的卻是我家的風尚,我深信之。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13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教,家風對每個兒來說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它們是指引着我們不斷前行的航標,並給予我們勇往直前的力量,它們給我們了不斷前行的力量。怎樣的家風就有怎樣的人。因此它對每個人的產生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受不良家風家教的薰陶的人。我家的家風則是“誠實”二字!

我爺爺奶奶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務農者,這一生的汗水都栽墾在土地之中。常常每天天不亮就背上簸箕。拿上廉刀到菜地裏去摘菜。一是爲了自己的子孫後代盡綿薄之力,寶他們衣食無憂。二是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習慣已近根深諦固在他們的心裏,在農田中勞動似乎已經不再是以種生存手段,而是一種心靈的寄託。勤勞已經在冗長的勞動歲月裏成爲可以被繼承的傳統。

記得有一次,我起夜喝水,迷迷糊糊中發現爺爺奶奶正在鼓搗着堆放的農具,躡手躡腳得開啓大門,只聽吱呀一聲,他們精瘦的身影隱匿在了黑暗之中。我也時常會跟着他們一起下地幹活,我坐在田埂上,一邊擺弄着手邊的雜草,一邊時不時擡頭看埋頭在農地中的爺爺奶奶。尤其是在夏天日頭正盛的中午,他們背後的衣襟已經被汗水所浸透,但手中的鋤頭像被賜予了力量一般仍然在有力的揮擺着。見他們如此辛苦的情況,我連忙上前鋤頭,可竟發現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鋤頭可真沉啊!我逞能得揮舞了幾下,手臂便痠痛不已,才知道他們的勞動成果來之不易。

不僅是我的爺爺奶奶,我的父母也同樣是熱愛勞動的工作者。他們工作時像墾地的老黃牛一般腳踏實地,這樣的生活才顯得充實。我想爺爺奶奶的勤奮是一種傳承,不僅僅是他們個人良好的品質,更是可以稱爲是一個家庭的風格,我的父母亦然繼承了這樣的傳承。我們這輩雖然安適不必做農務上的粗活,但對於勤奮詮釋依舊是生生不息的。我現在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勤奮同樣可以履行在學業生涯中,更綿延於日後的朝朝夕夕。我堅信我會謹記並實行着勤奮這一條永不磨滅的家風家教。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14

從小,媽媽就教育我,對待長輩,我們要有禮貌,這樣纔是個懂事的小孩兒,這也讓我一直記得,見到長輩,要主動問好。尊敬長輩似乎已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我的習慣。我們家呢,在和長輩一起吃飯的時候,都會先等長輩動筷,其餘的人才會動筷,媽媽說,這也是一種禮貌,所以每一次和長輩一起吃飯時,我都會看到,長輩先動筷的情景。記得一次家裏的聚餐,吃飯時,長輩還沒有動筷,大家也都沒動筷,那時,我就問媽媽:“媽媽,爲什麼她們都不吃飯啊?”媽媽笑着回答我:“因爲這是一種禮貌啊!你看,長輩都沒有動筷,所以我們不能動筷。”我又問:“那是不是一定要等長輩動筷了,我們才能吃飯啊?”媽媽說:“對,在我們和長輩一起吃飯的時候,如果長輩沒有動筷,那麼我們就不能動筷,知道了嗎?”我說:“嗯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會記得的。”然後,長輩動筷了,在長輩動筷後的,大家也都吃起了飯,從那次聚餐之後,我就又學到了一個知識,我覺得這應該算是一種餐桌禮儀吧!

我記得我小時候,老是不喜歡端起碗來吃飯,有一次,媽媽看見了,就打了我的手,媽媽對我說:“吃飯的時候,要把碗端起來!”我就問媽媽:“爲什麼呀?”媽媽回答說:“因爲端起碗來吃飯,也是一種禮貌啊,你想想,如果你去別人家吃飯,如果不把碗端起來,別人就會說,這個小孩不懂禮貌。”我聽了之後,立馬就把碗端起來了,因爲我不想讓別人認爲,我是一個沒禮貌的小孩,然後我對媽媽說:“媽媽,以後我知道了!”從那以後,爸爸媽媽看見我不端起碗來吃飯就會提醒我,我被提醒後,也會立馬把碗端起來。

我一直會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因爲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就一直在教育着我,我不想讓爸爸媽媽的教育全都變成廢話,所以我總是會遵守該遵守的禮貌。

懂禮貌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的知識,這也讓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的小細節,都需要去注意,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15

家是人們最溫馨的港灣,給予人們溫暖。

今天老師佈置了一篇家風的作文,一回到家,我就苦思冥想。什麼是家風呢?“盈盈,發什麼呆呢?怎麼不寫作業呢?”正在忙着爲我們一家人做飯的媽媽喊道。聽,多熟悉。趕快寫作業……對,這不就是我們的家風嗎——今日事,今日畢!

我認認真真地寫起了作業。可寫到一半,我那不爭氣的肚子咕咕叫起來,趁媽媽不注意,我偷偷地跑到餐桌前拿起筷子準備吃。耳邊又響起媽媽的聲音:“爸爸還沒有回來,你怎麼可以先吃呢?媽媽經常講的餐桌禮儀呢?”

如果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那麼爸爸媽媽對我是絕對的深情,只要他們不出差,每天都會有半個小時以上的親子閱讀時間。這是幼兒園養成的習慣,以前是他們讀,我聽。現在是我讀,他們聽,並各自發表對書本內容的見解。在閱讀時爸爸媽媽絕對是全身心的投入,關閉一切電子產品。這讓我進一步理解了專注這樣一個詞語。

我們不是杭州人,爲了有更好的生活,來到了杭州。爲了讓我接受更好的教育爸爸媽媽接到了這裏。雖然他們知道帶上我,在工作或經濟上會有很大的壓力,他們婉拒了爺爺奶奶的提議——將我留在老家,毅然決然地這麼做了。爸爸媽媽爲了我,選擇的工作都是壓力較大並相對自由的工作。

爸爸媽媽還經常帶我去各地遊玩,帶我去領悟大自然的美。媽媽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爸爸媽媽和我在他鄉。他們自然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疏於照顧,我經常聽到爸爸媽媽責怪自己不孝順。每到雙休,就一定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打一通電話,報一聲平安。每次去逛街,看到一些衣服或其他物品就聽到媽媽唸叨,這個適合爺爺,這個適合姥姥……似乎沒有什麼是適合自己的。其實我心裏清楚。媽媽有多久沒自己給自己添過新衣裳媽媽是多麼愛美的一個人,媽媽就是這麼一個人,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就是我的家風,伴隨着我慢慢成長。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16

如果叛逆的我能有一點點的待人接物的和氣,有一點點樂於助人的熱心,都要歸功於我的外婆。

——題記

小時候爸媽工作忙,我跟外婆住。

外婆喜歡做媒。十里八村有小夥子、姑娘的人家,經常有人請外婆給他們牽線搭橋。我記得當時媽媽對此頗有微詞:“媽,你現在就好好看孩子,那麼大年齡了,還圖人家那幾塊錢幹嘛呀!”外婆笑道:“在俺農村,說媒跟建橋修路一樣,是積德行善。給人家帶去福,也是自己的福。”說完朝我笑笑:“是不是,寶貝?”我也笑,但不懂,只是傻傻的點頭。媽媽不再多說什麼。

我只記得那時我的生活很簡單,一天裏最多也是最快樂的時間就是在黃昏後搬着小板凳坐在外婆身旁靠在她膝上看她說媒,也算是見證了許多美好姻緣。有時我真的覺得一些男女是那樣的不般配,但外婆的一張巧嘴還是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即便那時的我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我只知道外婆撫摸着我的頭,身上散發出一種淡淡的麥香,夕陽的餘暉像是稍加漂色的紅紙,不濃不淡地映在外婆的臉上,與外婆慈祥的菊花般的笑容融爲一體。那感覺讓人踏實,我常就這樣伏在她膝上入睡。

一次,外婆遊說的一對結婚新人來請外婆參加他們的婚禮。還要硬塞給外婆錢。她拒絕了,笑得滿臉皺紋菊花一樣,說:“你們成了是緣分,好好過日子,白頭到老多少錢也買不着。”那時的我已經大一些了,學會了察言觀色。那對新人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看起來既激動又感激,而外婆則是比他們幸福百倍的樣子,不知是激動還是羞澀,竟漲紅了臉。將我擁在懷裏不停摩挲着。外婆一直把那對新人送到村頭,回來的路上,她對我說:“寶貝,外婆希望你做一個快樂的人,要想快樂啊,就要助人,友善待人。”我若有所思的點頭,那時我的心裏已經懵懵懂懂得明白了很多,我明白了外婆一直以來的堅持,明白了外婆對我的期望。爸媽曾擔心我跟外婆住,在教育方面會稍有欠缺,畢竟外婆沒讀過書。事實證明,外婆的確沒有發人深省的哲學道理,亦沒有精妙絕倫的語句,但卻用超出書本的自身行動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對我來說,她的愛便是最好的教育,教會我做人之道,爲人之本。

外婆的愛,她的教育,讓我體味到作爲一個人,一位女性,具備一顆樂於助人的,友善的心是多麼的重要。愛心與慧心示愛與人,是多麼的令人敬愛啊。一個人外表固然要善良秀麗,但,具備內在的大愛更是無比重要。

如今,我正處於花季少年,未來的青年、中年、老年之路,是人生的必經,我慶幸有一位敬愛的外婆,我慶幸我有這樣深刻而美好的家風家教。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17

爺爺命苦,上歲數的人都這樣說。

爺爺兄弟三人。排行老大的爺爺在兵荒馬亂的年月裏用架子車拉着曾祖母和兩個年幼的弟弟去汝南逃荒。爺爺把一家老小安置在一個尚可遮風避雨的破窯洞裏,便去了要經過一大片樹林的集鎮上拉車做苦力,拉了一天的錢也不足以養家餬口。

有一次,累了一天的爺爺捧着幾個熱騰騰的包子急衝衝的往家趕,半路上,樹林裏竄出幾個人(那年月,土匪特別猖獗),他們在爺爺身上只搜到了幾個銅板,惱羞成怒,便把爺爺五花大綁在一棵柳樹上,準備挖出他的心做下酒菜。即將被挖心的爺爺面無懼色,說:“有勞各位大哥,酒足飯飽後將這包子送到南山坡下土窯裏,可憐我娘她老人家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

也許是爺爺的孝心感動了土匪,土匪放了他。

後來,解放了,爺爺用架子車拉着一家人回到了老家尹坡。土改時,爺爺分到了幾畝地,便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過上太平日子的爺爺很是知足,逢人便說:“這都是共產黨的恩情啊!”也就是在那一年,爺爺入了黨。

入了黨的爺爺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爲黨奉獻着他的一切。除了種地以外,爺爺悉心飼養着隊裏的幾頭牲口,爺爺把乾草和麥杆兒鍘得碎碎的,然後在水裏淘上幾遍,麥杆上總有些殘留的麥粒兒沉入缸底,雖然不多,可細心的爺爺還是發現了這一點。於是,每次餵過牲口,爺爺就撈起缸底的麥粒兒晾曬,攢起來上交生產隊。

1969年,爺爺光榮地被評爲河南省第一屆勞動模範。再以後,黃泛區農場歷屆勞動模範的名單上,始終都有爺爺的名字。

爺爺終生未娶,他的兩個弟弟先他而去,留下我父親和二爺的兩個孩子。爺爺含辛茹苦,供養三個孩子上學。三個孩子長大了,工作了,成家了,爺爺挺拔的背也漸漸彎了。

後來,有了我。我的童年和我父親一樣,也是在爺爺的架子車上度過的。爺爺無論是在田間地頭割草,還是趕集逛廟會,他的架子車上總少不了我。車上的我有說不出的愜意。

我長大了,爺爺也就真的老了。

到了九五年的冬天,肺心病的折磨終於使爺爺躺在了病榻上。癱瘓在牀的爺爺不能再忙碌了,便特別的寂寞,喜歡讓我坐在跟前聽他講些往事,而我總是那麼不耐煩,找藉口溜走。再後來,我到外地上學,臨走時,我站在爺爺病牀前,躊躇滿志地說:“我一定要讓您重新站起來!”爺爺欣慰地笑了。

學校離家很遠,我兩週才能回家一次。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便是直奔爺爺的病牀。此時,爺爺早已在牀頭擺滿了一堆好吃的,等着我。“小乖(爺爺總是這樣親暱地叫我),就知道你該回來了。我每天在牀頭畫一個道,畫夠十二根,我就知道我的小乖要回來了……”這時,慈祥的笑和幸福的光彩便在爺爺臉上盪漾開來。

我終究沒能讓爺爺再站起來。第二年的春天,依舊風和日麗,依舊奼紫嫣紅,依舊生機勃勃,依舊充滿希望……可是,它卻帶走了我的爺爺。

那一天,牀頭的豎道畫到了第七根,我趕到家時,爺爺已奄奄一息了。他艱難地看了我一眼,氣若游絲:“小乖,還沒畫到十二,你怎麼回來了……”

我從沒把死亡和爺爺有過任何的聯繫,從沒想過有一天爺爺會離開我,可是,說完這句話,爺爺便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爺爺一生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但河南省黃泛區農場勞模史冊上,爺爺的名字排在了首位,他叫金魁。

爺爺沒有任何豪言壯語,但是,我從他身上學會了勤勞,學會堅忍,學會了愛……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18

我是一個在美好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幸福孩子,歡樂的笑聲,優美的音樂聲,琅琅的讀書聲一直縈繞在我的幸福小屋,伴隨着我成長。爸媽總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引導我努力學習,積極鍛鍊,從而讓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當然,這還少不了爸爸制訂的家訓的功勞。我的家訓是“五爲”準則,即是:爲人、爲學、爲用、爲體、爲生。爲人是根本,爲體是基礎,爲學是手段,爲用是目的,爲生是理想。

讀書聲是我家的最大特色。我從嗷嗷待哺的搖籃時起,就一直沉浸在讀書聲中。媽媽從小就給我讀兒歌,講童話故事。爸爸也以身作則,會在早餐期間花五分鐘,晚餐前花十分鐘讀古文。他經常讀得抑揚頓挫,聲形並貌,使我深受感動,就跟着一起大聲朗讀。讀熟練了,我就和爸爸一起“對詩”,讀書聲傳遍家中的每個角落。直到現在,十年過去了,早晚十五分鐘的讀書聲幾乎沒有停止過。琅琅的讀書聲不但使我幾乎背完了中學的古詩文,而且使我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也瞭解了更多的歷史知識,給生活增添了一番讀書的樂趣。

我家裏也處處充滿音樂聲。我還沒有出生時,爸媽就給我聽曲子。直到現在,我家每天依然環繞着各種經典名曲。那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樂曲,時而歡快,時而優美,時而憂傷,輕輕地在整個家中飄溢、迴盪。悅耳動聽的音樂聲,使我的大腦變聰明瞭,讓我每天都開開心心!

良好的家教,促進我成長。你看,我不正在向陽光大道走去嗎?我感謝我的家庭!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19

家風家訓家教家風又稱爲門風,家風其實就是在家庭裏形成一個統一的道德標準。所以說,一個良好的家風可以幫助在家庭中的成員更好地學習一些人生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一個家族的振興與發達,離不開引領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創立的家風。家風的形成都會經歷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積澱和努力,它總結了前世中無數家庭的得與失以及經驗,結晶成爲獨一無二、適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實際的法寶,引領家庭或家族走向輝煌。

站在歷史長河之上,回顧總結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家庭,還有那傳承已久的國粹——國學,他們的家風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許多可稱爲經典的精華:齊家、治國、平天下;岳母爲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爲岳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認爲“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崇尚“儉”爲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爲“勤”爲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爲曾家之家風;……

優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形成的,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爲直觀、最爲直接、最爲基本、最爲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踐行過程中,鑄就了家庭言傳身教的典範,鑄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爲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它瀰漫於整個家庭或家族之中,影響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惠澤於家庭的成員;家風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着家庭的進步與發展。傳統中國,人人都崇尚、嚮往底蘊厚重、有着濃厚文化氛圍的家風;這也是衆多人所追求嚮往的目標之一。

家風對於以家庭的發展和延續是至關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設發展的結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濃縮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細胞,社會和諧進步的脊樑,國家繁榮昌盛的前提和基礎。衆多的家庭需要創建家風的魂魄去支撐,去走出家庭家族曇花一現的輝煌,走出“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的生活怪圈。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爲家庭的核心人物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給力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千萬個家庭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家風就像一棵樹,一棵枝葉如蓋的百年大樹,子子孫孫都在它的廕庇之下。勤奮問學、艱苦卓絕、言必行行必果、尊老愛幼、問鼎事業、友善、和睦、民主、敬業、書香……都可成爲家庭或家族應該傳承的必須的家風。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講究“家風”的傳承,在泱泱數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

隨時可現,處處可尋。歷史上曾經顯赫長久的家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家風、家訓和家教,爲後世學習的典範。《國語》、《論語》、《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許多典籍和家教典範之中無不彰顯出家風精神……

所謂家訓,是指家族或家庭對子孫後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規矩或告誡的話,比較籠統和概括,比如“誠信、孝順、進取、自尊”、“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等。所謂家教,是指家長對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進行的教育,比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懶惰”、“待人要有禮貌”等。所謂家風,是指在家訓的規範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體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踐行下,形成的一種家庭風尚,比較外在和獨特,比如“樂善好施”、“誠實守信”等。

中國古代出現不少有名的家訓,如《朱子家訓》、《章氏家訓》、《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它們都是中國古代家庭(族)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教在中國古代也相當出彩,因爲那時候社會教育不甚發達,基礎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階段,高層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數人的思想還處於矇昧階段,人們思想的開化大多靠家庭教育來進行。這時的家庭教育侷限性很大,即興而起、即事而起,零打碎敲,基本上限於封建禮教的說辭。

教育者不一定有文化,講出的道理也不一定多深刻,但它至少在那個時代是正確的,所以子女們都要聽取並遵照去做。古代中國出現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封建家庭教育的發展,加強了封建家庭教育在封建社會教育方面的輔助地位,促進了封建社會文化的進步。

家風、家訓、家教、在任何情況下都與社會大環境分不開,因爲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細胞,無時無刻不在受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如果社會政治清明、教育發達、風氣端正,家訓、家教、家風就好,否則就可能會發生偏逆。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家訓、家教、家風並不十分關注,所以中央電視臺一提起這個話題立刻就在海內外華人中引起熱議。其實這也不奇怪,一方面在新思想解放浪潮的衝擊下,家訓等家庭文化一度被作爲糟粕文化而剔除,人們不敢輕易提起。另一方面,隨着現代社會人口流動規模的擴大,加之家庭人口數量的減少,原來那種以家族或以大家庭形式居住的家庭迅速解體,家訓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功能。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新形勢下重提家風建設,有着重要的意義。家庭建設影響着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

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20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一分子,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小則影響家庭,大則影響社會。家庭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良好的社會風尚是由千千萬萬個文明家庭所組成的。

我們家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但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一套標準,也對孩子劃了一些底線,那些可爲那些不可爲,越過了這些線就要對其批評懲戒。這些標準和底線就是所說的家風家訓吧,歸納起來就幾個字:“孝、誠、禮、勤、儉”。

孝,即教育孩子孝敬長輩,孝敬師長。我們家有高齡的外公和外婆,平時就以兩位老人爲例對孩子進行教育,我的感觸是,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這樣才更易接受,易信服。孩子他媽做了什麼好吃的總是教育孩子讓老人先吃,同時讓孩子親手給鄰居老人送去一份,這樣久而久之,在孩子心裏種下了要“孝敬長輩”的觀念;誠,即教育孩子爲人要誠實、誠信。每當孩子撒謊時,我總是以孩子易於接受的方式耐心地引導他說說事情的真相,並告訴他做人要誠實,誠信即守信,家長以自己爲榜樣,對答應孩子的承諾要實現,反之也要求孩子要守信。禮就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禮貌的人。關於這一點,我孩子做得還不錯,每遇到我們街上的人無論老少,總是恭敬地問聲好,以致於全街的人都說他真是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勤就是教育孩子要勤奮努力,不能好逸

惡勞。儉即要求孩子節約,不要鋪張浪費。另外,我還經常諄教孩子,要學會擁有一顆“愛心”,愛生活,愛環境,愛他人,愛社會……

總之,只要我們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一個正確的方向,相信孩子長大以後一定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材。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21

國有國風國規,校有校風校規,而我的家也有家風家規,下面就請聽我一一道來吧。

說起我的家風家教,先要從“誠”開始說起。那是一個美好的節假日,我在家裏安靜地看電視,突然記起媽媽留下的任務,便趕緊跳起來飛速奔向便利店,氣喘吁吁地衝着店裏的高齡老闆說道:“老闆,我要一副五號電池。”“OK!”老闆幽默地應道,找了我7元。我愣了一下:我給老闆10元,可電池標牌上明明寫的是5元呀,爲什麼要多找我2元呢?同時心裏也暗自竊喜:多找的錢能買零食吃嘍!可是我的腿就像結了冰一樣不聽使喚,不敢邁出這艱難的一步,腦海裏突然呈現出媽媽嚴厲如銅的面孔,語重心長地對我講誠信的話語,我心中頓感愧疚,對老闆充滿歉意地說:“老闆,您多找我錢了。”老闆笑呵呵的接過錢誇我:“看我這個老糊塗,還好碰上你這個誠實懂事的好孩子!”我臉漲得通紅,撒腿跑回了家。

接下來我要講講“嚴”。從小到大,媽媽對我都非常嚴格,要求我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且要有始有終,絕不能半途而廢。從我記事起,只要犯了錯,媽媽總會讓我到小房間去面壁思過三分鐘,並當面保證:以後不會再犯錯了!到五歲時,會認字的我一旦犯錯,媽媽便讓我寫檢討書,每天念一遍。雖然經常受到媽媽的嚴厲懲罰,但也正是在媽媽的嚴格要求下,我才成爲了“三好學生”。

最後我來講講“節約”。節約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媽媽也從小教育我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平時我們儘量低碳出行,這樣不僅能減少污染,還能強身健體,何樂而不爲!

這就是我的家風家教。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22

“小諾,快下來,爸爸帶你去鄉下太爺爺家。”聽見爸爸在樓下的喊聲,我連忙穿好衣服,飛奔下樓。印象中太爺爺黑黑的皮膚,和藹的臉龐,一個人住,一直不肯和我們到城裏來。

還沒到村口,就聽到了熱鬧的哈哈笑聲。爸爸說今天村裏分魚,村裏的人把池塘的水放完,準備一起分享呢。這樣熱鬧的場景我可沒有見過,特別激動,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了。一來到村廣場,就看到許多人擠在一堆,我鑽進去一看,大吃一驚,整個村廣場的地面上都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魚。每個家庭能分到好幾條,我看到太爺爺的面前只有很少的魚,而且都很小。爸爸站在太爺爺的身後往水桶裏加水,太爺爺笑呵呵地站着看。突然我看到一個人趁爸爸不注意,把太爺爺桶裏的大魚換走,太爺爺看到這一場景,還是笑呵呵的,沒有制止。

回家的路上,我把這個事情說給爸爸聽,爸爸也笑了,說:“他們喜歡吃大魚就讓給他們,我們吃小魚也一樣的。”媽媽說:“你爸爸就和太爺爺一樣不爭不顯不露。”“媽媽,什麼是不爭不顯不露呢?”“就是心態不計較,對人對事謙和。你長大慢慢就明白了。”

現在,我慢慢懂得了太爺爺和爸爸所說的“不爭”。在學校裏排隊上廁所的時候,別人要插到我前面,我讓她,因爲她可能比我急;我和小夥伴一起玩兒的時候,我不和大家搶玩具;在乘公交車的時候,我會主動把座位讓給比我更需要的乘客……

一個個溫暖的小家,和諧的小家組成了社會文明的大家庭。讓我們把“和諧”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傳承下去吧!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23

從我不記事時起,媽媽就強調我“百善孝爲先,孝爲德之本”去年家裏多了一名新成員,我的弟弟,媽媽又開始老調重彈“兒子們,要和爲貴、孝當先、兄友弟恭,才能擁有一個幸福的家。”

想起上次放學回來,一進家門一陣撲鼻的香味迎面而來“啊,是烤雞!”我書包都沒顧得上放下,腳上像安上了風火輪似的飛奔至桌前,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起一隻香噴噴的雞腿,就要往嘴裏塞,這時,一聲“放下”猶如炸雷,驚醒了我,隨之而來的是一臉嚴肅的媽媽。

我立刻不安了,媽媽問我:“你可知錯,錯在何處?”這時我纔想起媽媽經常教導的話,家人齊了才能動筷,如果有一些可口的飯菜,就讓爺爺奶奶先吃,我羞愧的低下了頭。

接着媽媽給我講了她小時候的故事,那時,媽媽家裏人口多,經濟並不富裕,只有在逢年過節才能吃肉,但每一次,煮熟後必須先把肉多軟爛的部份,精選一大半端給分開居住的太爺爺和太奶奶,外婆教誨媽媽從細微的食物開媽,凡事以老爲尊,孝字時刻銘記於心,當年從未踏進校門的外婆,從哪懂得這個道理呢?原來也是由長輩們口口相授,以身相傳的家風家教。聽完媽媽的故事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憣然醒悟。

多少的典斷故從我心頭浮現至眼前,“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纔剛剛親眼目睹了弟弟在媽媽肚子裏,讓媽媽肚大如蘿,舉步艱辛之苦,當一個嬰兒呱呱落地的時候,全家滿懷激動的笑聲,當襁褓中的弟弟不停地啼哭時,家人表現最多的是耐心,我作爲家裏的第一個孩子,相較弟弟我所得到的愛,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要學會感恩,用行動孝敬父母情、長輩,盡力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父母情感受到我對他們的愛。代代孝、輩輩傳,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華夏文明五千年,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希望我會是個合格的繼承人。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24

說起我的家風,家教,家訓,我只能用“嚴格,誠信,勤勞……”來代替。也正是這種家風,家教,家訓,讓我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讓我走向了成功之道,讓我終生受益。

我家的嚴格之風之教之訓:我讀二年級的時候,一次洗手時,由於着急,沒有把水龍頭關好,水一直流到下午。被爸爸發現了,爸爸就把我推到牀上就一陣亂打,接着就是大聲教訓我。我說:“就那幾滴水,用得着這樣打我嗎?”爸爸說:“你不要‘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你不要以爲那幾滴水不算什麼。你知道北方現在多麼缺水嗎?你卻在這裏隨意浪費水,你對得起他們嗎?”我回答道:“爸爸,我知道錯了,我不應該頂撞您,我以後一定會珍惜每一滴水的。”“兒子,你一定要記住我剛纔說的‘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因爲這句話是我們家其中一句家訓。”“我一定會記住它的。”“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成爲了我“嚴格”的座右銘。

我家的誠信之風之教之訓:一次,爸爸答應了他的一位朋友——第二天,一起去“皆大歡喜回味館”吃中午飯,順便拉拉家常。第二天,天空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我對爸爸說:“爸爸,下這麼大雨,您看還是別去了吧!”爸爸什麼也沒有說。便撐着雨傘,冒着雨出去了。爸爸回來了,我發現爸爸的衣服都溼透了。我問爸爸:“爸爸,這麼大雨,您爲什麼還要去呢?”爸爸說:“因爲這是答應別人的事,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做到啊!法國的巴爾扎克說過‘遵守承諾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你知道嗎?”“我知道,我讀四、五年級的時候學過。”“‘遵守承諾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也是我們的家訓。你一定要記住它。”“我一定會記住它的。”“遵守承諾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成爲了我“誠信”的座右銘。

我家的勤勞之風之教之訓:去年,我們老家做新村,我們在老家建了一層樓,作爲祖屋。寒假時就建好了,但是,還剩下一堆沙沒有用完。年二十四晚上,爸爸說:“我們明天六點跑步回老家,回到老家把那些建房子時用剩的沙子,用那些用來裝水泥的桶,一桶一桶地拎到房子後面去,然後七點半才跑步回家。每天都是如此,一直到都把那些沙子全都搬到房子後面爲止。”我說:“爲什麼不叫那些造房子的人來搬呢?”“你以爲不用錢,那些造房子的人一天就要兩、三百塊,很容易嗎?既然這些事自己能夠解決掉,又何必花費重金去請人呢?”媽媽說:“因爲‘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所以人呢還是勤一點好。”我們每天回老家去搬沙子。從年二十五到年二十八,才搬完。爸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也是我們家的家訓之一。”“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便成爲了我“勤勞”的座右銘。

我的家風,家教,就是“嚴格,誠信,勤勞……”。我的家訓有“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遵守承諾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百善孝爲先。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頭。……”瞧,這就是我家的家風,家教,家訓。它們讓我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讓我走向了成功之道,讓我終生受益。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25

我生長於一個普通的五口之家,爸爸、媽媽、姐姐、妹妹和我。一家人都普普通通、簡簡單單,卻很好的詮釋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勤勞與寬厚。

出生於五十年代的爸媽,他們身上流淌着的全是勤勞的血液。經歷過年少時的飢餓,從結婚時的“一窮二白”起勤勞就深深刻在了他們的身上。記得媽媽曾多次跟我講起他們的事情,結婚當初除一間可以居住的平房外,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當時的狀況,可以說毫不誇張,家裏做第一頓飯的米也是向鄰居家借來的。多年來,靠着他們勤勞的雙手,起早貪黑,培養了我和妹妹兩個大學生。比起早些年,如今我們家條件逐漸在改善,但我也很少能看見媽媽停下來的腳步,她總是忙完家裏忙外面。她經常說種地得有種地的樣,不能讓莊稼雜草叢生,所以每年地裏的收成在村裏也是數一數二的高產。媽媽沒讀過幾天書,認識的字不多,她的許多智慧點子,卻讓我深深的佩服,她手巧、心靈,各種美食、各種廢物利用、各種巧妙搭配,總會讓我瞠目結舌,讓我這個自稱在家學歷最高的人也是自嘆不如。我想這一切都和媽媽的勤勞分不開,人們常說做的多了,自然懂的就多了。如今,我也已成家,我也將一以貫之,秉承媽媽的家風,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生活。

我家農民出身,也不富有,爸爸的觀念中卻不會把錢看的太重。與人交往做事中,從來不會讓別人吃虧。爸爸有一手木匠手藝,人們做事也願意用爸爸,因爲做事紮紮實實要的價格又合情合理。村裏有什麼公益行動,只要爸爸能做到的,他從來不會推辭,完全沒有一點不情願。說到家務事,也許這是個永遠也說不清的話題。家中姥姥也是有兒有女,我看到的是十幾年來只有爸媽在全心全意照顧老人的生活,所謂十幾年如一日。如今姥姥已是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生活上更是離不開人,媽媽奔波於她的各個外甥之間,是爸爸一日三餐爲姥姥做飯送飯,照顧她的生活起居。而爸爸從不會因此與自己的兄弟姐妹去計較什麼,用爸爸的話說,“各人盡各人的一份心吧,強求不得他人,孝敬老人永遠都沒錯,對父母問心無愧就好”。街坊鄰里也爲爸爸的這份孝心豎起了大拇指。我真的爲有這樣的父親而深感驕傲與自豪。我想寬厚的品德已深入父親的骨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沒有任何做作的成分。

當今社會,在諸如求職簡歷中、年終總結中、工作升遷中等等的許多情況下,勤勞與寬厚已成爲概括一個人品行的代名詞了。有時我總在想,之所以把勤勞與寬厚放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層面上講,必定有它的可貴之處。此刻,我也深深意識到爸媽用一輩子去踐行勤勞與寬厚的內涵,這不正是其可貴之處嘛——這就是實踐與堅持。

當我看到以“我的家風家教故事”爲主題的徵文活動時,也是與我多年來內心的想法不謀而合,總想寫一些東西講講我的父母,所以藉此機會,雖不能說一氣呵成,也是很順暢的就完成了初稿,因爲其人其事確實是真情流露,沒有半點摻假。在這,我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同時也感謝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給我樹立的榜樣,祝福我可親可敬的父母,願我們的家風家教故事永駐心間、代代傳承。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26

我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四口之家,父母是普通的農民,姐姐是一名人民教師。記憶中祖上沒有什麼名人,也沒有成文的家風家教世代流傳,但家中父母和姐姐爲人處世的方式和一些樸素的言語,簡單平凡卻不乏大道理,在無形中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要勤儉節約,不能浪費”

記得有一次在家中收拾衣服,看到有些破舊的衣服就收拾到一邊,準備扔掉。母親看到放在一旁的舊衣物就問道:“這些是準備做什麼用的?”“已經都舊了,收起來準備一起扔掉”我答道。她二話不說,彎下腰來,一件一件拿在手中摩挲,隨後說道:“這衣服雖不能穿,還能做其他用途呢,先別扔,放我那裏。”之後,母親做起了手工活,將衣物裁剪成擦地的抹布,別說,用起來還挺順手。慢慢,我才明白,母親的勤儉節約,不僅僅是節省錢,更重要的意義是對於資源的珍惜、對自己與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

“巷子乾淨了,心情也跟着清爽了”

老家的房子是一個巷子口內帶院子的平房,父親每天早上都會打掃衛生,用掃帚清掃灰塵,不只是清掃自家屋內和院子,連整條巷子他都會一併掃一掃。在不理解父親做法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他,問他爲什麼每天都要掃巷子,住在巷子裏的又不止我們一家,別家怎麼就不掃一掃呢。他的回答是,做任何事,都不要管別人怎麼想怎麼做,做好自己就行了。巷子雖然是公共區域,但也是通往家的必經之路,看到巷子乾淨了,心情也跟着清爽了。在他的話語中,我懂得了父親不只是愛自己的“小家”,也愛公共區域裏的“大家”。有的時候週末回家,我也會拿上掃帚掃一掃巷子,在掃除巷子灰塵的同時,也掃除心靈上的灰塵。

“多讀書,讀好書”

姐姐一畢業就在離家不遠的一所學校當教師,至今已有七個年頭了,在這七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對學生們的要求很簡單,只有兩句話:多讀書,做好人。她經常鼓勵學生們看各種各樣的書籍,教育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在她心中,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要注重言傳身教。她不僅對學生嚴要求,對自己也是一樣,要求自己每月至少讀一本書,範圍廣泛,散文、詩集、自傳、小說等等,她會根據當月的心情挑選書籍去閱讀,一邊讀還一邊作記錄,慢慢地,讀書成了一種習慣,成爲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她的影響下,我也開始喜歡上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去憂解煩定心性,陶冶性情美心靈。

去年年底,我通過遴選考試考入縣紀委宣傳部工作,工作以來每次回家,母親都會對我提要求,要認真工作,不要怕苦怕累,寧願多幹活,不要多抱怨,要規規矩矩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母親的話簡單樸實,我也牢記在心,在學習上認真踏實;在生活中,對待身邊的人畢恭畢敬;在工作中,紮實穩重,勤懇能幹,願意幫助別人。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27

如果說家庭是田園,我是小苗兒,那麼家風便是陽光,而家訓便是雨水。要想茁壯成長,必定少不了二者的陶冶。

我家的家訓很簡單:“善小而爲,久之成大德”。小時候對掛着牆上的“善小而爲 久之成大德”這九個字並不能理解。但我卻依稀記得上幼兒園時的那次家庭故事會。大概情節已經忘卻,但是其中的道理卻記憶深刻:即使是弱小的動物,它們的善行也絕不會白費。做人也是一樣,“積小善可成大德”。從那時開始,我心裏埋下了“善”這顆種子。

小時候,我經常被忙碌上班的父母鎖在家裏,通過見方的窗戶只能看到窄小的藍天和細小的風景,這樣,家風家訓對我們的成長就更是至關重要。有人說過:一個人的優良氣質很大部分取決於家庭的教育。我的父母也是深切認識到這點的,所以他們總是盡力以身作則。不苟言笑的父親更是以此爲準則,細微地影響着我們。

小的時候,爸爸經常抽空接送我上下學。有一次,他嘴上說着得趕緊回家加班趕一份材料,可車的速度絲毫未有半點逾越。就在我們要過的時候,黃燈卻剛好亮了起來,爸爸穩穩地剎了車……還有30秒,我看四周沒警察,試探性地問了一句:“周圍都沒人,過去吧?”“那紅燈還是亮着的啊!”預料之中的的回答。““善小而爲,久之成大德”他認真地答道,眉宇間滿是莊重與神聖。當然,類似的例子在我家人中是常事。爺爺是村裏有名的義務廚師,村裏家家戶戶辦喜事大事找他當廚,他總是積極幫忙;叔伯姑嬸也個個是勤勞樸實、自力更生的模範……

一路上,我仔細回味着爸爸的話語,我的心恍如被洗滌一遍了。的確,大與小是相對。古人云:“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如果不屑做平凡細小的事,最終只能成爲“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社會公德心、自身的道德底線……良好家風的保持,長輩做好表率,後輩定能更好地傳承。“入幽蘭之室,久而不問其香……”自呀呀學語開始,爺爺奶奶照顧我的朝夕中,教會我明辨美醜是非善惡。儘管有些事對於別人來說無關緊要,可對於我來說卻會自覺慎重地做出選擇。因此我越來越自律,能自覺將美德融成了自己的習慣。

正是由於良好的家風家訓的牽引、源於家庭的薰陶,我已從一株初見藍天的小苗兒逐漸長成了一棵婀娜多姿的小樹。我相信我一定會記住家訓,好好傳承良好家風,成爲一棵枝繁葉茂的蒼天大樹的。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優秀徵文 篇28

“家教”是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擁有的一種對子孫的教育;中國人安身立命之處不是天國,而是家國;記得小時候,家裏姐弟四人;賞;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時候不愛吃青菜,專挑肉,又不肯聽;歲月匆匆而過,一晃我已近四十歲了;父輩漸漸老去,孩子慢慢長大;質;我的孩子從六歲開始彈琴,一開始興勤儉 勤奮 堅持

——我的家教故事

“家教”是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擁有的一種對子孫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國爲最有特色,因爲,在中國,“家教”尤爲重要和必要。中華民族歷幾千年而血脈不斷文明不墜,我們自有我們全社會共同尊崇的價值基礎。這個價值基礎是以儒家道德信仰爲核心的傳統文化。我們民族的信仰系統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對自身傳統道德的尊崇和修習,修習的最普遍方式,非儀式而是“教化”。

中國人安身立命之處不是天國,而是家國。家風乃吾國之民風。

記得小時候,家裏姐弟四人。每到一學期結束,發成績單的日子,家裏都要舉一個莊重的儀式。父母會把我們姐弟四人帶到田間地頭,看自己家裏莊稼的長勢。回來之後,每個孩子都要彙報自己一學期所取得的成績,還有就是要認真檢討自己這一學期的不足。姐弟們都說完了,父親會做一個總結,或表揚,或勉勵,或批評。總的來說,大概就是努力學習,做好自己分內之事。父母努力耕作,爲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孩子們要勤奮學習,老大尤其要努力,爲弟弟妹妹帶個好頭。姐弟之間要團結,大的要讓着小的。還要注意節約,不該買的東西不要亂買。父親總是以身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他很少同我們嬉戲逗樂,也沒有見過他對我們的淘氣行爲表示過欣

賞。我們在父親面前,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當父親出門的時候,纔敢大聲笑鬧,恣情玩樂。他規定我們怎麼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比如每天晚上吃飯,要等長輩先開始端碗,坐得是否端正,手肘是否妨礙了旁邊的人,是否發出很沒有禮貌的咀嚼聲。

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時候不愛吃青菜,專挑肉,又不肯聽父親的警告。父親罰我不許吃菜,只吃白飯。剛好外婆來了,一再緩和氣氛,可是誰也不敢往我的碗裏夾菜。每每父親教育子女的時候,母親總是毫無疑問的站在父親一邊。

歲月匆匆而過,一晃我已近四十歲了。父親早已到了古稀之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習慣了聽從我們的意見。可是我們姐弟還是像小時候一樣,很害怕他。我們姐弟常常在一起討論,可至今我們也不明白爲什麼會怕他。每當在人生面臨較大變動的時候,我們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想聽聽他的意見。

父輩漸漸老去,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成了承上啓下的一代。人自愛其子,這是一種自然規律。培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對社會應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責任。時時給孩子以指導、鼓勵與鞭策,使她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阻力,踏上正當成長的道路。像父親那樣的嚴格教育,我總覺得有些“殘酷”。我常常想,我要給我的孩子什麼樣的教育?生命總是有侷限的,我有什麼是需要通過親生的兒女,繼承和延續的呢?當然,勤儉節約是必不可少的。父親常常說過:興家如針挑土,敗家如水浪沙。還有勤奮努力更是必須具備的優秀品質。中華民族,泱泱大國,只有每個人都奮發向上,民族才能實現偉大復興,只有國家強大,才能談得上個人的幸福生活。

我的孩子從六歲開始彈琴,一開始興趣盎然。可是單靠興趣始終是堅持不了多久,不到三個月,新鮮勁兒過去,練琴成了一種煎熬。之後的幾年時間,我總是告訴自己要堅持,不要放棄。哪怕是三伏天酷暑難耐,三九天冰天雪地,我始終堅持接送,陪伴。現在,孩子經常會在學習之餘,高興的時候,鬱悶的時候,通過彈琴抒發自己的心情。她說:“媽媽,我現在發現,會彈琴真好!幸虧我當初堅持下來了。”我說:“會不會彈琴這不重要,關鍵是你現在非常感謝當初的堅持,那麼,好好努力!多年以後,你會感謝你現在的堅持!”

勤儉,勤奮,堅持。這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傳承的品質,也算是我們家的家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