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嘗試過寫徵文吧,徵文一般都具有精彩的開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徵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1

普通話,顧名思義,在中國,最普通,普遍的語言。中國地域遼闊,人口多,方言也多,但是全國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用普通話來溝通的,說到普通話,我身邊就有兩個小故事呢!

我的小名叫訥訥,聽媽媽說,我剛出生那會兒,爸爸與一位叔叔敘舊時,叔叔問爸爸我的小名叫什麼,爸爸笑着說還沒來得及取呢!隨後,兩人便陷入了沉思,突然,爸爸來了靈感,對叔叔說:“毛澤東曾說過‘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那就取名爲‘訥訥’吧!”“好,訥訥,這個名字不錯!”叔叔隨即說道。於是,我的家人,親戚,朋友,都親切地喊我訥訥,我的小名就這樣來了。直到有一天,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無聊,拿起《現代漢語字典》,想查查我的小名中‘訥’字有什麼含義,卻在‘N’字部第一個大寫字母中找不到,我又用部首查字法,沒想到叫了我九年的訥訥竟然不讀這個音,而是讀訥訥,大人們叫習慣了,改不了口,見我還一個勁兒的叫訥訥,我也只好將錯就錯了。

還有一次,也就是今年的暑假,在從昆明回溫州的飛機上,我認識了一位姐姐,當然,這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在飛機上,我和姐姐是鄰座,姐姐講閩南方言,我講溫州方言,我們倆兒各講各的,我出於好奇,又喜歡結交朋友,便先開了口,用普通話問:“姐姐,你會講普通話嗎?”姐姐說:“當然會啦!”我表面裝作吃驚,內心卻很高興,這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普通話是中國的一大文化,是普通話讓我們結交了朋友,是普通話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推廣普通話,讓更多的人瞭解普通話,讓更多的人會講普通話!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2

這周是普通話宣傳週,在學校裏大家正忙着宣傳普通話呢!

下課時,我和班長就專找那些不會說普通話的同學,用普通話來與他們交談,教他們說普通話。我們教的人可多了,就說說我們班上的小明吧,他從一年級開始就不會說普通話,到現在都還是一口方言,鬧出了不少笑話呢!一天中午,小明跟我一起回家,下樓時,我的鞋帶掉了,我係了很久鞋帶,小明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就說:“你起搞啥?”因爲說的是我不太懂的方言,被我誤聽成了“你要吃狗屎嗎?”氣得我火冒三丈,鞋帶也不管了,追着他問:“爲什麼罵我?”溝通了半天,才知道他問我在幹什麼?

普通話帶來的不便不僅僅在學校,在生活中也是一樣的。有一次,媽媽帶我去商場玩,聽見導購員阿姨與顧客說明物品的用處時用的是方言,顧客一點也聽不懂,直接走了。我馬上走過去對導購員阿姨說:“阿姨,我能給您提一個建議嗎?”阿姨說:“好啊!”“我建議您用普通話來爲顧客解說物品的用處,這樣子,顧客聽明白了用處,他們才願意買呀!”阿姨聽了,連連點頭,說:“謝謝你,小朋友,我以後一定會天天說普通話!”

其實,說普通話有很多好處,真心希望大家都能用上普通話,方便你我他!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3

今天是九月的第三週,也是全國“推廣普通話周”。什麼是普通話呢?1955年中國科學院召開的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現代民族的共同語就是“以北京語音爲標準音,以北方話爲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爲語法示範的普通話。”

我國是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共同語的普及程度是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新中國成立以來,推廣普通話的目標尚未實現,還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因此,大力推行,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既是當前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也符合全國人民共同利益,開展“全國推廣普通話周”活動對提高人們的推廣普通話參與意識和語言文字規範意識,進一步推動推廣普通工作和整個語言文字工作向縱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爲了適應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1986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爲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年把推廣普通話的方針由原來的“大力提倡,重點推行,逐步普及”調整爲“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八五”以來的實踐證明,這個工作方針是符合現實需要的.,對全國推廣普通話工作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然而,普通話的推廣,並非以方言的消亡爲前提,方言仍會長期存在,作爲一個地區的交際工具,在方言地區推廣普通話,其任務是使方言地區的人民除了會說本地方言以外,也會講全民共同使用的普通話,使方言區人民逐漸習慣從單一語言的生活向着普通話十方言的生活過渡。

因此,從今天開始,我們向師生們倡議積極參加“全國推廣普通話周”活動老師上課應說普通話,學生間對話儘量以普通話爲主,自覺地在社會公共交際中使用普通話,培養良好的講普通話的素質,提高自己講普通話的水平,那麼,相信在人們的不斷努力下,推廣普通話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當然這是從小的方面而言,講普通話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大而言之,推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既是當前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各族人民的熱切願望,是符合全國人民根本利益的。

自98年起,每年九月的第三週在全國開展“推廣普通話宣傳週”活動,這個活動對進一步推廣普通話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同樣,在校內也應當推廣普通話,形成說普通話的風氣,推動普通話普及工作的發展。讓普通話成爲我們一中校園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4

語言,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作爲一箇中國人,應該好好學好國語—普通話。

我的家在遠郊,當我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和老師就耐心地教我學習普通話。漸漸地,我看懂了電視,聽懂了廣播,只是自己說得還不流利,發音也不很到位。

有一天,我到溪邊找洗衣服的媽媽。那條小溪清可見底,在溪邊的一處臺階邊,我聽見一個阿姨正謙讓地對一位外地來的老奶奶說:“老太太,還是您先死,我再死吧。”我一開始覺得莫名其妙,經過媽媽的提醒,才明白她把“洗”說成“死”,我不禁捧腹大笑。笑過之後,我深有感觸,一定要學好普通話,纔不會鬧出笑話來。

於是,看電視時,我最喜歡看節目主持人主持節目,我羨慕他們普通話說得那麼純正。有時,我就跟着他們唸唸有詞。我多麼希望自己也能成爲一名小主持人呀!

到了上三年級的時候,我終於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願望。那時,我們學校開始選拔小主持人。我想,要是我被選上了該有多好呀!我一定會把握好機會好好鍛鍊自己。

我大膽地報了名,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可以說是“過五關、斬六將”,我終於從700多人當中脫穎而出,成了學校的小主持人,我欣喜若狂。

但我馬上冷靜下來,雖然自己被選上了,但我與電視臺的主持人相比,還差遠呢!我要好好練!

從此,每天天還沒亮,我就到陽臺上練習發音。一開始,我總是發不好兒化音,舌頭好像不聽使喚似的,我有些泄氣了。當老師的媽媽告訴我:“普通話是‘口耳之學’,只有不怕苦,天天練,天天用,才能達到規範化。”媽媽耐心地示範給我看,還讓我利用小鏡子觀察自己的口型,錯了就矯正過來。我按媽媽的要求堅持練了很長一段時間,“兒化”音發得很自如了。在學校“六一”會演中,我精彩的主持博得了大家的陣陣喝彩!過後,一位上級領導摸着我的頭,親切地問:“小朋友,你是北方人吧,普通話說得這麼棒!”我微笑着搖了搖頭,當他知道我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時,不禁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讚。我心裏甜滋滋的,我真正領略到說好普通話的樂趣。

我不滿足,仍繼續練着普通話,它已成爲我成長歲月中的好夥伴。我們家鄉評出了“泉州十八景”,我想,我將來還要當一個好導遊,以純正的普通話爲媒介,向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介紹我們可愛的家鄉,爲弘揚祖國的燦爛文化、家鄉的悠久歷史貢獻自己的力量!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5

家鄉是遠近有名的蔬菜、糧果種植生產基地,盛產甜椒、芋頭、柑桔等,每年都吸引很多外地客商來洽談生意。在跟外地老闆打交道的過程中,一些農民也西裝革履坐上了談判桌,但就因爲方言重、話難懂,往往造成誤會甚至鬧出笑話。

我家設有收購站,大量的農副產品集中收購起來,然後由購銷商運往各地銷售,在這期間,也有許多的老闆常常打來電話或直接前來洽談生意。記得去年“月半”前後,家裏收購了大量的甜椒,由於市場上供過於求,且事先沒有聯繫好“買家”,出售無望,媽媽急得團團轉。到了傍晚,終於等到一位客商打來電話,可媽媽“喂、喂”了一陣子就掛了電話,媽說聽不懂對方說什麼。過後一打聽,才知道是一位從外地來的、說普通話的客商,由於無法洽談,他已經到別處購買了,好端端的一筆生意就這樣泡湯了。

媽媽開始嚐到了不懂普通話的苦頭,好強的她有一股不服勁,下決心學說普通話。在她的帶動下,村民們也來了勁,紛紛學說普通話。他們跟着廣播、電視學,讓子女教,碰到困惑就去請教學校的老師,學後用,用中學,他們說普通話的水平慢慢提高,如今與客商談生意做買賣如魚得水。

長年跑促銷的吳大叔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說:“我以前嗓門大,方言重,就沒法跟客戶談生意。學會普通話後,找我談生意的人多了,成交額也高了,這裏面少不了普通話的功勞。”

人人都學普通話,說好普通話已成了村裏人的新時尚。

說好普通話,鋪就致富路!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6

普通話的語音是“以北京語音爲標準”的,因此,凡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都是不規範的。於是,我們也就有了衡量普通話講得是否標準的準則。世間萬事萬物紛繁蕪雜,要說出個好壞,評判個優劣,都得有個標準才行。它是一把“尺”,一把規範事物的“尺”。

有了質量的標準,我們吃上了放心肉;有了商檢的標準,我們用上了可靠的貨物;有了安檢的標準,我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有了考覈的標準,我們選拔出有用的人才;有了獎懲的標準,我們賞罰分明……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標準框架下的標準社會中,是標準讓我們有了辨別事物真僞優劣的準則,是標準讓我們能較客觀的看清自己或評價他人。沒有標準的社會魚龍混雜,是非難辨,混沌不清,而我們也將因無所適從而寸步難行。然而,有“標”即“準”嗎?如果是這樣,人們也不必當感到自己進步時而反省:這是真進步,還是自己把標準放低了?看來,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

所以,不要把標準看得太“標準”了,標準可能標而不準,標準可以調整,也必須調整。世界是變化發展的,便準豈能一成不變?如果把“標準”視爲某種不可改變的“正確模式”,已過去的標準看今天的人事,那麼標準不再是標準。

辨別是非,自己心中要有一把“尺”,別讓主觀臆斷蒙上了公正的眼睛;爲人處世,自己心中要有一把“尺”,有所爲有所不爲心中要有數。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7

當我看到《推廣普通話》這一個作文題目時,有一點納悶,爲什麼要推廣普通話呢?雖然我天天說着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我還不知道它的重要性。

《聖經》中的《建巴別塔》裏面講道:洪水大劫之後,人們來到了一片廣闊的原野,決定在這裏建一座城,在城中心搭一座塔,塔頂直通天。這件事驚動了上帝,上帝想:人們的行動那麼協調一致,今後就沒有什麼是能難倒他們了,看來我要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說出的語言彼此不同。就這樣,建築塔的人們說出各種各樣的語言,每個人說話,只有身邊的人懂得,稍微遠一點的人就聽不懂了。塔頂上的人,嘰裏呱啦,向下面喊話,喊破了嗓子,下面的人還是不知道他到底要磚、還是要灰泥?城頭上的人渴的要命,水邊上的人也不給送水來,打手勢也不管用,因爲缺乏統一的規定。由於語言不通,停工待料,人們的心也就諑漸渙散了,塔也就半途而廢了。半途而廢的原因是語言的變亂。“變亂”一詞在希伯來語中讀作“巴別”。因此人們把那做城叫巴別城,把那座塔叫巴別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統一人類的語言是多麼的重要。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有不同的語言,每種語言又有着獨特的腔調。如果有一種統一的語言,哪怕走邊大江南北,和別人交流你將不會有任何困難。如果沒有統一的語言,和其他民族就沒有了溝通的橋樑,人們見面之後不能方便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有一天,我游泳回家,一位老奶奶杭州話問我高銀巷在哪裏?結果我一點也聽不懂,就說:“什麼?什麼?你再說一遍。”她又重複了一遍,我才明白她在說杭州話。我讓她用普通話說一遍,聽懂後,我把詳細路線告訴了她。看來這位老奶奶平常不說普通話,在城市裏推廣普通話還是有必要的。

一次,我們到老家去看望爺爺奶奶,回家時決定買一些當地特產。進了商店,媽媽精挑細選,選的每一樣都是物美價廉,付錢時我想:如果他們說的不是普通話,就要大費周折了。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但要有一種統一的語言,而且要在人羣中廣泛的推廣它。不僅自己要會說,而且要讓自己身邊的人也會說。讓我們爲推廣普通話而努力!

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徵文8

在校園裏看到推廣大使王小丫的大幅宣傳畫,我想起了不久前在中央電視臺參加她主持的節目時發生的一件有趣的小事。

今年四月,我隨媽媽參加了中央電視臺《開心辭典》節目的錄製。在錄製現場,常常因爲某個選手的緊張或是設備的小故障而停頓下來,我原以爲主持人是不會出錯的,但小丫阿姨在讀“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把琵琶讀作“ppB”,可是導演卻讓她在這裏停了下來,糾正她的發音,應爲“pp”。她一時改不過來,於是導演讓她重複了好幾次,大家也都跟着她讀,直到導演喊“過”的時候,纔算把這一段度過了,開始下一段的錄製。

錄製結束後,我問媽媽,這個“琵琶”二字究竟讀成什麼纔算對呢?媽媽讓我自己找答案。我查閱了《新華字典》,發現“琶”字的確是讀“p”,可它在與“琵”字組成一個詞的時候,卻應該讀“ppB”,也就是說應該是輕聲。究竟是小丫阿姨對,還是導演對呢?我也不知道了,媽媽讓我給小丫阿姨寫封信,請她給一個確切的答案。

這件事讓我想了很多,導演和小丫阿姨對一個字的發音都那麼地認真,我們就更應該從小學好普通話、說好普通話,我們還應該敢於質疑身邊的事情,即使我們懷疑的並不準確,卻能從這種懷疑中找到真正的答案,學到正確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