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讀書彙報會的演講稿優秀

讀書彙報會的演講稿優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8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用到彙報的地方越來越多,彙報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最重要的是結果,經驗總結也是必不可少的,怎樣寫彙報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書彙報會的演講稿優秀,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書彙報會的演講稿優秀

讀書彙報會的演講稿優秀1

尊敬的xx: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彙報交流的題目是:一粒生長的種子。與大家分享的是《應答與建構—我的小學數學教學的行與思》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江蘇省特級教師周衛東,我有幸與周衛東老師同課異構四年級的《找規律》,王金法老師作爲我們那次活動的特邀嘉賓對我們的課進行了分析與點評。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周衛東,也讓我深深知道了自己與名師的差距,數學課堂應該如何地立體、豐富、有內涵,數學課堂如何上出數學味,凸顯數學的本真。與周校長的近距離接觸,再細細品味他書中的文字,真是人如其書,書如其人。

我收到了周校長寄給我的這本書,後來我們工作室活動也發了這本書,於是利用暑期的時間,我又讀了第二遍,與第一遍匆忙的初讀感受大不相同。每一輯的標題都是細細斟酌:熱點沉思、經驗提純、碎片拾零、課堂傳真、感悟集萃。理論與案例的雙效結合,現實與理想的實踐思考,從大處着眼,於細微處見精神。讓我深深感受到作者是個非常有獨特個性,有自我思想,專業內涵及其豐富厚重的數學教師。

讀了五輯內容,學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我有了新的收穫,也得到了新的啓思。

說實話,在我們農村小學,實實在在做小課題研究的很少,很多都是浮在淺層,去年參加一次省級培訓時也聽到有關教師做研究的報告,心裏就有了想做研究的想法,想把平時的實踐再深入化,再專業化,能在提高自己理論水平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課改走到今天,預設與生成的關係並不模糊,而我們每天的課堂都經歷着預設與生成矛盾統一的過程。其實在家常課中遇到意外生成的情況比較多,而每次是否都能理性智慧的處理突發情況,我對自己並不完全滿意,更多的或許是習慣性的處理方式,還缺乏睿智的思考與臨場智慧的應變。

“過程”與“結果”是我們現在每一節課主要關注的兩個點,而過程很難進行考量,平時更多關注的是結果,因爲結果可以通過檢測的方式顯現,而對過程目前還沒有一個新的評價體系,這很容易導致教師在平時的授課中只注重結果而淡化過程的教學。

讀完這本書我還有兩點疑問,之後也與周校長進行了交流,也期待自己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能多讀到像《應答與建構》這樣的好書,多與像周校長這樣有自己獨立思想、熱愛課堂的特級教師學習,要有對平日生活、日常現象的穿透力,要能夠在尋常中發現奇崛,在凡俗中看到精彩。對自己的教學行爲始終保持一份警醒,審視那些“熟知而非真知”的東西,去獲得一種意義的理解。

周校長是個有着自我獨立思想的努力實踐者,是個對教育對課堂充滿熱情充滿希望的辛勤耕耘者。正如他自己所說:兒童是一粒生長的種子,他也是一粒生長的種子,我也要做一粒生長的種子,和學生一同學習、一起成長!在周校長專業成長的道路上,他一直心存感激,這與其說是一種心境,毋寧說更是一種境界,而我的專業行走,也非常感謝一路相伴,給過我幫助與溫暖的人,特別是曹慧校長和我們工作室的夥伴,讓我在農村小學的專業行走之路中,不再孤單,不再迷惘,更多了一份走向遠方的從容與自信。最後,用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中的一句話結束我今天的交流。“心存感激,是一種朗朗的心境,一種人性的光輝,天空因此而變得湛藍,空氣因此而變得溼潤,美好的事物因此而變得離我們很近很近。”

謝謝大家!

讀書彙報會的演講稿優秀2

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人的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送給一代又一代。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我們只有通過讀書,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給自己和學生的雙重成長以堅實的保證。

今天站在這裏,我不想用那些華麗的詞藻去描述讀書的美好和意義,只想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讀書伴我成長的故事。

因爲小學英語是一門新開設的課程,初次面對小學生,我不懂得什麼教學方法,面對教材總是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課堂上該講什麼、講多少、怎麼講,所以在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賽課活動中我被PASS了,這樣的結果讓我十分沮喪,但年輕氣盛的我又很不甘心,於是我請教了分管學校教研工作的曹校長,她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年輕人,幹工作只憑熱情是不行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刻需要心靈的介入,需要長期的學習與積累。不學習,心靈之泉就會枯竭,工作也就無“心”可用。要給學生一杯水,你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這個水源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曹校長的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於是我開始如飢似渴地投入到讀書學習中去。《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讓我瞭解了小學英語的分級目標,弄清了各年級段的教學任務;《小學英語教學設計》中優秀的案例、片斷,讓我學會了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的教育教學理論爲我的論文寫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窗邊的小豆豆》讓我瞭解了兒童的生長規律,走進了兒童的心理世界。我發現,隨着閱讀量的增加,在我的眼前好象打開了一扇大門,備課變得容易了,上課也講得生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變得濃厚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曾經上課不合格,現在也能被評爲優秀了。這一切讓我領會到,個人成長不僅可以是自我磨礪,也可以是與同行切磋。當然,更不能忽略了讀書。每一本書,都別有天地,與一本好書相對,就是與智者相對。著名詩人狄金森在他的.詩中這樣說道:“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向遠方”。讀名師的書,看他們成長的足跡,奮鬥的艱辛,追求的快樂,可以激勵自己奮發有爲。讀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可以讓自己始終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教育規律,始終牢記:教育的根本在於人格的塑造。讀書促我自省,讓我時時捫心自問:今天上的課有哪些新氣象?今天的學習有什麼新的收穫?今天處理問題時是否有了新的方式?與學生交往時是否發現了學生新的變化?……

讀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了爲師之道,知曉了由合格到優秀,由優秀到卓越的教師成長途徑。在不斷學習、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我從一個剛走上講臺、縮手縮腳的新教師成長爲一個有教學自信、樂於與學生一起分享成長快樂的教師。雖然不能說,讀書學習是我生活中唯一的快樂,但我可以說,讀書改變了我的生活,帶給了成長的喜悅!

讀書讓我認識到,要做一個有激情的人。生活需要激情,教學更需要激情。惟有對教學、對學生滿懷熱愛,才能保持一以貫之的激情,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讀書讓我認識到,要做一個有思想的人。教師要教書,更要育人。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說: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爲智慧,將文化積澱爲人格。她還說:教師因讀書鑄就備課靈魂,便成就了教育的永恆愛心、理想信念、社會良知以及社會責任心,這纔是一個真正的教師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美國著名作家弗格森說:“每個人都守着一扇只能從內開啓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打開這扇門。”教師的成長之門只能由教師自己打開,別人是無能爲力的。讓我們自己打開書本,打開自己的成長之門,讓讀書伴我們走向人生髮展的最高境界吧!

讀書彙報會的演講稿優秀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很高興能在讀書報告會上向領導和老師彙報自己的讀書收穫和感悟。最近,一直在看臺灣作家的幾本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野火集》。仔細把這幾本書放在一起比較,《野火集》曾經一度在臺灣軍隊中被列爲禁止的書,寫的是社會問題及思考,刀光劍影,寒氣逼人;而另外三本,卻是寫孩子和親人,緩緩道來,深情款款。

《孩子你慢慢來》,是寫她的兩個孩子從牙牙學語到上小學之前的事情,字裏行間有一片珍惜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柔軟心腸,看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歡喜的,平和的,柔軟的。沒做媽媽的,看了這書會覺得孩子的純真可愛;孩子已經長大了的,看了這書,會想起自己養育孩子時的無窮樂趣和無限歡喜。

《親愛的安德烈》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這本書讀了很長時間,引人深思的問題太多,很多篇章都一看再看。這本書寫作的背景是,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十八歲的小夥子。她覺得與兒子之間多了一座無形的牆,她感到:兒子“愛”她,但並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也是兩國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就這樣,他們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認識了人生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探討了一個人青年時期的困惑,例如“爲什麼要用功讀書?”“你十八歲的時候知道什麼?”“如何接受平庸?”之類的問題,更多的是關於東西方教育差異、文化沉澱和包容、道德與民主、社會貧富差距甚至還有政治敏感問題的探討。

如果家裏有中學生的話,這本書實在應該看,大人和孩子一起看,探討溝通。不僅能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理解,更能使孩子開闊眼界與心胸,讓他們知道——世界,不僅僅只有眼前,還有遠方與夢想、家國與責任。

《目送》的扉頁上寫着: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是寫於父親去世之後。從序就漫出一股世事滄桑的無奈,看得人隱隱作痛。一篇篇的看下去,每一篇非要把人埋在心裏的那些悽清悲涼扯出來纔算。比如那篇《目送》中的那句出現了兩次的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誰沒有父母兄弟,老人孩子?這本書告訴你,這些離愁別恨人人都得經歷,今天是我,明天,將來,是你。心愛的人,自以爲離不得的人,一個個的,都將失去,求不回,得不到。以前平淡的每一天,其實都是幸福。

其實我覺得讀書的時候,心痛是好事,它能提醒你:好好對待家人,好好對待朋友,好好對待自己,珍惜每一天。現在我們平淡的每一天,其實都是幸福的。

讀書的滋味,高雅的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通俗點說,像兩個人剛談戀愛的時候,她遞一個眼神過來,你馬上覺得心裏又是甜又是酸,那個滋味,不可說,不必說,不能說。

但是,書比戀人好,熱鬧忙碌的時候我們看都不看書一眼,任它落滿灰塵,可是不論任何時候,書永遠在那裏忠實的等着我們,不因我們的淡漠使性惱怒,也不因我們的熱情恃寵而驕。無聊的時候用書消閒,難過的時候有書安慰,煩悶的時候有書啓迪,孤寂的時候還是有書陪伴。書作爲朋友,有一種高貴的品質:不卑不亢,沉默安定;不離不棄,相濡以沫。

書讀多了,就會多幾分寬容,少幾分挑剔;多幾分骨氣,少幾分驕氣;多幾分豁達,少幾分怨氣……最後祝願大家過一種書式生活:多讀書,少生氣。

讀書彙報會的演講稿優秀4

老師、同學、家長朋友們:

大家好!

我是一年五班xx的媽媽,今天能來參加這場讀書彙報會我感到非常榮幸,因爲這是場關於讀書的交流分享活動,感謝班任包老師給我這個機會來學習,在此我也簡單介紹一下我孩一年來的課外閱讀情況。

孩子自主閱讀是從去年九一入學纔開始的。剛入學那幾天老師就佈置了每天讀書半小時的任務,孩子還算乖,一看是老師佈置的作業,就欣然接受了。

起初每天那半個小時裏是讓孩子自己讀出聲來,後來發現他不愛念出來,而且我感覺一口氣念半個小時可能會有些累,通過向包老師請教,孩子開始嘗試默看。開始時他會看一會兒就問“媽媽,還有多長時間到半個小時啊?”半個小時裏會問上兩三遍,時間一到,立馬放下書開玩。看到他的狀態,我就告訴自己“要堅持!”

他每次看完書我會在目錄上標註他看到了哪裏,明天好接着往下看。就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孩子的閱讀速度明顯上升,以前半個小時看二三十頁,現在半個小時可看五六十頁。而且他現在看書時很少再問時間問題了,基本上我看時間到了就告訴他一聲,他會說“媽媽,我把這個故事看完就收!”。很少有哪個故事看到一半由於時間到了就放下的。看到他的變化我頗感欣慰。

我孩並不像有的孩子那樣如飢似渴的看書,他很多時候是需要我們的提醒“該看書半個小時了!”不過我家堅持的還算可以,基本是每天早上拿出半個小時來看書,儘量看書單裏的書,儘量不拖到晚上看,因爲孩子寫完作業就想玩,我儘量不佔用他玩的時間,每天保證看書的半個小時,其他時間他是選擇玩或是看哪類的.書他自己安排。就是每天半個小時看書,我們從入學到現在還看了有幾十本書,我想其他家庭的小書蟲們肯定看的會更多。

曾經有段時間我想了解一下孩子看書情況,每當他看完一本書後我都會從書中抽幾個小問題問問他,通過他的回答情況來判斷他看書的質量。後來由於他看書速度較快,我看書速度太慢,我已經跟不上他的速度了,問題都問不過來了,後來讓他爸爸幫我看書問問題,他爸也沒能做到孩子每看完一本就問一問的節奏,後來也就很少問了。

其實從孩子看書的狀態也能判斷出來的。有時他看書會笑,有時會給我念上一段,有時他會忘記了時間,有時不用我們提醒會主動拿起那本書接着看,有時會反覆的看,有時會說“媽媽,這本書太好看了”,我想此時的他肯定置身於故事的世界,自己與主人公一起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暢遊,感受書帶給他的美妙。

回首一年來孩子的閱讀生活,我想這是與學校的理念和班任包老師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學校提出了六年讀百部書的計劃,這給我們家長指明瞭方向,包老師定期統計、評比讀書情況,向孩子們推薦好書、堅決保護孩子們充足的閱讀時間,這些大大鼓勵了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學校和包老師對孩子們所做的一切由衷的讓我們家長感動。相信我們孩子六年的讀書生活必將收穫滿滿。

讀好書能豐富人的生活、啓迪人的智慧、滋養人的心靈,書是我們人生路上的好朋友。我希望在坐所有的家庭都在堅持與探索中收穫閱讀帶給我們的快樂,祝願所有的孩子們人生路上永遠與閱讀相伴。

謝謝大家!

讀書彙報會的演講稿優秀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非常榮幸能在這次交流會上發言。關於讀書我不知該從何說起,於是在這裏我把去年年末寫的一篇關於讀書文章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寫的不好敬請諒解。

一直想寫寫自己的讀書生活,面對這一屋子的書本。我仔細搜索自己記憶裏的角角落落,犄角旮旯裏的那些關於讀書的故事。這一路的成長,這一路的相伴。

我的記憶回到最初最初,來時路回首中一行行記下。翻看畫書的小姑娘,揹着父母訂《文史知識》的少女,大學宿舍牀頭書的女生,還有如同今日臥室、陽光、香茗、書、音樂相伴淡定怡然的女子。一路走來的我,不同階段的我,都有一個很重要的道具,便是書了。

因爲讀書,我視野大開,我的思想便不再侷限於狹小一隅。因爲讀書,一向豪爽的我,也變的更爲大氣了。書山有路勤爲徑,我不是一個勤奮的人,我也深爲自己這一點而慚愧,卻本性難移。但是書山這條路,我雖然談不上勤,但委實也是一路走着,還將走下去吧。這麼些年,身旁的人用種種稱號說着我,全不管我是否實與名俱。起初我還極力反駁着。後來說的多了,也懶得反駁了。人性的虛榮也會讓我有些許的自得,但那也不過是瞬間的事。我很清楚自己的水平,自己也不過如此罷了。

我也不知從何時起,腦中一直有個信念固執的佔據着。那就是:我們怎麼活都只有一輩子,多知道點總是好的。因了這個執念,我讀書,各個方面的,從來沒有停止過。從來不曾厭煩。甚至有些不求甚解。一年又一年,於是也就——因爲固執佔據,變成了一種性格,怕是這輩子也改不了了吧。不過也挺好的,那就不改了。

現在的我,忙碌的日子,心也因此浮躁的很呢。那麼多的書,似乎變的越發讀不完了。彷彿間時間少了許多,書卻多了。我也深爲遺憾呢。只有盡力了。這也是我爲何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的原因吧。總是吃老本是不行的呀。腦子裏的存貨還是需要不斷補充的啊。所以反思後,還是得繼續讀下去啊,自勉吧。

時有人問我關於書的事,有些我委實回答不了。因爲我瞭解的也不過是我自己較喜歡的那些罷了。別人喜歡的,我卻未必關注吧。有人讓我推薦幾本書,我頗爲難。每個人的閱讀傾向不同,我喜歡的,別人未必喜歡。每每這時我頗爲糾結。有人借我的書讀,我十分高興樂於相借,但是卻不知道該借什麼。讀書啊,真是因人而異的事啊。

因爲讀的積累,因爲讀的.輸入,自然會有源源不絕的寫,不絕的輸出。於是,我寫了頗有幾本集子。而且從1995年到而今的20xx年,長達24年的23本日記。這些都是我千金不換的財富。大家總是說我愛讀書,我委實妄擔虛名了。讀書從來不是我的愛好,只是我再普通不過的習慣罷了,一種改不掉也不會改的習慣罷了。

平凡的我將慢數着這些年的那些日子,那一本本讀過的書。勾勒那個我,真實的我。從中也許你會發現有許多你不知道的我的真實,也許你會重新認識我,那個爬書山的女子,雖然她不夠勤奮,有時還懶得很。雖然她有時讀的散漫不踏實,腳步虛浮塵上。但是有時也有着你難以想象的執着。至少她一直在,沒有放棄。儘管她脾氣有夠暴劣,不是個淑女。但是至少她會是個書女。這就夠了,不是麼?

最後,我給大家講兩個發生在我身上,對我影響很深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那是小時候,姥姥在我家。一天,我寫完作業。便玩了起來,姥姥問我,怎麼光玩?我說我寫完作業了。都會了。嘮叨的姥姥卻說,學問可是沒有完,沒有深啊!她的話我當時不是太懂。

第二個故事:我高中時,那個時候語文、歷史老師都很寵我。我自然也有點驕傲吧。一天,我把寫好的作文拿給語文老師看,自我感覺很好。卻不成想他並沒有如往常表揚我。居然只說了句:要是多讀點書就更好了。我當時雖然不敢說什麼,但是心裏還是很生氣的。覺得老師也真是的。他的話當時我雖然懂,卻不以爲意。

那時候還小,那時候年輕。那時候他們的話卻從那時候放在了我心上。儘管當時不在意。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讀書的增多。我卻一步步理解明白了他們的話。於是,當讀書成爲一種習慣,當讀書成爲生活的必需。我一次次想起他們的教誨。打心底裏的感激。在這次發言的最後。讓我把他們曾教育我的話分享給大家。我姥姥說:“學問哪有完?”我的語文老師說:“書是讀不完的,你要是多讀點書就更好了。”

這就是我的發言。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