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必備】養成教育演講稿4篇

【必備】養成教育演講稿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演講稿的格式由稱謂、開場白、主幹、結尾等幾部分組成。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那麼一般演講稿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養成教育演講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養成教育演講稿4篇

養成教育演講稿 篇1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鍊身體的習慣。”可見,抓好養成教育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大而言之,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教二十年來,我始終堅持讓學生“學做人第一”。因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小學至初中階段是形成性格的最關鍵時期。在此階段,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不讓學生好好學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他們學到的課本知識再多,他們的腦瓜再聰明,也很可能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前功盡棄,或走上社會成爲一個“半廢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據報道,今年的2月27日晚,大足縣雙塔中學發生一幕慘劇:該校初一(四)班學生李力(化名),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父親來到學校與班主任老師一起對其教育,李父讓其下跪認錯。不想李力竟當衆跑出老師辦公室,從3樓跳下自殺,搶救無效死亡。試想,如果李力有良好的行爲習慣,會“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嗎?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會有這樣過激的行爲出現嗎?更有使國人難堪甚至傷心的事情:有些外國旅遊景點竟然赫然用中文標示:請不要隨地吐痰!別人對我們如此“厚待”,作爲泱泱大國的國民,我們不可能無動於衷吧?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識到“養成教育”是何其重要啊!

那麼,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都有哪些事情值得注意呢?這裏,就我個人的經驗談談點滴看法。

一、熱心觀察,留意表現。實施“養成教育”,首重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地方實際,針對學生日常的行爲習慣。所以,作爲教育者,一定要留意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以期選擇最好的教育手段,“對症下藥”。例如,當我發現班裏有一男生連續好幾天心神不定,總不斷吐唾液,就立即警覺起來,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沒事。真的沒事嗎?不可能,好端端的,吐什麼唾液!我跟其家長取得了聯繫。家長說近幾天總髮現衛生間有菸蒂。這很可能就是“吐唾液”的原因了。我馬上找了好多“吸菸危害健康”的資料,在班裏搞了個小展覽後,又搞了個討論會。這次活動後,全班同學更進一步地瞭解了吸菸的危害性,“吐唾液”的同學也馬上跟我“私了”來了。他說,近來跟了幾個社會上的人,他們老叫他抽菸,從現在起再也不跟他們來往了,也不抽菸了。果然,沒過多久,這學生就不再“吐唾液”了。

二、家校聯繫,不可或缺。有些學生具有“兩面性”,有的是“在家是個好孩子,在校是個頑皮生”,有的則相反。所以,我們不能單憑學生的在校表現就作出判斷。有的學生的“兩面性”還不是表現在家校的區別,而是表現在“表裏不一”。學生雖然大都比較單純,不善於掩藏,但個別學生還是可能因爲成長過程、生活環境的某種特殊性而致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日常的行爲表現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這類學生還要通過老師的關愛、溝通,或日記交流等等措施去作全面瞭解。曾帶過這樣一個學生:她是班長,各方面都很優秀。有一陣子,她上課時偶爾目光遊離,還有時發呆。我跟她談心,她總說“真的沒事,請老師放心”。家長說家裏一切正常,孩子回家也跟往常一樣做家務和功課,就是近來有一男生常打電話來,孩子每次聽電話都有些不耐煩。憑我的感覺,這學生是有什麼說不出的事了。於是,我在她的週記裏寫上這麼一句話:“你還沒把我當朋友嗎?”週記發下去後,她馬上就又交上來了,只見裏面寫着:“老師,我真服你了——我可什麼都沒流露出來啊。是的,我近來心裏很複雜,因爲我碰到一件說不出來的事啊!我就在週記裏跟你說,好嗎?”“心門”就要開了——在過後通過幾次週記交流中,她終於把心掏出來了。原來,隔壁班有一男生向她“求愛”了,說如果她不答應就不讀書了。她不可能答應,又擔心那男生真的因此荒廢了學業,又不敢告訴別人,怕傷了對方的自尊心,所以不知如何是好。找到了“病因”,我就放心了。後來,在我的幫助下,問題終於得到妥善解決了。

三、以身作則,重中之重。“學高爲師,身正爲範”,“身教重於言傳”,這是好多老師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於就能做得好。試想,如果一個老師對“有禮”的`學生“疼愛有加”,對“沒禮”的學生愛理不理;或站在講臺邊抽菸邊教育學生抽菸如何不好;或邊講粗話邊怪學生不文明,那後果會是怎麼樣呢?細心的老師不難發現,板書“龍飛鳳舞”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潦草的;板書“煞有介事”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端正的。

四、教育形式,切忌單調。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然,我們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切忌形式單調,特別是一味的說教,更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所以,我們必須針對實際情況,採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措施。例如,在發現班裏不少學生對家長的苦心或苦衷不理解,在家亂使性子後,我着手組織了一個“世上只有媽媽好”的主題隊會,把了解到的案例都編進小品、相聲、短劇等等節目中去。家長也都請來參加了這次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家長是百感交集,學生是愧疚不已。當演到一個問題小品——《這褲子該不該買》時,節目的原型人物泣不成聲,當場向母親認錯。再如,在一次春遊活動中,有一個平時總喜歡搗蛋的學生“開小差”,自個兒到另一個地方活動,惹得大家人心惶惶,四處尋找。找到後,該學生雖然覺得過意不去,但也認爲“不必大驚小怪”。針對這一情況,在隨後的一次語文考試中,我專門爲此寫了一篇《找到小熊了》的童話,要求學生完成閱讀作業後寫出讀後感。文章講的是:在去參加森林運動會的途中,小熊由於好奇心強,四處亂竄,最後迷了路。整個熊隊伍爲了找小熊而錯過了比賽機會,熊媽媽還因誤中獵人獸夾而受了重傷。該生在完成這道題時,因想起數學老師爲了找他而摔破手臂、鮮血沾滿衣裳的情景,後悔不已,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讀後感,此後,表現好多了。

由於我在學生的“養成教育”上花了不少的心血,所以他們的綜合素質也相對較高,無論是在求學的過程,還是學成之後走上社會,已具備的良好的行爲習慣和思想品質都讓他們獲益匪淺,成功的機率當然也相當高。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諄諄告誡全體教育者:“小學不但要培養小學生,而且同時培養小先生。這樣的小學纔算是現代前進的小學。如果只教小孩讀死書而不肯教人,那麼,它只是一個小小書呆子或一個小小守知奴的製造廠。”陶先生所說的“培養小先生”也是要求我們要重視“養成教育”,讓學生學到做人的道理吧。

養成教育演講稿 篇2

我們始終認爲:小學教育即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初步的智力培養。這既是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得以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對小學生進行“兩全”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手段。近年來,本校針對所在山區學生“性子野、習慣差”一實際情況,在“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上做了一些較爲實在的具體工作,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體一些做法是——

一、課內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小至上課的一個坐勢,大至學習某類固定課型的學習方法,我們都要求貫穿於每一堂課的教學之中。上課時,如果有學生開小差,任課老師會有意識地、採取適當方法予以引導;有同學做小動作,老師會邊講課邊下意識地走到該同學身邊,直至專心聽講。學生聽課過程當中,我們最注重培養的是學生專心聽課的習慣。專心與否,我們用舉手率來衡量。一堂課下來,根據學生舉手次數多少來判斷其上課聽講專心的程度。有了指標,學生自然就有了積極性。有了積極性,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就不難培養了。

其次,重視培養學生作業清楚認真的習慣。對錯題和不清楚的作業要求重做這當然是首當其衝的措施,也是對每位學生的普遍要求。對一些腦子靈,因好動,做作業只圖速度,不求質量,常常出現這樣或那樣“低級”錯誤的同學,老師各顯神通,針對不同對象採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比如:我們學校四年級班主任江老師針對一位屢教不改的“粗心大王”,私下爲他制定了一個稱“馬大哈”的計劃,意思是一次作業粗心了,給自己記一個“馬大哈”,看看一天能得多少個“馬大哈”。哪天他細心檢查得了100分,就在班上予以表揚。這樣,約莫過了一個月,這位同學養成了作業做完後細心檢查的習慣,“馬大哈”的個數逐漸少了甚至沒有,100分的次數愈來愈多,成績一下躍居前茅。對於一些聰明且小節也比較注意的優生,我們非常重視其自學能力、善於動腦筋、善於提問題習慣的培養,以至達到人盡其力的目的。

二、課外注重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常言道:“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舉止不文明、不規範即屬於沒有規矩。如何讓學生的行爲文明規範?主渠道在課外;主方法多示範、多指導。另外多開展一些活動。舉例來說吧,自從我們學校開始實施《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計劃以來,我們提倡課間或其他課外時間,老師少坐辦公室,多指導和參與學生一起活動。在活動過程當中,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規範或不文明的行爲,老師先是予以指出,接着示範,而後幫助其學生改正。諸如學生亂扔瓜皮、果殼、紙屑,我們每位老師都不厭其煩不知指導、示範了多少人次。正因爲如此,才換得如今學生基本養成不隨地亂扔髒物的習慣,偶爾有同學扔了,學生之間也學會了互相監督、相互幫助。一個個舉止是這樣,一句句不文明的話,我們也不放過。只要機會一有,我們就予以指正。

良好的習慣不是靠一天兩天,說養成就能養成的東西。對於課外注重行爲習慣養成教育,我們既有階段性,又有側重面。即在某個階段主要解決什麼不良行爲或形成什麼良好習慣,我們都有一個側重。這個側重每位老師心中都要有數,以便統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階段性的潛伏期,我們視養成其習慣難易程度而定。容易糾正的不良行爲,或能很快養成良好習慣的行爲,如:熟人見面互相問好,潛伏期短些;對於一些較難改正,頑固性的壞行爲,或短時間較難形成良好習慣的行爲,如:一些本性的行爲,潛伏期一般要長一些。其目的是一個——實現學生良好行爲的養成。

另外,我們非常注重榜樣的示範。每隔一個潛伏期,我們都要進行一次評比小結,每次小結,我們都要評出一、二個典範。這個總結評比除了鼓勵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樹立榜樣,示範帶動更多同學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三、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其良好習慣養成的監督、督促工作。小學生自覺性、持續性較差。小學生良好行爲的養成,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監督、督促工作,顯得尤爲的重要。由於所在學校學生居住分散,離學校遠,我們採用互相通信的方式加強聯繫。每學期期初,學校都向學生家長髮一封公開信,普遍能受到學生家長地關注,從而取得較好效果。

養成教育演講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養成教育這個話題。在今天的會議議程上重提養成教育,可見我校特別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說明養成教育在我校的長期努力下,在取得一定成效的情況下,還有待大力加強與提高。養成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成功人士的的兩個關鍵內因是有着良好的習慣和個性。因此養成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有哪些呢?各自又有哪些具體要求呢?今天就圍繞我們中學生的日常生活我主要談談行爲習慣,思維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儀習慣和安全習慣的養成。

行爲習慣的養成

美國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對習慣的經典註釋:“種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行爲;種下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那麼,好的行爲習慣給下面的人帶來了什麼好處呢?且聽下面的 幾個例子:

1.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清晨儘早開始一天的工作,他每天五點半起牀,做早操,喝杯牛奶吃塊麪包,然後就開始工作,當他習慣了六點鐘開始工作以後,又努力再提早十五到二十分鐘,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他三十幾本教育方面的書和三百多篇學術論文都是在早上五點到八點寫成的。好習慣成就了一位舉世聞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

2.華盛頓是美國曆史上最令人尊敬的、堪稱美德典範的總統,他的誠實故事家喻戶曉。他從小看得最多的一本書,是一本隨身攜帶的小冊子———《與人交談和相處時必須遵循的文明禮貌規則110條》。好習慣成就了一個偉大的總統和一個偉大的人。

3.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爲是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後安安靜靜地休息,??”由以上的三個例子可以看出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哪怕是小小的一個)對一個人的成功影響是多麼巨大!

那麼,不良的行爲習慣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危害呢?

在美國珍珠港,這句話寫給中國人——“垃圾桶在此”

在巴黎聖母院,這句話寫給中國人——“請保持安靜”

在泰國皇宮,這句話寫給中國人——“輕便後沖水”

20xx年1月18日下午1時46分,在武漢某高校研究生考點外,一考生被幾個保安人員攔下,被告知超過了規定入場時間(1時45分),眼睜睜地失去了考試資格。該考生說,爲了專心備考,他辭掉了網絡公司的工作,犧牲了很多東西,到頭來卻因爲這個緣故被拒之門外。在上海,也有考研生因爲進不了考場而痛哭流涕,類似的情形其他地方也存在。淚水,值得同情;規則,應該遵守。

思維習慣的養成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有一天晚上走進實驗室,當時已經很晚了,見他的一個學生仍俯在工作臺上,便問他:“這麼晚了,你還在做什麼呢?”

學生回答:“做實驗”。

“那你早上做什麼呢? ”

“做實驗”。

“那麼整個白天你也在做實驗嗎?”。

“是的”。

盧瑟福說:“那麼這樣一來,你什麼時候思考呢?”

盧瑟福的學生很勤奮,很用功,但是,如果只是機械的學,也只能是“學而不思則罔”,那又有什麼用呢?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死讀書,讀死書,花費的時間不少,卻是事倍功半的。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思考是何等的重要。拉開歷史的帷幕,你會發現,古今中外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學高峯的征途中,都是善於思考的。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建立,經過了“十年的沉思”,他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

牛頓說:“思索,繼續不斷地思索,以待天曙,漸漸的見得光明,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小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卻只是思索所致。”

當老師講完一道數學題的做法時,你會??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 當你還沒有分析出自己的答案,同學卻已把答案說出來了時,你會?? 不要人云亦云,獨立思考是關鍵.創意思考,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學習習慣的養成

(1)課前要預習,先熟悉新課要學習的內容,通過預習找出不懂的東西,學會帶着問題學習;

(2)課前準備好學習用品,靜靜地等着老師上課。

(1)上課認真聽講,不亂說亂動,勇於提問,積極回答,積極思考;回答 問題要起立,聲音響亮;要發言,先舉手。

(2)上課座姿要端正,讀寫姿勢要正確,

(3)作業要字體端正、規範,書寫格式正確,紙面清潔,不邊做邊玩。

(1)先複習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然後再做作業。

(2)按時、獨立、認真地完成作業。

生活習慣的養成

1.慎重結交朋友。交友不慎,是青少年養成不良行爲的重要社會環境因素。對此,青少年應該予以高度重視。應交哪些朋友,不應交哪些朋友,一定要認真辨別,慎重選擇。

2.培養正確的生活態度。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3.防微杜漸。“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好的行爲習慣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潛移默化的、日積月累、逐漸養成的。因此,平時只有經常提醒自己,事事認真,處處嚴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從一點一滴做起,就能改掉壞毛病,養成好習慣。

4.加強意志力的鍛鍊。要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必須有決心、有恆心、有毅力。

5.制訂切實可行的制度。訂立制度,有章可循,便於對照落實,嚴格遵守,好的行爲習慣就容易養成。

6.好友監督。結合自我提醒,自我監督,可請有好習慣好行爲的朋友嚴格監督自己,請他們隨時挑毛病,也有助於壞習慣的糾正,好習慣的培養。

衛生習慣養成教育。

講究衛生是每個人應有的衛生習慣。在現代社會中,它是一個人文明的表現,既體現了良好的個人面貌,又包含了對他人的尊重。

1、勤洗澡洗頭,勤剪指甲,勤換衣服,睡前刷牙、洗臉,飯前便後洗手。

2、清潔區和教室每天要清掃乾淨。

3、保持桌椅的乾淨整潔,定期整理課桌和清理書包。

4、不在牆壁上亂貼、亂寫、亂畫。

5、愛護環境,不在校園及公共場所亂扔亂拋果皮、紙屑、垃圾。 文明禮儀養成教育

舉止是一個人在活動中的姿態。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勢和表情等。文明的舉止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財富。

1、熱愛祖國,升國旗、奏國歌時行注目禮,高唱國歌。

2、見到老師、客人主動問好。自覺使用“請、謝謝、您好、再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3、在接受別人的幫助時,要微笑着向別人致謝。

4、向別人請教,態度要誠懇。

5、不打架、不罵人,公共場所不得喧譁。不追逐、打鬥、玩有危險的遊戲。

6、不給同學起綽號,不歧視身體殘疾的同學。當同學答錯問題時不起鬨、不嘲笑。

7、集合出入按指定路線和順序,不插隊、不推搡,不爭先恐後,上下樓梯腳步要輕,右行禮讓。

8、到別人家時應輕敲門,待主人應聲許可方可推門進入,進入教師辦公室要喊“報告”。

9、認真做好眼保健操,姿勢正確。

10、積極參加大課間活動,能自覺鍛鍊身體。

養成教育演講稿 篇4

從小學到中學,常聽說班裏丟東西。起初是丟鉛筆、橡皮、刀子、筆記本之類的,後來是丟錢。最近聽我妹妹說,她的一個上了中專的同學的班裏,什麼東西都丟,丟錢不說,bp機、快譯通、cd機等都丟。也就是說,如今,對一些學生來說,拿別人東西不還甚至將別人的東西竊爲己有已是家常便飯。這情形真令人不安和憂慮:不偷不盜可是人應當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埃如此品行不端的學生,走入社會後將會怎樣?

可回過頭來想一想,如今,一些成年人的品行又如何呢?恐怕更令人汗顏。衆所周知的假冒僞劣產品的層出不窮和無孔不入,說假話辦虛事多吃多佔現象的逐漸蔓延和日益嚴重,不正是一些有判斷力有自制力的成年人所爲嗎?毋庸諱言,當今國人已面臨能否守住倫理底線(即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自覺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規範)的問題,以致有良知的學者著書疾呼。北大倫理學教授何懷宏指出,“不殺人、不說謊、不欺詐、不姦淫、不偷盜,在市場經濟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捨己爲人,但你不能損人利己;你可以不是聖賢,但你應該認同道義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須堅守,那是人類的最後屏障!”

爲什麼我們這個德育在教育中始終佔重要地位的國度,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如今卻連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都已喪失?原因可能錯綜複雜,但我認爲,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我們多年來養成教育的缺乏。長期以來,無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多注重於用說教或抓典型、樹模範、大張旗鼓地搞宣傳的方式進行品德教育,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卻忽視了對個人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養”。而一個人道德品質的確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於一點一滴的養成。古希臘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現在行爲上的習慣”,“德只能在習性或制約中尋求”。古羅馬的一位作家也曾說過:“在任何事情上,習慣總是極其有效的主人。”實際上,人日常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爲,在大多數情況下並非道德判斷之類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習性使然,所謂“習慣成自然”。比如說,誰都知道,闖紅燈、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是違反交通法規的行爲,但爲什麼那麼多人都明知故犯?習慣了。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行爲習慣,就是其品德、人格的體現;國民的行爲習慣,就是一個國家道德水準的體現(故有“德行”之說)。很難想象一個偷竊成性的孩子將來會是個廉潔奉公的人;也很難想象假話充斥、假貨氾濫的地方能有誠信不欺的社會風尚。

所以,注重養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培養公民良好的行爲習慣,才能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尚,才能爲精神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