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學校元宵節演講稿(通用7篇)

學校元宵節演講稿(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演講稿可以提高演講人的自信心,有助發言人更好地展現自己。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接觸並使用演講稿的人越來越多,那麼一般演講稿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校元宵節演講稿(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校元宵節演講稿(通用7篇)

學校元宵節演講稿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元宵節,所以我講話的題目是:元宵與圓夢。

正月十五爲什麼稱爲元宵節呢?原因是:元就是第一的意思,元月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宵是夜晚,正月十五是

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爲元宵。

傳說,漢高祖劉邦死後,他的兒子劉盈當了皇帝,也就是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到呂太后手中元宵節國旗下演講稿元宵節國旗下演講稿。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呂氏家族害怕受到劉氏家族的排擠,密謀徹底奪取劉氏江山。劉氏宗室劉囊,爲保住劉氏江山,聯合周勃、陳平起兵討伐,最後平定了“呂氏之亂”,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平亂之後,大臣們擁立劉邦的二兒子劉恆爲皇帝,稱漢文帝。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呂氏之亂”日子,定爲與民同樂的日子,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

按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人們賞花燈、猜燈謎、放煙火、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國旗下演講稿演講稿。

先前我問了幾個同學,元宵節這天準備怎麼過?同學們回答元宵節這天和家人一起吃頓元宵,敘敘親情,送一送外出打工的親人,圓父母一個夢。

同學們,你們眷戀親情,思念父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你們疼愛父母、孝敬父母想圓父母的夢,是非常好的。我爲鎮中小學有那麼多有情有義的學生感到自豪,感到欣慰。同學們,你知道父母的夢嗎?父母的真正的夢絕不是和孩子一起吃湯圓,也不是和你們朝夕相見,而是希望你們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望子(大學競選班幹部演講稿)成龍,望女成鳳纔是家長的夢啊!

爲了心中的夢,國外的家長都讓孩子打工鍛鍊,就是億萬富翁的子女也不例外。

爲了心中的夢,你們的父母外出打工,背井離鄉,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毫無怨言;爲了心中的夢,你們的父母東挪西借,也要讓你享受優質的教育;爲了心中的夢,可以說做父母的,就是赴湯蹈火也再所不辭;爲了心中的夢,父母對於兒女已經做到了竭盡全力,問心無愧。

同學們,在元宵節的早晨,請你捫心自問:爲了父母的夢,你做到問心無愧嗎?爲了父母的夢,你做到竭盡全力嗎?你是不是在浪費父母的血汗錢?你是不是在做讓父母心痛的事?你的行爲是不是正在讓父母的夢一點一點地破滅?

同學們,如果你真的懂事、真的孝敬父母,那你就要圓父母真正的夢!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學校元宵節演講稿2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到了,今天即將又是一個花燈如晝的夜晚,而且還能吃到美味的湯圓呢!但最重要的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一起猜燈謎、看龍燈,開開心心地過元宵節。

你想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嗎?那就得從我國漢朝漢武帝的時候說起,在漢武帝的時候有一個叫東方朔的人,他又機智又善良,他想出了許許多多的辦法幫助別人。

一天,他走過皇宮的長廊,發現一個宮女站在長廊邊,呆呆的望着月亮。那個宮女叫元宵,她很想念自己的家人。於是,東方朔想到了一個點子,他穿成神算子的樣子,到街上到處發寫着“玉皇大帝要放天火燒了長安城”的紙條,街裏的人們看見了都來求漢武帝,漢武帝沒辦法,只能來問東方朔。東方朔早已想到漢武帝會來問自己,於是他說:“陛下,我有一個法子,不知陛下能不能辦到?”“能辦到,能--辦到“漢武帝連忙回答。

東方朔接着說:“第一,我聽說火神君很愛吃湯圓,那天,讓家家戶戶做湯圓,這樣火神君走到哪都能吃到湯圓。第二,正月十五那天讓家家戶戶在門前掛燈籠,這樣玉皇大帝就真的以爲長安城被燒了。

第三,那天,爲了預防被玉帝發現我們在騙他而懲罰陛下,讓百姓們來看燈,讓陛下、宮女、嬪妃躲在人羣裏面,讓玉皇大帝找不到您。”在正月十五那天,元宵終於看到了自己的家人了。她的小妹妹大聲叫着:“元宵姐,元宵姐!”旁邊有兩個人把元宵姐幾個字聽成了元宵節,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原來我們現在過的元宵節竟然有這麼多的奧祕所在呢!

元宵節,早晨我們一家人都會吃湯圓;我和妹妹會一起做燈籠;去廣場猜燈謎;下午還一起去體育館看龍燈呢!元宵節不但年代久遠,而且風俗也不同呢!

學校元宵節演講稿3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的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雖在春節之後,但其隆重程度,一點兒也不亞於春節。在這一天,大多數中國人是要吃湯圓的,我家也不例外。

不管是上幼兒園的小孩子,上班的大孩子,還是嘴上長滿白鬍子的老孩子,提到湯圓,誰不是嘴裏立刻生出一種軟軟的糯糯的感覺呢?在我們家鄉,大多數人都是買市面上的湯圓來吃,但是我們家不一樣,爲表示對傳統習俗的尊重,我們家每年都會自己做湯圓。

這不,元宵節又到了,我們又要做湯圓咯,媽媽把開水倒入裝有糯米粉的盤子裏,然後不斷用均勻的力度搓面、揉麪,一直把麪糰搓到像小寶寶的臉蛋兒一樣光滑細膩,就好了。接下來,媽媽把面搓成一條“玉帶”,再把玉帶揪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玉球”,然後雙手十指配合,把“玉球”捏成一個厚薄適中的“小圓筐”,把提前準備好的芝麻餡兒放進“筐”裏,最後用大拇指和食指封口,在手心上搓圓,一個小巧玲瓏的湯圓就誕生了。

聽爸爸說,湯圓象徵着我們的生活團團圓圓;甜甜美美。看着媽媽嫺熟的動作,聽着爸爸的感嘆,我的手也忍不住癢癢的,於是擼起袖子也行動起來。哎,看戲容易唱戲難,我包的湯圓比起媽媽的湯圓可差遠了!管它呢,好吃不露餡就行,我只好自我安慰。

湯圓包好了,就要下鍋煮熟。煮熟後的湯圓白花花圓滾滾的,光看看就夠人們咽好幾口唾沫了,何況是一大個一大個的朝嘴裏塞呢。

晚飯時間到了,我們一家子人圍坐在飯桌旁說笑之間,媽媽把湯圓端上來了,“哇!好香呀!”我連忙拿起筷子夾了一個,輕輕一咬,黑芝麻餡兒就流了出來,嗯,糯軟香甜,真是太美味了!我一口將那剩下的多半個湯圓吞了下去。接着又夾起了第二個,第三個……腮幫子始終鼓鼓的。家人看見我這副饞樣,都不由自主的笑了。

湯圓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還寄託了一家人團團圓圓的美好願望。哎,不能再說了,再說就流口水了!

學校元宵節演講稿4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的節日,正月十五吃元宵(也叫湯圓)是中國由來已久的習俗。另外,還有掛紅燈、燃放煙火、猜謎語等很多習俗。

每年這天早晨,媽媽要給全家人煮紅皮雞蛋吃,寓意在於紅紅火火的意思。而元宵是用糯米做皮,裏面包有核桃仁、花生仁、黑芝麻等,與加糖的豆沙餡和在一起,團成一個個小圓球下鍋煮熟。亮晶晶的元宵,在滾燙的乳白色湯裏,一看就有食慾,咬上一口,滿嘴都是糯糯的香甜味道。元宵的形狀是圓圓的,煮元宵的時候,元宵都漂在水上邊,使人聯想到天上的圓月,象徵着家庭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的。

我們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在這天晚上,冒着凜冽的寒風,在高高的月亮下,都來到封凍的冰面上,燃起一堆堆木柴,風助火勢,頓時烈焰騰騰。我們興高采烈地圍着“劈啪”作響的火堆,唱歌、跳舞、嬉笑吶喊,非鬧得大汗淋漓,依然餘興未盡……據說,這個習俗是爲了驅逐人身上的病魔。才延續到如今的。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還有祭祖、猜燈謎、賽龍舟等習俗。

總之,元宵節,即是民間的習俗,也是家人團圓的日子,更是我們喜笑顏開的日子。

學校元宵節演講稿5

老師們同學們:

新年好!

按照中國傳統,不出正月十五,不算過完年。我們剛歡度了喜慶祥和的春節,再過三天,我們又將迎來元宵節了。元宵節目前雖然還沒有像除夕、清明、端午、中秋這四個傳統節日一樣被確立爲國家法定假期,但從古至今,元宵佳節同樣也承載了中華民族太多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歷代文人墨客反覆歌吟,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元宵是熱熱鬧鬧中國年的“壓軸戲”。 這一天,一切活動的主題強調一個“鬧”字。然而,這裏面傳承的是怎樣的一種傳統文化呢?下面請允許我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天上明月,人間情懷,元宵節的明月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狂歡節。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用“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的詩句來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把元宵節燃燈比作天上明月、流

星雨一樣耀眼絢爛。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更是留下了許多歌詠元宵節的優美詩篇,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衆裏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佳句更是千古流傳。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由於滿族入侵,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寫燈迷,猜燈謎的人衆多。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還有吃元宵的習俗。人們把這種食物叫做“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隨着時間的推移,如今鬧元宵的活動越來越豐富,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老百姓認爲這些民俗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的華人也年年歡慶不衰。

我們松江一中這所百年名校歷來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歡度元宵佳節已成爲我校傳統民俗文化校本課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去年我校就成功地舉辦了一次鬧元宵的盛會,被《松江報》、松江電視臺等一些媒體爭相報道,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那歡度元宵佳節的情景大家還記憶猶新吧! 教室門上一幅幅學生自擬、自寫的春聯,一盞盞形態可掬、造型各異的元宵燈掛滿了校園,表達了同學們的奇思妙想和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夜幕降臨時,校園內張燈結綵,璀璨的煙火更是映得校園一片火樹銀花、流光溢彩,頓時整個校園成了歡樂的海洋。

最熱鬧的要屬同學們猜出燈謎後參加的抽獎活動。同學們看完煙火後涌進了掛滿燈謎的'教室,仔細琢磨着藏在謎面背後的答案,一旦猜中謎底就立即衝向抽獎處抽取獎品,歡呼着自己的智慧和幸運,而根據這個活動拍攝的校園電視片《一中師生慶元宵》,也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校校園電視評比中喜獲金獎。

老師們同學們,一系列的傳統節日,蘊含着深厚的歷史淵源,折射出豐富的人文內涵,凝聚着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的情感精髓,是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重要源泉,而傳統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鬥的不竭動力,傳統節日則是傳統文化的最好載體之一。讓我們用自己的熱情和智慧,去營造08年美麗元宵夜的歡樂氛圍吧,共同祝願我們的祖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我們的學校輝煌燦爛、前程似錦!最後我謹代表語文組衷心祝願我們全校師生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業進步、闔家歡樂

學校元宵節演講稿6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元宵節”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家人團團圓圓地聚在一起過節日。按照咱們老福清的習俗,大多數的家庭在農曆正月十四上午就開始上街購買食材啦,到了晚上的時候,煮上一桌好菜,全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吃晚餐,晚飯後,全家人就圍着一張飯桌,搓湯圓,搓出那一片溫情。

還記得這次搓湯圓的情景:

“來來來,大家趕緊洗手準備搓湯圓啦!”媽媽一邊手拿着大坨的糯米糰,一邊大聲衝着正在看電視的我們吆喝道。媽媽的這份“聖旨”,大家當然是要遵守了,於是我們匆匆洗好了手和家人圍坐在桌子上,你一手我一手地將肉陷包在糯米糰裏,搓起了湯圓。外公搓了一個“巨無霸”,他自豪地對大家說:“我搓一個的,願我們家將來能發揚光大!”“好!

那我也來搓一個最圓的,祝願我們今後一家人和和睦睦、團團圓圓!”外婆不甘示弱,也頂上一句來。“媽,媽,我要搓一個愛心形的,願今後我們一家人的心緊緊相連。”看着自己滿意的作品,我也插上一句。這時,外公摸了摸他白白的短鬍子,和藹地對我說:“嗯,很好,琦琦長大了,懂事啦!”“那是,那是。”我連忙笑着附和着。

次日即是元宵節的早晨了,我幾乎是被香味引誘起牀的。迅速洗漱後,我一股腦坐到了餐椅上。隨後,一家人都圍坐在桌子的邊上,看着碗中一個個圓圓的,白白胖胖的湯圓,正懶洋洋地躺在我的碗裏,我顧不得那麼多了,我和弟弟像“饞貓”似的抓起筷子吃湯圓,一個接一個,連湯也不喝,那副小饞貓的樣子逗得大家鬨堂大笑。

這一頓飯吃得快樂無比,吃得其樂融融,一家人有說有笑,相互傳遞着溫暖,讓人回味無窮。

學校元宵節演講稿7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吃元宵、逛花市、賞花燈、觀禮花、猜燈謎、舞獅、舞龍——這些都是我家鄉關於元宵節的習俗。

其中吃元宵就不用多說了吧,幾乎每家都會用吃元宵表示一下節日的儀式感,雖然隨着時代的變遷吃起來已經不像從前那麼好吃,但在這樣的節日裏,爸爸、媽媽經常會帶我和弟弟到泰州的老街買上一碗煮湯圓,一碗炒湯圓,而我更喜歡的是炒湯圓,將實心小湯圓用糖炒成焦糖色,真的很好吃。

吃完湯圓可以賞花燈,花燈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代,到了宋朝就在民間流行了。老街每年都會有各式各樣的花/燈展,花燈的製作很講究,品種繁多,明朝畫家唐寅曾有“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看”的優美詩句。再說說猜燈謎,早在夏朝,就初顯了一種用暗語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

在戰國時期,不少遊客在競賽時往往用猜燈謎的形式來提高興致。舞龍、舞獅現在倒是很少見,民間這樣的藝人在逐漸消減,只能在盛大的節日場景可以看到。

有時候在老街爸爸、媽媽會給我和弟弟各買一個手提的花燈,說在我們泰州有正月十五舅舅給外甥買花燈的習俗,因爲外婆家比較遠,爸爸和媽媽就自己給我們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