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15篇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15篇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1

在這和平的時代,戰爭的痛已經遠離我們,硝煙瀰漫的社會我們已經無法體會,但通過老舍筆下的四世同堂,我們可以領略那個與今日截然不同的世間。

本部小說在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爲主線,描繪了小羊圈衚衕爲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物的榮辱浮沉、生存死亡,是現實社會的縮影。作品記敘了日寇統治下人民的悲慘遭遇,那一派寧靜生活被打破後的不安與惶惑,反映出百姓們面對強敵英勇無畏、憤而反抗的愛國精神。用爐火純青的技藝刻畫了那個時代北平的生活畫卷,讓人彷彿置身於其中。

在戰爭的歲月裏,如何生存是件極其困難的事,在奪去這、截去那——每一點事都會被管束的生活裏,心中正確的信念與希望的火光是至關重要的。在一個人心惶惶的時間,眼前的利益時最大的毒藥,是思想的控制器;而至於不可泯滅的希望,衝出過去纔是最大的障礙——惋惜不能改變的過去,後悔已經定格的一切,倒不如踏實於現在,讓改變從今日起航。不能因忘記明天的希望,從而墜落在“昨日”與回憶之中;更不能忘記,我們追溯過去,是爲了從中反思,取得經驗,不能因此終日尋找記憶中的那天!一切,因爲——希望永存!

這部小說中瑞全的形象,是抗戰中“勇敢”、“頑強”、“希望”的匯聚。相比那些在抗戰前線的英雄們,他的付出——一位地下工作者的努力,看似要小許多,可是正是這些地下工作者們,爲人民的心中,建立起頑強的橋樑,點亮了每一個人的心,讓他們爲生命與世界註上新一番的詮釋,讓點點滴滴的力量變成復興中華的力量,飛向遙遠未來的翅膀……

自然是源頭,聽從它的教誨,讓純潔像陽光般在心中折射,從而走向心中聖潔的聚集地,讓硝煙瀰漫的天空重返蔚藍與陽光。讓似聖光的希望,快速而永久地穿梭在心中,成爲高揚的旗幟,不滅的火光……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2

我慢慢吁了一口氣,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揹負着歷史的厚重,彷彿自己正置身於這個顛倒是非,硝煙瀰漫的北平……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爲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和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陰狠的大赤包、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爲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文夫婦、冠曉荷…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困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說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裏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漢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爲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己的靈魂。他們的風光,人們看着恨,但他們死,人們看着卻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漢奸”是可悲的,因爲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其實,他們因爲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卻沒有因爲日本人的撤離而亡,他們存活在很多人的潛質裏,只是後來的社會不同了,“漢奸”不流行了,不流行並不代表不存在了。

錢默吟老先生是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爲什麼人們總是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一個老人。憋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說,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錢老先生是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這在那個時代是個不可多得的革命戰士。在全書緩慢的節奏中,錢老先生是個一個進程的神祕的形象,儼然爲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中國正是因爲千千萬萬像錢老先生這樣的人,才終於站起來,走向光明!

中國人最痛恨日本人的,而看着“四世同堂”,你會更加確信自己對日本人的恨。然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又是無助的,新舊社會的交替給人帶來的迷茫是無盡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來。

戰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悲壯。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一個悲劇。人們一直疑問老舍先生爲什麼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於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着大車向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着光明的未來。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3

一本《四世同堂》,一段抗戰史,一把辛酸淚。小說真實地再現了八年抗日戰爭中的國與家,反映了小羊圈裏的小人物對家國利益的不同追求。

《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的小羊圈衚衕作爲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以幾個家庭衆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中話惶惑、偷生、饑荒的社會心態,再現了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他們都是些小人物,但是對革命的態度是不同的,國與家的利益有時候是有衝突的。在這部小說裏,我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無奈,看到了中國北京老一世市民的忠厚老實,看到了長房長孫的糾結與痛苦,看到了漢奸走狗的無聊無恥,也看到了主動投身革命的新一世青年的形象。

祁家是在小羊圈衚衕裏生活得最長久的一家,也是最德高望重的一家,小羊圈衚衕裏的最長者祁老人備受鄉鄰愛戴。祁老人及其兒子天佑老人忠厚老實、善良慷慨,是北京了老一世市民的典型,祁老人很享受當前四世同堂的局面,卻不料日本一顆炮彈打開了中國國門,也打開了他的家門,最初他以爲只要在家關上大門,插上門閂,準備好糧食足矣,直到他的重孫女小妞子活活地餓死,他纔開始有了反抗意識。

祁瑞宣是小說中着墨最多的一個人物形象,它是集多種角色於一體的矛盾人物,他是知識分子,是熱血男兒,在國家危難時理應拋頭顱灑熱血;可他同樣是長房長孫,是父親,是丈夫,因此他又必須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面對日寇的入侵,他無法像瑞全那樣一走了之,他只能終日處於痛苦與矛盾中。

當時的知識分子是無奈的,錢家詩小羊圈衚衕裏的第二家,錢詩人原本與世無爭,平時只喜歡弄一些花花草草、寫詩作畫,過清貧的生活。當他得知他的兒子被日本人殺死時,爲報子仇,他逐步從事地下工作,爲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爲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而野求先生迫於生計,無奈之下不得不向日本人低頭;同爲知識分子,他們選擇的方向是不同的。

冠家是生活在小羊圈裏的另外一家,他們一家連同瑞豐夫婦是漢奸的典型,漢奸都沒有好下場。大赤包賣國求榮,最後冤死獄中;冠曉荷始終自稱良民,爲日本侵略事業竭忠盡智,最終得到一個被活埋的下場;招弟在整個家庭的薰陶中一步步走向墮落,只爲了浮華的外表,她的手上沾染了無數無辜百姓和革命戰士的鮮血!她墮落,她骯髒,她沒有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死在初戀情人之手或許是她最好的歸宿;貪圖富貴的瑞豐夫婦最終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高第、瑞全、小文夫婦、錢詩人的兒子等是新一世青年的世表,他們熱愛祖國,誓死反對侵略,爲中華民族譜寫了一篇篇勝利的篇章,也實現了崇高的生命價值,他們是民族的自豪與驕傲!

《四世同堂》主要是以小羊圈裏祁家、錢家、冠家三家爲世表,真實形象地再現了北京小市民在國家危難時的選擇;有的時候,國與家的利益並不是一致的,對某些人來說,忠孝也不能兩全。爲了保家衛國,他們有的舍小家爲大家,積極投身於革命;爲了名利虛榮,也有的人去當漢奸走狗、賣國求榮。老舍爲本部小說取名爲《四世同堂》,卻描寫了一部民族抗戰史,高度地讚揚了那些舍家衛國的革命者形象,也揭露諷刺了那些爲貪圖名利不惜賣國求榮的漢奸形象。以小見大,假如全民族抗戰,沒有漢奸,沒有其他情感,人人爲國而戰,那麼近世以來的屈辱戰爭,我們能不能逆轉乾坤?衆志成城足以抵抗堅船利炮。當然國與家的利益,忠與孝的品德也是人們自古以來就考慮的問題。

《四世同堂》體現了老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家國利益的思考,尤其是對轉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民性格進行冷靜地審視與考察,反映了當時水深火熱的中國社會和中國小市民痛苦的覺醒歷程,進一步引發了讀者對家與國的思考及傳統文化的審視。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4

《四世同堂》這本書,是去年大概6月這時候結束的一本書,至今可能裏面詳細的情節慢慢地從腦海中褪去,可是裏面鮮活的人物形象時常浮此刻腦海深處。在此,回顧之前的讀後感,又增添了一年之後此時的所思所想,僅以此文作爲記錄!

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我彷彿有種自我與那個時代隔離的恍惚感。

北平起風了,可是這風卻依舊讓人感到瘮得慌。沒有緣由,勝利的喜悅在長久的壓抑下早已麻木的北平人臉上絲毫看不到,依舊過得戰戰兢兢,似乎從被侵略、被壓榨的陰影中還沒有走出來。看着日本使館的摧毀,看着日本人一點點地撤離,他們彷彿纔有了一絲絲的知覺:中國勝利了。

在北平淪陷的日子中,並沒有經過青史留名、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將歷史的故事娓娓道來,而是透過北平胡同巷子“小羊圈”中各具鮮明特色的人物,將一段歷史呈此刻眼前,反襯出一個時代的變遷。

在細細品讀的過程中,你彷彿經歷了許多,你常常難以去想象,那個受屈辱的時代,那些老一輩的人究竟有些多麼堅強的毅力,從那個艱苦的年代中是怎樣熬過來的。

你會感嘆,我們身處此刻的時代,是有多麼地幸福,和那時相比,此刻的生活充滿太多可供讓我們享受的東西,你能夠週末攜兩三好友去看場電影,你能夠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去學習閱讀,你能夠自由表達自我的觀點,你能夠去你喜歡的地方旅行...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於當今和平的年代,在那個戰火瀰漫人們愚昧的年代,一切都變得那麼奢侈!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5

又來拜讀老舍大師的傑作了,讀老舍的書,覺得非常美好,書中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只是平平淡淡的語言,就像一篇日記一樣,但是這本看起來平平淡淡的書卻讓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美感,看似平凡的語言下隱藏着無可比喻的美,就像我在《平凡的美》裏說的一樣:這種美是平平淡淡的,值得每一個人去讚揚,它像水一樣,沖淡你的情緒,讓人把鬱悶情緒一掃而光,它像一朵雲,無處不在地陪着每一個人,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我們需要這種美,需要這份情感。

讀着《四世同堂》這本書,一種憤怒感與一種愛國感油然而生,我爲漢奸們所做的一切感到憤怒與惋惜,爲國家的災難所感到悲痛,但是,當看到有人爲國家做事,反抗敵人時,我熱血沸騰,心潮澎拜,感到要愛護自己的國家,要在國家危難的時刻去盡力做,使我們的祖國不受侮辱和侵略。

一個國家,必定有忠愛他的公民。這是我讀這本書的感受,國家是一個團體,我們是這個團體中的人,更要愛護她,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來保護她,這樣國家纔會富強,我們纔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國家是一個精神,他的全部精神來源是他的公民,國家是人建立起來的,就需要人來愛護他,可是在祖國困難的時候,那些漢奸小人們見風使舵,投降了敵人,擾亂民心,這些人就像牆頭草一樣,一看見自己的國家不行了,馬上投奔敵人,而且幫助敵人,殺害自己的同胞,這些人真是中華民族的敗類,在他們心裏,根本就沒有愛國這兩個字,他們心裏裝的,只有金錢和自己。

我們要愛護自己的國家,可不單單是喊口號而已,要從身邊小事做起,要爲自己的國家爭光爭氣,要有強烈的愛國精神,隨時挺身而出,爲國家做貢獻。老舍用這本書告訴我們:愛國是一個人應有的品質,是一種強大的精神,我們要愛護自己的國家,而不要背叛自己的國家。

老舍大師用平淡的語言,不僅描述了整件事,還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精神,更將人物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我讀着這本書,對老舍大師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讀了這本書,我想告訴大家,愛國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不僅要有愛國的心,還要有愛國的具體行動,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來報效國家!

四世同堂讀後心得大全4

老舍先生一向是一個令人敬佩深愛的作家,生活在動亂年代的老舍先生,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難,正是這些波折的經歷給了老舍先生創作的源泉,所以他的作品總能反映出時代的印痕,鍼砭事實,把當代人們的遭遇和感受融於作品,發人深省,成爲時代的標籤。而在老舍先生衆多的薈萃中我們不得不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經典名著—《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這部小說是以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爲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爲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衚衕住戶爲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廣大人民羣衆在日軍欺凌下的悲慘命運,同時譴責了賣國附敵者的醜陋。老舍以戰爭下的人性爲筆觸,爲我們揭露了當時陰暗的社會。那種時代的烙痕成爲讀者不能磨滅的記憶。而通過人性醜惡餘善良的對比,作者讚美了反抗侵略的勇敢無畏的人們,也鞭笞了賣國求榮的醜惡。在《四世同堂》裏,我們看到了像祁老大爺這樣正直,懂得民族大義與國家榮辱的令人肅然起敬的長者;我們看到了不屈不撓、深明大義的祁瑞宣;也看到了賣國求榮、貪圖安逸的祁瑞豐;更看到了熱血青年祁瑞全。一切不同人物的描寫都深刻的反映出了那個動盪年代下的人物、社會的縮影,或英勇不屈、忠貞報國,或苟且偷生、賣國求榮。在《四世同堂》裏發生的一切,作者無非是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一個民族的落後將會遭遇怎樣的結局。

國破家必破。這個是我在《四世同堂》裏看到的另一個道理。一個家族是不可能在國破的情況下依舊昌盛的,國破家必亡。就像小說裏描寫的一樣,一個四世同堂之家最終也在侵略者的鐵騎下、在戰爭的摧殘下徹底的崩塌。我想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戰爭中走向了瓦解,更何況那些千千萬萬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國無強家,只有把個人的榮辱和家族的興衰和國家的命運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昇華。戰爭永遠都是可怕的,它是對人性的一個全面的考驗和挖掘,在生死的較量中我們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錯誤的判斷。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這樣的剛正不阿?還是像祁瑞豐這樣淪爲走狗,出賣自己的國家、出賣自己的民族只爲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爲我們揭示的社會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們永遠不敢設身處地的去想象,永遠不敢面對在那種環境下的真實的自我掙扎。然而這就是老舍,一個飽經滄桑的偉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筆爲我們刻畫出一個如此沉重的世界,絕對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和品讀。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6

北京太大也太神祕。我用了我人生頭十九年的歲月也只是比沒到過北京的人知道的略多一點兒。利用假期,我看以北京爲背景的小說。我讀書不純,因爲我不是因爲喜讀書兒讀書,我是有動機的。但我的動機卻又很單純:只想在有人取笑我不像北京人的時候,我可以道出一些不爲衆人所知的,幫我挽回些“北京人的面子”。

讀北京的故事,我能想到的最有資歷的作者就是老舍了(因爲我能想到的作者本就很少)。最終選定了的是反映抗日時期小羊圈衚衕生活的《四世同堂》。

雖然有些小動機,但這次讀書也真讓我知道了很多“新鮮事兒”。比如天安門前的廣場久已有之,我在這之前都愚蠢的以爲它是新中國的後話;又比如知道了一種叫“冰碗兒”的小吃。那是一種消夏冷飲,有類似冰激凌的功效:純潔的瓷碗兒上先墊好一層剔透又玲瓏的冰塊兒,再鋪上青青的滴着露的.嫩荷葉。瓷碗、冰塊、荷葉,這三樣兒,好就好像化妝的“打底”,真正的主角兒纔要出場呢。核桃仁兒,菱角仁兒,杏仁兒,藕片兒舒舒服服的躺在荷葉爲辱,冰塊爲墊,瓷碗爲板的冰牀上。件件都是清新,口口盡是爽脆。這是白玉,水晶和翡翠聯袂捧出的藝術珍品。我雖沒親眼見過,也未親口嘗過,但是書中的文字已在我的腦袋裏繪出了形象,流出了滋味兒。

可是再怎麼說,畢竟我是喝北京的水長大的(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永定河水,反正必定是北京的水)。不是有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麼?所以我的北京生活與書中的正常人家的相比較,應該相同多過相異吧。這也許也正是我看的入迷的原因。不僅是“知新”更有“溫故”的作用。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7

《四世同堂》,一部老舍先生筆下的鉅作,跟我們娓娓道來北平淪陷時期,日寇鐵蹄下老北平胡同裏發生的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故事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作者濃濃的家國情懷。在紛亂的年世裏,隨着主人公的坎坷經歷,我深深地體會到,有國纔有家,家和國的命運是深深地連在一起的。

住在小羊圈衚衕裏的老街坊們足足有二三十戶,在被日寇佔領,“北平哭泣”的年世裏,人人都惶恐不安,甚至連踏出家門都是件冒險的事情。國難當頭,就像是一面照妖鏡,照射出老北京胡同裏的世間百態。以冠曉荷等人爲世表的漢奸羣體,爲了一己私慾,不惜背叛自己的祖國,出賣自己的同胞,可謂“有奶便是娘”。他們滿心以爲,投敵賣國會給自己帶來榮華富貴,可最終等待他們的,竟然是日寇慘無人道的活埋。身敗名裂,是一個叛徒罪有應得的下場,足以告誡我們,在國家淪亡的情境下,別說是一個個家庭的幸福,就連任何一個國民的人身,都得不到最起碼的安全保障,國之不存,所有的榮華富貴,註定只是一場鏡花水月。

所幸的是,雖然有人賣國求榮,但更多的中國人,在國破家亡,民族危難的時刻,終於能夠覺醒過來,挺起中國人的脊樑。其中最有典型性的,就是以錢家和齊家爲世表的知識分子羣體。書中的錢默吟,原本只是一個醉心於風花雪月的舊式文人,古板而迂腐,在家仇國恨的洗禮下,他的精神世界實現了涅槃,他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家庭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最終他毅然決然將自己的兒子送上了抗日戰場,民族大義面前,他不惜家破人亡,也要完成每一箇中國人的最起碼的使命,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骨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時世的洪流,衝散了小羊圈衚衕裏一戶戶人家的命運,這雖是中華民族的一部血淚史,卻見證了古老的中華民族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知識分子階層、小市民階層紛紛覺醒,奮起反抗的過程。有國纔有家,這是一個多麼簡單而樸素的道理,卻要經過多少血與火的洗禮,才能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什麼是國?人民就是國,無論面臨怎樣的苦難,人民的抉擇,成就了國的偉大。多少年來,多少世中國人濃濃的家國情懷,組成了我們整個民族的記憶,這是每一箇中華兒女共同的財富。對於這種民族印記的漠視和淡忘,是多麼的可悲,就好像那些在香港挑起事端的港亂分子,他們身爲中國人,卻深以爲恥,甘心投入異族的懷抱,不惜挑起事端,出賣同胞的利益。所謂的“追求自由”其實只是他們追求私利的一塊遮羞布,他們的行徑其實與戰爭年世的漢奸並沒有什麼不同,歷史證明,出賣國家的利益,自己的小家利益也註定不可能會實現,歷史只會將這樣的人釘在恥辱柱上。

雖然戰爭年世早已成爲過去,家仇國恨似乎已和我們這一世人非常遙遠。但是忘記苦難,意味着背叛,只有將先輩們濃濃的家國情懷一世世傳承下去,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一世世繁榮昌盛下去。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8

最近讀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不得不說,真是一部寫人的傑作。

小說寫了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淪陷的北平人民所遭受的奴役和迫害,表達了北平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痛恨和對危難中祖國的熱愛,同時對當時涌現出的一大批各色人物做了生動的刻畫,可以說人物的描寫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沒有特定的主角,沒有所謂的英雄好漢,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但每個人物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有他的位置,也代表了一類人。

時勢造英雄不假,時勢又何嘗不出漢奸。當時的北平,就像浮在驚濤駭浪上失去舵的大船,沒有人有能力改變他的淪陷,但每個人都想爲自己做點什麼,不同的人做着不一樣的事,也就有了各色各樣的人,好的,壞的,忠的,奸的,有骨氣的,軟骨頭的。世道被攪渾,渣滓自然翻上來,它們輕浮,骯髒,無聊,勢利,這些人就是漢奸。

祁老人

幾乎一生都生活在戰亂中的他,有他自己的一套避難辦法。他家裏永遠儲備着三個月的糧食和鹹菜,每當戰亂來臨,他總是命令家裏人用破缸裝上石頭把門頂住,他認爲再長的戰亂不會超過三個月。

他,像我們的祖輩,恪守忠厚傳家遠的古訓,教育兒孫老老實實做人做事。他是整條衚衕的老人星,可以說德高望重。

他,並不很關心時事,可能是他經歷的太多的戰亂。他覺得,戰亂歸戰亂,只要是家裏人都好,有飯吃,日子照樣該怎麼過還怎麼過。

可他失算了,本來預計不超過三個月的戰亂,一下子就是數年之久。他不欺負別人,可他的長子,二孫子相繼死去,他不關心時事,可日本鬼子打到家門口,要了他兒孫的命。終於,他憤怒了,一輩子老實本分的他開始咬牙切齒了。

祁瑞宣

他是祁老人的長孫,有學識,有抱負,有正義感,有愛國心。可他是家裏的長孫,是家裏的主心骨。在忠與孝的兩難中,他不得不委屈求全。面對北平的淪陷,自己成爲亡國奴的苦悶讓他整日鬱鬱寡歡。他痛恨漢奸,他的心是清白的,可爲了一家人的生計,他不得不忍辱與外界周旋。

一個傳統的儒雅青年的形象,他本可以自己決定很多事情,但他太考慮家裏人的感受,比如她的婚事,正如他自己說在他的骨子裏有那麼一絲軟弱,但這種軟弱是善良的,不是自私,軟弱的可愛。

錢默吟

從一個詩人,變成一個單槍匹馬抗擊日本人的革命鬥士,經歷了從肉體到靈魂的脫胎換骨,這是一個有骨氣的人,也是一個偉大的人。當他聽到自己的二兒子摔死一車日本人,他爲兒子感到自豪,悲痛之餘不時的說着:&“死得好,死得好&”。中國正是因有千千萬萬像錢老先生這樣的人,才終於站起來,走向光明!

冠曉荷

這個人物在本書中最鮮活。有這麼一段評論,很是精彩,摘錄如下。

冠曉荷是中國文化中最庸俗的那一部分的精髓,良心呢?有一點點壞,對朋友呢?有一點點不忠,對女人呢?有一點點不純情。反正什麼都離至正至大缺一點點。這一點點,既是自私,也是油滑,他書讀過一點點,美食懂一點點,皮黃懂一點點,大鼓還會唱兩句,這種人到今天還沒死絕,而且越來越多,越來越受歡迎。

這個人物是小說中最優秀的人物,超過大赤包。因爲老舍先生把大赤包寫成漫畫了,但是冠曉荷確實是活生生的,今天社會裏最多的就是他。

和平時期和這種人打交道,確實如沐春風,因爲他沒有好到讓我們大家羨慕,也壞到正好讓我們認同,他就是個絕對沒有原則,但絕對讓人舒服的人。當了官也是小貪污,給他槍也不會變殺手。他是精緻文化裏的寄生蟲,寄生蟲是不講原則的,舒服就好。他也把這個生活態度推而廣之到別人身上。他做過小官,摟過錢,現下賦閒在家,也搞點文人退隱養生的一套,功名心很熱,但自制力比較好,不像藍東陽那麼無恥。這個人物難就難在分寸感要拿捏得很準,好一點,就變成小文了,他沒小文那麼清高,差一點,就變成藍東陽了,窮酸一點,就變成瑞豐了。蠻橫一點,就變成李空山了。而他是正正好好,正好到做漢奸就是順理成章,又毫無良心責備的狀態。老舍寫的極有分寸,這份拿捏的火候,讓他成爲中國文學的經典人物。

大赤包

很搶眼的女漢奸一號。她兇狠,惡毒,殘忍,貪婪,勢利。卻又敢作敢當,幹練,算是個女中丈夫。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9

記得《四世同堂》是在自我小學時代第一次讀的,可是那時候體會不是很深,很多情節已經不記得了。此刻中央電視一臺正在熱播《四世同堂》,勾起我許多感想,決定重讀一遍原著。花了3天時間,最終把《四世同堂》讀完了,很受感觸。最終明白爲什麼自我那麼固執,每次和朋友爭論對日本人或美國人的看法的時候,我的說辭會那麼偏激。儘管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我們不得不和他們打交道,使用他們的產品,可是想要從我嘴裏吐出一句讚美他們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在我的記憶裏,我從沒說過他們一句好話,因爲我不是政客,更不是外交官,我只是一名熱血的純粹的中國青年。

我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讓我明白了我們自我民族所受恥辱的歷史,記住了自我的先祖心中所藏的仇恨,我想我也會讓自我的下一代明白這段歷史,記住這種仇恨。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我想我們國家都不要大意,永遠不要相信敵人的眼淚和巴結的笑臉。利用和平時代,把自我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打造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樣,就算我們沒有侵略別人之心,也要有足夠的力量保護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防止別人侵略,防止杯具重演。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10

小羊圈就是整個北平的縮影,各類型人,各層次人,各年齡段人,通過不同家庭組合在一起。他們中所發生的故事,讓我看到了北平被日本人控制下的遭遇,他們的無奈,他們的變化,他們的成長,他們的最終爆發。小羊圈不時有人死去,每家似乎都是出悲劇。

百姓是那樣無奈的活着,更無能扭轉整個戰爭的進程。每個人在戰時選擇了自己不同的活法,有的沉淪,有的出賣,有的反抗……他們要活着,他們要吃飯,他們要養家餬口,他們要接受教育,他們要出門做小買賣,繼續生活的現實有時不得不讓他們低頭。

戰爭使他們失去了平靜的生活,失去了親人,失去工作,失去糧食,失去自由。老三和錢先生跳出了自己,他們使自己選擇了另外的活法,他們想的不是小我,而是想到了國家,他們的爆發、反抗也點燃了整個小羊圈裏還有那麼點良知的人。妞子的死去讓我在最後快要看到曙光的時候很傷心。以一個母親的身份深深體會到了日本侵略的殘酷和無情。對他們挑起的侵略和對我們的戰爭深惡痛絕,並嚮往成爲戰鬥中的一員。書中有幾個人物刻畫的相當喜歡相當精彩,大赤包、祁老人、錢先生、冠曉荷。喜歡這本書並推薦給沒看過的人。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11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於1944年初開始創作。全書包括《惶惑》《偷生》和《饑荒》三部,是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淪陷後的北平爲背景,經過住在西城一條偏僻的小衚衕中的一些普通市民家庭的不幸遭遇和興衰沉浮,描繪了日僞統治下北平社會的廣闊畫面和北平人民痛苦、屈辱、悲慘的生活情景,歌頌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勇敢的抗爭精神,鞭笞了日寇的兇殘和漢奸走狗們的罪惡,同時對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爲主線,形像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爲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沉浮,生死存亡。作品記敘了北平淪陷後的畸形事態。《四世同堂》,塑造了北平小羊圈衚衕祁家祖孫四代的人物形象,以及另外住在小羊圈衚衕的人家。北平淪陷後,小羊圈衚衕每一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心理的變化。老舍先生經過小羊圈一羣人的性格,生活,心態變化,讓我們看到了淪陷後整個北平人的動態過程。

一箇中國式的四世同堂,也是當時中國人既傳統又在變化中的寫照。祁老人是代表着清朝人的,天佑太太是代表着清朝與民國之間的,她還保留着一些老的規矩,可是也擋不住新的事情的興起。瑞宣純粹是民國人的,他與祖父雖只相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卻相隔有一兩世紀。在日寇的統治下,瑞宣寧可冒着風險在夜晚走十幾里路,去友人家聽南京的廣播。“南京的聲音教他心中溫暖,不管消息好壞,只要是中央電臺播放的,都使他相信國家不但沒有滅亡,並且是沒有忘了他這個國民——國家的語聲就在他的耳邊!”,“南京的聲音足以使他興奮,狂笑或落淚。”

瑞宣以自我的方式關心着、分析着國際和國內形勢。小順兒和小妞子是將來的人。書中最讓我欽佩的人物形象是瑞宣的妻子韻梅,和詩人錢默吟。韻梅即會持家又懂規矩,還爲祁老太爺生了一雙重孫,深得老太爺的喜歡,婆婆又病弱,韻梅理所當然的擔起了一家老小的吃喝穿戴。她是天生的好脾氣,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家庭職責感任感,促使她任勞任怨的照顧着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極盡所能的讓全家人過得順心。北平淪陷,抗日戰爭爆發,動盪的社會,生活的貧困和折磨,讓一個純粹的家庭婦女走出了家庭,她的心裏不再僅有小家,而是國家。她們雖然不能象男人一樣親臨戰地,但她們的勇敢和堅定,是對家人和親人的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在這麼多人物中,我最感動的是錢先生。在衚衕裏的人看來,錢詩人有些清高和高深莫測。在沉默中爆發的錢詩人,在不爲人知的角落裏,進取做着抗日的工作,他勸說年輕人離開北平,參與到抗戰的隊伍中,他的行動感染着更多的人。錢詩人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千千萬萬知識分子,由只喜自我閒情逸志,到主動參與抗日,能夠說由被動變爲主動的轉型。他的家人接二連三的被日本人傷害,連自我也被日本人打得奄奄一息,但這些卻沒有使他絲毫的退縮。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12

記得以前學老舍的文章的時候,老師介紹老舍被稱爲“人民藝術家”,並且跟我們說,被稱爲這個的作家並不多,是一個很高的榮譽,也因爲老舍的文章都是描寫老百姓的生活。

看了《四世同堂》,我明白了,什麼叫做“人民藝術家”,通過描寫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生活,來反應抗戰8年中,北平老百姓的生活,反應形形色色的中國人民對待侵略的態度和反侵略的鬥爭,激起了我對日本民族的仇恨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節。不可否認樸實中透露出來的強大。也反應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痛苦和災難。

我看的是電視,我只能感受到故事情節和一些思想內容,或許看小說本身,更能體會到老舍先生文字的魅力和沉浸在其中深深的體味和思考吧。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13

對有現在人來說,“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孫滿堂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幸福,一種美好:老人含飴弄孫,悠閒自在;小孩子輕鬆愉快、茁壯成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寫了一個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爺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於戰爭,他的這種幸福被敵人強行奪走。

這場戰爭直到今天提起來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華戰爭。日本侵華,對於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這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夠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嗎?

說實話,在沒讀這本書之前,面對南京大屠殺,面對那冰冷的“30萬”,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蠻外,我便無其他的感覺。畢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畢竟我沒有經歷那一場屠殺。直到我讀了這本書,直到錢默吟入我的視線。他善良、友好,雖然貧窮,卻不肯爲五斗米折腰。作爲一個文弱的詩人,平時連一隻螞蟻都不肯踩死。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被日本軍帶走以後,被拉去做電椅,被用皮鞭抽,臉被打腫後,連東西都看不清,嘴裏的牙齒所剩無幾。更可悲的是,兒子在他被捕後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擊而自殺身亡。這就是侵華,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國奴”的稱謂強加給中國人之後,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殘得不成人形。

看着錢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樣,聽着那皮鞭落下、皮肉裂開的聲音,心裏冒出一陣鑽心的痛。對於這一段屈辱的歷史,我們不能忘卻,而且我們也更應該清楚,國亡了,又何去談幸福和尊嚴!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國人是勇於反抗的。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千千萬萬個愛國青年。書中描寫了這樣一羣人,像瑞全一樣,受過教育,有愛國心,懷揣着一股激情,不甘心當亡國奴,奔赴戰爭前線,爲人民謀幸福;像瑞宣一樣,爲了家庭忍辱負重,在敵人的魔爪下鬥爭着,拯救着那些被敵人壓迫的人。他們不僅要把自己的家艱難的維持下去,而且還要忍受着亡國的折磨。他們的身體雖在家裏,但心早已飛到了戰爭的前線。正因爲這樣,纔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正因爲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歷經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裏,作爲祖國的接班人,我們要時刻牢記使命,艱苦奮鬥,積極地奉獻祖國。只有國家富強,我們纔會有尊嚴,我們纔不會受欺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人民紛紛把自己的錢財存入銀行,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國難當頭,最能反映出來的就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愛國心。然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情況就不容樂觀了。書中描繪了這樣的一羣中國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漢奸。像冠曉荷一樣,像瑞豐一樣,爲了發達,出賣靈魂,出賣尊嚴,甘心做敵人的走狗。他們抓住亡國的機會,盡享榮華富貴。他們是我們五千年文化下產生的恥辱,是我們永遠唾棄的對象。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爲像他們那樣的人。做一個有尊嚴,有骨氣,內心坦蕩蕩的中國人。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14

《四世同堂》這本書,是去年大概6月這時候結束的一本書,至今可能裏面詳細的情節慢慢地從腦海中褪去,但是裏面鮮活的人物形象時常浮現在腦海深處。在此,回顧之前的讀後感,又增添了一年之後此時的所思所想,僅以此文作爲記錄!

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我彷彿有種自己與那個時世隔離的恍惚感。

北平起風了,可是這風卻依舊讓人感到瘮得慌。沒有緣由,勝利的喜悅在長久的壓抑下早已麻木的北平人臉上絲毫看不到,依舊過得戰戰兢兢,似乎從被侵略、被壓榨的陰影中還沒有走出來。看着日本使館的摧毀,看着日本人一點點地撤離,他們彷彿纔有了一絲絲的知覺:中國勝利了。

在北平淪陷的日子中,並沒有通過青史留名、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將歷史的故事娓娓道來,而是透過北平胡同巷子“小羊圈”中各具鮮明特色的人物,將一段歷史呈現在眼前,反襯出一個時世的變遷。

在細細品讀的過程中,你彷彿經歷了許多,你常常難以去想象,那個受屈辱的時世,那些老一輩的人究竟有些多麼堅強的毅力,從那個艱苦的年世中是怎麼熬過來的。

你會感嘆,我們身處現在的時世,是有多麼地幸福,和那時相比,現在的生活充滿太多可供讓我們享受的東西,你可以週末攜兩三好友去看場電影,你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去學習閱讀,你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你可以去你喜歡的地方旅行...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於當今和平的年世,在那個戰火瀰漫人們愚昧的年世,一切都變得那麼奢侈!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15

他以深厚精湛的藝術功力,勾勒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以爐火純青的小說技藝,繪聲繪色地展現出一幅風味濃郁的北平生活畫卷;他用輕鬆幽默的筆調,以滿腔沸騰的熱血,寫下了這部讓每一箇中國人都銘刻於心的民族記憶。

他是偉大的人民藝術家——老舍。這部偉大的著作,叫《四世同堂》。

這是一部靈魂的屈辱史。日軍侵華了,北平淪陷了,人民遭殃了,生活在一夜之間被打亂了,民族一百年來蒙受的屈辱達到頂點了,形形色色的靈魂也趨勢上演了……北平城被日本鐵蹄踐踏的背後,是盧溝橋燃起的熊熊烈焰;小羊圈衚衕裏各色人物榮辱沉浮與生死存亡的形象寫照下,透露出的是戰火對一個民族靈魂的侮辱。全書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爲主線,輔以小羊圈其他人物的起伏變化,以小見大,真實地記錄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惡。一夜之間,夢魘出現,各色靈魂爭相着淋漓上演……

這是一部靈魂的展現史。這裏有如瑞宣般愛家愛國人士被逼無奈的心理鬥爭,有如冠曉荷和大赤包以及瑞豐那位時髦太太般家賊漢奸們醜惡嘴臉,也有如瑞全和仲石一樣不甘苟活於世,對侵略者的屠刀奮起揮舞的反抗者。祈老人和祈天佑是保守的,小崔、孫七、金三爺,以及桐芳、招弟、高第、白巡長是有善良本性的。李四爺夫婦的“老好人”形象在徹頭徹尾地淋漓盡現,妞妞至死不肯吃“共和麪”的執拗,辛酸了一代北平人……這些都在老舍的筆下一一上演,無所事事中透露着憤慨,輕鬆幽默中引人深思。

這是一部靈魂的覺醒史。戰爭激怒了人,也改變了靈魂。雖然招弟從一個純潔的姑娘變成了日僞的特務,讓人心寒,然而錢默吟卻被戰爭從一個不諳世事的舊式知識分子激怒成投筆從戎的革命者,也讓矛盾的高第與瑞全並肩作戰,讓祈老爺子抱着妞妞去找日本人算賬,讓小崔和李四爺等人不乏悲壯地爲革命而犧牲……這足以讓人喟嘆,讓人震撼!

這是中華民族在危亡之際人性之花的淋漓綻放,是一首鏗鏘激盪的民族靈魂的交響,這是在先生的妙筆下,一朵永開不敗的民族之花。這裏,我們借先生的筆看到了一部舊中國的抗戰史,瞭解到了在槍炮的雷鳴中形形色色的最本質的性格,它讓我們不斷地理解與反思。而透過這部國民史,我們又讀懂了一位生在炮火年代的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輕鬆幽默的筆調裏有的是滿腔的憤慨,嘲笑諷刺的帷幔下透露出的是一顆對家國拳拳之愛的心,是對國民矇昧強有力的呼喚,是對勝利最急切的渴望與堅信。

這位先生,叫老舍;這部書,叫《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