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師基本功修煉心得體會

教師基本功修煉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基本功修煉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基本功修煉心得體會

教師基本功修煉心得體會1

教師要上好課,必先要練好基本功。教學基本功是教學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術,也是教學技能的構成元素和教學風格的載體。素質教育的推進需要教學基本功的拓展與創新;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需要教學基本功的累積與修煉。新時期,教師教學基本功修煉需要開闢新途徑。讀了《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新修煉》一書,讓我們認識到作爲新時期的教師必須具備新的能力:

一是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習力是教師一切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是教師綜合競爭力的集中表現。在今天,通過專業學習和相關培訓不斷豐厚和提升教師自身專業底蘊、內涵,最終實現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自身價值,已經成爲教師們的普遍共識。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通過紮實精深的專業知識學習,不斷積累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戰經驗,才能實現教師的真正價值。

二是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能力。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焦點,也是改變傳統教與學的方式、方法關係,的重要標誌。實現這一有效整合的關鍵是教師,教師的信息素養、技能準備決定了信息技術在課程中應用的程度和效果。當前,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和應用,已經突破了原先製作和應用課件的簡單層次,而發展至向教師課前利用網絡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師網絡集體備課與教研、課中教師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以及課後教師利用網絡展開教後反思、有效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等方向靠攏。

三是課程及其資源的開發、實施能力。

新課程改革真正實現了課程權力的下放以及教師課程開發權力的解放。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客觀上要求教師不僅要思考怎麼教的課堂教學問題,同時需要系統深入思考教什麼的課程設計、開發問題。爲了成功地開發適合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課程,教師必須掌握基本的課程及其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實施技能。這就需要教師跳出以往單純依靠教參而被動處理教材、實施教學的課程開發的習慣思維,建立“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正確教材和資源利用意識,做到“跳出教材教教材、用教材”。

四是課堂的駕馭、調控能力。

傳統意義上教師課堂的駕馭和調控能力主要表現在如何處理課堂突發教學事件上。然而,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課堂駕馭和調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新課程在強調課堂師生民主、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也強調教師對課堂的駕馭和調控,那麼如何做到既能發揮教師課堂主導的“導”的作用,又能客觀上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的興趣與積極性?如何在充分遵循教師課前精心課堂預設的基礎上,又能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自動生成?毫無疑問,這對新時期的現代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挑戰。

五是對學生和自我的心理調適能力。

在課堂中,教師的心態、性格、氣質等心理品質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教師的心理品質是否健康、積極,教師能否正確面對來自自身專業發展、自我價值實現需求的壓力,教師能否自覺主動進行心理調適、自我心理解壓,對其是否能有好的教學非常重要。只有活潑樂觀、永葆前進活力的教師,才能夠做到“學而不厭”“鍥而不捨”,面對每一個學生做到“誨人不倦”。

教師基本功修煉心得體會2

這段時間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了《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新修煉》一書,我真是受益匪淺。是的,對我這位年輕教師來說真是學到了很多東西,更對提高我們教師素質,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逐步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一、對課堂教學行爲的重新認識與思考

1.要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

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就是教師講,學生聽,老師很少審視自己的教學是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不夠關注學生的參與度是否與自己有關。當學生出現與課堂教學不一致的行爲時,只是一味怨學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是否適應了學生心理特點,是否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優秀教師之所以更優秀,其特點之一,就是每節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改進教學,以增加課堂教學的魅力,達到及時調控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目的,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2.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形成,必須有他們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沒有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也沒有思考的存在,當然也就不會有創新意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如果問題一提出馬上就讓學生回答,可能只有個別思維敏捷的學生能作出反應,而多數學生來不及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太簡單、太直接,學生不加思考便可以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凡教師提出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都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時間。總之,只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他們的創新意識才能逐漸發展起來。

3.要學會欣賞學生

教師要在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爲本的現代教育觀念,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學會欣賞每一位學生,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學生在老師的關注中,不僅會喜歡老師,喜歡上課,產生融洽和諧的師生情感,還會在課堂上積極表現,快樂愉快地去學習。

二、提升了理論水平,認識到科研的重要性

作爲年輕教師,我們沒有多少教學經驗,理論水平低,對自己的工作不善於總結歸納。現在,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把握了教改方向,堅定了探索新路子的信心,並增加了教育科研的意識,認識到不能只做教書匠,而要做新時期的教育家。

三、認識到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目標

以前總以爲搞繼續教育沒有學到什麼新知識,所以總覺着耽誤時間,不如讀讀書,備備課,這次學習後,真正認識到了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目標,提高了對繼續教育的認識。學然後知不足,這是我的一個體會。通過學習,感覺以前所學的知識太有限了,看問題的眼光也太膚淺了。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經過學習後,我覺得教師絕對不是一桶水這麼簡單,它應該是一條有源頭的溪流。我認爲,教師只有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時代前進和知識發展的步伐,才能勝任複雜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教育工作。“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否定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擁有的知識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憐的“一桶水”了。

四、教師要意識到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時代呼喚教育創新,呼喚創新型人才,素質教育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爲重點,正是反映時代的要求,作爲教師也要用創新理念武裝自己。另外,作爲新世紀的教師,需要有一個教學觀念的深刻轉變,包括從封閉性向開放性的轉變,從羣體型到個性型的轉變,從權威型向民主型的轉變。這些都要經過艱苦的努力和學習。我體會到要作爲真正合格的教師,確實要付出自己艱鉅的努力和辛勤的勞動,只有這樣才能收穫豐厚的.回報。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將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努力追求讓自己做一個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使自己具有知識的前瞻性。這樣,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發現型、發明型、創造型、創新型”的學生。

教師基本功修煉心得體會3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標誌,關注教師教學基本功的修煉,可以幫助教師實現專業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基本功的修煉不是多餘的,而是十分必要的,勢在必行的。只有修煉好基本功,才能很好的使用,指導自己的教學,纔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1、音樂技術基本功

音樂技術基本功實際就是音樂學科的理論和技術水平,是一個合格音樂教師的基礎和前提,具體說來就是大中專學校音樂教育專業所開設的幾門課程:如聲樂,鋼琴,舞蹈,合唱與指揮,視唱,練耳,樂理,欣賞,音樂史,教學法……還有層次高一點的和聲,曲式,分析,作曲,配器等等音樂理論和技術課程,這對於今天的中小學音樂老師來說,不存在主課和副課,主修和選修的要求了,即使在讀書期間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選修的課程今天也不得不補上這些必備的科目。

2、教學創造基本功

音樂教師的教學創造基本功我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的,一方面是音樂、舞蹈和曲藝等劇本的創作和編導,另一方面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創意和靈性。音樂、舞蹈和曲藝等劇本的創作和編導,實際就是排節目,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中小學音樂老師在學校利用課外時間給學生排練節目是不可推辭的責任,這件極富創造性的工作曾使很多音樂老師妙筆生花,樂不可言。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創意和靈性,被傳統的教學模式禁錮了很久很久。音樂,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的藝術,它的特徵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演繹提供了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長期以來,教師習慣於把學生當作教學的對象,知識的承載體。在音樂課堂上,一味的強求學生進行枯燥的知識訓練,不厭其煩的、長時間的講解樂理知識,要學生記住大量音樂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這種做法,極大的損害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因此,老師首先要重新調整自己的位置,變支配者、管理者爲協助者,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組織、點撥,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提高學生健康的審美意識,爲學生創設一個高度自由的想象與創造的空間,通過對音樂的創造和再創造(音樂表現)更充分地理解音樂,熱愛音樂。例如:音樂教學中的即興創作與即興創造:可以是節奏、旋律的即興問答、接龍、重組等,也可以是滲透在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爲歌曲配節奏,樂句填空,爲旋律即興填詞,命題創作、爲歌曲、樂曲編配新的演唱、演奏形式及爲歌曲、樂曲配伴奏,音樂小製作,爲詩歌朗涌選配音樂,爲舞蹈表演選配音樂等。在創作活動中培養學生敏銳的聽覺;迅速的反應;富有表現力的節奏感;對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對音樂的形象、表現的理解與表達;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和默契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說,音樂課中“創造”並不是過分偏重於理論的指導,也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學作曲”,以學生作了多少“曲”作爲“創造性”的標誌。這一切都要求教師本身所具備的創造基本功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