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看三國志讀書心得

關於看三國志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看三國志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看三國志讀書心得

關於看三國志讀書心得1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所著,詳細描寫黃巾起義(184年)到晉吞吳(280年)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歷史,是一本後人評價極高的名人紀傳體史書。我這幾天研讀後深有感觸。

第一點,自然是《三國志》也就是史書和那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所記載的大不相同。說到底也就是史書和小說文學性的不同。史書尊重歷史,就算是像陳壽這樣“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歷史準確才添加一些文學性的語言。而小說則會融入作者諸如“尊劉貶曹”這類個人的情感,加入歷史上不存在的“連環計”,“苦肉計”來吸引讀者。當然,我個人不是對小說或《三國演義》有偏見,畢竟完全照搬歷史的古裝電視劇很難獲得高的收視率,只是希望讀者在享受《三國演義》激動人心的故事時考慮一下它的真實性,而不是錯誤的理解“《三國演義》=三國曆史”。

寫史書的目的是方便後人看史,而後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樣“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就毫無意義。最讓我觸動的仍是武侯諸葛亮,沒有“火燒博望坡”沒有“火燒新野”,沒有“舌戰羣儒”,沒有“草船借箭”,沒有“借東風”,沒有“空城計”,沒有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門遁甲無一不曉的諸葛亮。但他仍是那個在劉備牀前拒絕“取而代之”的諸葛亮,但他仍是那個《出師表》前“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諸葛亮,但他認識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爲蜀漢寫下104112個字的《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諸葛亮。失去光環,無比平凡,但正因平凡而無比偉大,日落黃昏的'蜀漢,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撐,這是何等的堅定與執着是他相信統一全國的一天終會到來。所以說我們這些遠遠沒有面對真正的考驗的青少年,在困難面前不應低頭,而是要去堅決面對遠方的挑戰,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對禮儀的重視,曹睿一千兵馬退回孫權精良水師的智慧,諸葛瞻爲民造福的仁慈,馬良舌戰孫權時的勇氣,一個一個《三國演義》上沒有的故事,讓我感觸良多。

三國離現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國志》也不敢說記載完全屬實,但只要我能在書中有所體味有所感悟,那纔是高爾基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含義。

關於看三國志讀書心得2

“我命格無雙,一統江山,破城之後,我卻微笑絕不戀戰。”聽到這首“無雙”,總能把人們的`思緒引回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個時代烽火連天,三個國家爲了利益而你爭我奪,三足鼎立,它,就是三國。

三國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三國志》正是記述這段歷史的書,它的作者是西晉人陳壽。陳壽48歲的時候,開始撰寫《三國志》,此書直到現在,仍然是一本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同樣璀璨的史學鉅著,雖然沒有《三國演義》那種種虛構出來的情節,但是史學家的語言同樣可以厚重得如同千年的銅鐘震撼着我們內心的三國情懷。

人們素常爲“三國”這個話題所津津樂道。其中的人物也爲人們所稱讚,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人物,而我喜歡的人物是名揚天下的曹操。

曹操是個英雄,年少時,就有理想、有抱負、有雄心,並且喜歡交朋友,後來,天下戰亂,他能招來軍隊,征討四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誠心也打動了各方賢明,相繼投奔於他。最後,他能與孫、劉三分天下,雄踞一方,實在有大將之風範,令人欽佩不已。

當然,這段歷史是殘酷的,在我們欣賞人物的同時,不能忘了百姓們遭受的塗炭之苦。

讀過此書,我獲益匪淺,其中有許多道理值得我們去學習,讀過“蜀書”,我懂得了爲人處世之道。張飛就是個反例,他雖敬重賢士,卻小看那些地位卑賤的人,就是這個弱點,是自己慘死於小人刀下,多麼令人惋惜。魏國的一等謀士賈詡,時人稱之爲“鬼才”,當曹操有難題的時候他總能給曹操指點迷津,賈詡晚年時,不攀名貴,深居簡出,在當朝的文官武將當中,他的結局是最好的,他謙恭的精神令後人學以致用。

這個時代,羣雄割據;這本史冊,經典永存。三國,有那麼多的謀士與武將,他們爲了理想而奮鬥終生,他們的毅力、意志與信念着實令我們學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轉眼間千年已過,但是當時的英雄們永遠爲後人的精神楷模

關於看三國志讀書心得3

寒假中,我認真閱讀了《三國志》這本書。它不僅是一部史學鉅著,更是一部文學鉅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國曆史最爲準確的一部史書。

《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三國志》主要善於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它把三國的主要歷史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間的關係寫的非常細膩。突出了事件的真實性與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作者描寫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略決策、成語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關,比如《隆中對》、《出師表》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成爲了他的代名詞。再如,對黃忠的描寫也是如此,“淵衆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他在戰鬥中屢建奇功,深得劉備和諸葛亮的讚賞。

書中還有很多細緻的描寫,如長阪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遙津的縱馬一躍、五丈原的悲涼概嘆,作者都已厚重的語言進行描寫,震撼着我們內心的三國情懷。通過閱讀這本《三國志》,使我更加了解歷史上的事件和傑出的人物。真是一書在手,神遊三國,豈不快哉!

關於看三國志讀書心得4

此人有一雙望穿歲月的眼眸,此人有一對洞察人心的神瞳。說那三國鼎立,戰火紛飛。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雄才偉略的曹操,風度翩翩的周瑜……都曾在歷史的舞臺上引領風騷。但他——郭嘉,是個不輸他們一分卻鮮爲人所關注的英雄……

他是曹操的一名謀士,但絕不是普通的一名謀士。他以四溢的才華折服了曹操,更折服了我。在他追隨曹操十一年的戎馬生涯中,他爲曹操東征西討,貢獻了無數令人拍案叫絕的謀略。他所獻之計,每一條都出人意料,每一條都潛伏着巨大的危險,但無一失算。他的計謀與其說是兵法,不如說是穿透人心的推斷。如果諸葛亮是“無上之智”的話,那麼郭嘉就是“神之智”。憑藉他洞察六合的雙眸和冰雪般的心智,看盡世間一切的一切……

那時曹操大軍正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強敵壓境,形勢堪憂;與此同時,曹操又頗爲擔心身後那個不安分的梟雄劉備,怕他趁機在背後捅刀。但應對正面已是不濟,又怎能分出兵馬,實施兩面作戰呢?郭嘉卻說:“可,且不宜遲,須趁備根基未穩,民心未附之機,急出重拳,將其一舉打敗。而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此時正可退備。”——郭嘉正是推測袁紹不敢有何動作,纔出此招。這難道不是一個規模更大的“空城計”嗎?這項大膽計劃成功的重要條件,就是袁紹的“性遲而多疑”,或者說,是郭嘉的料人如神。

也是曹操與袁紹相持在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傳遍曹營:江東豪傑孫策,準備盡起大軍,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孫策驍勇的名聲當時正在中原大地上鐺鐺作響,這位藝高人膽大的將門虎子完全繼承了其父孫堅的好鬥氣質,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勢,在富饒的江東四面作戰,並一舉奠定了相當雄厚的基業。曹軍不免膽寒,像孫策的父親當年也是關東諸豪中唯一令董軍感到膽怯的一樣。曹操的智囊團知道,與袁紹相持中已經明顯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營中不少人已經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爲自己留條後路的時候,體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這樣一個雲開日出的見解:“主公根本沒必要抽出兵力去保衛許都,因爲孫策來不了。”根據他對孫策行事作風以及其身邊人事的透徹瞭解,郭嘉斷言孫策必定會在半路上死於刺客之手。這麼一個彷彿天方夜譚的一句話沒想到卻成真了。可見郭嘉的“神之智”。

奈何天妒英才。郭嘉的身體一直不好,多年謀士的生活更使他心神俱損。他就在人生本應最輝煌,可以大展鴻圖之時,離開了人世……可以說郭嘉死後,曹操的事業也走向了下坡。由此可見郭嘉對曹操的重要。赤壁之戰後,更是出現了三分天下的尷尬局面。曹操痛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而易中天老師也曾說過郭嘉是個和諸葛亮爭鋒的人物,無奈正是郭嘉去世那年,諸葛亮出山,不然這兩人碰上定有好戲可看。郭嘉像一陣清風,那麼容易將他忽視,但若缺了他,整個春天便會頓失顏色。他又像一溪清泉,流淌在這血雨腥風中,格外的清新……

關於看三國志讀書心得5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國這個亂世,羣雄逐鹿,人才輩出。其中,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並不喜歡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他把曹操寫的那麼陰險狡詐,和《三國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國志》裏的曹操是一名亂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謀,我覺得他並沒有像《三國演義》中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反而,他是一個很講情義的人。關羽上次戰敗,不僅與劉備走散,還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擺出大量的好處請求關於能歸降於他,但關羽沒有答應,堅持要去找劉備。過了幾天關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見後,非但沒有派兵去將關羽追回來,發呢讓他去找劉備,可見他是一個惜才且講情義的人。

一個國家的興亡,除了要有一個賢明的君王,其次,一個足智多謀,忠心耿耿的謀士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諸葛亮,他一心爲劉備出謀,使得蜀國的實力日益壯大起來。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他不驕不傲。街亭失守,他卻自降三級。劉備死,後主劉禪繼位。可諸葛亮非但沒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輔佐劉禪,才總算穩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這種爲國家,爲社會做出貢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宣揚和學習。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每當聽到這首詞,我的腦子裏就會浮現出三國時將士廝殺的情景——那是一個真正的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