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學生月消費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

學生月消費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學生月消費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生月消費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

學生月消費的心得體會1

蔣老師的《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節課具有以下特點:

一、這節課根據高中學生理性思維的特點,對教材的分析透徹而有深度,對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係這一教材重點的分析,始終貫穿了辯證思維的要求。讓學生通過接觸身邊的實例,自己歸納、分析、綜合得出抽象的經濟學道理,脈絡清晰,環環相扣;每一個知識體系內部及知識與知識點的銜接都十分自然,既清晰解讀了重點,又充分展示了授課教師教學的嚴謹性和把握教材的紮實功底。

二、這是一節精心選材、精心設計、巧妙突破難點的好課。如何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在教學中,把鏡頭對準了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學的消費現象,引導學生從小品《比闊》中自我反思、自我總結、自我教育,從而避免了空洞說教。

三、這是一節樸實無華、感人至深、彰顯政治課德育之美的優質課。當教師在進行“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的教育時,並沒有用乾澀的教材觀點和口號式的理論去說服學生,而是運用了錄自家鄉——貴州省劍河縣太擁鄉南東小學學生的一段錄像。那裏的貧困是許多大城市的孩子從來沒有見到過、也根本無法想象的!當聽到那詩一般深情的解說,當看到那些孩子在艱難中求學的畫面時,所有聽課的教師震撼了,所有聽課的學生震撼了。正如南師大附中同學在課堂上的發言,他們“驚訝還有如此的貧困”;他們“愧疚——爲自己平時的奢侈消費之風”;他們大聲疾呼“我們應當做點什麼”。他們的發言贏得了臺上臺下陣陣熱烈的掌聲!至此,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政治課德育功能的巨大魅力!

學生月消費的心得體會2

我有幸聽了學鄢老師執教的八年級上冊《合理消費》一課,覺得耳目一新,頗有收穫。

1、選材切合學生的實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消費者,特別是初中生是一個比較大的消費羣體,每一學生都有自己的消費體驗。鄢老師在選擇上課內容時,注意到了這一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另外,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儘量選擇了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材料,有很多素材就是我校學生自己親自參與的,學生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自我體驗和自我教育。

2、情景的設置靈活多樣。現在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反對填鴨式教學,主張根據教學的內容,老師設置一些讓學生倍感親切而熟悉的情景,讓學生置身於情景之中,注重內心體驗,促進思想轉化。鄢老師在本堂課中設置了四個大的情景,分別對應了四個方面的內容:“我們零花錢的來歷”、理性消費、綠色消費、安全消費。學生在情景中深受教益,不留痕跡。

3、語言的過渡自然、輕巧。現在初中生的思維都比較活躍,在課堂上老師的預設往往是防不勝防,有可能你下面要講的內容他提前給你回答了,或者你課前準備的答案,沒有學生回答能回答上來。鄢老師面對這種情況,比較機智,不是嚴格按照自己的預設一成不變的走下去。如:對書上三種購物心理的分析,形式很靈活;對學生在分析“綠色消費”時回答出了“安全消費”的內容,老師沒有做出絕對的判斷,而是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內容,課堂就顯得很流暢。

學生月消費的心得體會3

消費心理學是在普通心理學一般原理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獨立學科。它作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現今已經發展到了極爲成熟的程度,它主要研究消費者在市場活動及日常的消費活動中心理和行爲現象的產生、發展及變化規律。

消費心理是指消費者在消費時的思想過程,消費行爲是指消費者對於產品或服務的要求。每一種消費活動都由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爲組成。學習消費心理學對於認識市場經濟流通,開展營銷活動,以及提高購買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合理的調節消費心理,是理智消費的前提。

在消費行爲中,生活性消費佔了很大的比重,同時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這種消費活動中,不同的人羣、不同的心理所產生的消費行爲就有很大不同。

比如女性消費者與男性消費者。

在現代,女性的消費心理成爲了企業、商家必須抓住的一點。儘管不同年齡層次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消費心理,但由於追求美麗的心理,她們在購買商品時考慮的會是這件商品能不能展現自己的美麗,能夠展現形象美及增加魅力的商品會使得女性的購買慾望得到極大的加強。這個時候女性的消費心理會變得感性許多。那麼,對於商家來說就需要把營銷行爲的商品做得更符合女性的選擇要求,對於消費者來說就需要在考慮商品的美麗與否的同時,考慮個人購買能力及各種條件的限制,不能盲目消費。

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心理活動一般比較簡單。他們的購買動機形成迅速、果斷,並且具有被動性,在消費行爲中,他們有極強的自信,還有極強的目的性,不會做過多的比較與選擇,情感色彩很淡薄。這樣的消費心理帶來的好處就是不會多次、長期高消費,但是帶來的壞處也很明顯,他們不會關注消費品的細節,導致購買的商品常有細節問題,他們也不會糾結於商品的價格,導致花費了高於商品本身價值的金錢。對於這種消費心理,商家在營銷活動中可以採用更加有技巧性的定價策略來吸引男性消費者,而消費者就需要在消費活動中多注意購買細節,多比較商品的價值,做出合理的購買決定。

再比如青年消費者與老年消費者。

青年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就是追求時尚、希望表現自我以及注重情感宣泄。隨着青年人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他們更追求的是表現個性化的消費品,力圖展現自己與衆不同的面貌。他們也富於幻想、思想活躍、喜歡冒險,所以新穎的消費品往往更能吸引青年消費者,也極大的促成了他們的購買慾望。然而,青年消費者由於人生閱歷不夠豐富,思想沒有完全成熟,這就導致他們在消費時難免的會有衝動的行爲。他們的消費有很大原因都是情感的宣泄,由感性主導了消費活動的產生和發展。這樣的一種消費心理使得很多的新興產業得到了極大地發展,也促使了產品創新的進程,然而對於青年消費者羣體來說,這樣的消費心理給他們的消費活動帶來了極大地困惱,極富有感性的、衝動的、不理智的消費行爲帶來的只會是經濟壓力的增大。所以,青年消費者更應該學會理智消費。

相比與此,老年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就保守很多,他們的消費行爲富於理智,並且精打細算、極有主見,以至於顯得有些過於保守。對於企業、商家的宣傳以及營銷模式,他們沒有絲毫的關心。在做出消費行爲前,他們會認真的分析得失與這次行爲的價值所在。這樣的做法使得他們很少爲衝動而付出代價,但是在某些創新產品方面他們有時候會顯得很迂腐,以至於難以理解與勸說。對於有着極高的品牌忠誠度的中老年消費者羣體,企業的營銷策略應該多考慮消費者的意見,提供更多的後續服務來讓中老年消費者滿意。

作爲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作爲青年消費者一部分的我們,同樣具有不一樣的消費心理。

大學生的消費更加趨向於潮流,也就是大衆化的方向,就好像所有人都有這樣一個消費行爲,我沒有就會落伍一樣。還有就是,大學生的消費行爲比一般青年更加不理智,上大學帶來的經濟花費自主導致了一大批一大批的不理智消費行爲,很多的大學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費花在了哪裏。對於這樣一種消費心理,更應該注重的是個人消費習慣的養成,只有養成了一種理智、健康的消費習慣纔能有效地促使消費行爲變得更有價值。

通過學習這門課,我們可以有效地規劃自己的消費行爲,對於以往不正確的消費行爲加以指正,可以由同樣的消費支出獲得更好的效益,避免做出不理智的消費行爲。

學生月消費的心得體會4

通過對大學生食品消費安全意識思政課的研究與討論,是我有了十分深刻的感受與體會。

民以食爲天,自古以來,食品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之一,而食品消費安全也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隨着人們對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舌尖上的美味,開始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感,各種各樣的新型小吃也開始順應人們的需求出現。但社會上類似"瘦肉精","毒膠囊"等食品安全事件卻又讓人膽戰心驚,不得不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重新審視。

大在現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發展中,大學生食品消費安全意識問題是一項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的熱門話題。食品作爲保障民衆生命健康安全的核心基礎物質,與民衆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伴隨着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提升和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大學生不再侷限於學校食堂的傳統快餐,而是熱衷於各種形式的美食小吃,這也導致了近幾年高校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針對於此,各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履行好自身的職責,有效將大學生食品安全問題與思想教育工作結合在一起。

學生月消費的心得體會5

今天上午我又聽了師傅的一堂課,課題的內容是《經濟生活》第三課《多彩的消費》。

工作以來,我聽師傅的專題報告、評課有很多次,聽他上課的次數其實並不多。師傅在做專題報告或者給別人評課的時候,可以用專業、深刻、細膩來形容。而聽師傅上課,總讓我有一種很放鬆、很舒服的'感覺,一點都沒有那種政治理論的壓迫感和枯燥味,甚至有某些時段,我都感覺自己不是在聽政治課,似乎有點像在聽語文課,詩意盎然,唯美浪漫;又好像在聽歷史課,旁徵博引,引人入勝;甚至還像在聽心理輔導課,諄諄教誨,潤澤心靈。當你以爲他有些跑題時,卻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個巧設的包袱,讓你的思緒不斷地出去又回來,出去又回來,但是思想始終集中在所要表達的主旨上,即形散神不散。

今天的課,依舊體現了師傅一貫的風格。我覺得,平緩沉穩的課程推進是其低調淳樸的性格使然;信手拈來又恰如其分的內容處理是其多年的積累沉澱;真摯浪漫的抒情寫意是他天生的文人風骨。這樣的課,師傅竟然叫我提意見,找找茬,我才疏學淺,覺得非常爲難,真是有點雞蛋裏面挑骨頭了。

我是個感性多於理性的人,也是個真實的人。所以,我就淺薄地談談我的一些感性認識。關於這課堂的總體印象,我聽着覺得不枯燥,很輕鬆,有感動。

一、爲什麼說不枯燥?我想這跟選題有很大的關係,張老師的選題是跟老百姓生活聯繫緊密的“衣、食、住、行”中的“住”,即房子。現在的百姓生活,“衣、食、行”基本都無憂了,但想要真正實現安居,還是個很大的問題,而且這樣的問題不僅跟學生的家庭、父母有關,跟他自身也有很大的利益關係。都說要把課堂和實際聯繫起來,但選擇聯繫什麼樣的實際,聯繫的實際是不是最恰當的,它能不能有效串聯起課堂教學?它能不能引發學生的情緒共鳴?這需要認真研究。教育教學不能遠離現在年輕人的生活,作爲老師,我們要想辦法去發現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

二、爲什麼說很輕鬆?這可能跟張老師的師生對話的內容和形式有很大的關係。師生對話是通過問題的創設來實現的。張老師的問題問的都比較有特點,比方說導入,是叫學生利用“貨幣”、“價格”和“消費”來造句,很新穎,而且實現了前後知識的串聯。還有像“你家房子是什麼時候買的?”“當時的價格多少?”“你們家住的小區現在房價大概多少?”等等,跟我們常規接觸和理解的問題有很大的不同,很少有純理論性的、長時間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都是談話式的、引導式的和逐漸生成的,學生在回答的時候不會有很大的理論困擾和焦慮,很自然、很親切、很真實,也很有效。不僅是對話,張老師說話的風格也是和風細雨,而不是疾風驟雨,你總是看見他不緊不慢、不急不躁地在那講課的,所以你不會有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壓力,就像是一位長者在和你交心,聊天,聊完之後,醍醐灌頂。潤物細無聲,說的就是這個吧。

三、爲什麼說有感動?房價那麼高,收入那麼低,壓力那麼大,年輕人怎麼辦?張老師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學生們,只要勤勤懇懇,努力工作,麪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房子也會有的,再苦的時候也要保持微笑。特別是最後在講理智消費原則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需要什麼樣的房子?房子是家,可以遮風避雨,房子不是越大越好,只要有愛,再小的“窩”也是家,這纔是我們要追尋的幸福。

學生月消費的心得體會6

聽了一節李老師的《合理消費》。在他的課堂中,學生的訓練有素給了我最大的印象。學生聽到老師的指令之後,能迅速的去完成,並且執行力特別強,沒有學生會再次的詢問老師的要求,說明張老師平日裏對學生的訓練是很到位的,也特別注重訓練孩子的聽課能力,這是我沒有做到的。

本課中,張老師能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修改,先是讓學生製作了《家庭收入表》,並輸入內容,接下來涉及到了人民幣的符號“¥”的輸入,這時他纔將特殊符號的輸入方法提出來,並與學生進行了相應的探討。製作表格和特殊符號這兩個知識點的順序被巧妙的調換了一下順序,使得本節課特別的順暢,而沒有突兀感。

我對張老師的上課風格提出一點異議,我覺得張老師的情緒過於平淡,激情不夠,如果能改變一下說話的語氣以及一些兒童語言的加入,應該會使整堂課更有質感。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的學與老師的教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學習,知識點的掌握會更加紮實,並且學生的成就感會由此產生,從而更刺激學生去探討更深一層的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讓老師教的輕鬆,學生也學的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