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通用5篇)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植樹問題心得體會(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通用5篇)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1

上學期看了曹寧寧老師的《植樹問題》,曹老師的課堂導入特別有新意,打破了我們一般的教學設計。他利用一個圖,揭示了三種不同的植樹情況,這是《植樹問題》教學設計的一個點睛之筆,體現了曹老師教學創新性與對教材內容的優化整合。而今天我看了吳老師的《植樹問題》這節課,吳老師的課一直是帶着問題進入課堂,把提問權交給學生,把探究權交給學生,充分給孩子討論思考的時間。看完之後,我覺得只要教師引導得當,不管這節課難不難,好不好上,學生照樣學得興趣盎然,在一問一答中輕鬆掌握知識要點。

一、教學目標的正確定位,帶領孩子創設問題、解決問題。

植樹問題我也上過這節課,這節課我感覺不太好把握,我當時特別重視關於直線“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區分,即“兩端都種”“只種一端”與“兩端都不種”,並且只是利用例題,讓他們簡單的小組討論、反饋,沒有把這種題透徹的剖析、研究。但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植樹問題應是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線上植樹,二是在封閉圖形上植樹。吳正憲老師讓孩子們去“畫一畫”,表示出你栽樹的過程,並讓孩子去展示和說明自己這樣種樹的理由,其他孩子去發現1號、2號、3號學生出現的問題。有的同學一條直線上每隔4米栽一棵(線段圖),有的圍成一圈,有的圍城長方形或者正方形,並一一去探討各種栽法裏面涉及的數學知識。看似是幫提問題的同學解決疑問,實則每一個同學都參與了這幾種類型栽樹的過程和每一種類型植樹棵樹和空隙之間的關係。

二、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鑽透”題的必要性。

當時我上這節課的時候好多學生對於間隔數很難以理解。而吳老師的這節課帶孩子親自體驗和建構了載數這一過程,正是學生學習植樹問題的關鍵。吳老師引導孩子畫圖,展示採用下面的學生問,展示學生回答,這樣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種栽樹的原理。並多次面向每一位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讓學生在畫、說的過程中直觀感知了什麼是間隔數,什麼是棵樹。然後又從學生在黑板上畫圖詳細標出栽樹棵樹和間隔數的之間的數量關係。在“兩端都不栽”類型上,吳老師很幽默的帶孩子建設:“說不定兩端有商店、飯館或其它的建築物”,幫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在引導、提取、總結中構建解決此類問題的模型。

三、富有幽默、鼓勵、積極的語言

聽吳老師的課,經常會聽到:“你說呀、真厲害、哇,我都沒想到、太好了、老師捨不得擦掉你們的思想”等等話語,讓孩子喜歡上這節課、參與到這節課,從而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我覺得作爲一名沒有多少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就應該多聽聽課,多學習各種名師上課的技巧和方法,站在孩子的思想出發設計一節課,結合自己的上課思路再去整合,我想這樣堅持去上,總有一天,你也會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風格,自己上課的技巧,慢慢向名師隊伍靠近。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2

假期研修中,認真觀看了趙剛老師的《植樹問題》的及教學視頻,收穫頗多,啓發很大。現在進行以下梳理,以期進行更好的學習吸收。

縱觀這節課,趙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遵從“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的原則,以“感知———探究———應用”爲主線,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究、思考、歸納”等活動,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建構起“植樹模型”,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

一、從生活中感知植樹問題。

數學知識生活化,是一個教學大趨勢。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爲了在生活中能自如地應用。教學中,如果例子舉得好,可以起到“四兩拔千斤”的功效。趙老師這節課從始至終,都很好的貫徹了這一原則。

1、導入新課生活化。上課伊始,趙老師向學生展示出孩子們最司空見慣的手掌,拋出問題:“在我的手上,你看到了數字幾?”學生很容易回答:“數字5。”“數字5表示什麼?”“手指數。”接下來,老師再問“你還看到了數字幾?”“數字4。”“數字4表示什麼”“手指與手指之間的距離有4個。”老師引出了“間隔”這個詞,很容易就過渡到了《植樹問題》這個課題,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了數學的模型思想。

2、探究問題生活化。在引導學生探究時,趙老師跟學生談話:“學校榆山校區準備對校園作進一步綠化,要求設計植樹方案一份,擇優錄取。大家願意嘗試一下嗎?我們先來看看學校的設計內容吧:在小路的一邊種5棵樹。請按照要求設計一份植樹方案,並說一說爲什麼這樣設計?”聽說要爲學校設計植樹方案,很顯然,學生的探究熱情被調動起來了。

3、應用問題生活化。探究結束後,趙老師給學生的問題也都是學生生活中很容易見到的。譬如:懸掛氣球問題,剪綵帶問題。包括課後的檢測題:16名小學生排成一列縱隊,每兩名小學生之間相距1米,這列隊伍長x米;校運會的運動場上,1條跑道有2條石灰線,4條跑道有x條石灰線;在一條全長2km的街道兩旁安裝路燈(兩端也要安裝),每隔50m安一盞。一共要安裝多少盞路燈?這樣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二、在探究中思考植樹問題。

新修訂的課標強調學生的感知與體驗,想象與歸納,老師適時地創造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機會,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讓學生有體驗、有積累、有收穫。

1.經歷觀察、操作過程,積累體驗性經驗。趙老師在教學“植樹問題”時,先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用學具擺一擺怎麼種樹,自己設計植樹方案,讓學生逐漸地意會、體驗、感悟。爲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老師不斷地提出問題,“按照你的設計方案,你把這條小路分成了幾段?”讓學生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生對植樹棵數和段數的關係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爲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2.經歷探究、思考過程,積累方法性經驗。這裏的“探究”指的是融行爲操作與思維操作於一體的活動。本冊的“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材編者意圖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化繁爲簡”的思想,並通過各種活動,藉助直觀圖理解“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數量關係。趙老師通過不斷的提問“兩端都栽時,種5棵樹有幾個間隔?”“4棵“呢?”“3棵呢?”“……”逐一類推“50棵呢?”“100棵呢?”來引導學生不斷積累方法性經驗。

3.經歷概括、反思過程,積累“數學地思考”的經驗。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如果沒有概括,就無法進行邏輯推理,就達不到思維的深刻性。趙老師在學生積累了足夠的方法法性經驗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在兩端都種時,種的棵樹和間隔數有什麼關係?”學生最後很容易就得出了兩端都栽時,棵樹和間隔數的關係:“棵樹=間隔數+1”“間隔數=棵樹—1”。

三、在應用中建構“植樹模型”

教材中設置“數學廣角”單元教學內容的目的不是教會學生機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讓學生體探索建立模型的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在“植樹問題”的教學中,趙老師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情境,從簡單的情況入手,在解決問題的分析、思考過程中,逐步發現隱含的規律,經歷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當然,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有待商榷。學生在做“剪綵帶”的問題時,表現得不太自信,有一部分學生會求間隔數,但不能運用規律+1,這說明,學生的“一一對應”的思想沒有得以確立,“植樹模型”還沒有得以牢固建立。“植樹問題”的本質就是點與段之間的對應問題。“模式建構”與“一一對應”的思想要比“植樹問題三種情況的區分”更爲重要。趙老師的這節課在這方面還有所欠缺

在現實生活中,植樹問題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存在着複雜多樣的情況,如安裝路燈、走樓梯、鋸木頭、掛氣球、剪綵帶等,而學生常常會被這些美麗的外表所迷惑。因此,我們必須抓住它們的本質,從這些複雜的現象中抽象出它們最本質的數學模型。我們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實際生活的.紛繁複雜,以兩端都種爲基礎展開研究,充分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起一個完整的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在練習設計時,要注重習題的靈活性、開放性,避免學生死記規律機械化操作。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情境的過程,發現並感悟植樹問題其它兩種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聯繫,並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解決問題。

趙老師反思的好,他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種教法都是一種大膽的嘗試過程,總在摸索中不斷完善。任何一個數學模型的建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同製作建築模型般,它需要充足的材料,充足的時間,更需要充足的耐心來搭建它。切莫讓結果代替過程,與學生一起共同經歷這個不可或缺的美妙的建構過程,讓師生共同成長吧!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3

在長樂路小學,聽了趙文淵老師的一節植樹問題。這節課通過幾個環節的活動,讓學生感知數與間隔的關係。根據教材和學生年齡的特點自主探究,你是園林工人應怎樣做?最後聯繫實際生活,讓學生來說說本節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在練習中,着重逆向思維完成練習,通過課件體現知識的探究過程。

本節課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由於教師過多的引導,使學生的自主探究任務沒有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通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4

20xx年1月4日,我有幸參加首屆智慧教室創新教學賽課活動,我執教的《植樹問題》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其目的是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教學學生熟悉的植樹情境,引導學生藉助線段圖,經歷猜想、實驗、抽象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間隔與點之間的數量關係,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並運用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這部分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智慧教室運用現代化手段切入整個教學過程上課堂變得簡單、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發揮智慧教室的輔助作用,讓學生通過課前自學、課中交流。隨時檢測,以實現快速準確掌握每位學生學習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有助於開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本課題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整合,並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組織學生開展各個環節的教學活動。

1.適度改編。原教材例題是“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爲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加體現“化繁爲簡”的數學思想,我把它改編成“城區路面改造,爲了更加美化綠化,園林工人在全長爲1000米的城區道路的一邊植樹”;

2.親歷思想。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教學時,結合情境圖出示問題,通過猜測驗證的方法經歷分析思考的全過程並初步感受到“化繁爲簡”的數學思想,可以從簡單的事例中發現規律,然後應用找到的規律解決原來的問題。

3.建構模型。重點培養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通過畫圖、演示等方法幫助學生思考,把分割點數和栽樹的棵樹一一對應起來,發現並初步總結栽樹的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從而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並通過生活運用不斷強化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而智慧教室軟件正是運用現代化手段切入整個教學過程,讓課堂變得簡單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發揮智慧教室的輔助作用,讓學生通過課前自學、課中交流、隨時檢測、以實現快速準確掌握每位學生學習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從而有助於開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能力。

智慧教室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智慧教室軟件具有傳統教學手段不具備的教學輔助功能。充分發揮發掘和利用智慧教室軟件中的搶答、挑人、IRS反饋系統、圖片無限複製等功能,有利於達成教學目標,有效提高學生課堂探究的參與面和參與度。

軟件功能的使用要有利於學生的探究,以生爲本,以學生的學爲出發點和歸宿點,無論是哪項功能的使用,都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如搶答功能等。

1.沒有錯誤的技術,只有錯誤的選擇。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將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2.不能爲“智慧”而“智慧”,要讓“智慧教室”成就“智慧教師”,讓智慧教師完美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我暫時只是運用了其中的一些技術手段而已,觸摸到了冰山的一角。只有我們不斷學習和不斷探索,希望能離“智慧”近一點。

植樹問題心得體會5

隨着在線教育的火熱,新的教學理念、課堂組織方式的探索不斷出現。改變應試製下的被動的課堂學習方式,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由此,“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伴着在線教育的浪潮進入人們的視線,進入了我們師範附小。經過長時間的鑽研與探索,我們學校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模式——師範附小博雅和樂翻轉課堂三段八環教學模式,附小課堂迎來來了新的生機。

週三,聽了翟德凱老師的《植樹問題》這節課,感受很深,對我們學校獨有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原來數學課還可以這樣上,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這節課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老師真正成了課堂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環節,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觀看微視頻,完成自主學習中的任務,總結出植樹中的三種情況,並作出了詳細順暢的彙報。合作探究環節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有序合作探究。學生一直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彙報,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課堂學習氛圍和諧濃厚。

二、教師點撥適時合理,有畫龍點睛之效。

這節課翟老師說的很少,只是做到每個環節間的過渡與銜接,適時的點撥,在突破難點時,很多學生不明白爲什麼圓形的防護欄要打5個樁,這時翟老師拿出一個鐵環,直觀清晰地展示出化曲爲直的過程,然後通過微視頻的學習,拓展到封閉圖形植樹其實就是一端栽樹的情況,輕鬆突破難點。

三、小組建設富有成效。

小組合作討論有序,展示彙報分工明確,語言規範,學生的優秀表現讓我很震驚,這就是學生的潛力所在啊。小組展示彙報時,其餘的小組都在認真傾聽,並對他們的表現給出了中肯的評價,臺上的孩子們自沉穩,臺下的孩子們認真,生生互動及時有效。

四、達標檢測設計合理,由易到難。

翟老師的習題設計層次分明,使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真正做到全面教育檢測。

“翻轉課堂”對於我們來說都只是一個新的嘗試,它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就是利用微視頻“先學後教”,課堂上進行有效互動。今後我會精心備課,做好小組的建設工作,努力學習使用這種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