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心得體會

《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育觀念就是教育問題在人腦中的認識和看法,下面請看本站網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心得體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心得體會

  《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心得體會一

我們都知道,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題,加強與改進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則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會轉化爲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爲祖國發奮學習的強大內在動力;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對學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和提高識別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響。

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學校可以採取衆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認爲,在衆多環節中,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是關鍵,作爲一名教師,通過學習我認識到: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一個好教師,不僅要有學術上的影響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師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巨大的、深遠的,甚至是受益終生的。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爲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纔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爲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纔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爲夷。讓學生靈動的思維火花不斷迸發,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是富有實踐智慧教師的明智之舉。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爲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並善於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繫,迅速地切入正題。

這本書中,作者的精闢的見解和獨到的看法令我獲益匪淺。我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多讀書,讀出書中的精髓,我們個人的理論纔會豐富,實踐纔會出效果。

  《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心得體會二

自上個世紀末以來,數以萬計的教師都參與到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來,自己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無時不在用新課改的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始終也沒有停止過對新課改的思考、探索與實踐。可當我真切地走進新課程時,我的心卻經歷着一種全新而強烈的震盪。新課程正在實際地變革着我們頭腦中關於教育的信條,我們必須努力地重新構建心中的教育殿堂。

一、轉變傳統的、封閉的教學觀念,構建開放式的課程觀念。

傳統的、封閉式的教學似乎僅僅爲了傳授教材,教學已退化成了一種技術,這是教學的悲哀,教師的悲哀,更是受教育者的悲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然將“課程”的觀念突現在我們眼前,這將徹底改變我們信奉的“習慣教學”和“教學習慣”。在新課程的實踐過程中,課程將由專制走向民主,封閉走向開放,課程將不再是預設的規範性的教學內容,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生成性的文化,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有機構成,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在新課程的實踐過程中,教學也不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被動地傳授知識,而是課程的不斷生成與開發。

語文教學面對的是一篇篇的課文,長期以來,我們太習慣於講深講透課文的思想內容,太注重理性而忽略了感性,但實際上這是一個以文本爲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過程,是一個課程內容不斷生成,課程意義不斷提升的過程。以小學語文第六冊《恐龍》一課的教學爲例:在這篇課文教學到最後階段時,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說:“恐龍也和人一樣,曾經統治着地球,可是後來卻全軍覆沒了,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吸取一些教訓呢?”他的話剛說完,就有好幾位學生搶着說:“是的,我們也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一個學生說:“我們現在的一些行爲,如:亂扔垃圾、製造大氣污染、砍伐森林,是否會讓我們人類的命運也和恐龍一樣呢?”又一個學生站起來問:“恐龍與恐龍之間的自相殘殺是否就像人類與人類之間的戰爭呢?”……他們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其它同學的同感。於是,一個個新的課程內容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有關於人類和平的——“爲了我們的明天,維護世界的和平”;有關於環境保護的——“爲了人類的命運,請保護地球”。

從“恐龍”到“世界和平、環境保護”,這是學生在認識上的拓展和昇華。其實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應該說是沒有最後結果的,它應當只注重過程,注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種種體驗,注重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人自身的一種關注。而學生正是在這種認知和情感的漲落之間獲得最真實的發展。

二、轉變固有的教學常規,張揚百花齊放式的教學個性。

在現代鋪天蓋地的廣告詞中,有一句是可以成爲經典的:如果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變成怎樣?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在教育的主導理念正在發生鉅變的這樣一個時期,我們更應該說:假如教師失去懷疑,教育將會怎樣?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需要對傳統的教學常規以及課堂常規經驗和活動方式進行全面的重新審視,我們應該思考:教師課前準備什麼?教師在課堂上做什麼?教師怎樣佈置作業?怎樣批改作業?甚至還應該思考:課桌椅的擺放、黑板的用途、教室的佈置等。而所有思考與懷疑的標準是新課程環境下的教學是該以傳授知識爲中心還是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

例一:在語文教學中有這樣一條基本常規:先學生字新詞,掃除障礙;再讀課文,理解內容。常規背後的思想是紮實基礎,生字新詞更是基礎的基礎。我們能否這樣來改變一下這條常規:先嚐試自己識生字、讀通課文,再熟讀課文、理解課文,最後鞏固生字。這樣做的理由有三點:第一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多認少寫,及早閱讀”;其次是學生讀書的興趣明顯提高;第三是學生的閱讀能力明顯提高、閱讀習慣明顯改善。

例二:原有的教學常規要求我們:備課要力求詳盡,最好能做到滴水不漏,上課的所有情況都要儘量在我們的預設之中。而從實際上來說一是不可能,二是沒必要。我們只需要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瞭解以及教學的經驗,先確定一個大概的教學要點和教學思路,在上課的時候根據課堂的變化憑藉自己的教學智慧臨場應變,課後再根據課堂情況完善教案。如果我們認真地思考一番,再去嘗試一下,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備課纔是以學生爲本、以學定教的;這樣的課堂纔是開放生成、富有生命力的;這樣的教師纔會不斷成長,不斷髮展。

三、轉變陳舊的學習形式與範圍,歸還學習的自由天堂。

從本質上說,學習是一個自我建構、自我發展的過程,是充滿歡樂和自由的;而實際上,我們已在學生的周圍設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礙,規定了一條又一條的邊界。學習內容是分年級分學期的,超越一點就是“超大綱”;學習目標鎖定在一張張大大小小的試卷上,考什麼就學什麼;學習方法簡單,知識就得背,技能就得練,而每個學生就象一部部學習的機器。而事實上單一的、被動的、接受的學習方式早已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學習應該多樣化,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應該成爲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問題解決等學習活動應該處於重要的地位。大量事實證明,學習方式是決定學習結果的決定性因素,而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以任務爲導向,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投入學習,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的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

例如,原本拼音引入語文教學是爲了幫助識字,但現在卻不幸成了阻礙識字途徑多元化的一條邊界。小學生面對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課文是很樂意去“猜”字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有太多的想象、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歡樂。但當我們嘗試着將這一方式引入課堂時,卻遇到了太多的“習慣性”的反對。如果我們真的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舞學生的自信、開發學生潛力爲最高教育目標的話,那麼,我們又怎麼忍心用這樣一道習慣的邊界去阻攔孩子在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聰穎與機智呢?而事實上一些新的學習方式正在蔓延,語文測試不再是單一的筆試,構建了以寫字、朗讀、背誦、認讀生字、口語交際等一些新的測評體系。甚至於我們可以讓學生用剪報、課外讀物、蒐集商標等多種形式向測試者展示自己在課外認讀的生字,以彌補在課內認識生字的不足,肯定並歸還了學習的自由性,讓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的自由天堂。

四、轉變原有的教師角色,與時俱進,做個新時代的“新”教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幾千年來,教師一直被認爲是傳道者,傳統教育認爲教師就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說:“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學高爲師”。但現在這些觀念都受到了挑戰!現代科學知識量多而且發展快,教師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學校教育中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況且現在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他們可以看書、看報、看電視,甚至上網聊天下載信息,“打開窗戶看世界”,教師作爲學生惟一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了,學生不再只學於課堂。所以現代教師不能再把知識的傳授作爲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發者、輔導者、合作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去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

我們要無限相信學生的巨大潛力,你只有相信你的教育對象,你的服務對象,具有無限發展可能性的時候,纔會充滿激情地去對待他,去鼓勵他,去激發他,去激活他。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成功。例如,我在教學《做什麼事最快樂》(新教材第二冊第18課)一文中小青蛙向蜜蜂妹妹請教的那一段時,我就和學生共同創編了一個課本劇。我首先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和聯想去思考:青蛙碰到蜜蜂妹妹時,他們會怎麼說,怎麼做?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被點燃後,他們的所思所想有時真叫人佩服,有的孩子說:“小青蛙肯定會問蜜蜂妹妹爲什麼說採蜜最快樂,蜜蜂妹妹會說因爲她可以讓人們吃到甜甜的蜜,所以採蜜最快樂。”有的孩子說:“我想蜜蜂妹妹會說因爲她喜歡這五彩繽紛的花,所以覺得采蜜最快樂。”如此等等。

孩子們的有些想法你是想不到的,我們只有儘量地去創造條件讓他們廣開思路去想、去說、去做,讓他們創造性的火花不斷地被引燃,讓他們的創造潛能不斷被激發。

五、轉變現有教育的急躁與功利性,迴歸平和、溫暖的人性。

在漫長的教育史上,我們特別懷念中國古代的“百家爭鳴”,懷念西方的“教育”,那是一個真教育的年代,一個以人爲本,爭取人的全面發展的啓蒙時代,遺憾的是我們接受啓蒙的時間太長了,長到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急功近利,來飲鳩止渴。於是,教育的變異漸漸開始。教育等於知識的傳遞,等於技能的形成;接受教育僅僅是爲了謀生而不是爲了生活,僅僅是爲了升學而不是爲了做人。

隨着電視劇《還珠格格》的播出,大江南北颳起了一股“小燕子”的旋風。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孩子癡迷“小燕子”呢?因爲她是個自由自在的人,規據、紀律對她而言不知是何物,吃穿不愁,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用讀書應付考試,也沒有升學就業壓力。這樣的人對現代孩子而言無疑就是最高理想。他們喜歡“小燕子”,崇拜“小燕子”,實際上反映的就是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是對心目中的“小燕子”般生活的美好憧憬。且看“小燕子”與現代大多數孩子過着的生活有多麼大的反差:

“小燕子”可以玩兒,可以變着花樣地玩兒。現在的孩子三歲就被送到幼兒園,開始坐得畢恭畢敬地學習拼音和字詞,上幼兒園就做上了作業。小學生、中學生又有幾個能玩得好?教育者們發現,由於早期運動不夠,有多動症傾向的孩子越來越多。“小燕子”玩耍的時候身邊還常常有“五阿哥”、“紫薇”、“爾康”等一幫朋友陪他玩。現在獨生子女離開學校就沒人一起玩了,朋友只有書本和電視。“小燕子”唸書的時候可以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現在的孩子在學校裏必須慢步輕聲,遵守紀律,文明禮貌,在家裏唸書也要專心致志,心無二用。

其實“小燕子”的身上有許多缺點,可她爲什麼能成爲那麼多孩子崇拜的偶像呢?這不能不引起家長、社會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們的思考——

“小燕子”旋風是信息的傳遞者:現在的孩子太累了,他們的精神負擔太重了!“小燕子”旋風是心靈的呼喚:孩子們需要自己的生活,而不願意被大人們任意擺佈!“小燕子”旋風是教育的反思:孩子們在呼喚人性的教育!孩子們在呼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改革!

孩子們需要幸福的生活也需要快樂的童年;孩子們需要學習知識和本領,也需要發展健康個性;孩子們需要成長的搖籃,也需要自由的天地。因爲孩子畢竟還只是“孩子”!因此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到要把孩子當作“孩子”,但不要把自己當作“老師”,千萬不要讓孩子“怕”我們,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我們正當年輕,年輕並不僅僅是指年齡,更在於觀念的更新,教法的創新。傳統、陳舊的教法,不只是不受學生歡迎,也會被新課程潮流所淘汰。因爲我們正在經歷和實踐的是一次中國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我們只有首先變革頭腦中的舊觀念,打破固有的條條框框,然後才能在實踐中有所作爲,重構新的教育行爲,爲課程改革探索出一條道路。新課改對於我們每一位老師來說都將是一種挑戰,同時也將是一次機遇,只有迅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勇於面對這種挑戰和機遇,才能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己。

  《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心得體會三

學校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師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合格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的教育觀念必須從以教師爲中心,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教學觀念中轉變,培養學生的能力,挖掘個性潛能,教會學生學習,塑造良好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通過本書學習,使我成長了不少。現將學習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爲中心,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重視不夠,實行“填鴨式”教學,以應試爲指揮棒,注意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應試能力。但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身潛能得不到發揮,個性特長得不到發展。要培養高素質人才,我們必須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積極探索符合時代潮流的教學之路。

過去考試成績只反映以記憶力爲主的考試能力,這種能力是機械式重複記憶的結果。根本不反映學生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纔是出成果的源動力,對於我國的教育現狀,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多一點危機感的好,更應該多一些啓發式教育,注意學生的個性、思維、想象力的發揮,目的是培養創新能力。創新教育追求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激發和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啓發學生創造性地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消極地存貯知識。因此,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除具備優秀的品格、過硬的業務水平和紮實的語言基本功外,教師更要端正教育觀念,轉化教育思想,正確認識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教師


更多熱門心得體會推薦:

1.《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學習心得

2.2016關於觀念更新學習心得

3.2016年教師繼續教育學習心得體會【優秀篇】

4.2016觀看怎樣讓孩子愛上學習心得體會

5.2016學習五大發展理念心得體會

6.人民教育心得體會

7.大學思修課學習心得體會

8.2016年教師國培學習心得體會

9.精選學習五大發展理念心得體會

10.語文教師業務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