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2016教師繼續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2016教師繼續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在職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下面是小編收集的2016教師繼續教育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考!

2016教師繼續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2016教師繼續教育學習心得體會1】

在當今世紀,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它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潛移默化的產生着影響。所以,我參加了教育部的網絡繼續教育培訓。

通過繼續教育培訓,我進一步掌握了信息技術等有關基礎知識及其應用,雖然很緊張,但我覺得很充實。因爲我在這緊張學習的氛圍中學到了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我們廣大教師將盡心盡力管好、用好設備,爲素質教育的發展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現代繼續教育作爲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在觀念、過程、方法以及師生角色等諸多層面賦予教學以全新內涵。

多媒體網絡教學能使教師獲得創造性的自由,更能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利用現代繼續教育資源,學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學習現代繼續教育,對學生的發展,是大有益處的。多媒體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通過使用各種相關的圖象、聲音、動畫等手段,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新的知識。

繼續教育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先進教學方法的平臺。通過觀看一些教學實錄,使我體會到教學也是一種藝術,它需要根據學科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學知識。

通過學習和使用讓我懂得了:繼續教育資源的應用不僅是服務教學,而且是服務自身,有利於自身進步。繼續教育資源的作用,一是能讓農村的孩子同城市的孩子一樣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二是幫助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我們有時間有精力真正用心去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使我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改變,視野逐漸開闊,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更新。

我認爲繼續教育資源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可以自主的分配時間。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種壓力面前,我們很難保證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參加業務學習,而繼續教育資源給我們提供了方便,可以讓我們根據自己的業餘時間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

2、從人才培養上講,繼續教育資源因爲在教學、管理、學習方式等教學環節上與一般教學不同,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較強的網絡技能以及較強的信息構建能力,也就是說現代網絡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一種非常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3、互動教學產生最佳效果。從過去以課堂教學內容、教材、教師經驗等爲主的課堂教學轉變爲一種包括各種類型資源的網上課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能夠達到應有的質量和效益。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可以得到老師的全面解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網絡繼續教育自身的優點爲原本沉悶的學習生活增添了色彩,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係,使二者更易於建立共學或互學的關係,同時遠程教學也爲學生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多種可能,使個性化學習成爲現實。學生可以自主,自助從事學習活動,根據自我情況安排學習,而且可以通過互相交流,集體參與等實現合作學習,並在合作中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通過貢獻智慧,分享成果,進而學會合作。

在學習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過程中,有幾個基本方面是必須予以解決的。一是教師要克服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神祕感、恐懼感和焦慮感。要認識到:對教師而言,只需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初步知識和操作技能,瞭解一些常用的應用軟件,就可以在教學上使用多媒體技術了。進而在消除疑惑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勇於實踐,刻苦鑽研,努力提高自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熟練程度;二是教師要嘗試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資源的設計和開發。現代教育技術再先進也僅是學習的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網絡繼續教育的目的是要達到教育效果的最優化,構建遠程教學的新模式。也就是說光有路、有車還不行,還要有充足的貨,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供學習者選用,否則教學資源匱乏將嚴重影響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會使傳統的面授教學得以迴歸。

不斷更新知識,把握和跟蹤現代教育思想的發展是教師扮演好其多重角色的內在要求。首先,巨大的“數字差別”警醒我們,嚴峻的社會現實迫使我們急起直追。其次,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知識大爆炸要求人們加快知識更新的步伐。由於知識所具有的兩大特性,即知識的時效性和無限增殖性,加之伴隨科技進步而產生的知識“半衰期”的迅速縮短,使人們一方面面對着快速增長的新知識和日益複雜的工作局面,一方面已經掌握的知識又愈來愈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在社會中生活的每一個個體都深切體會到,惟有連續不斷的終身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至於落伍和被淘汰。——這也是終身教育理念爲人們所認同並得以廣泛傳播的現實原因。終身教育是進入21世紀的一把鑰匙,作爲教師,我們只有緊握這把鑰匙,不斷追蹤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術的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順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再者,在遠程開放教育模式下,教師面對的學習對象要求教師不斷參與繼續教育。遠程學習者是一大批學習能力不齊、文化基礎相異、思維方式有別的學習者,教師要“扮演”多重角色,發揮其“導學”作用,做到指導到位而不越位,除要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外,更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和較強的服務意識。最後,教師的成長由“自在”到“自爲”再到“自由”,除了通常所說的知識增長、技能訓練等條件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對教育問題的思考與分析、對教育實踐的觀察和反思,即要具備教育問題意識和教育反思能力。教育思想貴在“思想”、“思考”、“思索”等功夫,教育認識的提高離不開對教育歷史的總結,教育思想的深化就在於對過去教育實踐的反思,教育理論的創新需要對教育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洞察。沒有教育問題意識,就不可能進入教育研究的境界;沒有教育反思的能力,就不可能獲得教師應有的智慧和素養,從而也就不可能“扮演”好教師的多重角色。因爲,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也是最終要失敗的。爲此,着眼於我國教育現代化以及當前教育改革實踐中的思想建設,潛心於“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實踐過程的探索和研究,這種嘗試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對遠程開放教育模式下教師“導學”作用的發揮也是不無益處的。

總之,以現代信息技術爲核心的網絡繼續教育,爲我們營造了一個嶄新的學習環境,使人們的學習可以在校內,也可以在校外,在社會的任何一個場所主動的進行學習。它正在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原先的傳統學習模式,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學習觀念和新的學習方式。繼續教育資源的運用,使學生的視野開闊了、信息靈通了,變得"耳聰目明",更具發展潛力;我相信學生會擁有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2016教師繼續教育學習心得體會2】

這次培訓建立了一個平臺,聆聽校領導和名師的講座,真是受益匪淺。對新教師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對老教師是一個新的教學理念的學習與舊的教學理念碰撞與融合的機會。

理論知識,爲已充電;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當今,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斷進行自我充電。爲師從教不可不聽、不可不看的《魏書生班主任工作藝術》,全方位、多角度地闡述了當好班主任的奧祕。魏書生不愧爲當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的名字就給人以教書育人的感覺。班主任要努力改變自我、學生素質培養、班級管理原則、班級管理方法、班級管理細則、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班級管理民主化以及班級管理科學化,這諸多內容讓我從理論上學習瞭如何做班主任。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如果擔任班主任,基於魏教育家的“指導”,我的工作必將比原本得心應手些。

一、專名師講座,引領前行。

每一次的專題講座都是那麼精彩!帶着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種種疑問,我走進了培訓課堂。課堂上,名師的精彩講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內心的感應,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這種理論和實踐的對話中,我收穫着名師思想的精髓、理論的精華。《教師的語言藝術》讓我進一步體會到了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性。其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尤其重要,語言藝術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視,因爲中學生天生活潑好動,需要有趣的東西來吸引他,帶有趣味性的語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藝術也至關重要。教學中不僅教師要善於提問,還要善於啓發學生自己提出問。

每一次的講座都是那麼可貴!讓人耳目一新。這耳目一新並非在現代教育手段下的繽紛世界,而是在倡導課堂教學有效性下的真實、紮實、樸實的課堂,時時處處滲透着教師的教育機智之強,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之紮實。“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以上目標達到之後,知識的獲得將是很自然的事。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欲。在活動中,讓學生自覺去獲取知識。在生活中,讓學生去鞏固知識。

聆聽了名師的講座,反思自己平時的課堂教學,需要學習與改進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讓我從自身出發,不斷地反思和總結。

二、自我實踐,不斷提升。向書本請教,聽校領導和名師講座,學習同伴的長處,這都是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水平的提高作好準備。一切的學習都是爲了自己的實踐,爲了教育好我們新世紀的接班人,否則皆爲空談。於是,在培訓期間,我會用學到的東西來改進我的教育教學。特別是一些教育教學的方法讓我在實踐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通過參加培訓會,使我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了新的認識.我認爲這次的培訓開得非常的好,對我這個數學老師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使得我在以後的教學有明確的目標,好的教學方法,更新穎的教學手段。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做一個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使自己具有教學知識方面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