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心得體會

讀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5W 次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心得體會

讀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心得體會1

近來,忙裏偷閒,把武志紅老師今年年初出版的新作《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抓緊閱讀完了。該套叢書分兩冊,上冊是《活出自我篇》,下冊是《終身成長篇》。兩冊各有側重,通過心理學理論並結合武志紅老師的真實案例,同時附加了問答部分,感覺讀來,真的是受益匪淺,很有收穫。

心理學,這門學科,其實並不是起源我國,但是近幾年隨着心理醫生行業的逐漸興起,國人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人,慢慢開始關注自身的心理問題,更多的高知或是社會成功人士,也逐漸開始重視各種心理問題。可以說心理學真的是涵蓋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跨行業,跨學科,也意味着,心理學,真的應該成爲廣譜學科,需要現代人每人都應該具備的心理常識和人性洞察的一門科學。同時,在閱讀期間,總是能夠從文字中,讓我看到身邊認識的人的影子,看到周圍人所具有的這樣那樣的各種心理問題,同時,對照自身,也發現自己也需要做出調整和改進的諸多之處,特別是涉及到與孩子的成長相處模式時,愈發感到,只有對自己的心理建設做的更成熟,更充分,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家長,去與孩子培養出正向,積極,有益的親子關係,這樣環境下成長出來的下一代,才能成爲一個性格健全,個性完善的人。如今任何人都不可能對自己超有自信的說,我沒有任何心理問題。所以,當下武志紅老師的這套叢書,真正的讓我們感受到作爲人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沒有一個正向的精神狀態,即使你獲得了世俗所認同的成功也好,成就也罷,也未必代表你的個人感受是幸福的、豐盈的、滿足的。所以,儘可能地去學習剖析自己,認識自我,對人性的多層面進行深度瞭解,才能真正擺脫長久以來的認知盲區,看到這個世界本來的模樣,活出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這纔是這部著作的真正意義所在吧。

兩本上下冊,捧在手裏是實實在在沉甸甸的感覺,同樣,書裏容納的豐富文字也是實實在在的乾貨和營養。看一遍,是絕對不夠的。至少第一遍精讀,第二遍反覆再去重點閱讀,第三遍就是做好讀書筆記的摘錄。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至少能有一半的內容真正領會、體悟到武老師這些年的心理分析的知識精髓吧。

現做摘錄如下:

第一部分《活出自我篇》

1)潛意識就是命運-------我們的外在命運和內在想象是互爲鏡子的。通過外在命運,可以看到我們的內在想象;而通過一個人的內在想象,又可以看清楚他的外在命運。並且,我們越是能懂得我們的內在想象,就越是能看到一個人的內心(內在現實)是怎樣決定一個人的外在現實的。同樣,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外在現實,就需要去認識並改變你的內在現實。

在內在想象中,包括意識和潛意識。有時候,我們能意識到,我們是如何清晰地塑造我們的人生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潛意識塑造着我們的人生。

“選擇性注意”的心理機制,是自我實現的預言的關鍵機制。所謂“選擇性注意”是指,視覺系統在每時每刻都會收到大量信息,注意的過程需要選擇重要的信息來進行優化加工,注意一個而抑制其他。通俗來說,是指在外界諸多刺激中僅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選擇性不注意,即在外界諸多刺激中僅抑制(忽略)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

改變自我實現的預言的一些原則和方法:

(1)要知道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是想象在指引現實。

(2)預言其實大部分是對體驗的提煉和總結,所以不管是覺知你的預言,還是要改變,都需要從體驗入手。

(3)如果想要更積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就需要尋找機會,讓自己體驗到這個預言。

(4)你可以問問自己,你希望的那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是什麼,過去什麼時候體驗過?然後好好調動回憶,讓自己去體驗這份體驗。

(5)你可以去接近有類似體驗的人,在他們身上學習。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就去和什麼樣的人接觸,他們的體驗是很容易感染到你。這是擴大自己體驗的一個重要方式。

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孩子,甚至達到皮格馬利翁的神話級別。

自信,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爲這樣的自信,我常常能在人生關鍵的時刻爆發出力量來。但這份自我實現的預言,或者說自我期待,其實本源上是父母對我的積極期待。父母相信我,這內化到我心中,就形成了所謂的“自信”。

父母給予孩子的有意識的積極期待,還不是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實際上,比積極期待號上太多個層次的是滿滿的喜歡。其實,命運就是你會遇見誰:你總遇見貴人,就是好命;你總遇見“衰人”,就是運氣不好。生命之初,就遇到這樣一個滿心喜歡你的人,是最好的命運饋贈。

成熟的人追求利益,而不夠成熟的人喜歡耍性子。如果你的重要權威對你表現不出積極期待,你也可以看看,對方是不是太自戀。過於權威的領導者,需要通過打壓別人的意志來捍衛自己的絕對權威,但這常常不再是現實需要,而是一種自戀需要罷了。而那些善於鼓勵下屬的權威領導者,則容易通過激發大家生命力的展現去達到更好的效果。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讚美,特別是來自權威認識或重要他人的讚美。

一些人之所以太喜歡批評別人,根本問題是他自身的自戀問題--------他需要通過貶低別人來擡高自己,太喜歡批評別人的人,是因爲從權威的鏡子裏照見自己是不好的,所以當他作爲鏡子時,照見的你也是不好的.。相反,喜歡給予讚美的,也是因爲自己在權威的鏡子裏,照見過自己有多美。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個命題:

(1)自戀,即做自己;

(2)滿足別人的期待;

(3)超越自戀和滿足別人的期待,體驗到聯結的深情。

用簡單的哲學語言來講,即“我”要做自己,同時去尋找“你”。而一旦“我”與“你”有全然的聯結,那是我們彼此都可以被證明。

互動: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無論是權威的期待,還是自我的期待,積極的都好過消極的。積極的期待,是有重要區分的。積極的期待有兩種:

第一種是權威自戀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爲我希望的積極形象”。

第二種是權威對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現在對自己有了懷疑,我就給予你積極的確認和支持”。

可以說,這第二種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覺。如果權威的期待是知己班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壓力。在心理學的精神分析領域有一個很好的詞----“抱持”。精神分析領域認爲,最好的養育環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備這樣兩個基本特徵: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孩子受挫的時候,支持他。支持包括積極期待,但這裏面的積極期待是以孩子爲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頭腦裏的想象爲中心的。父母的期待太高,會讓孩子失去自己本來的生命訴求。

打贏你的內在比賽

一個人是否贏得比賽,外在的競技很重要,同樣重要的是這個人的內在比賽(即這個人是如何感知比賽的)。

什麼樣的狀態是好的內在比賽狀態?放鬆而專注,讓自己儘可能地活在當下。

加爾韋在《身心合一的奇蹟力量》一書中提到自我有兩個。自我1,就是頭腦和意識層面的自我,它的語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體和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它的語言是圖像。

互動:競爭是最好的合作。去大膽地競爭,借競爭充分展開你的人性,這樣你纔有機會發現你是誰。

界限意識-----其實是地盤意識,你必須確立屬於你的地盤、你的空間,纔有可能走向最終的目標-----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自己有界限意識,也要尊重別人的地盤。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際關係的基礎。界限意識是人際關係極爲重要的東西,有了明確的界限意識,一個人就可以活得簡單、清爽、有力。界限意識可以分爲三種:地理界限、身體界限和心理界限。

界限意識的對立面是共生。共生關係中,有兩組心理矛盾:付出與剝削,控制與服從。

六招劃出界限

1.不含敵意的堅決

2.從小事開始

3.尊重是事實,駁回情緒。

4.直擊命門

5.讓對方疼

6.在地理上保持界限(設置地理界限是最簡單的避免衝突的方式)

衡量自我的五個維度:自我穩定性、自我靈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組織力。

自我的穩定性,分數越高,一個人的自我越穩定、結實;分數越低,一個人的自我就越脆弱、越容易瓦解。

自我的靈活度,分數越高,一個人就越容易及時調整;分數越低,一個人就越會固守着自我。

自我的疆界,即一個人會將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間。

自我的力量,即一個人的力量程度,他是有“洶涌澎湃”的力量,還是隻是“涓涓細流”。

自我的組織力,即一個人能夠不斷地完善自我,特別是:在“高壓”下能否及時做調整;當自我被打碎後,能否得以療愈。

人格的大五模型(OCEAN)

外傾性------外向和內向

神經質------情緒穩定性

開放性------是富於想象與變化,還是務實和墨守成規

宜人性------是熱心信任,還是無情、多疑

盡責性------是有序、謹慎、細心、自律,還是無序、粗心大意與意志薄弱。

成爲你自己

父母在和孩子的關係中,需要警惕自己的自戀。只要你過多的管孩子,那麼無論你的方法有多高明,都意味着,你切斷了孩子和事物的直接聯繫。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孩子一旦充分意識到他要爲自己的選擇負終極責任,他們自己就會走向成熟。成爲自己的人,必然意味着,是可以自主選擇也能爲之負責的人。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做選擇,孩子也就學不會負責。

珍惜規則與權利規則

一個人的世界分成兩個部分:以工作關係爲核心的社會領域,以親密關係爲核心的私人領域。

兩個領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規則:社會領域的規則是權力,目的是爭奪誰說了算,當然最好是我說了算;私人領域的規則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

權力規則,其實就是“我與它”的關係。我將你視爲達成我的目標的對象與工具,總之是試圖建立一個我說了算的空間。珍惜規則,實際就是“我與你”的關係。我別說控制你,深圳都不忍將我的各種知識和本領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讓那個帶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一個關係,到底是滋養性的,還是損耗性的,衡量標準是在這個關係中,有多少無條件積極關注,又有多少有條件關注;有多少“我與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與它”的成分。

天分或創造力,好像和人際關係能力是負相關,甚至可以誇張點兒說,創造力和人際關係能力,有時像是敵對關係。因爲人際關係能力太強的人,可能在關係中淪爲“它”的時候太多了。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在討好別人的同時,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創造力也因此受損。那些堅持在人際關係中做主體的(做自己的人),會顯得情商低,並真會傷害到別人,而被別人牴觸。但因爲他們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聯結,因此一直保持着創造力。

幸福感,主要取決於親密關係的質量。也就是,愛。也就是說,關係的品質(即“我與你”的部分),決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在關係中既能做自己,又能愛別人。

一元、二元和三元的關係:

當你覺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時,這就是一元關係;

當你覺得你和另外一個人都是基本好的時,這就是二元關係;

當你覺得你、你愛的人和與你競爭的人,都是基本好的時,這就是三元關係。

其實關係是用來處理我們內在心靈中的壞的。

在關係之間,必須有能量流動。

成熟的人的一個重大進步是,他有了時間感,有了時間概念後,生死考驗就不再侷限於當下的一瞬間,而是可以拉長到很長時間範圍內。如此一來,願望得“生”的可能性就大了太多倍。

空間感也是一樣的,成熟的人知道,這個空間不行,可以換個空間。成熟的人知道,可以拿時間和空間做生能量和死能量的轉換。最終,你會形成這種穩定的感知:隨着時間的累積和空間的轉換,你的願望得“生”的可能性會增加。由此,你的生能量就變強了,而死能量逐漸在變成生能量。

自我效能感

定義: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爲的自信程度。

養育孩子的兩個關鍵點:第一,孩子的願望得以實現,他的生能量會增強;願望破滅,死能量會增強。第二,孩子的願望,最好是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實現,這樣增強的,是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父母等大人幫他,那就會破壞他的自我效能感。父母要給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其中又有三個要點:孩子把事情做好時,認可他;孩子遭遇挫敗時,支持他;讓孩子的正能量和負能量(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在和父母的關係中能得以流動。

孩子越小,越是培養自我效能感的好時機。

讀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心得體會2

今天晚上,讀了武志紅著《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感觸最深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爲你自己,要活出自我。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爲了活出自己。你活出自己了嗎?你能在外部世界做自己嗎?

1.你爲什麼活不出自己?

在這本書裏,他講到:"不能在外部世界做自己的生命,就會傾向於將自己適當的封閉起來,好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內向世界裏自己說了算。"

爲什麼我是內向的呢?爲什麼我跟同學、同事都挺好的,但和我關係鐵的並沒幾個呢?雖然我是一個很善良的人,也是一個很樂於助人的人。聯繫到我自己也是這樣,因爲在外部世界裏,不敢做自己,所以,習慣於獨處。

"幸福感的主要源頭是人際關係的深處。而當你在人際關係中不能做自己時,你不會去構建太有深度的關係。"從他這句話中我找到了自己內向、朋友少的真正原因。

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太希望孩子聽話了,以至於孩子變得容易說"是",逐漸忘了內心是多麼想自己說了算。越是"乖學生""乖孩子"越容易活不出自我,因爲他從小到大在關係中在人生中不能做自己。因此,變得被動、消極,磨掉了自己的意志。

2.增強界限意識

我們習慣於說"是",但是,我們要樹立界限意識就要從小事開始習慣於說"不",當對方干涉你的時候,你可以跟對方說:"你比我說的有道理,但是我的事情還是我的事情還得我說了算。"在職場上當別人詢問你意見的時候,要敢於說出自己的意見。好見解,要追求與別人意見的不同。人人心中要有界限意識。你用正式的方式跟別人溝通,雖然事都是小事,但也要跟對方明確:這堵牆在這裏不要過來。

3.要有韌勁兒給自己鼓掌

我們每天都會自我否定、自我批評,但是自我讚揚、自我鼓掌的會少很多。比如今天,我沒有一次就把上級交代的事情做好,我在心裏狠狠地批評自己,爲什麼這麼笨呢?爲什麼不能更聰明更快地的領會領導的意圖呢?

記得從前上學的時候,我是很有自信的,因爲我可以認真聽課、真心完成作業,好好複習功課,考個好分數。我也沒有太多的自我否定。但是,自打工作後,我的自我否定就很多。因爲沒有了考試的標準答案,要以上級的意圖爲準。

讀懂你的人生腳本,成爲你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

讀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心得體會3

這是讀的比較久的一本書,書中的內容有很多的觀點值得品味,還是先呈現下在讀本書過程中,摘抄的的幾個小片段。

積極期待:積極期待談起來分爲兩種,一種是權威自戀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爲我希望的形象。”第二種是權威對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現在對自己有了懷疑,我就給予你積極的確認和支持。心理學認爲——最好的教育環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備兩個特徵: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孩子受挫的時候,支持他。

思考: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是什麼?在不同階段我們的需求是不同的,可是終究離不開“理解”二字。所謂的抱持,應該更多的是在身後去支持,以及在需要的時間去傾聽,在傾聽中成長也許就完成自我心理的調整。

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自傳。首先你得認識自己的自傳。設想一下你的墓誌銘。想象你去世之後,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簡練的話,以概括你的人生。你會給自己的墓碑上刻上哪幾個字?

讀到此處心理還是有點波動的,在年輕之際,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成長都有一定的追求,在自己的內心種下希望的種子。若這顆種子一直受到你內心的暗示的滋潤,也許它不能長成參天大樹,但一定會茁壯成長。成人的世界,在相同的職業背景下,更多是心裏的投入。我們在事情上的專注程度,會決定我們自身的成長。墓誌銘——就是人生對自己的督促。

《道德經》“天地不仁,萬物爲芻狗。”

《清靜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心靈,是內在的事;關係是外在的事。

內在心靈和外在關係,一樣也是互爲鏡子。你擁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去構建什麼樣的關係;你構建什麼樣的關係,一樣可以反觀出你的心靈。

對此話的理解是,我們的心靈是通過關係表現出來的,關係是心靈的反映。心靈是內在的,關係是外在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心理動機會通過外在變現出來。實際上這爲我們研究人的心理指出一種簡單的方法。觀察一個內心動機,可以去觀察一個的社交圈。即,人以內聚,物以羣分。

一元關係:即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別人都來配合他的意志,在關係中,只能他說了算。這種關係在幼兒階段特別明顯,小時候我們經常感受到自己是世界的主宰。總認爲自己是皇帝,可以操控世界萬物。

二元關係:即一個人意識到另一個人是和自己一樣獨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對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對方的意志。當個體進入二元關係時,就逐步的擺脫“皇帝夢”,開始逐漸的感知他人的存在,明白世界是多元的存在。在這一階段,主體能感知到我與你的存在,進入到“我和你的狀態”。典型的案例,朋友只能跟自己關係好,是元對元的關係,不是網的結果。

三元關係:即一個能意識到關係的複雜之處。在複雜的關係中,他能同時看到我、你和他三人的感受和意志,並能尊重這個複雜的三元關係中的競爭與合作。在進入三元時,能夠理解關係的複雜。

行動困難症

行動困難症是想法多,但是行動很難。

第一種,可參見很多企業家的重要本事之一——“畫餅”。即能簡單的描繪版圖,但是缺乏實踐的過程指導。

第二種,常見於很多的嚴重的拖延症,例如一個女孩說她多希望自己的會計考試能夠得高分,但她就是不能投入學習。仔細聊下去,原因很直接——真去學習時,就發現掌握知識需要很多的時間,並不能做到一學就會。

這種案例在教學中經常發現,表現爲學生眼高手低,認爲自己的基礎掌握紮實,不願碰觸基礎題型,而選擇難題進行攻關複習,實際上是自己的基礎的方法不夠規範,很難有效落實。另一類,是所謂的學困生多數爲逃避型心理的特徵。

問題,在關係中形成;問題,在關係中呈現;問題,在關係中療愈。

一個小故事(本書中感覺很有啓發的一個小故事)

一個1歲多的幼兒,離他十幾米遠的地方有一個玩具,要想得到這個玩具,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大人大步流星地走過去,拿給他這個玩具,這個實在太easy(簡單了);另一種方式,他連滾帶爬地挪了十幾米遠,拿到了這個玩具。這兩種方式,他的願望都實現了。只是前一種方式會讓他覺得“噢,大人太厲害了”,後一種方式,則讓他感知到“我太厲害了”。後一種方式會增加這個幼兒的自我效能感,所謂的“自我效能感”即一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大白話說就是“我能行”。

讀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心得體會4

第一章命運

潛意識就是命運

我們的外在人生,也就是命運,常常是我們的內在意識花了很多年去這樣推動的結果。

所以,注意你常說的那些話,它們可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頭腦不能建立和對方的聯結,只有身體和情感才行,而共情就是聯結。

第二章自我

“傷口是光可以照進來的地方”——魯米。

衡量自我的五個維度:自我的穩定性、自我的靈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組織力。

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它是一個人的人格基礎,是燃料,也是能源。本我所遵循的原則,是享樂原則。

超我,相當於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

本我,是自身的願望。本我和超我的關係,就是“內在的小孩”和“內在的父母”的關係。

我,是一切體驗的總和。

每個人的自我像是一個能量球。每個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第三章關係

關係,即命運。命運,就是你遇見了誰。遇見誰,我們容易認爲是外在力量決定的命運,但我們會發現,現實常常是我們內心投射的結果。內在心靈和外在關係一樣也是互爲鏡子。你擁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去構建什麼樣的關係,你構建了什麼樣的關係,一樣可以反映出你的心靈。

關係對於人的重要性,不僅是生理和安全意義上的,也有靈魂層面和哲學層面意義上的。

第四章動力

心理健康就是自信加熱情這麼簡單。當活力能夠滋養自體時,即自信;當活力能夠滋養客體時,即熱情。

自戀、性和攻擊性,是人類所有心理和行爲背後的三種基本動力。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兩大動力,性,讓關係拉進;攻擊,讓關係變遠。活力,必須能在關係中流動。活力,總是帶着攻擊性的。所以,試着表達攻擊性。原則:多使用“我的感受”這樣的句式,而少說“你傷害了我”如果你說“我很憤怒”,那就意味着在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一旦說“你傷害了我”就意味着在指責對方。

第五到七章思維、身體、情感

心靈的三個內容,思維、身體和情感。

我們的心靈有三層,保護層、感受層和真我。最外面一層是保護層,接下來是感受層,而最深處是真我。

我們想愛與被愛,就是想要親密感。真正的親密感,就是真我與真我的聯結感。想要擁有真正的親密,關鍵就是穿越心靈的保護層。

頭腦該是僕人,而非主人。

三種心靈過程中,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是實體,而思維過程是鏡像,是投影。我們不能停留在思維過程,僅僅在思維過程做工作,可以從最容易捕捉到的思維過程開始,想辦法打一口深入體驗和潛意識的深井,然後用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去做工作,這才能帶來深度改變。身體是心靈的鏡子。這也同時說明了冥想的重要性。情感是思維和身體兩個主題的延伸。它也是靈魂的證明。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髮起自戀而最終又放下自戀的過程。

一個人的生命主要有兩個維度,自戀展開的維度和關係構建的維度。

表達恨意不僅僅是爲了構建聯結,同時也會讓別人尊重你。就做一個不好惹的人吧。

心理學很複雜或人性很複雜。但大道至簡。

最簡單的,最難面對,最難活出。

最難面對的,是自體的虛弱和關係中的恨;最難活出的平實之物,是自體的堅韌和關係中的愛。

在《小島書店》中,作者引用了魯米的詩。

結尾也用作者引用的魯米的詩。

那一天將會到來帶着喜悅,你問候自己到達你自己的門口,看着你自己的鏡子你們彼此向着對方微笑,說,請坐,請吃吧,你將再一次愛上這個陌生人。他,就是你自己,給他美酒、食物。將你的心再度交還給他,給這個愛了你一生的陌生人,以前,你忽略了這個陌生人,爲了其他人。

讀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心得體會5

最近幾年,心理學好像特別就行,也說不清楚是什麼時間對武志紅的書感興趣的,記得之前在《奇葩大會》上聽過他的演講,具體的內容忘記了,知識當時覺得這個人講的好有道理,句句誅心。後來關注了他的公衆號,算是初步對人的心理活動有個瞭解吧。

家裏的小少年即將進入青春期,多瞭解一些心理知識,將來會更好的和他溝通,所以抱着實用的心思去讀這本書的。

正本書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自我認同感的。當自我價值收到威脅時,人們會有更大的傾向通過消費品來挽救自我危機。自我評價過低的人往往通過購買奢侈品來求的認同感。面子心理的背後,體現的是一種"虛體自戀",與"虛體自戀"相對的是實體自戀,真正滋養實體自戀的東西只有兩個:投入地去愛,投入地去工作,投入到喜歡的事情之中,這樣,你纔可以感受到自己穩穩踩在大地上,纔可以從容地觀察自我,觀察別人,包容那些不好的事情。

寫的有點亂,因爲要去做飯了,吸取到一個教訓,不要把事情攢在最後一刻纔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