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孝道教育心得體會分享大綱

孝道教育心得體會分享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中國是一個重視孝道的國家,我們應該怎麼樣書寫一篇孝道教育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孝道教育心得體會分享,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孝道教育心得體會分享

  孝道心得體會【1】

孔子有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論語·學而》篇中,孝悌是與謹信、博愛、親仁並列的優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爲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學文”的重要基礎之一。對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愛。情感透支造成生命體驗的缺失,即使勉強學習也無法體會先人的情感與思想。孔子的學生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侍奉父母竭盡全力,爲君主謀劃才能竭盡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觀念中,人君如同人父,爲人孝子,方能爲人忠臣。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有若將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夠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犯上作亂的人是很少的。君子專心致力於修養孝悌精神,仁與道都以孝悌爲根本,孝悌不但是爲人子、爲人臣的根本,還是追求仁與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與學生討論對待父母的態度時認爲,當時的社會普遍把贍養父母當作孝順,然而贍養父母是犬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僅僅贍養父母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尊敬他們,那麼人子與犬馬的孩子沒有什麼區別。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遊在外,要保持身體健康,不讓父母牽掛擔憂,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時候,孩子經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遠遊,如果一定要遠遊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讓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蹤,這也是對於父母牽掛的一種慰藉。而意氣風發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顧父母苦苦勸阻挽留背井離鄉,無論衣錦還鄉或浪子回頭往往爲時已晚,不免釀成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孩子不可以不記得父母的年齡,一方面要爲父母高壽慶賀喜悅;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漸高,離我們遠去的日子也就越來越近,作爲子女要時常感到悲傷,纔會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時光,盡心盡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做法方面,孔子認爲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件難事。家庭內外事務由子女去操勞,有美味的食物讓父母先享用,但並不能僅以此作爲孝的標準。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要多次婉轉勸諫,如果父母沒有采納自己的意見,仍然要尊敬地侍奉,雖然內心憂慮,但對父母仍然不怨恨。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禮”的'規則。孔子的學生宰我覺得爲父母守喪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說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後要在母親的懷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爲父母守喪三年是爲了報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時付出的辛勞,而宰我連這樣的報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去世以後,觀察他的行爲。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強調孝的實際行動,孝不僅僅是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活中任勞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懷念都是不夠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優點。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作爲孝子,要讓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續下去。

詩人說母親是珠蚌,因爲培養一粒頑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她並沒有因此拒絕撫養,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寬宥的母愛將它一層層包裹起來,直至它成爲一顆光澤耀眼圓潤無瑕的珍珠。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難日》中寫道:這世界從你走後已變得不能指認,唯一不變的只有對你永久的感恩。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經是千百年來華夏子孫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條,也將會成爲千千萬萬後來人的道德準則。

  有關孝道心得體會優秀作文【2】

百善孝爲先”這是中國人從古至今不變認知,不孝道作爲道德根本,當今社會文化在進步、時代在變遷,唯有孝道一直被人所遵從,被人所繼承。讀了《論語》中《爲孝》我更深刻體會到了孝道真諦。

孝乃是《論語》重要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一喜爲父母還在世而喜,一懼,因父母年高而懼。也有許多人覺自己已經盡到了孝道了,他們都說“我父母吃是最好,穿是最新,住是最大。”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孝道乃是心爲先,行爲次。面對父母,今天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爲有自己這個孩子而感到自豪,我們怎樣做到真正孝?一首現代歌唱出了許多父母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麼,不在乎你給與他們多少。在乎僅僅是你對他們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們只要能看見你們,那麼他們就會覺他們是最幸福老人。在孝敬父母時候我們要做到一點:“事父母,能竭其力。”我們在孝敬父母時候,我們應該做到竭盡全力,儘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爲先,行爲次。當往往我們把這竭盡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對於父母,我們竭盡全力了嗎?

孝,乃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尊敬、依從、感恩心理。嬰孩呱呱落地,從此即與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親者,無過於父母雙親。父母對孩子照顧可謂無微不至,爲子女成長付出了全部心血。此種慈愛之情,嬰兒即能感知。待其稍長,略具智識,即開始教以孝道,即教導孩子體認父母之辛勞,要珍惜父母勞動成果,在力所能及情況下回報父母。這樣教,這樣說,這樣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範圍之內。孩子雖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樣疼我愛我,我學父母樣,也應該如此這般去疼父母愛父母,從而使孩子從小即體悟到愛父母是怎樣一種滋味。這種情感體驗,就是在孩子天真無邪心田中播下了一顆“愛”種子。從小即知愛父母,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長大後就會很自然地愛兄弟姐妹,愛周圍人,愛國家,愛社會,愛人類。可見,中國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遠,由易及難,一步步培養出孩子愛心來,最終使孩子養成一顆對人類全體大公無私愛心。而這一切,都是打小從教孩子孝道開始。孝,既是一切教育開始,又是一切教育歸宿。所以中國人說:“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如果說父母疼愛子女在相當程度上是本於天性,那麼教孩子孝道則是一種人文教育,是後天教化結果。固然在人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勞,要盡我所能來回報雙親,但這種良善天性如果不及時施以正確教導方法,使之生根、發芽、成長、堅固,則此種感恩心情很快會泯滅掉。不知不覺中,認爲父母疼我愛我乃天經地義之事,已經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至於我也要疼父母愛父母,因無人教無人提醒,沒有成爲我生活習慣,乃漸漸遺忘於腦後,最後則渺然無知矣。幼童時期就沒有引導孩子形成孝道觀念,沒有使孝順父母成爲孩子自覺行動,長大後卻埋怨孩子不懂孝道,豈非是緣木而求魚!打小就培養孩子孝道精神,從娃娃抓起,這是最關鍵,也最容易見成效。所以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中國人老話:“愛子,教之以義方”,而孝道,就是義方之最大者。

《史記》中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們生命之源,是人生啓蒙老師,是天下最疼愛自己人。倘若沒有父母撫養,自己能從一棵幼苗成長爲參天大樹嗎?世間最可報答人是誰?依我看就是父母親。自己本事再大,官職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過河拆橋。正如一首詩中寫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爲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乳恩。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白費心。”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尊重人,能承望他愛別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