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精選7篇)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心得吧。可是讀書心得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精選7篇)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 篇1

《完整的成長》是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繼《愛與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之後的又一作品,三部作品從孩子生命的角度闡述成長的意義。雖然寫的是0—6歲孩子的成長,但是對於從事小學教育的我們來說,有着很重要的借鑑的意義,讓我們知道因爲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們現在所教孩子的問題,有助於我們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在《完整的成長》中,作者寫道:

兒童完整的成長創造出完整的人。在這裏蘊含兩個完整:完整的成長和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納自己的美德。

作爲母親,我們總是會用“完美”來要求自己的孩子,作爲一名教師母親,我們總是拿班裏最好的學生跟自己的孩子比,給孩子提出種種苛刻的要求,並有着種種美好的期待,當期待與現實不符時,我們便開始了種種不適宜的干預,自己着急,孩子焦慮,家庭氛圍一團糟。

每個孩子都有差異,我們應該接受差異,尊重孩子的不完美,不苛求孩子的盡善盡美。

在生命的角度看,孩子能夠完整的成長,自然會成爲完整的人。但是我們往往總是在追求莫須有的完美時,抹殺了孩子完整的成長環境,完整的認知,完整的成長順序,使孩子不能完整的成長。

反思自己,我需要靜下來,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不強制的闖入他自由成長的環境,給他時間,讓他能能夠運用兒童自身的精神胚胎來塑造自己。

用心去讀這本書,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實在太多,它讓我們認識到生命成長的規律,解釋了兒童展現給我們的各種表象之下的本質,帶着對生命的思考,認識人的完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只有完整的成長過程才能讓我們成爲立體的、豐滿的、多個層面的人,不把創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不被他人強制性闖入你的內在而塑造你,不會成爲任何人的複製品,只成爲自己獨一無二的自己,完整的自己。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 篇2

兒童是自己的主人,完整的成長我讀的並不多。以前的讀書模式都是摘抄一句話,然後寫感悟,但是這本書我沒有辦法做到摘要,因爲每一段話甚至是每一句話都會給我以心靈的震撼。

讀這本書的時候,“完整”兩個字首先觸動了我的心絃,孫老師對“完整”做的解釋是,“完整”這裏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個人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的人。人想成爲一個“完整”的人,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而這個過程即是兒童自我創造的過程。

如何使幼兒做到完整的成長,這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在這本書,通過大量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如何使一個兒童從出生到成年完整的發展。成人總是會說“爲了你好”而教育幼兒,但有時是給孩子造成了障礙,但孩子你那個通過自己成長的力量,繞過或躲過成人有意無意設置的障礙,一步步創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這是孩子成長的開始,也貫穿幼兒發展的始終。

兒童要成爲自己身體的主人之前必須喚醒自己的身體,而喚醒自己身體的前提便讓我想起了孫老師的另一本書,是對兒童的“愛和自由”。給兒童身體的自由,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幼兒自由舒展自己的身體,孩子要自由,如果尚在孩童時期,就事事都要他人允許纔可以,那他怎麼培養自主的意識呢?現在家長們更需要給孩子的是“自由的愛”,這種愛可以讓孩子身心感到自在,自在的環境下,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他依靠身體來探索外界以此上升到頭腦,這是發展他未來一切發展的開始。因此,身體的自由對於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反覆的活動四肢,讓身體自由這是兒童的第一個自由,這一階段四肢的活動就是快樂就是成長就是一切。

幼兒教育的三大特徵是:習慣、性格、感統。其中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介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繫、統一),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各種感覺的來源就是四肢對外界的感觸,我們身上的不同感官,把內外世界的衆多感覺刺激傳遞到腦中,這衆多的感覺刺激各有各的傳入和傳出通道,在此情況下,人要根據這些信息順利進行活動,腦就必須把這些感覺信息組織好。腦部一方面對各種感覺刺激做出反應,下達指令;另一方面又要對各種感覺信息做綜合處理。如果各種感覺信息傳入和傳出的通道暢通,整體協調得當,人的神經系統就會利用這些紛繁的感覺刺激來形成認知、動作等各種適應性活動。

所以不論是從那個方面來說,都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的身心環境,讓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總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 篇3

跟隨敘事者團隊讀完了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一書,裏面一句話讓我深深地刻在了腦海中,“不要努力成爲一個正確的人,而要成爲一個完整的人”!是的,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現在的家長是在比賽着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課外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當知識填滿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試想,一個沒有玩過水,沒有玩過沙,沒有登過山,沒有看見過五彩繽紛的植物蔬菜,沒有領略過大自然四季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遊戲過,沒有擡頭看過星星月亮,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能是幸福快樂的嗎?

孫瑞雪老師說過,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協助孩子,由孩子自己來完成創造自己的“教育”過程。作爲家長,有責任學習如何協助我們的孩子成長爲一個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長爲一個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和靈性合一的人。經由一斑可窺見一豹,我們可以經由我們自己的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和靈性的粗淺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們的內在世界都發生了什麼!也經由此而深刻認識到我們每天與孩子的相處,都在孩子的內在世界裏發生着什麼!這是一堂父母們必修的成長課題!自我的尊嚴感和自我價值感,是人的核心,而兒童正在形成這個核心,這就是成長的意義所在,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成爲自己”。我們想要表達的是:你的幸福感有多高,你是否擁有愛的能力,你的生命狀態是怎麼樣,核心就是自我的尊嚴、自我的價值感,而這些絕不取決於你所獲得的榮譽、金錢、地位,也不取決於誰給了你榮耀、關注或者愛,更不取決於你站在一個怎樣的平臺上。

教育當是創造人自身的事業,而基礎教育更當是創建人自身之基礎的事業,那是一種至深基礎和無限高遠的事業,但它並沒有受到應有的真正的重視。才高志遠的人們遠離着基礎教育,人們不願去造就人而更願意去製造物。

教育,如果我們還繼續用這個詞的話,應該賦予怎麼樣的新內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師說,“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壞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師說:“我終於相信,兒童是自己成長的。”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 篇4

精美段落摘錄: 因爲幼兒兒童的心靈暫時還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兒也只會簡單放棄,並把興趣轉移,有的家庭有着友愛和寬容,這樣一種氛圍就是對兒童的愛!在愛中,兒童纔可以無拘無束,他的興趣纔會不斷涌現,隨機產生、變化和拓展。

愛。能把各種場所變成兒童的家。

在兒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數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以便學會感受身體的每一部分,把握身體的行爲,從而達到身體上的獨立。他依靠對自己身體的支配來探索身體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發展內在的天賦和身體敏銳的感覺以開發他的心理領域,以此上升到頭腦,這是他未來一切發展的開始。

自己的感悟:

通過這幾小段話,以及書中講到的實例,我切實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應給與太多的阻礙,因爲孩子們從剛出生的嬰兒開始真的就是一個“空白”。爲什麼說是“空白”呢?嬰兒剛出生時的哭、自己手和腳的動等等這一切的行爲,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說這些動作根本就不受大腦的控制。他的開始懂也源於他對事物的探索。

書中講到了一個實例,一個1歲的嬰孩小曼曼對一個帽子產生了好奇,把帽子給他後,他用嘴啃、用腳踩,坐在上面。當看到他做這些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從孩子手裏拿過帽子放到一邊,或是直接給他戴到頭上,但作者卻沒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給孩子這樣一個機會。最終,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頭上,雖然不合適,但也沒有給他摘下來。相對於我們一貫的做法,無疑作者的做法是給了小曼曼獨自探索的機會。而我們就往往會把自己的經驗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剝奪孩子接觸這個事物的機會,這樣就忽視了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喪失了探索的機會。

其實孩子跟我們一樣,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試問,如果我們連摸索的機會都不給孩子,又如何讓孩子有更多的進步呢?又如何要求他們更好的成長呢?我們以爲的讓孩子走我們給出的捷徑,恰恰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機會。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 篇5

這幾天仔細的看了《完整的成長》,由於之前並沒有太多瞭解這本書的信息,所以看完後不禁驚歎。這是一本從兒童教育的角度來闡述另一個世界,一個每個人都擁有的內在世界的好書。

一切創造始於兒童的自我創造!

這裏每個觀點都是真理。然而每個觀點在當今的教育中卻顯得那麼的陌生!

人類因爲擁有了內在世界,因而擁有了智慧,並且也透過這個豐富的內在世界創造出來一個豐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來,有形的外在世界毫無疑問的佔據着我們的時間與空間。而內在世界的探索卻一度在生存的挑戰中被遺棄。我們的父母親沒有清晰的告訴過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如何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的老師沒有能量懂得我們的內心世界,當然也無法引領我們的精神成長。

但今天,這個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間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開始從這個充滿物慾與競爭的外在世界逐漸轉向我們的內在。《阿凡達》現象的出現無疑默默的證實着這一切。那麼,《完整的成長》在這個時候出現無疑是盞明燈。它如同十年前的《愛和自由》,爲我們嶄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與教育者由於對內在世界的陌生,而無法更徹底的領悟其中的意義,但我依舊堅定的相信這將是我們的必走之路。正如愛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與今天的影響一樣,這是一個深遠的影響!對於父母與教育者來說,瞭解內在世界不僅是爲了孩子,更重要的是爲了透過了解自己的內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狀態。

當然,瞭解這個新世界,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們有勇氣、有好奇心,還需要一份持久與耐心。跟隨着孫老師,跟隨着愛和自由,這些年很艱難,但我卻在這個新世界中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自己,爲此,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此,若有時間,我將願意與所有的父母與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長》帶給我的一切!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 篇6

“完整”的成長,我們完整嗎?——似乎還在發展,完善中。像書中最後一段所說:“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是由於他的未完成性。”

看到這時就會想起身邊所發生的真實故事:我朋友曾說過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時候常被寄養於奶奶、爺爺家,而爸爸、媽媽爲了生計忙於工作,到六歲時發現孩子有些自閉,不願與人交流、溝通,同時與爸爸、媽媽的關係也是淡淡地。

我身邊的小孩兒,小時候不管吃什麼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現在四歲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費勁。拋開小孩不講,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閒娛時間朋友們出去玩、吃飯,在飯桌上有位朋友盡然說:“我不會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歲啦。原來是小的時候奶奶常追隨於餵飯,自己吃飯的時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機會更少。想想他們的童年是怎麼過的呢?

再回頭看看《完整的成長》發現,證實,童年是人生基礎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隨在父母及朋友、老師的指定、計劃,而是跟隨於自己的內心,遵循於內在自然發展規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創造自己的時候,誰阻礙了他---成人;他在認識、感知自己身體時,誰控制了他---成人;他在體會情緒、情感時,誰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覺時,誰又阻止了他---成人……難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誰?相反,從《完整的成長》中我們獲得:孩子的童年過得好與不好,影響着他成長後的人生、心理、身體。

請記得,今後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問題。請記得,滋養孩子的心、身、靈。請記得,讓孩子去自我創造。請記得,讓孩子去探索、發現、感覺、感知再感覺。記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給他些機會。請記得,尊重孩子,真愛孩子。請記得,給他愛和自由的環境。

給予這些時,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 篇7

《完整的成長》這本書是由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所編著的。這本書給我們闡述瞭如何讓幼兒成爲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

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爲家裏正好有兩個上幼兒園的寶寶想通過這本書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的確在這本書裏我也找到了一些管理幼兒的方法,書裏給我們列舉了大量的案例給我們講解如何關注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在讀這本書時腦子裏總會浮現出自己兒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平時教育孩子時的誤區。

書裏提到兒童是自己的主人,寶寶是如何慢慢喚醒自己身體的各部位的,如果在這一時期我們總是過度的禁止和限制孩子的行爲那麼兒童對身體最早的探索、開發和創造,人體所蘊含的潛能就不會被激發。比如孩子在兩個多月時總喜歡吃自己的小手,很多媽媽總感覺很不衛生,制止孩子,其實這個時候是孩子發現認識和使用手的一個過程,這個時候就讓他去啃,孩子稍大點我們怕他磕着碰着總是禁止他們最很多事情,這都是對孩子的禁錮,反覆的活動四肢,讓身體自由這就是兒童的第一自由,這對一個兒童來說非常重要。

人是情緒體,我們兒童尊重兒童就要尊重兒童的情緒並陪伴孩子情緒的成長,很多孩子在不高興大哭的時候我們總是很焦慮想立刻制止孩子的之一行爲,其實當孩子哭時我們應該讓孩子把這種情緒很好的流淌出來,讓孩子認知自己的情緒並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自己創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創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強制性的闖入的你的內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爲別人的複製品。讓孩子成爲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引用書中)

不同階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點,通過讀這本書讓我在和自己孩子溝通和交流上找到了許多不錯的方法,如果家裏有0到6歲的寶媽建議讀讀這本書,個人感覺真的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