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山區義務支教心得體會

山區義務支教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篇1]

不知不覺最後一次支教就到了,我覺得現在我還是喜歡把我的初一一班的學生稱作孩子,這樣讓我覺得很親切,山區義務支教心得。他們年齡比我要小六七歲,在我的眼裏他們就是一羣天真爛漫的孩子,有這段一起度過的時光,我覺得很寶貴,值得我在以後的大學生活以至以後的人生裏這都是一段美好的經歷。

山區義務支教心得體會

以前的我,夢想過當一個英語教師,我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喜歡孩子。剛剛開始支教時候,因爲他們有不算是小孩子,所以難免頑皮地管不住,所以我就會發脾氣,發牢騷說現在的學生怎麼這麼難管?但是後來我發現問題其實一部分出在了我身上,是我的管理學生的能力不太夠,慢慢的我一邊調整自己的心態,一邊管理課堂秩序,試着先讓他們發現這節課堂是有意思的,然後再讓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講授的知識。課堂中我會時不時的規範他們的紀律,畢竟課堂秩序尤其重要,是學習的的大環境,其次當學生覺得被約束的時間太長了,我會插入一些能引起他們討論的話題,讓他們思維活躍一下,暫時拋開課本學習。當然這些都是自己慢慢試着摸索出來的課堂教學方式,當初也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我相信自己努力了,所以贏得了課堂質量的提升,我的學生和我的距離逐漸拉近,知識的吸收效率也比以前高了。

這次支教對我意義很大,我爲擁有這次支教機會並且獲得了一些課堂經驗感到幸運。我不但鍛鍊了自己的耐心還有愛心,還提升了自己的能力,結識了那些可愛的孩子們,幫助他們提升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我爲這些感到幸福。 我很感謝和我一樣同爲支教者的人,你們同樣爲支教付出了很多,謝謝你們的陪伴,讓我的支教旅途多了很多朋友,通過和你們的交流我也獲得了支教的經驗,有了講課水平的提高。也謝謝爲了支教事宜一直忙碌的樑宇學姐,一直費心地管理支教的事情。真的謝謝大家!

  [篇2]

今天是第二次去北郊鄉支教,教的是同一個班級:初一一班。第一次去的時候覺得孩子們真的是淘氣的沒法管束,在這次去支教之前我還在想怎麼讓這些學生安心的聽課,利用好僅有的三十分鐘,讓他們儘快的融入課堂狀態。在出發前我們同行的三個都買了糖果,覺得孩子們畢竟還是需要鼓勵的,有時候除了口頭的表揚,還可以有些物質上的獎勵,用此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到了學校後,我發現現在的一班要安穩了好多,課前打打鬧鬧的孩子仍然有,但是一半以上學生都在做作業,這讓我感到欣慰的同時覺得鬆了一口氣——還好他們狀態不錯,我可以把精力更多的花在安排課堂而不是整頓紀律上面。一點四十五分,我讓他們打開課本回顧一下以前的知識,兩分鐘後提問,提問的效果被證明並不好,而且我瞭解到他們對第七單元剛剛瞭解也沒有時間背記新單詞,所以我利用五分鐘左右進行了領讀和檢驗,隨後進入了正規的課堂。

課堂中我用小問題開始了我的講課,幾個同學積極參與讓我由問題自然的過渡到了課文,隨後通過對單詞的基本含義認識,還有小組簡單的對話,讓他們脫離課本的對話,構思自己的對話,最後由他們自願表演對話,偶爾中途無人響應,我就會點一個“上課不積極”的學生。課堂中,有的男孩子坐姿不正,經常東倒西歪,一副瞌睡樣子,還有的上課不喜歡說話,和老師眼神交流很少,回答問題沒有勇氣,我對幾個學生做出了糾正,並希望他們以後能夠慢慢的改正不好的聽課習慣。

課後,我對上課表現好的幾位同學優先發放了糖果,剩餘的糖果我交給了班長,讓班長給其他班級成員發放。

這天支教結束了,給我的感覺是自己慢慢的hold住學生了,自己心裏多了一份底氣。我覺得上課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有待提高,這點需要我們支教的人慢慢努力,想出新的辦法去豐富課堂,提起學生對英語學習更大的興趣。這一點還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慢慢體會,慢慢總結出方法。

### 20xx/11/10

  [篇3]

在19xx年,我因一次偶然的機會被調到XX山區進行支教,就是這一次的支教工作讓我與XX山區結緣,從此就深深地紮根於這裏。當我剛剛來到山區校園,走進第一間簡陋的教室,看着孩子們那一張張純真的笑臉,我在他們一雙雙那純淨的眼眸中看到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與無助,就是他們的這種眼神,深深的觸動了我的心靈,勾起了我心中對他們的心疼。我熱愛教育事業,我更疼愛這些可愛的孩子,他們應該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更多的關愛與關懷,自那一天起,我就再也沒有“離開”這一所學校,而是選擇陪在了孩子們的身邊。

山區教育的生活是艱苦的。由於XX山區地域偏遠,山區環境較爲惡劣,師資嚴重缺乏,教學條件更是無法與城裏相比。因此,學校裏的每一位教師都會擔任着多種角色,承擔着多分責任。在這裏,沒有便捷的公交,只有崎嶇泥濘的山路,因此每天的上下班都要經過XX的步行路程。一開始,這裏的艱苦也讓我有些吃不消,可每當我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純淨的臉龐,和他們對於學習的堅持和渴望,我的心中就更加堅定了山區教學的信念。信念是支撐人前進的力量,在25年來的山區教學工作中,我始終堅持着自己的信念,鍾愛自己的教育事業。由於對孩子們的喜愛和對於教育工作的激-情,我在教育工作中,始終堅持腳踏實地、勤奮工作,我從不想抱怨這份工作有多麼的艱苦,這裏的環境有多麼的艱辛,我只想要用自身的努力改善孩子們未來的生活。在這25年裏,我都會對每一節課進行詳細的教學備案,在課堂上我會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提問,並組織競賽答題等活動激發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在每次課後總結競賽結果,給予成績優異的學生鼓勵,讓他們樹立起自信心,讓課堂便的生動而富有樂趣。我還時常會在幾節課後對孩子們的學習成果進程測試,通過測試結果瞭解孩子們的學習情況,研究他們在哪方面的學習較弱,隨後針對他們的弱點進行強化輔導,我還讓幾個成績較爲優異的孩子對成績較差的孩子進行輔助,這樣一來,不僅提升了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更是讓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友誼,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在今年的學年測試中,我所帶的班級考取了學年第一的優異成績,這讓我倍感欣慰。

作爲一名教師,我明白“育人先育己”的道理,在孩子們的心中,我不僅是一名教師,更是他們學習的標榜,我的一言一行我的思想理念都會影響他們的思維。山區的孩子是善良的、是優秀的,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堅定愛國主義與中國特色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我時刻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給予關愛的同時還注重公平教育,我常會在課間組織一些小活動,來拉近孩子們之間的距離,教會他們關會他人,從善待人。我還會在每天利用早自習的時間將我所剪裁的報紙或新聞讀給孩子們聽,讓他們瞭解國事,提升自身的思想,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能夠貫徹到孩子們的思想中,同時也利用這些資源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用良好的素質與道德情操去培育教育學生,引導學生開發真善美的思想。

教育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愛的付出。教育需要用心用愛。山區的孩子由於家庭條件普遍較差,生活換進也較爲艱辛,而他們的父母有可能由於忙於工作而很少照顧他們,這讓他們從小就缺乏關愛和理解,這也在他們小小的心靈留下了創傷,因此對於他們我總是會有一種心疼的感覺。對於這些孩子們,我總是會用仁愛去包容他們的任性,用關愛去滋潤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心靈可以永遠面向光明。我的家中擺放着多個四層的保溫飯盒,在每一天上班的時候,我總是會將這幾個飯盒裝滿,然後在午休的時間將他們拿出來給學生們分享,讓他們不再是每天只吃同樣的食物。在冬天山區的天氣異常寒冷,我總是會在班級後門放上一堆煤炭,然後市場看着教室內暖爐中的火

苗,及時添上一些煤炭,保持教室的溫暖,讓孩子們不會受凍。在課間的時候,我總是會走到孩子們的神榜與他們一起玩遊戲,一同談心。我會在課上關注每個孩子的表情,然後找時間主動與他們交談,給與他們鼓勵,幫他們解決心中的煩惱和問題。我總是能與孩子們打成一片,在她們的心理我不僅僅是一個老師,還是一個朋友,一個親人,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樣。我尊重山區學校裏的每一個學生,即使有些孩子也會叛逆,也會有學習不好,可是他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可愛。還記得在我所帶的班級中有個叫小雨的孩子,由於他的父母進城打工,家中只有年邁的老奶奶與他一同生活,他在學校學習之餘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他小小的肩膀擔負着沉重的責任,這讓他的學習成績一直處在中下等,而他的性格也較爲孤僻。爲幫助他走出心中的陰霾,幫助他提升成績。我經常將他帶在身邊與他進行交流,我們談學習談生活也時常閒聊一些他感興趣的東西,我堅持在課堂上對他進行提問給予他鼓勵,觀察他學習標記出他在課上不懂的問題,在課下給他講解。我知道小雨是個聰明的孩子,他之所以成績不好是由於他身上的擔子太重,讓他沒有時間在課後學習。爲幫助他,我總是會在不值班的時候和他一同回家,我將一些習題與教案帶到他家讓他學習,而我則幫他照顧年邁的老人,分擔他每天回家要乾的家務,市場在他身邊爲他講解習題,漸漸地他的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他的臉上也終於浮現出了純真的笑容。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教師是一個需要付出的職業,作爲從教工作者的我們,就是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奉獻自身的全部知識與技能,將其傳授於學生,讓學生接受到良好的知識教育。然而,知識是需要不斷的更新和進步的,爲了能讓孩子們接受更爲全面的教育,我總是在每一天將自己準備的習題親自溫習一遍。在空餘時間跑到城裏購買一些新近的教材和專業知識書籍,在每天下班之後對這些書籍進行閱讀和研究,在將其中新的知識點加入到我的教學備案中,從而加強自己的教學基礎,讓孩子們能夠接受更多的知識。看到他們的成績有了新的突破時,那一張張興奮的笑臉,我的心也感到無比的幸福,這些孩子就像是我的希望,讓我充滿幸福。

我想教師其實是平凡的,但卻是讓人感到自豪的。作爲教師熱愛崗位、承擔責任是其從業的根本,兢兢業業、默默奉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必然。我願用青春守望着這片山村,用愛心守護着XX兒童。我驕傲我是一名教師,更是一個山村孩童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