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美育教育的個人心得

關於美育教育的個人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前段時間,武漢美術館舉辦中韓陶藝交流展,韓國藝術家金光石在130個木格里面擺上了他創作的瓷碗,跟觀衆互換。不到半個小時,130個瓷碗被換走,被換物品大多是1元錢硬幣、餐巾紙、參觀券、口香糖。此事經媒體披露後,引發了武漢市關於文明道德的大討論。

關於美育教育的個人心得

連日來,武漢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此事,有幾萬觀衆參與了媒體的討論。武漢很多市民認爲此事有損武漢形象,紛紛拿出自己的心愛之物,送到美術館轉交金光石先生。也有市民認爲,藝術家和主辦方事先宣傳不夠,加之進美術館需存包,身上沒有可交換之物。一部分藝術家認爲,此次活動純屬行爲藝術,與道德無關。

可見,社會各界的反映是多方位的、多層面的。

城市文明離不開美育。美是人類生活及社會進步中一個永恆的主題。美育作爲“按照美的規律”進行自我完善的方式同時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早在公元前五、四世紀,我們的先哲就提出了“六藝之教”的教育思想。西方從古希臘社會起就提倡進行所謂的“繆斯教育”,即通過綜合性的文學藝術來陶冶人的精神世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傳統的美育更多的是作爲培養道德品格的載體而存在的,它要求通過道德情感的培養來規範個性情感,通過審美、藝術等活動來達到對人格的陶冶,是使人成爲一個符合社會需求的根本途徑。美育在1912年蔡元培的《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中,首次被定爲基本教育方針。新中國成立後,美育被確立爲我國的教育方針之一,成爲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我們邁向文明城市的進程中,美育的作用則集中體現爲現代人對自身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況的全面關照,力求達到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人類自我的和諧關係。

武漢沒有真正意義的美術館已有十多年了,市民對優秀的藝術作品缺乏鑑賞力,對現代展覽形式缺乏瞭解,對藝術缺乏應有的尊重,以至出現陶藝展互換活動中那種隨意、漫不經心的態度也不足爲奇。從這個層面來看,武漢市政府重建美術館確實是太及時了,同時也凸顯了美術館在公共美術教育中的作用與責任。

連日來,武漢美術館也開展了一系列的專題討論,一個專業的美術館應該爲社會提供怎樣的美術服務?作爲國家的公益性單位,不僅要做好展覽、研究、收藏、交流,更重要的職能是爲社會提供更好的公共美術教育。大家在討論中列舉了服務不到位的種種細節:我們的導覽系統不完善,觀衆走進美術館像走進了迷宮;我們的展標字跡太小,老年觀衆看着吃力;我們的展覽說明不夠詳細,有些作品觀衆難以理解;我們的報告會過於專業,普通的觀衆難以接受。我們的教育推廣僅限於館內,還未走向社區、院校、軍營。我們不僅是美的創造者,更要做美的傳播者。

媒體報道吸引了武漢市民對美術館的極大關注是件好事,觀衆的熱情參與對我們來說更是一種鼓勵。武漢美術館剛剛起步,要做的工作太多,除了繼續辦好高質量的藝術展覽外,要把公共美術教育作爲重點來抓,多爲觀衆舉辦報告會、作品欣賞會,開放公共閱覽室,發放展覽資料,提供展覽文字說明,幫助觀衆解讀展品,吸引更多市民來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