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送課下鄉的心得體會

送課下鄉的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送課下鄉的心得體會1

xx年4月18日 ,宋春暉名師工作室的全體成員在市教師進修學院吳副院長的帶領下,到蓋州萬福鎮送課、研討。我有幸和寧緒波老師上了一次送教下鄉的研討課。現場,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蓋州教育局和萬福學校的領導、老師和學生們的熱情和信任。在這裏表示我深深的謝意。

送課下鄉的心得體會

本節課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第一課時,內容對於學生來說相對比較簡單,學生已具備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用含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基礎,因而學生有能力自主探索出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方法,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和研究中的“化未知爲已知”的化歸思想。

整體教學過程如下:

1. 從問題入手,由學生列方程求解,要求學生列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兩種。引導學生對比一元一次方程與二元一次方程組中的根據相同的等量關係所列的方程,發現誰代換了誰,從而探索歸納出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方法。

2.授新課採用學生自學,學生小組內交流合作,學生展示,反饋,鞏固提高几個環節。學生展示前師生共同用代入法解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過程,同時規範每一步的書寫要求。

3.展示環節由學生獨立用代入法求解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組,其中一名學生板演,()目的在於發現學生在求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進一步強調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步驟及注意點。

4.反饋環節由學生自由總結本節課的所得,困惑。

5.鞏固提高環節由學生獨立練習,達到完全掌握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目的。

課後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不夠,整個課堂氣氛較和諧。由於課前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所以整節課教學過程流暢,講解例題時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逐步加深。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學生能較好地用含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較好地體悟用代入法解方程組的步驟和方法。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反思:

1、課堂上,應儘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合作交流的機會。由於本節課的內容是純計算問題,學習解方程組的方法,似乎沒什麼可讓學生交流的機會,但是做爲教師應儘可能地給學生創造交流機會,例如:讓學生上黑板板演。由此讓我感受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啓發,但啓發的人不一定一直都是老師,而且學生的思路往往比老師們的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多爲學生創造這種合作交流的學習機會。

2、課堂教學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速度與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尤其在問題情景教學中,學生必然有一個摸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難免遇到許多困難,或多或少會走一些彎路,在這個時候,教師的態度非常重要,教師若以親切和藹的話語鼓勵讚許的目光面對學生,就能創設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給予學生無窮的探究熱情,激活整個探究過程,否則就會扼殺學生的探究意願。因此,今後在課堂還要善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有針對性的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問題,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和實驗活動中去,讓他們自己有主人翁的感覺,切實與同學真誠合作,體驗完成一項活動任務的成功喜悅。讓他們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穫。

通過這次活動,真是受益匪淺,首先,自己精心準備,準備的過程中就會引發思考,包括對人生的一種思考;其次,鍛鍊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從未謀面的學生,我該怎麼上這節課呢?課前就有了預設的思考。同時,我被萬福中學的孩子們感動着:他們樸實、真誠;他們都認真的聽講,適時做好筆記,並積極思考、討論、回答問題。名師工作室成員也是市數學教研員孫連彬老師爲我評課,做了指導,我受益匪淺。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宋春暉老師做了《凸顯數學思想方法,追求數學本真課堂》的專題報告,使我收穫很大。

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將在宋春暉名師工作室中努力向其他老師學習,不斷進步,爲學生的更好更快發展提供更大幫助。

送課下鄉的心得體會2

這次有幸參加了我校組織的送課下鄉活動。作爲一名承擔送課任務的老師,我的內心充滿了使命感和責任感,短短的一節課,可帶給我的感受卻是很多很多。

心得之一關鍵詞:感謝

首先要感謝學校領導給了我這麼一次學習和鍛鍊的寶貴機會。在準備這節送課下鄉的過程中,我得到了他們的熱情幫助,學校領導爲我鼓勁,特別是於校長和其他語文教師,當面耐心細緻地幫我分析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受益匪淺。於校長還打電話指導我如何上好這節課。在這裏,我要真誠地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心得之二關鍵詞:感動

來到了手拉手的學校--門魯河學校,我明顯感受到了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熱情好客。校舍雖然簡陋,只有平房,暖氣也不熱,生源不多,但是卻整齊潔淨,秩序井然。

在進入課堂的一剎那,我被農村孩子們的淳樸、熱情、可愛而深深地感動着。上課期間,他們那種求知的慾望,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真的讓我從心裏感動。我感覺我比以前任何一次上課都更有熱情和激情,更願意和學生交流。

我上的是八年級的一節語文課《三峽》,由於門魯河學校多媒體教室的電腦內存過低,所以我製作的課件撥不出來,使用不了。於是我甩開課件,努力運用我校“導學互助”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鍊他們評說的能力。剛開始學生因爲也是第一次上我的課,多多少少有點緊張,有點放不開,但是隨着我們一些互動和交流,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漸開始高漲,彷彿我們已經配合了好久,我和孩子們已經完全融在了一起,整節課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本節課使我更進一步感到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更令我感動的`是那裏的教師。我接觸到十餘人,他們年齡大都50歲,卻還人人快樂的奮戰在農村的教學一線,我尊稱他們爲“農村教育的守望者”。無論是聽課還是隨後的評課,他們都那麼謙虛質樸、認真負責,他們和我們有着一樣的理想和抱負,不一樣的只是環境。他們比我們還多一樣東西,那就是艱苦奮鬥,不斷進取,孜孜以求的精神,這些都值得我在今後的工作中反覆學習……

心得之三關鍵詞:收穫

這次活動,我首先收穫到了一種精神。在我們到達之前,門魯河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早早的就在等候了。在聽課時,他們用心地聽着,時而思索,時而認真地做着筆記。 “送課下鄉”是一次難得和難忘的經歷,一段值得珍藏一生的記憶。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覺得我過得很充實,只要這些事對他人有用,我就很快樂,這就足夠了。這裏的學生都很實在,和他們相比我感受到城裏的孩子能無憂無慮的學習是多麼的幸福。他們和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們一樣的可愛,也許更淳樸更像一張白紙,和世界上所有可愛的孩子們一樣,需要優秀的教師隊伍和良好的學習環境。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這個隊伍中來。

此次活動使我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感動之情無以言表,最大的感慨還是我深深地體會到自己此行也學到了一種精神--好學、鑽研、創新。我相信這將使我終身受益。

送課下鄉的心得體會3

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這是一個教師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有力影響的過程。爲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綱要》要求“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這一作用和角色的定位符合當今世界幼教發展的潮流,同時讓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12月2日那天,我到紅太幼兒園爲小班上了一堂關於“動手做,遊戲樂”爲主題的課。這堂課我給我們班的小朋友也上過,效果不錯。我想不管是哪裏的小朋友對於玩水,大家都是一樣的都喜歡玩就是在玩的過程中怎樣讓幼兒獲得快樂的體驗同時獲得知識。因此,我將上過的遊戲《瓶中樂》帶給了紅太的小朋友,可是沒想到同樣是小班同樣的課程鎮上的幼兒與鄉下的幼兒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可能小朋友對於我這樣的新老師到他們班裏不熟悉也有一定的關係吧!這也讓我看到了我班幼兒與別班幼兒相比較有那些地方比較突出那些地方做的還不夠。

紅太小朋友有42位其中有幾位是小班年齡不到的幼兒,到了他們那兒,我熟悉了一下他們那裏的小朋友,他們看到我也都很開心。上課的時候,我提問讓小朋友回答問題,可是他們一個也沒回答我,我也只好自己一人說,但到後來到戶外讓幼兒自己拿瓶子大家都很開心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到最後一環節給學校的樹木澆水使活動達到高潮大家在老師喊“讓瓶寶寶休息一下”

小朋友才依依不捨把瓶子交給老師。我很高興這次有機會給他們上課,也讓我看到紅太的小朋友都很樸實,天真,他們的常規較好,同伴之間關係較爲融洽。但是我覺得他們缺少外界獲得知識的機會。教小班的凌老師告訴我,每次給小朋友講故事,他們連簡單的松鼠、蛤蟆、青蛙等,小朋友都不認識,總要先讓他們認識一下這個叫什麼,缺乏創新意識,照着老師的思維思考問題,很少想出與老師不一樣的;而且這裏的小朋友的父母平時都很忙,雖然很重視小孩的教育但是他們認爲把小孩教給老師就可以了。在課外我與孩子們開玩笑“陸老師,帶你們去王江涇好不好?”我聽到大家都說“好”沒有一人說不好。我想:這裏的家長平時肯定很少帶自己的孩子出去玩,現在的孩子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應該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增加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這次的活動也讓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

送課下鄉的心得體會4

五月二十三日與學校的幾位老師一起聽了教科所送課下鄉的課。這次一共聽了四節課,一年級音樂《山谷回聲真好聽》,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我懂事了》,三年級的語文《一面五星紅旗》,四年級的數學《植樹問題》。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的確,只有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才會有最真實的體驗和最深刻的感悟。“品德的教育與養成必須要回歸生活”這已成爲品德課教學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今天,我想借此機會,以我曾在“學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個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執教過的《我懂事了》一課爲例,談談我對品德課程生活化的思考、感悟與收穫。

這堂課是xxx小學xxx老師上的,在沒上課之前李老師就與學生打成一片,彼此相互問好,像是早已經認識得朋友,這樣一下子就拉近了師生之間得距離。

李老師先出示了一些圖片,如洗碗,刷鞋,帶弟弟,看了這些圖片有什麼要說得,馬上就有孩子說,自己得事情自己做,幫家裏做一些小事,聽爸爸媽媽的話 ,李老師又問既然圖片中得孩子能做這麼多得事情,那麼請在坐得小朋友也說說,你在家裏都做了那些事情,有得孩子說;洗衣服,掃地,疊被子等等。

光說不行啊,所以老師還準備了一個穿衣服比賽,請了十個小朋友來比,所 有得學生都當評委,看誰穿的又快有好,並且說明理由,在後面還讓學生自己表演了小品,並且討論你最喜歡誰?爲什麼?

出示書中的圖片,當媽媽生病了你會怎麼做? 當鄰居家寶寶睡覺了你會怎麼做?孩子們都談了自己得一些做法,從他們得言語中能明顯得感覺出來,這些孩子的確長大了。最後在朗讀書中得一首兒歌,《別說我小》優美的童聲,再加上可愛得動作把這堂課推向了高潮。

最後李老師還聯繫到此次發生得地震,讓每個孩子都把要對災區的祝福寫下來,有的寫到“希望能給災區得小朋友送一些鉛筆和本子讓他們能繼續好好學習”,“有的則希望他們能快點勇敢得站起來”,還有許多的孩子都捐了自己的零花錢,通過這件事激發孩子們愛心,同情心,並學會關心他人。

我覺得從事品德教育決不能把眼光僅僅聚焦在一堂課上。短短的40分鐘時間,再高明的老師也無法讓學生將一種認知內化爲一種品行。我們要將教育融入到生活之中去,讓課堂延展開來,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去嘗試、去實踐,讓他們在生活中受到最好的教育。我們要幫助孩子們將一次次有意的言行演變成一種習慣、一種自覺。到那時,我們就可以驕傲地說:我們的孩子已經擁有了這一美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