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文祕知識 > 黃大年簡歷材料大綱

黃大年簡歷材料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黃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 男,廣西南寧市人,漢族。

黃大年簡歷材料

  黃大年簡歷材料【篇一】

25年前,他帶着科技強國的心願,出國留學、工作,成爲國際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學家。當得知祖國的召喚,他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義無反顧回國填補我國在深部探測關鍵領域的技術空白,他惜時如金,夜以繼日,用無私奉獻,勇於擔當的實際行動,把對祖國最深沉的愛融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就是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首任部長黃大年。

這本紀念冊上“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留言,是黃大年大學本科畢業時寫下的。心懷報國之志的黃大年於1992年被公派到英國攻讀博士,成爲地球物理領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術的少數華人之一。

帶着先進技術,黃大年重點攻關國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這種設備就像一隻“透視眼”,它能探清深層地下的礦產、海底的隱伏目標,對國土安全具有重大價值。而這樣的高端裝備,國外長期對華壟斷、封鎖。

這張貼在辦公室裏的日程表,見證了黃大年的日夜奮戰。他出差始終趕當天最晚的午夜航班,這樣就不耽誤白天工作;同事經常兩三點鐘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務。

爲了實現祖國在科學技術上的多處彎道超車,回國7年間,黃大年帶領由院士、大學校長、研究所所長等400多名高級別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協同攻關,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爲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以他的團隊研製出的我國第一臺萬米科學鑽——“地殼一號”爲標誌,配備自主研製綜合地球物理數據分析一體化的軟件系統,我國的深部探測能力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局部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國際學界驚歎中國正式進入“深地時代”。

2016年12月8日,積勞成疾的黃大年因膽管癌住進醫院,打着吊瓶還在給學生答疑解難。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黃大年因病逝世。

在回國整6年的那一天,黃大年寫下的“朋友圈”讀起來仍讓人感慨:“從海漂到海歸一晃18年,得益於國家強大後盾,在各國才子強強碰撞的羣雄逐鹿中從未言敗,也幾乎從未敗過!拼搏中聊以自我安慰的追求其實也簡單:青春無悔、中年無怨、到老無憾。”

  黃大年簡歷材料【篇二】

黃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廣西省南寧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讀小學時隨父母下放到桂東南六萬大山裏的一個小山村,高中畢業後,17歲的黃大年考到地質隊工作,作爲物探操作員,他首次接觸到了航空地球物理,並深深地愛上了這個職業。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黃大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從此與地球物理結下了一生的緣分。他先後完成了本科與碩士研究生的學業,並留校任教,破格晉升爲副教授。1992年,黃大年得到了全國僅有的30個公派出國名額中的一個,在“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全額資助下,被選送至英國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黃大年回國報到後不久,又被派往英國繼續從事針對水下隱伏目標和深水油氣的高精度探測技術研究工作,成爲當時從事該行業高科技敏感技術研究的少數華人之一。

一些老教師還記得當年送別黃大年時,他曾經深情地說:“我一定會回來的。”黃大年沒有對師長食言,他更沒有辜負父母的教誨。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處與美國某公司開展技術攻關研究,卻接到輾轉而來的父親離世前最後一通電話:“兒子,估計我們見不到最後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處境。你要記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國的人!”兩年後,母親離世前給他留下的依然是這句話。父母的教誨給出了黃大年一生中幾乎所有抉擇的答案——祖國高於一切!

海漂的18年,黃大年的心和祖國一直連在一起,他關注關心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惦念着母校,無論是參加學術會議還是講學,他招之即來。“對我而言,我從未和祖國分開過,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聽到祖國的召喚,黃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國啊,那片魂牽夢繞的土地啊,那些血脈相連的親人啊,一瞬間佔據了他的腦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當這一刻真的來臨時,對誰都會是一種煎熬。團隊裏夥伴不捨地抱着他懇切地挽留,而最觸動他的一幕是,妻子在賣掉自己苦心經營的兩個診所那天失聲痛哭,“她是學醫的,那是她一輩子的夢想”。面對黃大年的祖國夢,妻子放下了個人的夢想。

黃大年後來回憶說,離開英國更像是一場落荒而逃,“診所裏的藥堆滿了車庫,車都扔在了停車場,什麼都不管了”“必須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變主意”。

從英國回來,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國母親身邊,他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擁有無窮的力量和豪情。“從海漂到海歸一晃18年,得益於國家的強大,在各國才子強強碰撞的羣雄逐鹿中,幾乎從未敗過!有理由相信,迴歸到具備雄厚實力的母校,一定能實現壯校情、強國夢。”這是黃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發的.一段話。

“作爲中國人,無論你在國外取得多大成績,而你所研究的領域在自己的祖國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剛剛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黃大年

他是一個目光高遠的科學家,在科研上他始終是一個被追趕者,他的夢想是把地球變成透明的。

作爲享譽海內外的卓越科學家,黃大年關注的不僅僅是當下的科研,而是祖國未來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要達到的目標——巡天探地潛海,向深地深海深空進軍。

地球深部隱藏着多少祕密,是人類一直以來不斷探索研究的重大課題,這不僅是科研人員的夢想,也是一個國家的戰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測計劃就是找到開啓“地球之門”的鑰匙。國家實施這一計劃,給黃大年提供了無限寬廣的舞臺。

作爲計劃的重要部分,探測技術裝備從軍事工程、國防安全到能源資源探測開發,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國外生活多年的黃大年深知這一裝備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國外是如何嚴控這一裝備對華出口的。

“這是國家發展無法迴避與繞開的話題,必須突破發達國家的裝備與技術封鎖。”一回國,黃大年就被國家選爲“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的負責人,該項目是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下設的第9項目。黃大年一方面協助國土資源部完善戰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擔任項目直接負責人,從一名尖端科技研發科學家變身爲一個大國的戰略科學家。

這個項目以吉林大學爲中心,彙集了400多名來自高校和中科院的優秀科技人員。經過5年的時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電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製取得了顯著成果,爲產業化和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基礎;固定翼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無人機大面積探測的技術空白;無纜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統工程樣機研製突破關鍵技術,爲開展大面積地震勘探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堅實基礎;成功研製出萬米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樣機“地殼一號”,爲實施我國超深井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持;自主研製出了綜合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與集成軟件系統,爲深探計劃實施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持;建成首個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野外實驗與示範基地”,爲規範管理儀器裝備研發和引進程序提供了驗證基地……這些成果,爲實施國家地球探測計劃奠定了技術經驗和人才儲備,全面提高了我國在地球深部探測重型裝備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加速了我國地球深部探測進程。

在2011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的盤點中,評選專家認爲“深部探測專項開啓了地學新時代”;2014年,該專項被25位院士推選爲“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2013年,黃大年教授的團隊入選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2014年,團隊獲得第五屆中國僑屆創新團隊獎。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通過評審驗收,專家組最終結論是:項目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這是國內大型項目評審中的最高評價。2011年,作爲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主題專家,他負責策劃、協調和組織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資源形成高科技聯合攻關團隊,承接科技部“863計劃”航空探測裝備主題項目,開展軍民兩用技術研究。

“他與探測儀器專家合作研發深地探測儀器裝備,與機械領域專家合作研發重載荷物探專用無人機,與計算機專家合作研發地球物理大數據處理與解釋,涉獵地學、信息、軍民融合等多個領域。”黃大年的大學同學、吉林大學儀電學院教授林君對他的研究瞭解得更深一些。

在黃大年及其團隊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機械和電子技術、納米和微電機技術、高溫和低溫超導原理技術、冷原子干涉原理技術、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進步顯著,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研發也首次攻克瓶頸,突破國外封鎖。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告訴記者,在黃大年回國前,我國對於航空重力測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儀的研製,僅停留在理論和實驗室樣機研究階段,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已經進入了工程樣機研究階段。在數據獲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國與國際的研發速度相比至少縮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則達到了與國際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項目作爲精確探測的高端技術裝備,我們用5年時間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20多年走過的艱難路程,取得的進展和成果填補了我國空白,將意味着中國又成功搶佔了一個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對推動國防安全建設和深地資源勘探具有支撐作用和重要意義。”這是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對這一項目進展的定位與評價。

在英國學習和工作期間,黃大年致力於開展高精度重磁場探測裝備及數據處理解釋方法技術研究工作。回國後,他首推我國的實物車載、艦載、機載和星載“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工作,這是世界科技強國竭力追求的核心技術,也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

2010年10月,吉林大學成立了“吉林大學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黃大年爲帶頭人。團隊集中研究了能夠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環境下,高效率獲取空間分佈的重力場、磁場、電磁場、放射性能譜和光電等數據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和技術,構建服務於陸地、海域、複雜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下的精確移動測量技術體系。

在帶領團隊衝上一個又一個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的過程中,黃大年一直在推動科研團隊與國際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國外多年積攢下的人脈和聲望,多次帶團出國考察,並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黃大年帶隊考察,國外的研究機構爲了專門接待中國考察團停止工作半個月,不惜成本將處於零下200攝氏度的產品進行解凍,並拆開讓中國考察團仔細觀察。此情此景,讓隨團考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大爲感慨:“我從事這項工作這麼多年,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發達國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愛迪生曾說過,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樂趣。在這個層面上,黃大年始終都在用自我成就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塑造着一種超越個人快樂的偉大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