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感動中國觀後感(精選23篇)

感動中國觀後感(精選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動中國觀後感(精選23篇)

感動中國觀後感 1

何玥,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她生活在廣西桂林,是一個小學生。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2012年11月腦死亡。當她聽說自己的生命只剩三個月時,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父母聽到她這個決定時,驚訝不已,甚至還責罵她。但是在她死後,家人還是決定完成何玥的遺願。她的兩個腎,被送到解放軍第181醫院,捐給了兩名尿毒症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患者。在旁人眼裏,何玥一直是一個品學兼優、有愛心的好孩子,還把自己的獎學金,捐給需要幫助的人。

爲了給何玥治病,父母已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債務,但爲了完成女兒的遺願,他們拒絕了器官捐獻的`補貼。他們想以最美的方式,實現女兒的最美願望。

《感動中國》組委會是這樣評價她的: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亮把人間照亮。

看完這個感人的故事,我反覆思考:一個十二歲的花季女孩,能有如此的堅強、勇敢和心胸,面對如此殘酷的人生,還能做出這樣的壯舉,爲他人着想,實在讓我感動,讓我佩服。我反覆問自己,我與她同齡,卻經常爲一些小事斤斤計較,而沒有她那樣的寬容和大度;我反覆問自己,我與她同爲獨生子,卻只想着父母和別人能爲我做什麼,而沒有像她那樣處處爲別人着想;我反覆問自己,我與她同爲中國人,爲何我如此渺小,她卻如此偉大。因爲她有一顆善良、無私、偉大的心。我們應該向她學習、向她致敬!

感動中國觀後感 2

近日我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感動中國的動人故事,讓我熱淚盈眶。因爲每一個人後面都承載着一個感人的故事,溫暖着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也在內心深處感觸着人間最美好的大愛。他們當中的有些事情是我們大多數人無法想象的,但是他們做到了,不是他們有什麼超強的能力,而是他們有一顆堅強的心、執着的心!他們中間大部分人都是那樣的普通,不是什麼大款,也不是什麼高官,但他們用平凡的雙手,高尚的心靈,成就了偉大的事蹟,這也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樂於助人,舍小家爲大家的優良傳統,也正是現代社會越來越缺少的。

我看到胡忠和謝曉君他們夫婦都是城裏的老師,本可以在城市裏享福的他們,卻放棄了城裏的安逸生活,而是帶上年幼的女兒,毅然來到偏遠的山區,當起了志願者,義務爲那裏的孤兒們傳授知識,一干就是十幾年。由於那裏海拔高,空氣稀薄,謝曉君經常有高原反應。那裏物資匱乏,條件艱苦每個月只有300的生活費。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胡忠和謝曉君夫婦一直堅守在大山上,沒有放棄。生命的'多少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奉獻計算。胡忠謝曉君所代表的一類人,爲什麼能放棄那麼好的環境,而到偏遠的山區支教?靠的是什麼?就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態度。爲了讓自己掌握知識,懂得道理,他們甘當紅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自己苦點累點沒有關係,讓每一個孩子學有成纔是他們的追求和夢想。

一個人做好事並不難,難得是他們一干十幾年無怨無悔,從來沒有想到會有誰來回報。榮譽,對他而言只是虛名浮雲,毫無疑義。用良心做事,一直是我們每個員工衡量自己人生價值的準則。而這一刻,使我覺得我做的還遠遠不夠,我需要更加用心,更加努力,用更加多的愛來愛這個世界。

我知道,在這一刻,感動了的不僅僅是我,也有你、你們……那麼請我們一起關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這個世界,使我們的社會隨處都有愛的影蹤。

感動中國觀後感 3

今天,我觀看了“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後,心裏深受感動。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孫麗娜夫婦和“炎黃”張紀濤。

朱敏才,是中國外交官一位風度翩翩的一位官員,他在地球奔波,工作期間到了不少的城市。等到他退休後,人們以爲朱敏纔會回到北京,像老人一樣與老伴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但現實卻不是這樣。在一個特殊的機遇後,朱敏才放棄了安逸的生活,與老伴孫麗娜一起當起了一名鄉村教師。他們一起在教師這個崗位堅持了十年,期間幫助了許多孩子,他們的出現,使許多孩子改變了命運。但是,在這個時候,朱敏才老師因勞累過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腦出血,倒在了教學的路上。幸運的是,在妻子和學生們的期待下,朱老師戰勝了死神,可他清醒後,卻還惦記着上課。這是多麼偉大的一個人啊!感動中國給予朱老師和孫老師五個字:爲霞尚滿天。是啊,他們寧願爲了鄉村裏的小孩子能學習,放棄了安逸的'生活;他們寧願住在醜陋的房屋,也不願住豪華的房子……他們是爲了什麼?他們是爲了讓更多山區孩子走出大山,取得好成就!

在某個城市裏,“炎黃”是大家熟悉的一個人的名稱,但大家卻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常常出錢資助幼兒園、敬老院等機構。他使用“炎黃”這個名稱來掩蓋自己,自己卻默默地資助他人。他的真名叫張紀濤。他與妻子住在一棟普通的房子中,他在暗地默默將自己的錢毫不吝嗇地捐出,張老人一生也不知道捐贈多少人,多少個機構了。感動中國給予了他五個字:涓涓見滄海。

我看完後,心裏有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爲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捨己爲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

感動中國觀後感 4

今天下午第四節課,我們班的班主任王老師帶我們觀看了2016感動中國,到現在還讓我難以忘懷。

首先講述的是一位磨刀老人的故事,這位老人名叫吳錦泉,他的家住在農村,自己家有一片小菜地,種的菜也就夠自己吃,他家境貧寒,自己靠磨刀賺的錢也就是一元一元的硬幣,他都積攢下來放在一個袋子裏。誰也不知道這位老人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在四川汶川地震的時候,這位老人立刻回到家,取出自己辛辛苦苦攢了一年多的一千多元錢,毫不猶豫地捐給了災區。可能大家會說一千多元錢算不了什麼,可是對於這樣一位貧窮的老人來說這是個很大的數字,更何況這些錢是他省吃儉用省下來的,是他磨了上百甚至上千把刀所攢下來的,這種精神是多麼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啊!

還有一個讓我很感動的是張寶豔和秦豔友兩個人,他們曾經在一次商場購物時把自己家的孩子給丟了,當時就是他把兩個人急哭了,經多方努力,孩子總是在一個月之後找到了,但是這一段經歷讓他們體會到了丟了孩子家長的心情,於是乎他們自費創辦了“寶貝回家”網站。從創辦至今,已經有十三萬人在這個網站裏註冊,尋找丟失的孩子,雖然最終找到孩子的家庭只有幾千個,但是張寶豔和秦豔友兩個人說:“今後還要繼續宣傳這個網站,還要讓更多的家庭團圓”。

像這樣令人感動的故事在感動中國節目中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是否也應該從中體悟到什麼呢?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從一個個小事做起,去幫助別人,關愛他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就變成美好的人間。

感動中國觀後感 5

2月8日晚,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上,江西農村最美鄉村教師代表支月英當選“201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平凡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們讓我們由衷感動,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們溫暖心肺。被譽爲“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的《感動中國》,就爲我們挖掘了一批榜樣人物。這些榜樣人物雖然平凡普通,但卻提供了生命可以企及的高度,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指引。他們身上的勇敢、善良、擔當、堅強,讓13億人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麗的光輝。

在大山深處教書育人36年的支月英,就深刻詮釋了執着和奉獻。邊遠山村教師奇缺,時年只有十九歲的南昌市進賢縣姑娘支月英就曾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隻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36年來,支月英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臺,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大山深處兩代人。

“支姐姐”到“支媽媽”,變的是稱呼,但不變的卻是執着和奉獻。她關愛孩子,資助貧困生,不讓一個孩子輟學,更是展現了築夢路上炎黃兒女的精氣神。也不僅僅是支月英,不僅僅是評選出來的《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無數炎黃兒女爲了心中的夢想,也正在日以繼日善行義舉,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範融入工作、生活、學習中。

《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每一個人物每一段故事,都浸潤着滿滿的真善美,都散發着暖暖的正能量。就以此次入選《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的十位榜樣人物來說,其大都來自基層、出自平凡,卻做出了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不平凡事情。他們的事蹟看得見、摸得着、學得到,他們的精神可敬佩、可親近、可學習,可謂13億多人民羣衆學習的“精神富礦”。

凡人善舉,小善大愛。將鏡頭筆端對準平民百姓,挖掘平凡人羣中的不平凡故事,築夢中國將更有動力。近幾年來,江西就通過“江西好人”、“最美家庭”等評選,發掘了一大批先進典型和道德模範。在這些來自於身邊的典型引導下,民衆自覺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時代道德,好人效應如同“滾雪球”般在我們的身邊輪番滾動,推動了另一批好人羣體的出現。

“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最美鄉村教師代表支月英的感人事蹟,讓我們在寒冷冬日裏更有暖意。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如盞盞明燈,點亮千家萬戶。這些榜樣人物也激勵着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把榜樣力量化作精神動力,付諸工作實踐,作出自身努力,爲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感動中國觀後感 6

伴隨着寢室、操場、過道的燈亮起,一聲聲口哨傳來,又是一個草原的早晨來臨了。

學生們都穿戴好有序地洗漱着;廚房裏,帶着口罩的大叔正攪動着大鍋裏的粥;畫面切換,大叔已拿着口哨在操場上指揮學生們做早操了。這位大叔就是,胡忠。

戴着一副無框眼鏡,個子不高的他已鬢角微白,卻還有着中氣十足的聲音,“老師,在哪裏不是教書?不是育人?”樸實的語言卻傳達着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這樣的氣魄纔是爲人師的表率。

短片進行到一半,他突然出發趕往一個地方,學生細心地爲他圍好圍巾,他們知道他們又將多一位新成員。學校裏共有143名學生,竟都是孤兒,在這樣一座簡陋卻溫暖的'學校裏生活着。牆上貼着每個孩子的照片,正中間寫着“我們是一家人”,只這樣最簡單的一句話,卻最讓我感動。如果沒有胡忠爲這些孩子搭建這麼一個學校,給他們一個家,那麼此時,他們又該在哪裏挨餓受凍,在哪裏流浪?

已長達12年之久,擔任這座學校的校長,胡忠卻還是隻是志願者的身份,領着只要300元的收入養活了這一百多個孩子,也許正是這一百多個孩子給了他們支持下去的信心。他接回了一個小男孩,剛一回到學校還來不及抖落身上的風雪,就忙着給小男孩洗了個澡,給他穿上了自己的毛衣,還拿出一瓶別人送的護膚霜,滿滿的一看就知道沒擦過幾次。我甚至可以想象這一百多個孩子都曾被他這樣溫暖的父愛所包圍,在飢寒交迫的時候,是他伸出了溫暖而寬大的手掌。

來到草原,帶着妻子兒女,最放心不下的是在城裏相依爲命的母親和外婆,她們卻用一句“滿足”來更加堅定他的選擇。讓女兒拋棄城裏的生活,來到草原,是爲了讓她親眼見到父母是怎樣做人,讓她得到更好的教育;丟下年邁的親人,是爲了當更好地父母,當這一百多個孤兒的父母。

是他們,謝曉君和胡忠,正因爲他們心中的愛和信念,他們才成爲草原上的並蒂雪蓮。在物質繁盛的當今社會,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精神無敵。

他們追隨着白方禮的步伐,那位用自己血汗錢向我們訴說着慈善沒有門檻的真道理的老人,和義使巴郎相牽着手,向我們訴說着摯愛永恆。

我相信,又有了這許許多多的白方禮們,即使風雪離你很近,寒冷也會離你很遠。

感動中國觀後感 7

張玉滾,和許多默默無聞的鄉村教師一樣,拿着最少的工資,幹着最累的活。然而和那些普通教師不一樣的是,他本就生長在這片大山裏,在大學畢業後本可以去山外的世界闖蕩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卻只因校長的一句挽留放棄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回到自己曾就讀過的小學當教師。

他,一個人扛着給學生們買的書走過崎嶇的山路,一個人教五個年級的多門課。爲了改善學生們的伙食,他讓妻子辭去工作來學校食堂當義工。作爲一名老師,他無疑是十分敬業的。更令我敬佩的是他敢於作出這個決定的勇氣。哪一個人沒有年輕氣盛的時候,又有哪一個人沒有自己一直想實現的理想?然而同樣是很年輕的他,卻在離自己的成功最接近的時候,選擇暫時擱下自己長成參天大樹的機會,去播撒更多希望的種子。

然而,在一次爲學生送書的途中,意外的事故使他年幼的女兒夭折了。在失去至親的`巨大痛苦之下,他也坦言想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不想看到這裏的一切。我想這座大山的確虧欠他太多了,即使他真的離開這裏也沒有人會責怪他的狠心。有哪一位父親可以無視曾經奪走自己女兒生命的土地?可在村民們的安慰勸導下,他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可能是想彌補自己對女兒的虧欠,他對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親子女一樣好。他用自己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承受了失去女兒的痛苦,用滿腔的熱情更無私地投入教學之中,即使提起女兒的過世仍是止不住淚水的流淌,仍是更堅定地握緊手中長長的教鞭。

艱苦的環境和忙碌的工作使歲月早早地在他的臉上留下痕跡,使他遠不如那些同齡人看上去精神飽滿的樣子。可提及教學,他卻又提起了精神,在現場唱起了自己在音樂課上教學生們的歌,簡單的音節構成了最樸實、最美好的樂章。他希望自己可以做學生們十八彎山路上的一輪明月,引導他們走向成功之路。我想象到他在年輕時站在山頂,用渴望的目光眺望山外的模樣;想象到他在深夜爲女兒的過世撕心裂肺的哭喊,卻苦苦糾結是否要離開大山的模樣;又想象到他耐心地爲學生講解山中植物的知識,帶領他們大聲朗讀課本的模樣……再細細品味他說的話,的確,他爲了幫助星星迎來曙光放棄了自己的白晝,在黑夜裏做着一輪明亮的月,只要星星們擡起頭,他便隨時都在。

感動中國觀後感 8

今年《感動中國》中最使我感動的是何玥姐姐。

當小何玥離開我們時,我潸然淚下,不爲她的離去而痛心,而是爲她的愛而感動。她未曾離去,她的愛融入了天地。她一直都在這裏,帶給我們力量,讓我們勇敢前行。“何處春江無月明”是的,處處春江都有月明,你就是那明月,將愛融入清亮的月光,譜成一首動聽的生命樂章,愛的樂章!在你身上,我們看到了那高懸頭頂的大愛,從古至今,熠熠生輝,永放光芒。還有一個大孝子——陳斌強老師,他從小沒了父親,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姐姐。母親把三個孩子養大,陳斌強長大後,母親得了老年癡呆症,喪失了生活能力。媽媽,從我們出生,開始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媽媽的關懷無微不至,媽媽的大愛,我們無以爲報,能做的只有在生活中多關心她,呵護她,讓她也能感受到我們愛。陳斌強說:“我們孩子可以等,但是父母等不了了。”沒錯,我們要想回報母愛,必須行動起來。從古至今,孝子數不勝數,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讓溫暖的親情不斷傳遞。我們要向何玥和陳斌強學習,我們要珍惜的'學習環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處的人!

侯旭陽習作展爸爸的朋友星期天的早上,天氣晴朗,爸爸和媽媽出去有點事,媽媽說:“小明你在家裏好好呆着,不要給陌生人開門。”爸爸媽媽走後,小明覺得很無聊,就畫了一張畫,又做了作業。忽然,聽見一陣敲門聲,他就從房間跑出來問:“你是誰呀?”門外傳來一位叔叔的聲音,叔叔說:“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小明就搬來一把椅子,站在上面,通過貓眼,看到了那叔叔的樣子。他身穿綠色的上衣,一條天藍色的褲子,棕色的皮鞋,手裏拿着本厚厚的書。小明想了想他是我爸爸的朋友,爸爸一定知道他是不是好人。小明說:“叔叔我有點事一會兒就回來。”叔叔說:“快點。”小明就打電話給爸爸說:“爸爸有沒有你的朋友來我們家啊。”爸爸說:“有,你要好好的對待你這個叔叔啊。”小明聽爸爸這麼一說就大膽的放叔叔進來。小明讓叔叔吃水果、看電視……叔叔要走了,爸爸媽媽也回來了。爸爸說:“我送送客人吧。”爸爸邊送叔叔,叔叔說:“你兒子對我太好了,又是讓我吃水果,又是看電視太好了。”

爸爸說:“應該的,對待客人就應該這樣有禮貌,這麼好。”

感動中國觀後感 9

看了感動中國後,總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臺上,閃閃發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在感動中國節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有十個,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爲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村官段愛平。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爲門巴族的“護夢人”格桑德吉。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幫辛鄉小學的一名教師。

2000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爲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小學教學。

墨脫縣幫辛鄉,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脫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爲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爲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爲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

這些年來,爲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央珍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後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2013年,時逢格桑德吉榮獲“最美鄉村教師”,節目組特地邀請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兒來到北京。同時,這也是格桑德吉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爲門巴族的“護夢人”。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爲之震撼的感動事蹟。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觀後感 10

一個個閃耀的名字,刻寫了偉大時代的凡人善舉;一串串感人的事蹟,彰顯着推進社會前進的精神力量。

9月5日,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開展的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舉行了頒獎儀式。評選出的58位全國道德模範以平凡無私的舉動,創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蹟,傳遞着人間溫暖,傳遞着善行的力量。

在這些道德模範中有這樣一位老人。她是浙江寧波的一位小學退休教師,在古稀之年放棄退休安逸生活,不遠千里到貴州、湖南支教,在湖南漵浦和寧波兩地架起了愛心橋樑,將長三角上萬市民的愛心源源不斷地搬運到漵浦的大山深處。在她的努力下,新建了29所希望小學,幫扶了400多名貧困學生,爲學校捐款捐物3400多萬元……

她就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小學退休教師周秀芳。

周秀芳不僅助學,還是“扶貧帶頭人”。她牽頭成立愛心基金,精準幫扶湖南漵浦、吉林延邊等地產業脫貧。她在吉林和龍成立周秀芳愛心驛站,在湖南漵浦創設滬杭甬(鄞州區)研學實踐基地……她用大愛情懷爲山區點燃了希望之燈。

退休前,周秀芳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深受學生愛戴。2003年退休後,她被一所私立學校返聘。雖然拿着豐厚的薪水,周秀芳的內心卻依然不平靜,只因她還有一個未實現的支教夢想。

周秀芳的支教夢源自年幼時的經歷。在念小學時,周秀芳因家庭貧困差點輟學,班主任鮑老師爲她墊付了三元五角的學費,讓她得以繼續學業,也在她心中照進一束光。正是因爲這段經歷,她希望有生之年能爲和她有着相同經歷的孩子做點什麼。

2014年,66歲的周秀芳得知貴州省惠水縣正在招募支教教師,她的內心又燃起了這把火。在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下,周秀芳帶着簡單的行囊踏上了“高齡支教路”。2015年春節,從貴州回寧波過年的周秀芳聽好友說湖南省漵浦縣九溪江鄉更需要支援,便決定去看看。而她這一看便不走了。

周秀芳說:“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到桐林小學的情景。”長途跋涉輾轉來到九溪江鄉桐林小學門口時,眼前的情形讓她震驚了——一棟簡陋的木房,16個孩子正在認真聆聽一位60多歲的老教師講課,這位老師也是桐林小學的老師。見此情景,原定要重返貴州的周秀芳決定留在湖南。

周秀芳開始了在漵浦的`支教生涯,她把先進教育理念帶進了鄉村學校,用啓發式的教學打開了孩子們的眼界。當地村民收入很低,很多家庭都是困難戶,走訪貧困學生時,她總會偷偷給學生家長塞點錢;看見孩子們穿着單薄,她張羅着給他們買校服;爲讓留守兒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視頻通話,她又張羅着給學校買電腦;看到有孩子患眼疾,她自掏腰包聯繫醫院給孩子做手術……周秀芳和兒子、兒媳長期結對資助16名貧困生,用於支教的錢超過了10萬元,而她自己卻常常一碗米飯、一碟泡菜對付一餐。

周秀芳退休工資每個月有7000多元,最困難的時候,她的工資卡里只剩下3。6元。“看到孩子們的笑臉,我就覺得自己很富有。”周秀芳說。

助學路上的困難還遠不止這些,漵浦地處雪峯山北麓,層巒疊嶂,很多學校就建在半山腰。周秀芳患有風溼性關節炎,醫生曾警告她,如果走路過多可能有坐輪椅的風險,但她堅持到每一戶學生家庭瞭解情況。有一次,她來回走了8個多小時。還有一次家訪途中,周秀芳身體不支摔倒。被救回後家人勸她放棄,她卻說:“如果我倒下了,你們就把我埋在學校旁邊的土地上。”

感動中國觀後感 11

在來鳳縣,一個破舊的樓房裏,住着一位95歲高齡的老人,這就是張富清老人。如果他不說沒有人知道他爲祖國做了多大的貢獻,如果他不說他只能把自己的功績帶入黃土。張富清在解放戰爭期間榮利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多次充當突擊隊員在戰鬥中衝鋒陷陣。這位爲祖國做出突出貢獻的戰鬥英雄,甚至一直沒有向親人誇耀。他的兒子只是知道他的父親是戰鬥英雄,直到去年來鳳縣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採集工作,才發現這位戰鬥英雄。

我們不能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這些戰士冒着生命危險,付出血的代價換來的。可是多少退役軍人他們一直過着簡樸的生活。張富清老人對記者說,自己多少的戰友已經犧牲了,可是自己還活着,就應該知足。他不願榮華富貴,只求無愧於心。他思念當時戰友的同時也在感恩,感恩現在生活的幸福,感恩自己簡單卻幸福的活着。當問他戰鬥中的經歷時,他說一次戰鬥中感覺自己的腦袋被人重重的踩了一下,當緩過神來時繼續戰鬥,可是發現自己的腦袋出了很多血,腦袋一塊皮被截掉,原來是一顆子彈擦着頭皮經過。張富清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是他沒有畏懼,他說在戰鬥中只是想着怎麼消滅敵人,決定勝敗的是信念和意志。

就是因爲他的信念和意志,就是因爲對戰友的深情,張富清一生堅強,仁愛,豁達,清廉。當老人88歲高齡時,因爲疾病,整個左腿被截肢,本想可能老人以後就要在輪椅中度過,可是他卻憑藉老戰士的精神,自己用一隻腿學會了走路。試想已經88歲高齡,可是沒有放棄自己,他一次次跌到,也磕過,他磕破的血把自己家的牆都染上鮮紅的血跡,即使那樣他還是努力學會了走路。一步步,這爲老人沒有抱怨,沒有灰心,也沒有淚水。這就是戰爭年代的勇士給我們留下的榜樣。張富清老人對記者講述這些事蹟時,他都是笑呵呵的'說,看到他笑的只剩下一顆牙露在外面,他的牙要沒了,他的皺紋也深了,可是他還是微笑的面對生活,微笑的看待過去的那些崢嶸歲月。

戰爭的那些歲月離我們很遙遠,可是多少人在戰鬥中犧牲,活下來的是有着堅毅毅力和英勇無畏的人。我們無法回報那些已經犧牲的戰士,那些無名的英雄。可是更應該敬重像張富清這樣爲祖國作出貢獻的人。人的精神能夠決定自己的一生,生活的成敗也需要我們用積極的精神去對待。這位95歲高齡的老人就是用這樣剛毅的精神,使自己的人生活的堅韌。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在今天這樣幸福時代中感謝他們。

感動中國觀後感 12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題記

時間一直走,沒有盡頭,只有路口。又是喧囂世界,又是萬家燈火。二零二零,舉國上下攜手共進,只爲待黎明破曉。願上天別來無恙,願你我在硝煙盡散的世界重逢。雖說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可有人終會留在昨天。

“能夠幫助別人,你不覺得很幸福嗎?”張定語院長慈祥的面容映在白板上,他笑吟吟地說出了這句話,我的腦袋頓時一“轟”,做筆記的手停下,剛剛播放過的畫面全如海水般向我涌來:腳步蹣跚……累到腳都邁不開……“漸凍症”……迄今無可救治……肌肉萎縮失去行動能力……一位護士長紅着眼,複述着院長的話“我就這幾年,我能做一點,你就讓我做一點,不要再攔着我了!”是了,張院長從未覺得生命不公,從來都是大公無私。即使患有絕症,他仍堅守一線;即使親人生病,他也只是匆匆看一眼……張院長說“這是他的責任”。這是一種怎樣的“舍小家爲大家”的精神啊!是他矗立在患者與死神之間,將患者從死神手中奪回,是他用血肉之軀建起一道屏障!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畫面一轉,一個被大水淹沒的村子出現在眼前。一場特大暴雨給當地人們帶去了洪澇,身穿紅背心的指導員陳陸帶着他的學生,在救人艇上不知疲倦地搜救着。“96個小時”“411次連續接警”這些數字一個比一個令人震驚,即使他雙眼紅腫,即使他行走艱難,他卻仍在跟死神爭奪着百姓的性命,自己卻因皮艇衝翻,沒入洪水中,再沒力氣遊起來……“放心,我會守好廬江!”最後的承諾不曾想變成了最後的遺言,他應下了自己的承諾,但也用生命救下了廬江,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庇護了2665人。兩千六百六十五,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字啊!可他才三十六歲,人生就這樣被永遠定格在了三十六歲,而他的桌上還放着本想親手送給兒子的消防車模型……他的家人哭得撕心裂肺,我也眼睛一酸,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在《感動中國》現場,他的妻子王璇說:“怎麼可能釋懷得了?”單是這簡簡單單的一句,包含多少思念、不捨和酸楚,卻又不得不堅強?他的妻子有些哽咽,早已紅了眼眶,卻又故作堅強,苦忍着不讓淚水流下:“他說還有很多羣衆等着他去救。”我聽到這兒,眼眶終於支撐不了眼淚的重量,潸然淚下。他是如何在有生命之虞的`情況下,還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義無反顧?我難以想象。

還有爲女高日夜操勞的校長張桂梅;“抗癌廚房”的萬佐成夫婦;有着“老子不怕死”信念的老機長王海;中國文化擺渡人葉嘉瑩;“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毛相林……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本就是鋼筋鐵骨,亦沒有人本就是英雄。國家有難,他們挺身而出;人民需要,他們奮不顧身。這,造就了英雄!二零二零的天昏暗暗的,好在他們,驅走了陰霾。他們是平凡的,同時也是偉大的!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們的生命蘊含着永恆的力量!好在,櫻花盛開,春天終於到來……

感動中國觀後感 13

如果說在我看過的所有節目中,最具有震撼力和感動力的無非就是《感動中國》的節目了,從那次老師帶領我們觀看至今,我都仍然沒有忘記過節目裏的每一個人,每一個感動場面。心中那份感動更是從沒有消失,反而激勵着我向前。

節目裏的佈置很樸素,雖然場面不是豪華,但場面氣氛卻使人感到濃烈,每一位觀衆都是十分專注的神情,在場面正中,用電視牆設立了一根柱子,柱子裝飾很簡單,一塊紅布蓋在上面。在紅布中,一根柔和的線條刻畫了一個向上的心形,看到了那顆心,我的內心中彷彿也被觸動了,這顆心的背後,有多少無名的,平凡的人在爲人類奉獻,卻不求回報。

在我印象中,有兩個人一直使我銘記於心。第一個使我感動的是在中國的核試驗工程中默默奉獻,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林俊德,在視頻記錄中,見到了林俊德那張飽經風霜的臉在病魔的折磨下顯得十分的蒼老,然而,正是這位老人在視頻中出現,我也不由得對他肅然起敬,一位核試驗工作者,在踏入核試業大門檻時,就已經獻身給了核試業與國家,而此時的老人,正在衆人的扶助下,插滿了醫療設備小布走向了工作桌上,多次的手術他都拒絕了,爲的就是多在電腦前工作,傳輸經驗給下一輩。在他臨終的那一刻,視頻內的人們在哭,屏幕外,同學們也在抽泣,在自己生病發熱的情況下,有幾位可以做到堅守書桌不肯離?

林俊德帶給我們的剛毅的意志,而十二歲的小女孩何玥呈現給我們的,卻是無形的愛,一個在明知自己將死亡的情況下無償捐出了自己的器官,這在社會之中,是最偉大的人,能儘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纔是最高尚的的“君子”。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能完整地離世,在看了這一刻後,會帶動多少人無償捐獻器官?

廠中的柱子上,鮮紅的布條被一次次拉下,每一次的拉下,都在歌頌一個偉大的.人,主持人的供詞隨着屏幕上筆走龍蛇的金子豪邁頌讀,柱子上所寫下的每七個字都如心靈雞湯般,使觀衆,也使我的內心走向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靈魂昇華。

從“最美老師”張麗莉到何玥,再到那一對偉大的夫婦,每一個的事蹟都使我感動,使我在新的道德的層次中飛躍,讓我的道德更加地淨化,向上一層。

感動中國觀後感 14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上,我們教師隊伍中又有一名同仁上榜,江西農村最美鄉村教師代表支月英當選“201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結束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作爲一個老師,支老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她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並感動了我。

支老師是一個平凡的人民教師,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她做出了不平凡的事。1980年,19歲的支月英通過考試,在距縣城100餘里的一個教學點當起了小學老師。她有一千個理由可以選擇離開,過上別人認爲幸福的生活,但是她選擇了孩子,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支老師一干就是36年。36年來,她堅守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處教書育人。她堅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了盡善盡美,在深山裏她教育了整整兩代人,從風華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媽媽”“支奶奶”。“支姐姐”到“支媽媽”,變的是稱呼,但不變的卻是執着和奉獻。她關愛孩子,使大山裏的孩子有機會沐浴書香,她資助貧困生,不讓一個孩子輟學,這些,都展現了一個優秀人民教師的無盡風采。

我也是一名教師,我的待遇和支老師相比要好很多,但是,我僅僅把工作當成了工作來幹,看完她的事蹟,讓我想了很多,支老師在工作中的那種堅持深深的感動了我,同樣是教師,可她卻用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一種態度和一種堅守,默默奉獻着。

在以後的教育職業生涯中,我雖然不能像支老師那麼偉大,但我可以樹立正確榮辱觀,努力增強“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書育人”的教師使命感,不斷強化自己作爲一名教師的責任心。爲此,我將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學習她敬業愛崗、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敬業與愛崗都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使命,教師只有愛這個職業,才能珍惜這個職業;只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才能不辱於使命。教育不是一人的事業,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事業,因此教師要具備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把這個工作當作一種事業的追求,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敢於擔當、勇擔重任、盡心盡責,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第二、學習她們捨己爲人、真善美的品質。有一句諺語:“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這句話蘊含着至善和博愛,這也是支老師身上真善美的體現。支老師把自己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奉獻給了學生奉獻給了山村,在親情與工作這把秤桿上,她選擇工作爲先。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人性真善美的一面。我們要秉承這種傳統美德,就要向她一樣本着勤道樂業、愛生如子、捨己爲人、至善大愛的博大情懷,紮紮實實、兢兢業業地做好本職工作。

學習她甘爲人梯、樂於奉獻的精神。人們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然而不是職業造就教師的輝煌,而是教師鑄就職業的輝煌,正因有支老師這樣十幾年如一日的無悔執

教,堅守那份清貧的職業,堅守那份教書育人的責任,堅守那份無悔的人生,才鑄就教師職業的輝煌,譜寫一曲曲感人的讚歌。向她學習,就要增強職業道德觀念,強化責任意識,甘爲人梯、樂於奉獻的精神,力爭做人民滿意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

感動中國觀後感 15

在感動中國裏,讓我最感動的是李春燕。

李春燕她27歲,是貴州從江縣大塘村的醫生。三年前,李春燕嫁給了大塘村的一位苗族青年,並在自己家開了一間衛生所,成了這裏第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5年來看過的病人達7000於人次,這個數大得讓人震驚,讓人感嘆。

她那操勞的心,滄桑的`臉,卻依然盪漾着堅持的笑臉。

就連評委也這樣說:生命的意義在隱祕的收費單和先進的手術檯上曾經被輕視和失落,卻在遙遠的苗寨被一個平凡的女子的雙手找回,沒有翅膀,她依然還是那天使。

是啊,在她的醫院裏只有溫暖,她靠着一副瘦弱的肩膀,挑負起十里的重擔,她是天使,她的醫院是天下最溫暖的醫院。

李春燕——苗林的春天!

同學們,多獻出一點愛心吧,讓這個春天變得更加溫暖!

感動中國觀後感 16

常言道,“日常生活並不欠缺沒,只是欠缺發覺美的雙眼”。美實際上就在大家身旁,《感動中國》便是大家身旁美的充分體現。

航空公司英雄人物羅陽用性命撐起戰鬥機,最後倒在崗位上的“熱愛祖國美”;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爲救學員喪失兩腿的“師德師風美”;農家院女性高淑珍堅持不懈14年以家中能量扛起“善心院子”的“無私奉獻美”……這一個又一個“美”,傳送着的是一個又一個別人美麗!

綜藝節目中最令人感動的是臺灣退役軍人高秉涵爲數百名退役軍人帶走骨灰盒的個人事蹟。阻攔士兵返回家鄉應用慘忍的'方式,無窮的鄉思寄予在生命中,如同白巖鬆常說,“帶回的並不是骨灰盒,只是一罈又一罈鄉思”。

淡淡的亞歐怎能斷開海峽兩岸同胞的骨血真情呢?海峽兩岸同胞的心始終是連在一起的,不管碰到多少的艱難,要是海峽兩岸同胞團結一心就能擺脫困境!

也許是由於年紀差別並不大的原因,12歲女孩何玥最令我敬佩。大家仍在上躥下跳,她卻始終的離開了人世間。雖然她離開了,可她卻將自身的捐獻器官給他人,始終生活就是這樣在大家心裏。

真實保證了“服務於人民,做人民公僕”的廳長陳家順爲確保民工權益,數次到公司臥底打工賺錢,爲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作出了楷模。

生物學家林俊德、醫師周月華、南海艦隊氣候技術工程師李文波、孝子賢孫陳斌強,一個又一個突顯“堅持不懈”和“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蹟,莫不打動着大家。

這一個個“美”——“品性美”、“人格特質美”、“精神實質美”,將被大家承傳,並造就“社會發展美”、“中國美”。

感動中國觀後感 17

今天我觀看了“2014感動中國”頒獎晚會。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令我非常感動。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30年對家裏不聞不問,70多歲了,願望還是讓核潛艇“更上一層樓”;年過九旬的高齡老人劉盛蘭,自己都很窮,卻靠撿破爛資助不能上學的孩子;只因爲風雪之夜把生的希望留給了自己,就願意守住誓言的陳俊貴;因爲自己是一個村官,就帶領村民們致富,甘心做老百姓貼心人的段愛平;20年來堅持每週出診6天的`98歲醫生胡佩蘭……

這十個人各有其感人之處,但最讓我內心震撼的還是絕症母親姚厚芝。知道自己身患絕症,卻不願意做手術。問她爲什麼這麼做,她含淚回答:“如果做手術的話,孩子就沒有錢上大學了。”爲了讓孩子上大學時有足夠的學習費用,姚厚芝絞盡腦汁纔想到了繡十字繡。抱着這樣一個想法,她忍着病痛的折磨,穿針引線,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縫製成了巨幅十字繡《清明上河圖》……

“病壓垮了身體,但不能摧毀母愛。草根母親嘔心瀝血,爲孩子縫補夢想,而深厚的愛, 更鋪就孩子精神的未來。請上天給你多一些時間,讓你把美好的願望,織進這春天的圖景。感動中國感動你我——偉大的母愛。”

聽着主持人宣讀着頒獎詞,我的眼睛模糊了。我的眼前浮現出了媽媽慈祥的笑容,眼角淡淡的皺紋……我的爸爸、媽媽在蘇州打工,只有星期天才回來。媽媽一回來總是忙碌着,整理房間,在廚房準備我和弟弟愛吃的飯菜,晚上收拾完後在一旁看着我做作業,然後陪我談談心……

記得那是一個冬天的傍晚,風很大,還下着雨。望着窗外的風雨,心想怎麼回去呢?然而,我準備出校門時,就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媽媽,她竟然冒雨來接我了,在寒風冷雨中,媽媽凍得瑟瑟發抖,無情的風兒不住地掀翻媽媽的雨披。

我趕忙叫了一聲媽媽,媽媽一把拉住了我,問我冷不冷,分明地,我看見雨水在媽媽的臉上直淋下來,頭髮也溼溼地粘在額頭上,冷的應該是媽媽。媽媽來了好長時間了,怕錯了接我的時間。

這時,媽媽將雨衣脫了下來,將我包嚴實了,自己打傘,媽媽擔心我凍着,一路上,我覺得媽媽就像一棵樹,爲我遮風避雨。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同學們,讓我們牢記母親的恩情,學會感恩父母吧!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愛你!”

感動中國觀後感 18

今年30歲的江夢南,出生於郴州宜章縣莽山瑤族鄉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學校的老師。

尚在襁褓的江夢南,因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半歲後便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裏。爲了讓女兒更好地融入社會,江夢南的父母毅然放棄教女兒學習手語,而是讓女兒學習發音和脣語。

最開始,小夢南靠着反覆撫摸爸媽的喉嚨,來感受聲帶的震動並練習發聲,每個音節父母都要不停地重複,“如果有音節只要重複上1000次我就能學會,那已經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江夢南直言,偶爾也會因聽力障礙感到低落,但她總有辦法開導自己:“我很羨慕別人可以輕鬆地和朋友聊天,可以打電話、聽歌。每當這時,我就告訴自己,聽不見也有聽不見的好處,至少睡覺時不容易被吵醒。”

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着鏡子學口型、摸着父母喉嚨學發音,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說”。

在江夢南的印象裏,身爲老師的父母都愛讀書、看報。正是學脣語這個決定,讓江夢南的求學之路走得越來越長遠。在學校,江夢南一直以普通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聽講”是學生獲取知識最重要的途徑,但對於江夢南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無法一直看到老師的嘴型,所以更多的時候,她只能通過看板書和課後自學來跟上進度。

儘管如此,聰明、好強的江夢南憑藉不服輸的勁頭,在小學四年級之後,自學完五年級的課程,直接跳級升入六年級。

每次聽到“感動中國,感動你我。世界有愛才永恆”的時候我總會流下感動的眼淚,就讓我們來看一下感動中國裏面有誰?和一些他們的事蹟吧!

在裏面最讓我感動的有許多人,其中一個人就是:卓嘎和央宗,他們兩個是尤麥人。

另一個就是:劉銳,他的事蹟就是有一次他駕駛着轟炸機“戰神”飛躍一個大峽谷,飛躍完畢之後他看到了兩架外軍機但他沒有逃跑而是一直往前飛,就這樣經過一些高難度飛行成功的'回去了。

還有一個人讓我感動那個人就是蘭小草,原名王珏,他讓自己的妻子的弟弟侯海國幫助自己捐助十二年,每次捐助的時候都是兩萬,然而他的孩子“王子鎮”找他要生活費的時候只給他200元,這讓王子鎮做出一個決定,他捐出去很多錢。

最後一個讓我感動的人是黃大發,這個人看見了村裏特別缺水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挖好一道水渠,他們挖好了一個隧道然後就開始挖水,可是就是挖不到水源,最後當他們馬上要放棄的時候,只有黃大發沒有放棄,他又想挖一道水渠,但是從這裏要翻過三山兩嶺,黃大發沒有放棄到了最後他們終於完成了這道水渠。

這讓我感受到了我們要帶有一顆美好的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我感完之後又聯想到了自己,讓自己和這些人比那還差十萬八千里遠呢!所以我要從今天起從現在起我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感動中國觀後感 19

或許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是國家的棟樑;或許是位生活中平凡而又偉大的人,也是社會的脊柱,都曾傾一己之力,踐一生之諾,令整個中國爲之動容。

星斗煥文章.一代航天人

伴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昇天,伴隨着那“五、四、三、二、一,點火”的口令,我們似乎看到了爲祖國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孫家棟!

自己默默奉獻,換來的是整個中華民族舉國上下的振奮。“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背後,是努力的付出,是辛勤的汗水。五六十年代,條件何等艱苦,即便後來得過無數人的讚譽,但是當時狀況,又有多少人忍受得了?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爲了祖國的航天事業,他毫無怨言……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中國第一次探月工程……

不知孫老的`一生與多少個“第一”密切相關,但他-----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忠義感乾坤.偉大平凡人

五六十米的距離,留下血染的腳印。不是爲自己,卻是爲了別人,三入火海,救出20多名鄰居,義無反顧,但自己卻即將成“炭人”,這是一位英雄------王鋒!

濃煙吞沒了民宅,王鋒住在一樓,自己本已經將妻子兒女帶到室外,自己本完全有機會徹徹底底地逃出火海,卻爲了救人,自己命懸一線。本以爲,牽動千萬人民心的王鋒可以順利好轉,但卻突發肺栓塞去世。

也許王鋒的妻子潘品說,王鋒若是不這麼做,也就奇怪了。因爲他本來就將幫助別人視爲自己的職責。王鋒-----生命助人 火海逃生,高貴靈魂人心永生!

力克強勁敵.爲國著功成

2004年雅典奪冠,歷經12年坎坷,女排重奪閃亮金牌!在里約奧運賽場逆戰東道主巴西,大家衆志成城,一分分爭,一場場拼------中國女排。

團結奮鬥,永不言棄,這,是女排精神。國歌奏響,國旗升起,這;是國之榮譽。排球帶着強大心衝擊力,砸倒了一位位女排姑娘,但信念支持她們重新爬起。主教練郎平,主攻手朱婷,自由人林莉,老將魏秋月……她們都爲中國女排譜寫了新的篇章。也許,女排不像國乒那樣連續數年包攬所有項目金銀牌,但是她們依然有屬於自己好輝煌!

面對對手的不可一世和全場觀衆的唏噓聲,她們力克強敵------征服體壇大世界,激勵億萬中國人!

觸動人們心底的柔軟,使中華民族感動至深。感動中國!偉大,平凡,觸動我的心靈。

感動中國觀後感 20

陶豔波:兒子失聰,爲了讓兒子考上大學,48歲的陶……辭職陪兒子一起學習,12年苦讀,兒子如願考上大學。

星期五晚上,我收看了《感動中國》。裏面有着許多感人的事和人。《感動中國》裏面,雖然有很多感人的事蹟,但令我最爲感動的',無疑就是陶豔波對兒子的付出和愛。陶豔波的兒子耳朵聽不見任何聲音,但兒子的夢想就是考上大學。陶豔波因爲兒子的失聰,對他寵愛有加,對於兒子的夢想,自然是一直努力實現。因此,48歲的陶豔波辭了職,一直陪在兒子身邊陪讀。12年的苦讀,12年的苦苦付出,終於有了成果:兒子如願考上了大學。聽了這個家庭的事蹟,我不禁潸然淚下,爲陶豔波濃濃的愛感動。再轉過頭來回想,媽媽也是用這樣濃濃的愛來對待我的。而我呢?又是怎樣對待媽媽的?感謝《感動中國》,讓我懂得了許多,讓我反省了許多。

感動中國觀後感 21

2013年5月18日上午6點30分,爸爸陪着我一起觀看《感動中國》頒獎電視節目,節目內容講的是最孝順的老師陳斌強和最美學生何玥的兩人感動的事蹟。

看過之後,我的內心充滿着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那份震懾和感動。如陳斌強讓我感動的是,他有一種孝心,追求着讓母親活着,俗話說:百善孝爲先。他不分日日夜夜照顧得了有老年癡症的母親,爲了母親不再走丟堅持在自己每天去學校上課時,用小時候媽媽背過自己的綁帶,將母親和自己緊緊地綁在一起,一起去學校,放學一起回家。他每天細心照顧好母親的同時,還不忘自己是一名教師,他的課程從來沒有因爲要照顧母親而落下。正如陳斌強說的一句話:孩子可以等,但母親不能等。這句話我聽了後,不禁流下了眼淚。陳斌強的孝心讓我感動,他的職業讓我崇拜!

還有讓我振憾的是年僅12歲的何玥,在自己不幸患上了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痛,在一次又一次的手術,還是無法換回她那花一樣的年華!當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時,她決定將自己的器官無私的捐獻給所需要的人。要知道年僅12歲小女孩就有如此的決心,捐出自己的身體器官,那是一件多麼讓人震憾的事情啊!當家人知道何玥要捐獻器官的決定時,家人個個都不同意的,但在何玥一再的堅持下,家人終於答應了,也明白何玥的心願。何玥用平凡生命實現了她人生的最後一次的閃光,命運雖然殘酷奪走了他年僅12歲的`生命,但她的精神永遠得到了延續!

看了這些事蹟讓我深深的意識到了孝順和行善是最高尚的,同時讓我領悟到從他人感人的事蹟中領悟到更多做人的道理,我們要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要用更多的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正如同那根繃帶,綁得是關心與愛護,綁得是孝道與責任,綁得是能量與美德。

感動中國觀後感 22

每年公司都會倡導所有可諾家人共同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2月27日晚上20點整,《感動中國》節目如約而至,可諾家人們一如既往的守望於電視機前,感受一份又一份感動。

每個人物的出現,都讓我們心生敬佩。你一定會被那個堅守工作崗位,半生如一日,兢兢業業付出的人所震撼;會被那個竭力助人,掀起慈善文化也並傳承着一脈脈香火的炎黃所觸動;會被那陪伴失聰兒子學校生涯,只爲讓他如同正常孩子一般的母親所溫暖;會被那用青春照顧病重父親的詩人女兒和全心全意照顧鄰居的溫暖大院所感動。

他們用質樸的語言描繪着看似平凡的故事,他們以最平凡的堅持的仁心感動着小小的村莊,他們用自己最真的'情感呵護最真摯的愛,一切都是那麼看似平常,而他們卻用自己的一生在守護。點點滴滴彰顯的是一份對祖國的愛,一份對子女、父親的愛,一份對社會的責任與感恩。

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信念比生命還重要,他們用微笑詮釋這世上最美的詩,他們用生命譜寫了一篇篇精彩的華章。正因爲他們,讓我們這個愛的國家,更加溫暖。

也許我們的生活會面臨不如意,我們的工作會碰上不順心,也許我們還會抱怨老天的不公平對待;那麼,當你聽到他們溫暖的故事,當你看到他們樸實的笑容,當你被他們滿滿的能量所感染,當你早已淚流滿面,那熱血的左心房已經深受觸動,在一點一滴輪迴間沉澱。

感動中國觀後感 23

什麼是感動的生命?

什麼是感動的聲音?

時間流逝了,總有一些記憶化作“感動”沉澱下來。

——題記

不知不覺中,總有一些聲音在細碎的時光裏緩緩流淌。仔細聽,是筆尖劃過信紙的沙沙聲,是老人步履蹣跚的腳步聲,是濤濤江水綿綿不絕的奔流聲。

初看感動中國晚會,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這些聲音,在昏暗的燈光裏,藉着模糊的影像,我有點明白“感動中國”中“感動”兩字的真正含義。

當劉盛蘭老人用不靈活的右手握住圓珠筆,在陳舊的信紙上寫下勉勵的話語,除了那低沉的筆尖摩擦聲,又有誰理解他的不可理喻。

16年前的一次五十元的募捐拉開了一場古稀老人不求回報的序幕。就在人們猜測捐助人是怎樣的富商巨賈的時候,就在人們寫下感謝信親切地稱呼“劉阿姨”、“劉奶奶”之時,有個孤寡的“五保戶”藉着微弱的燈光,幾乎分文不取寄出地一次又一次他受到的資助款項。

隔着厚厚的鏡片,老人的眼裏只剩下對生活的樂觀,但我想,在那些個最艱難的日子裏,他又會不會流下渾濁的淚,看着那些個年輕人們學業有成的捷報。

在熒屏上,看到老人笑起來滿臉崎嶇的褶皺,我卻禁不住潸然淚下。

也許,當今拾荒助學的事蹟已不少見,但一疊疊的匯款單,又豈不是對我們心靈的又一張張問卷。

我想,在萬家燈火齊明的雪夜裏,總有一個老人,他臉上帶着笑,望着那些張曾經的相片,旁邊的瓶瓶罐罐發出碰撞的聲音,鍋裏還有煮着稀粥和半生的爛菜葉。燈火把老漢的臉映在蒙着白氣的窗戶上,屋外是北風的呼嘯,而有種聲音在窗內,叫做雪落無聲。

而同樣是飽經滄桑的老人,當胡佩蘭邁着那顫抖的腳步,艱難地走到下一個臺階時,我的心卻也無端地顫起來,彷彿每一步都踏在我的心上,而直到她摘下厚重的毛絨帽,我纔看清了那一頭白髮。

同樣是白色的,還有她佝僂的身上披着的一身白衣,我才恍然明曉,原來她也是一位醫生。而當故事緩緩鋪開,她42年行醫救人,28年連續坐診,我才明白什麼叫做風雨無阻。

也許衛生工作者必須有着無私奉獻的精神,但像胡佩蘭一樣腰上纏剛板,從新中國的.第一批上崗到昨日下班的最後一分鐘,上班,備班,加班,她用70年從醫手拍着患者的肩,用高明的醫術換來一人又一人的健康,卻換走了自己的青春,哪怕是退休都不願休息半分。我不能明白她爲什麼要這樣做?

是啊,“明明是耄耋的年紀,爲什麼還做着年輕人的工作?”

她只是笑着說:“醫生的情感投入。”

而當那些曾經痊癒的病人若干年後再來看望當年的醫生時,只有一位老人用蒼老的雙手拂過那素白的千紙鶴,笑着對記者說;“這是我最好的紀念品。”

今年的1月22日,這麼一位無私的老人永遠離開了我們,與無比的心痛俱來的,還有無盡的肅穆。

我想,走在天堂的路上,她也許就是這樣顫顫巍巍地邁着一步又一步,緩緩前進的吧。老人那時臉上的表情不得而知,但我想她那最後一句“病人都看完了,咱們回家吧”就是最好的“情感投入。”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在胡佩蘭這70年的行醫路上,用一個個性命相托的鮮活例子譜了一曲春去秋來的讚歌。

同樣是美的聲音,不同的地城、區界,不同的種族、膚色,來自墨脫鄉村的格桑德吉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屬於一位鄉村教師的感動。山區的路早已不能用崎嶇來形容,雨水、爛泥,伴着隨時可能發生的泥石流、塌方,從寄宿制學校到村莊的路可以說是驚險萬分。

“從這個懸崖掉下去,落到江裏,人連屍體都找不到了。”

格桑德吉小心翼翼地看護着她的學生們,面對鏡頭淡然地說。

從大山裏走出的格桑德吉在大學畢業後毅然回到了村莊做一名鄉村教師,對於學生她給予面面俱到的關懷,但在微笑背後,又有誰能知曉她對於自己孩子,只有六年見過四面的愧疚?放棄在城裏工作的機會,又怎不是換一種艱苦的前途?潛伏在無聞的山間,又怎不是一種樸素的執着?

然而她留給學生是關愛,是守候,是屬於生活的微笑和感動。什麼是母性,什麼是師德?如果說格桑德吉是一盞燃在陋室裏的蠟燭,那麼我相信她的燭光,定能亮起大山裏那些許許多多的燈火。格桑德吉在感動中國現場唱起一首歌,又唱出了多少中國教師的心聲與感動?美麗的歌聲在她走過的山川裏迴盪,而在格桑花開的地方——那墨脫山間的江流還濤聲依舊。

其實,生活中的感動又何止這些?青年、中年、暮年,醫生、老師、軍人,親人、朋友、陌生人。不同的生命,相同的態度,不同的聲音,相似的感動。

無論是大海碧波,還是白雪銀鬆,不平凡的感動往往誕生在平凡的角落。

無論是無名志士,還是熱血先鋒,人們對感動的追求何曾斷絕?

在鐵馬冰河的年代,感動是人們心中的祈望,在驚濤駭浪的當今,感動的力量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昨夜,窗外下了雪。再看感動中國晚會的錄像,當初激動的心情或已寥然,但有種崇敬和感動卻深扎心中,難以忘懷。

的確,我們難以忘懷。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它們有時會迴響在我的腦海裏,告訴我有些事情還確實存在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感動是什麼,或許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但它確確實實就在那裏,就在人們心底裏的某個地方,無聲無息,卻又鏗鏘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