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在路上》觀後感(精選6篇)

《在路上》觀後感(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看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在路上》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路上》觀後感(精選6篇)

《在路上》觀後感 1

今天我觀看了鐵枝木偶戲《在途中》,這個微電影講的故事,讓我感觸很深。

這個電影的開頭是一個同學繫上隔壁校的一個名叫圓頭卵的同學,圓頭卵在打籃球的.時候踩到他的後腳跟,還諷刺他手短腳長,所以放學途中叫上了幾個好兄弟去打他。老大給每人一支水管道,放學的路上,等待圓頭卵,不料半路上撞到了甘叔,水管掉了,甘叔起了疑心,心想這些孩子拿着水管校打架呀,這時,圓頭卵出來了,有兩個兄弟看到了圓頭卵來了就要打他,甘叔上前阻止了他們,他們就要打甘叔。這是某中學的校長出現了,甘叔勸他們打人是犯法的,須知傷害一人等於傷害人一家,傷害你們自己的父母,甘叔說着說着就哭了,那三個學生一見馬上風姿呢,剛纔是你打我罵我們沒哭,你倒哭了,你這叫做惡人先告狀,假神假鬼,裝行裝孩,丁校長告訴幾個學生,甘叔是甘同的父親,甘同就是不久前,在學校門前被同學打傷了死的學生。最後,在丁校長和三叔的勸說下,幾個人握手言和,還說要一起去打球,喝可樂。

看完這個微電影,我明白了,父母把我們養大真不容易,我們不應該在外面惹事,讓父母傷心難過,還有法律是公平的,他不會偏袒任何人,他是鐵公無私的,他是公正的。

《在路上》觀後感 2

上週五下午,我們全體師生去電影院看了《愛在路上》這部電影。這是一部關於青少年成長問題的教育片。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李揚飛的16歲少年,他爸爸爲他找了一個繼母,繼母熱情的對待他,可他卻不理不踩。就在李揚飛的父親與繼母的蜜月裏,父親因工作需要被派往外地,家中只剩下他和繼母。李揚飛不喜歡繼母,就去外地見網友。而所謂的網友實際上是一個綁架未成年人犯罪團伙。此時他的繼母很着急,拼命的尋找他的下落,甜蜜的蜜月成爲艱難的苦尋。最終在公安機關的幫助下,李揚飛得到解救。繼母用她無私的愛感化了他,他們開始和睦相處。

在這部電影中,最令人感動的就是繼母在發現李揚飛失蹤後,拼命尋找他的過程。當公安局通知她有一具男性屍體的特徵與李揚飛相似,請她去認屍時,她立刻神色慌張,穿着睡衣和拖鞋以最快的'速度在大馬路上奔跑,衝到公安局。經確認後,發現並不是李揚飛,她的心情才慢慢平靜下來。還有,她爲了讓在外地出差的丈夫安心,他並沒有將李揚飛失蹤的事情告訴他,而是在電話裏強忍着淚水告訴他:“家裏一切都好。”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母親,多麼優秀的妻子。她待李揚飛如親生兒子一般,用自己無私的愛慢慢去感化這個孩子,她相信人心換人心,終究這個孩子會接受她,會把她當作親生母親一樣對待。

其實全天下的父母都是將自己無私的愛毫無保留的給了他們的兒女。他們辛勤工作,想多賺一些錢給孩子們吃好喝好,接受最好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再過兩天就是高考的日子了。高考可謂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在這個時候,父母甚至比孩子更緊張。他們會爲自己的孩子買最貴的補品,爲他們創造最安靜的複習環境。在每年高考的時候,每個考場外、馬路邊都擠滿了對孩子充滿希望的家長。特別是每到高考英語聽力時,家長會自覺的形成一個組織,去維持考場前的路面交通,禁止車輛鳴笛等。等分數揭曉之後,家長們又忙着爲孩子找最好的學校,讓他們繼續深造。雖然我們沒有機會經歷高考,但中考時的場景也與之相類似,讓我記憶猶新。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最大的希望。我們作爲子女也應該多體諒父母,不要總是嫌他們嘮叨。其實,他們這樣做也是爲我們好。假如有一天,你成爲一名年輕有爲的成功人士,這時你回頭想想,如果當年沒有父母的辛勤培養,嚴格管教,怎麼會有今天的自己呢?

所以我們要尊敬父母,對他們的尊敬也就是對他們的孝敬。從現在起,我們要努力學習,還有兩年我們就面臨着走上工作崗位,趁現在把專業知識掌握牢靠,對今後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以後有出息,找一份好工作,爲這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點微薄之力,也許這就是我們對父母的最大的回報!

《在路上》觀後感 3

中心組織全體人員利用下班時間觀看《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正風肅紀紀實》電視專題片。該專題片以紀錄片的形式,通過衆多的專訪第一現場,講述鮮活的執紀監督故事,反思奢侈靡費的變遷,呈現“作風建設在路上”這兩年來不平凡的歷程。以大量的史料和生動事例,多角度,全方位,生動講述瞭如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堅持正風肅紀,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觀看後我深受觸動,影片還展示了對幾起典型事例的通報,通過對反面教材的剖析,我深刻意識到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性與持久性,黨的作風建設有起點,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

通過學習,我知道如果黨對作風的問題不堅決治理,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堵牆一樣把黨和人民羣衆隔離開,就會使黨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治大國者先治吏,吏治則國治。責任重於泰山、事業任重道遠,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作爲一名窗口服務人員,首先我要做到堅決擁護八項規定,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衆,服務羣衆。其次,嚴於律己,從自身做起,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做事情要腳踏實地,不能泛泛而談,走過場,搞形式主義,敷衍羣衆。第三,把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熱情服務,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嚴謹辦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使羣衆滿意。

《在路上》觀後感 4

《永遠在路上》,由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

看了《人心向背》,我直觀地感受到了黨中央的決心和信心,以及羣衆的擁護與期盼,同時感到肩上的職責沉甸甸的,我們必須不負羣衆的信任和重託,把革命老區的優良傳統作風傳承好、發揚好。

永遠在路上,貫徹要趁早。

我們要繼續全面推進從嚴治黨,毫不動搖轉變作風,高舉反腐的利劍,扎牢制度的籠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裏,迂腐分子發現一個就要查處一個,有腐必懲,有貪必肅。

知之愈深,信之愈篤,行之愈實。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王立兵在收看完第一集後指出“只有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才能使管黨治黨真正從寬鬆軟走向嚴緊硬”。

“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靠什麼管,憑什麼治就要靠嚴明紀律”;“我們這麼大一個政黨,靠什麼來管好自己的隊伍靠什麼來戰勝風險挑戰除了正確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外,務必靠嚴明規範和紀律”;“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要堅持依法治國、依規治黨,把紀律和規矩挺起來、立起來,嚴格按照紀律和法律的尺度,把執法和執紀貫通起來,使全面從嚴治黨的任務真正得到落實”……

《在路上》觀後感 5

10月24日,崇陽縣委中心組領導幹部成員在檔案館一樓會議室集中觀看電視紀錄片《永遠在路上》。杭鶯、金山、王光新、王豔梅、毛崇謀、周協光、程文武、姜崇俊、王崇琳、程冰野、何志強、王良永等全體在家縣領導到場觀看。

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共八集:分別爲《人心向背》、《以上率下》、《踏石留印》、《利劍出鞘》、《把紀律挺在前面》、《拍蠅懲貪》、《天網追逃》、《標本兼治》。該片主要講的是十八大後多位因嚴重貪腐、違紀違法而的省部級以上官員首次講述他們的懺悔和反思,具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好處。

縣委副書記、縣長杭鶯在觀看前指出,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問世,彰顯了黨中央從嚴治黨,正風反腐的決心,旨在提醒爲官從政者要潔身自好,管住嘴、管住手、管住腿,不能滋生貪慾,務必清廉爲官、清白做人。片中每起案例,於無聲中見驚雷,足以令那些自以爲然的`人驚出一身冷汗。

杭鶯強調,反斗爭關乎人心向背,“有腐必反、有貪必懲”已成爲社會共識,警鐘長鳴,反斗爭務必“永遠在路上”。她要求,縣委組織部、宣傳部、縣紀委要作爲一項政治任務來抓,與抓好巡視整改工作結合起來,組織黨員幹部及時收看,緊密聯繫“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認真做好記錄,撰寫好觀後感或心得體會,認真解剖反思,築牢心靈反腐高牆,牢記黨的宗旨,堅持走羣衆路線,始終把講政治、對黨絕對忠誠放在首位,切實做好一名真正合格的共產黨員。

透過觀看專題片,縣委班子成員紛紛表示,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時刻繃緊作風建設這根弦,牢記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以清廉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推進各項工作有效、有序開展,爲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活力崇陽而努力奮鬥。

《在路上》觀後感 6

《永遠在路上》,我一集不落的看了。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天網追逃》這一集中的“咱家缺錢嗎”的追問。當貪腐外逃的父親應對女兒追問的時候,必須是後悔的,必須是尷尬的。但是,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的。再後悔也已經晚了。“咱家缺錢嗎”如果都能早問一句,可能就能抵禦金錢的誘惑了。

這位貪腐外逃的官員深深後悔了。在外逃的路上,他吃盡了苦頭,過着居無定所的日子,還受到了外國人的欺負。到了國外他才發現,其實還是在國內老老實實工作是幸福的。再多的錢也不如自由自在的好。當有貪官在大牢裏看着飛過窗前的小鳥羨慕自由的時候,爲何就不能早問自己一句“咱家缺錢嗎”

官員這個羣體絕對不是最有錢的。但是也絕對不是差錢的。很多貪官污吏其實並不差錢。官員的家庭結構,尤其是到了必須級別的程度之後,基本上是不差錢的。妻子有工作,子女有工作,雖然工資不是太高,但是與普通百姓相比,也能夠幸福的生活了。有的人這個時候的貪腐真還不是因爲生活捉襟見肘,而是因爲沒有思考“咱家缺錢嗎”。

看到多少貪官污吏的故事,總是會對一些細節所疑惑。有的貪官生活也很簡樸,甚至對衣着沒有多大奢求,穿着陳舊的襪子和鞋子。但是就有積累錢的習慣。有的.貪官污吏把錢搞到手也不亂花,而是放在牀底下,直到發黴了也不敢拿出來晾曬。有的貪官污吏,就連父母姐妹也不願意接濟,只是喜歡沒事的時候,把錢拿出來數一數,找到了擁有財富的快感。

這其實暴露了一些人的心態。一方面是,看到有求於自己的商人賺了大把的鈔票心裏失去了平衡,這些錢憑啥讓商人獨得一方面是,想在金錢裏找到快樂的感覺,而這種快樂的感覺又是畸變的,不是爲了花錢,而是爲了數錢玩。前幾天,某地剛剛查處了一名貪官,家人名下的房產竟然有60多套,試問要這麼多房子有啥用要的只是“以前擁有”的感受而已,沒有多大意思。

我們需要多問一句“咱家缺錢嗎”。作爲官員的妻子,如果你愛自己的丈夫,就要常問“咱家缺錢嗎”。作爲子女爲了官員父母的安全,也要常問“咱家缺錢嗎”。而作爲官員自己,在應對金錢誘惑的時候,也就應問問自己“咱家缺錢嗎”。

生活上有保障,幸福上有保障,看病就醫也是有保障的,出門坐着公家的車,吃着公家的飯,平平安安不比什麼好別讓金錢俘虜了自己的那一顆心。真的,爲了自己的安全,就應把“咱家缺錢嗎”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