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通用8篇)

《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通用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通用8篇)

《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 篇1

從看到6集的標題開始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部底蘊宏大的片子 不知道用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形容是否妥當 這部片子從兵馬俑的發掘工作入手 通過進一步的陶俑發掘和周邊發掘 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大秦帝國這輛兩千多年千的戰車是如何工作的。始皇帝野心勃勃 高瞻遠矚 可以想象他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位偉大的千古一帝 站在幾位秦王的肩膀上 他從政治 法律 經濟 交通 軍功制度各方面出發 可以說他把整個帝國變成了他手中的一把尖刀 這把刀由西向東 刀鋒直指中原大地乃至任何敢於向他反抗的敵人。

看過這部片子我並沒有對大秦帝國的軍隊有多麼深重感慨或之自豪的情感。冰冷的陶俑和出土的各類文物史料深刻的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態,秦帝國15年而終 實在非戰之罪 不免唏噓 始皇帝千古一帝名副其實。

《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 篇2

這部短短六集的片子,讓我重新認識了秦人,也服了他們。

1. 現代人能想到做到的,他們也都想到做到了,差別只在於精細度而已。標準化管理、流水線生產、流程制度說了算、賞罰分明有序、目標一致化(goal congruence)、責任到人(accountability)等等,哪個不是現代國家和企業成功的關鍵要素。

2. 客觀條件什麼的,對於秦人來說都是浮雲。沒有路就修路,沒有水就造渠。海拔、高山、距離什麼的,好像沒有什麼不能被克服的。只有不想幹的。只要幹了,就沒有幹不成的。除了令人咋舌的強大意志力,高超的技術水平也讓人歎爲觀止。

3. 很多事情對於秦人來說似乎是本能的認知。比如說,水利。看歷史書,後世的朝代,常常是歷經教訓,才認識到水利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治水的經驗也是在和大自然無數次的搏鬥中積累起來。可是秦人一來就治水,也不需要有人苦頭婆心的講事實擺道理。而且,一出手就治了個了不起的都江堰,歷千年而不倒。

有時候異想天開,秦人的技術和思想怎麼這麼先進,是不是有人穿越過去的啊....

可是,爲什麼這些思想和技術就傳不下去?爲什麼強悍的秦軍歷經五代國君直至秦始皇打到巔峯之後,這麼不堪一擊,被起義軍迅速打敗?除了影片中提到的原因,還有些什麼可能?以下只是個人的一些歪解。

1. 秦人從來不被視爲華夏正統,更曾被視爲夷人。試想“夷人”的思想/傳統,怎麼會被齊魯後人、泱泱儒生學習傳承,自然其影響力隨着上位者的更替也就消散了。

2.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看片的時候,時不時會感嘆怎麼秦人就這麼勤奮刻苦,整整五代國君啊,一直就這麼操練發展着,不會覺得累?再加上後來秦始皇連年的六國戰爭,南打土著北趕匈奴,不會想要片刻的休息?繃緊的弦,總有斷的一天。起義的時候,說不定正好就是絃斷之時。

《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 篇3

1、秦軍的標準化,可以認爲是法家治理的一個側影,統一,規範。製作流程層層監督把關,層層負責。

2、靈渠、長城、秦直道等等,這些超越時代的工程或許耗盡了秦國力,讓我想到了又一個大一統王朝-隋朝,大運河時至今日還在發揮作用,成王敗寇的說法讓隋煬帝成爲一代昏君。

3、獎勵軍功與重視耕戰是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強大的兩大原因,可能會導致軍國的出現,但是作爲統治者的實用主義觀點,這確實是在戰國時期出類拔萃的道路,更何況不這樣做的國家,難道實現了民主麼?既然國不富民也窮,不如國先富起來。至於獎勵軍功更是可以與科舉相提並論的制度,不要認爲科舉是落後象徵,在其出現伊始以及相當長的時間,它是寒窗學子能夠實現鯉魚跳龍門的渠道,這條渠道可能比當前窮二代逆襲要更規範也更易於實現。

4、在中國歷史上,秦文化是獨一無二的。秦人功利實用、滿懷開拓和進取精神。他 們崇拜規則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或許,這種文化傳統在秦人發跡之 前就決定了日後的崛起,同時也埋下了覆滅的種子。 是秦始皇將這支軍隊帶到了輝煌的頂峯。但是,這個帝王超越了時代的野心耗盡 了帝國的國力。無論如何,一支軍隊的命運是緊緊依附在它的國家之上的。在秦軍最 後的日子裏,帝國的秩序已經崩潰。當士兵們在前方拼殺時,他們的家已經無人來養 活,覆滅的命運不可逆轉。

讓我們再一次凝視這些兩千多年前的軍人,他們曾經造就了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 帝國,也造就了我們的歷史。今天,我們使用着的文字來自於秦人,我們廣袤的國土是秦帝國的延續,我們統一的中華民族在秦帝國時期開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個大帝國,仍然和我們血脈相連。

《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 篇4

本是回覆一個豆油的,又覺得不吐不快,於是在此加評。

1. 本片並不是一部編年體,要看歷史書,可以去圖書館,OK?片子從幾個主要方面來剖析秦軍強大的原因,闡述祖先們智慧、行爲、思想的構成。

2. 歷史從來都沒有絕對的黑與白。封建專制時代,帝王意志和手腕,是國家強弱的直接原因。在那個蠻荒初開的年代,如果沒有近乎冷血的國策和手腕來推動如此龐大的國家機器,統一和變革只能是空想。

3. 金導的幾部紀錄片裏,確實都存在誇大的敘述。又或者與其定義爲誇大,不如說是附加了金導自己的許多夢想。

第一次看該片是04年奧運期間,一幫搞大三實習的人擠在寧波郊區一個海軍酒店裏。伴隨着劉翔奪冠,看着復活的軍團,熱血之情難以言表。這麼多年過去,我依然喜歡翻閱探討跟歷史有關的東西,只是經歷過現實的洗滌,當年的不知來由的激動"豪情"逐漸淡去。

金導是我十分崇拜的導演,是在我心裏真正從事電影藝術的爲數不多的導演之一。他的敘述慣於一線逸開而窺全貌,這樣的紀實手法非常合我的胃口。從王者之師到圓明園到大明宮,無不寄託着導演自己那回溯遠眺的夢,用電影的藝術特效和獨特拍攝方式將這些夢境展開在我們眼前。當再次回望先祖的靈魂和精神,畫卷如此優美,樂章娓娓道來,感慨至深而沁人心扉,看客們又何必糾結它屬於現實派或者抽象派。

願與電影迷和歷史迷們分享心情。

《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 篇5

早上的時候刷微博看到有人討論古代陣戰,於是順手學習了一下冷兵器時代的軍事基礎知識.下午把陳凱歌的《荊軻刺秦》(電影)和金鐵木的《復活的軍團》(CCTV紀錄片,記錄秦代軍隊)看了一下.感覺《復活的軍團》中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東西值得記一下。

1.兵器材質

從兵馬俑可以看出,秦軍的兵器是標準化生產的.箭頭和箭頭,弩機關和弩機關間差距極小,可以方便更換.當時的秦軍兵器工業已經不是小作坊了,而有了標準化大生產的雛形,而且可能已經使用機械.比如戈頭的打磨痕跡沒有交叉紋,說明不是手工打磨,極有可能是砂輪.當時鐵器還不成熟,無法做到全國按統一的技術標準生產,要做到大生產,只能使用青銅.況且秦的青銅是十分先進的,可以造出90cm的劍,領先於戰國.

2.極端的計劃經濟

秦律法規定了關中平原的每畝地的農業標準.就是說我的地上種小麥每畝地用多少種子是必須依照法律的.秦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了幾代人的經驗.

3.舉國動員能力

司馬遷說秦兵百萬,人口五百萬.軍隊比例20%.這個數字十分不科學.一些非常軍事化的國家如普魯士軍隊比例不過3%,南北戰爭時美國不過5%.中國古代每個軍人需要3個後勤人員.所以如果20%除四5%也是極高的比例,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上面說的極端計劃經濟,漢中關中巴蜀三大糧倉.

4.軍銜系統

"秦國軍隊左手提着敵人人頭,右腋夾着俘虜,赤膊上陣,不顧生死,虎狼之兵""秦兵每逢戰事興奮異常"

當時當兵是貧寒人家升官的唯一出路,而且賞罰分明.秦軍戰鬥力十足.每次上陣前,秦兵都要喝酒.所以兵馬俑中士兵多是啤酒肚..orz..

5.運輸系統

巴蜀糧草給嶺南了,關中糧草給咸陽了,所以北方部隊的糧草由山東出.每192石從山東出發的糧草扣除折耗只有一石能運抵河套.所以修了秦馳道.秦馳道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騎兵從咸陽/陝西西安到九原/內蒙包頭只需三天.而且秦代發明了雙轅車,一隻牲畜就可以駕車.提高了效率.秦代繫馬時勒馬的胸肌或者肩腋,兩匹馬可運1.5噸貨物,當時西方勒馬的脖子,馬跑快了會窒息,兩匹馬只能運0.5噸貨物.

感想:

再一次感受到了生產力的力量.秦的人口,糧食產量是其它國家好幾倍.這些是冷兵器時代的國力決定因素.而且秦的農業和工業都極爲發達,這些是虎狼之師的基礎.或者說,正是商鞅和李冰奠定了秦帝國霸業的基礎,而白起和王翦更多的像是錦上添花.

戰爭更多時候拼的是國力.比如曹魏和蜀漢.再如滿清吞併新疆和西藏的時候,藏人和準格爾蒙古人都以百萬計,而清的人口以億計.所以大清屯兵青海,糧草齊全,符都準備了了一萬五千張,滿蒙漢部隊步步爲營向拉薩進發的時候真的沒有任何勝負懸念..

以前看《叫魂》的時候感覺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大清的財政和律法.民間到底能不能裝神弄鬼?道士是什麼社會地位?死刑犯需要皇帝親批?怎樣平抑糧價?感覺外國史學家對這些更感興趣一點,而中國史學家偏愛政治和軍事.

感覺太多的時候歷史的重心不是皇帝和大將的恩怨,后妃和外戚的糾纏.而是經濟基礎.比如土豆和玉米的引進使得中國人口翻了兩番,並且農民起義更少了.這件事其實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了,只是潛在下面,沒有乾隆帝文治武功明顯罷了.

《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 篇6

一個偉大的帝國,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團在後面支撐,大秦帝國在大秦軍團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如何呈現給我們的點點滴滴的震撼,偉大的軍團如何在幾代人的浴血奮戰中,發展起來的,大秦帝國的軍團是如何發展,依靠着什麼走的'如此強大呢?人心齊,泰山移。那麼是什麼造就如此強大的軍隊呢。

一、 統一的標準,良好運轉制度,各項日常行爲都以制度或法律形式進行保障。

制定統一的武器製作標準、統一度量衡,讓全國都在統一標準中發展起來,讓人們在工作中有了標杆有了標準,嚴明及嚴謹的法律制度,法律條文不僅僅是有嚴酷的處罰,更有着讓你如何做,包括牛如何養,糧食如何種植,什麼時候種植等等,法律條文既是禁止讓你做什麼,同時又教您怎麼做,他制度可以使人從想做不好的事情,變成不敢做不好是的事情,再到不能做不好的事情,時間的長了,也就成了不想做不好的事情。良好的制度規範着人們的日常行爲。

二、 敢於用人,敢於創新,並實踐,而不僅僅的停留在紙上。

長平之戰的啓用白起,修築都江堰的李冰,甚至包括間諜的鄭國的對秦國有用的都給予啓用。同時敢於去做。用於去做,修的四通八達秦直道、造就天府之國都江堰、打通南北糧道的靈渠、抵禦匈奴萬里長城,包括兵馬俑,無不是人間奇蹟,無不給人帶來震撼。

三、 嚴密的組織管理體系,讓所有人都圍繞着統一的目標,互相協作合而成,把所有的人都擰成一個拳頭,打向六國。

秦朝第一次建立的大一國家,嚴密的組織管理體系,各部門的協作都是必須的,創新的郡縣制度,軍隊的20級軍功爵位制度,各個兵種的嚴密組織及指揮等,無不是圍繞偉大的戰爭做着充分準備。

在良好的組織管理,有着強大的制度保障,在一羣有夢想的人一起,造就着偉大的帝國,那麼我們來自各個飼料的企業,來到華農恆青的舞臺,我們將如何要續寫着屬於我們的傳奇。堅定目標,堅定信念,相信公司,相信老闆,要勇於及善於總結,敢想敢做,不懼怕困難勇於向前,恆青軍團,攜手共進, 共創輝煌。

《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 篇7

中國遙遠而悠久的歷史總是充滿着神祕感,也讓無數的中國人爲之自豪,尤其是強盛的唐朝,還有更不爲人所熟知,也更加神祕的曾經一統中國的秦朝。無論是令人歎爲觀止的兵馬俑奇觀,還是那些巨大的青銅器還有整齊劃一的兵器,當然還有至今我們都無法看到真容的秦始皇陵以及被付之一炬的阿房宮,都讓我們對那個神祕的時代既景仰又嚮往,當然也驚歎那個曾經無比強盛的國家。

在看到《復活的軍團》之前,我對兵馬俑,對秦朝的瞭解也僅止於中學歷史課本上的一些基礎知識,以及《秦誦》、《秦俑》這些影視作品給我的印象,而秦始皇作爲暴君的形象更已經深深地刻在象我一樣經過中學課本洗禮的無數中國人的腦海中了,但我也相信那個強悍的帝國一定擁有超越那個時代的文明,所以才能給世人留下了無數難解之謎。

沉睡在地下幾千年的兵馬俑以及鏖戰500年並統一中國的秦朝爲我們留下種種謎團。《復活的軍團》就以這支沉睡千年的大軍爲出發點,仔細剖析了支持秦人崛起並最終統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交通、軍事編制、兵器製造等方方面面,讓我們能夠第一次那麼近距離地認識我們的祖先,感受那幾千年前廝殺的喧囂和尚武的激情,而那些透過書簡對普通秦人的刻畫,更爲這個氣勢磅礴的記錄片增添了一絲溫情和細膩。

《復活的軍團》雖然不能將我心中對秦帝國的所有問題都一一解答,但這部幾乎是迄今爲止國內最好的歷史人文記錄片,已經足以讓我對那個偉大的時代心生敬意。想想2000多年前的秦國工匠就已經能夠用青銅造出尺寸幾乎絲毫不差的劍,而現代的中國工人依靠精確的機械也往往造出工藝粗糙的產品;2000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就已經早出了澤被千年,至今仍造福着天府之國的都江堰,而2000多年後的無數水利專家們卻似乎從不知道因地制宜,只會一味地修建對環境有着巨大影響的大壩;還有那2000多年前建造的打通兩大水系,讓糧草得以深入嶺南腹地的靈渠,以及長達700多公里的軍用高速公路,秦人給我們留下的這些遺產足以讓我們震驚。

看完這部恢弘的史詩後,會油然而生出強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鐵馬冰河入夢來”,希望有一天當代的中國也能夠讓全世界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自然地產生這種強烈的源自國家強盛的民族自豪感。

《復活的軍團》的觀後感 篇8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於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秦風·無衣》

一首《無衣》,讓我們再次回到那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我彷彿再次看到了數以萬計的秦軍士兵,高唱着這首戰歌,揮舞着手中的兵器,斬殺着自己面前的敵人。

千百年來,無數的學者在困惑,一個位居周朝西北邊陲的小國,如何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統一了六國,並把其國土大面積的擴張。看過這個記錄片後,相信很多人心中的謎團已然解開。

秦人組成了一個偉大的部落,他們造就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團——秦軍。這是一個無堅不摧的利刃,就是他們一手打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秦。當時的秦軍擁有最先進的軍事理念,他們的建制幾乎可以和現在的軍隊相媲美,他們所創造的軍陣,近可攻,退可守。他們的鋼鐵般的意志,無堅不摧的信念,幫助他們贏得了軍團的一次又一次勝利。正是這個創造的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然而,這個紀錄片最讓我震撼的遠不止這些。

商鞅,一個從魏到秦的法家學者,當年隻身帶着一本《法經》入秦,就是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帶給了秦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史書記載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曾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進行改革。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獎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之法;推行縣制,廢除分封制,確立中央集權;改法爲律,擴充法律內容。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的潮流,符合了時代的發展,非常適合一個正待崛起的秦國的需要,成功的爲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是他告訴秦國的子民,秦人生來的任務除了耕田就是打仗。於是,都江堰、鄭國渠水利工程的開闢形成了秦國保障後方的關中、漢中、巴蜀三大糧倉;先進的管理機制“軍功受爵制”使秦戰士爲了使一家飛昇而在前線奮不顧身;嚴酷的重刑思想,使秦國子民各司其職、嚴謹有序。

戰場上的秦軍是殘暴的,殘暴的背後是他們揹負着整個民族一統天下的希冀。

戰場上的秦軍是所向披靡的,所向披靡的背後是多少工人夜以繼日製造出的兵工器,是多少農民辛勤耕作保障軍糧,是多少軍事將領研究出的軍陣隊形,是多少布衣敢死隊的有去無回,是多少英勇少年被送上戰場……爲了這場統一戰爭,秦人真可謂是舉全國之力,全國從上到下沒有一個閒人,要麼在前線打仗,要麼在後方生產。天道酬勤,這樣的執着怎能不感動天地呢?

然而整齊劃一的秦軍仍然面臨着很多困難。對手有強有弱,但是秦軍不吝血本逐個攻破。在“連橫”策略的引導下秦人採取“遠交近攻”的方法逐個征服六國。

紀錄片出現最多的一個畫面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在兵馬俑周圍出土的各種軍械,戈矛,弩箭,青銅兵器,這些武器細緻精良,卻不是當時最先進的鐵製兵器,而是早已被六國淘汰的青銅,這真是讓人心生疑惑,難道統一六國的秦軍,是一個只知殺戮,裝備落後的野蠻部落?不,秦人的青銅兵器遠比其他六國的鐵製裝備更具殺傷力,其軍工技術遠遠領先於其他諸國。由一把91釐米的青銅劍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寧願鑄造已經掌握的得心應手、爐火純青的青銅兵器,也不願盲目跟風使用當時盛極一時但不好把握的鐵製兵器。這就是偉大的秦人智慧所在——揚長避短。

秦軍統一的軍備,更是讓我們汗顏,原來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經開始了西方工業革命後纔開始的批量化、標準化的生產,儘管只是在軍事領域的運用,但是其超前的理念不得不讓我們心生敬佩。

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秦人終於統一了六國,但是其擴張疆土的步伐卻並沒有停止,北建長城,將匈奴鐵騎趕至大漠深處;南開靈渠,拓展疆土直至南海;中修直道,完成軍事調動和後勤保障一條龍。這些軍事工程的建立使秦帝國的統治更加穩固。這一切都曾是別人認爲不可完成的任務,都在秦人的手中完成了。儘管耗費民力,但是其歷史作用卻不容忽略。

然而秦軍統一六國後,秦軍鋼鐵般的意志開始消退,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其兩面性的。在秦帝國迅速崛起的同時也埋下了日後導致他滅亡的隱患。多年的戰火連綿、嚴酷重刑的高壓政策使人民負擔過重,怨聲載道,民衆和統治階級的矛盾不斷升級。終於,公元前209年,隨着兩個農民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強大的秦帝國開始逐漸的土崩瓦解,曾經橫掃整個東亞大陸的,戰無不勝的秦軍,在一個叫項羽的人面前以摧枯拉朽之勢毀滅。多年的戰爭耗盡了帝國的國力。從此,歷史又開始了他新的輪迴。

然而,2000多年前的大秦帝國依然和我們血脈相連,它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蹟作爲一種文化遺產使他的子孫後輩直至今天還在享受着令世界矚目的榮耀。長城依舊雄偉屹立,衛星可鑑。都江堰依舊福澤巴蜀大地,人民可鑑。靈渠依舊承擔着長江珠江的運輸,大地可鑑。兵馬俑依舊是供人類研究不輟的瑰寶,世界可鑑。2000多年前樸實勤勞的秦人帶給了我們太多太多,他們用智慧的結晶使子孫後輩們記住了他們,他們用辛勤的汗水使歷史永遠銘記他們!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這是《復活的軍團》片頭引用的《詩經·秦風·無衣》,在我看來,也是整部片子最好的註腳。一部史詩應該有這樣的襟懷,博大精深,鋒芒內斂,無時不給人以千年的靈氣,和從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