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孔子》觀後感(通用15篇)

《孔子》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9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子》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孔子》觀後感(通用15篇)

《孔子》觀後感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讀起琅琅上口的《論語》,就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班上看了《孔子》這部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的瞭解,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滌。

孔子出身於魯國,是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主張禮儀仁和。當時的社會極其混亂,孔子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沒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隨後的十四年,孔子率領衆弟子周遊列國,傳播其思想,並進行文獻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學說爲後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經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愛面子,怕丟臉。因爲愛“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不懂裝懂。我以前也有這個缺點,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題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課後去問老師或同學,可又怕他們說班幹部還不認真聽,所以,就一直把題目憋在心裏,而導致成績下降。後來,我發現這個缺點實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腦子裏一片糊塗,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現在,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了,上課認真聽,遇到難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把每一道題都想清想透,成績也在一點點的上去。

作爲一名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孔子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對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以及剛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爲一個有知識、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學之人。

《孔子》觀後感2

早知曲阜是孔子的家鄉,這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於是,今年的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就一起去到曲阜參觀著名的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首先,我們去了孔廟。在中國,孔廟有很多,但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應屬位於山東曲阜市南門內的第一座孔廟,它又稱聖廟,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東方三大古建築羣。我們沿着護城河慢慢向前走,導遊阿姨邊走邊介紹說:“護城河是一條很奇怪的河,它不是順道而行的,而是逆行的……”聽着聽着,不知不覺中我們漸漸地走到了孔廟。

走進大門,“金聲玉振”四個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生輝。“這個石門究竟有着怎麼樣的來歷呢?”我心裏暗想,終於,我把這個疑問說了出來,“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這就是金聲,以擊磐告終,這就是玉振。以此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讚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爲了紀念這個小典故,後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爲‘金聲玉振’。”導遊阿姨應聲回答,真不愧是導遊阿姨啊!

走完孔廟,那當然要走走孔府啦!孔府是孔子的子孫後代住的地方,孔府有大廳、有大堂、有樓房。東邊是廟,西邊是學堂,中間是建築物。建築物十分高大、雄偉。孔府的後花園裏有池塘,池塘裏有許許多多的小錦鯉,在池塘裏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最後,我們去了孔林,孔林是孔子及世世代代子孫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園內古木森森,林下墓家累累,碑蠍林立,石儀成隊。

曲阜三孔,雄偉壯麗,它不僅是儒家文化的載體,更是中華文明的滄桑足跡!

《孔子》觀後感3

孔子的課堂豐富多彩,與現在大不相同。他不佈置作業,不考試,不懲罰學生,而是與同學們交流知識,周遊列國,讓同學們只是面更廣,學到更多知識。

孔子的課堂豐富多彩,與現在大不相同。他不佈置作業,不考試,不懲罰學生,而是與同學們交流知識,周遊列國,讓同學們只是面更廣,學到更多知識。

在《孔子學堂》這本書裏,我們不僅可以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與翻譯,它給我們呈現出孔子上課時的情景,讓我們更瞭解到孔子是一個講理、禮讓、謙虛的人。

孔子從不寫書,而他和他的弟-子討論的話題都是常見的,也是從古書上總結的。可他們卻可以“溫故而知新”,從舊的知識中找到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時一個話題可以聊上幾節課,孔子老師也會有時被同學們問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卻不會爲學生的問題而惱怒。

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可見禮讓多麼重要,只要禮讓治國,還有什麼事辦不到呢?人們要學會禮讓,別人就會尊敬你;國與國之間互相禮讓,戰爭也不會發生;君臣民之間互相禮讓,這個國家民心不會動搖,將堅不可摧。孔子對他人禮讓相待,他人也就以禮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要學會謙虛,要相互學習。孔子老師在談論“君子”時,子貢誇他而孔子卻說這是給他戴高帽子。以及談論其他問題時,孔子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見孔子是個多麼謙虛的人。

走進《孔子學堂》,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一個不同的老師——孔子,他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讓學生們學會爲人處事的道理,怎樣纔算有君子風範,讓學生們在社會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個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麼世界不再有戰爭,各地都有 你的朋友,那是多麼美好。

《孔子》觀後感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跟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爲“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啓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跟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跟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跟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爲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爲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羣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啓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跟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觀後感5

胡玫是個了不起的女導演,她能把有關於信仰與理念的重大主題在熒屏的方寸間運籌帷幄,不能不說這些有關於她的氣度與胸懷,正如比李詠更出衆的哈文一樣,其唯美與氣魄的完美統一,告訴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僅僅能容下廚房與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堅忍與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這個正反兩面的世界,在胡玫導演的電影《孔子》裏我看到了這一點。

後人追尋着孔子閃閃發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卻不知其實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鬱鬱寡歡。那麼多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只能寄託給能夠採納它的明君智臣,這不能不說是其命運的悲哀,所以當我們看到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衛聖人的思想時,看到子路急於實現孔子的理想而戰死沙場時,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熱淚狂奔。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堆積成山的竹簡被各種顏色的布匹分類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馳騁疆場時爭與讓的哲學,滿頭白髮的孔聖人就那樣安詳的坐化期間,窗外是一個山高水長雲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瞭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樣,最瞭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聖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縱貫古今。

也許,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過粗淺,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確實感到了孔子的真實存在。其實不管你認不認同,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裏,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記,這已經成爲人們評價是非的標準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

《孔子》觀後感6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麼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爲——“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見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爲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裏,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明白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見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觀後感7

電影業發展至今,數不盡的風雲人物被搬上了銀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間重領風騷,卻少有人問津儒家始祖孔聖人。一則是孔子已不是單純的一個名字或是一個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種精神與思想;再則該角色實在是難以駕馭,我們可以天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憑着照片與文字去模仿偉人的風範,可對於這位孕育出了現今華夏數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聖人這一角色,令多少影視人望而卻步。

不得不承認周潤發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藝界的頂尖大師,他將孔子對世間生靈的珍惜,對家人的慈愛,對知識的求索,均展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孔子的強大智慧生出了對人世蒼生的悲憫之心令人刻骨銘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憂傷與智慧之光,讓人過目難忘。

遺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許瑕疵。比如在前期宣傳時力捧的南子與孔子的感情戲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飾演孔子的發哥與飾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場對手戲,且臺詞只有寥寥幾句。南子乃孔子紅顏知己一說根本就站不住腳,整個劇情發展下來,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雞肋角色”可有可無。還有片中出現了像是連環弩這樣的大漢朝以後纔有的“高科技”武器卻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多少讓人有點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還是注意點尊重歷史吧。不過該片的可圈可點之處也頗多,時不時的插進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於虎”,頗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從總體上來看還是不錯的,也得到了孔聖人後人的認可。當然,跟歷史較真的觀衆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稱謂不合情理等細枝末節的問題。我奉勸各位,切莫計較這些,就當這又是一場豪華的商業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觀後感8

孔子的課堂豐富多彩,與現在大不相同。他不佈置作業,不考試,不懲罰學生,而是與同學們交流知識,周遊列國,讓同學們只是面更廣,學到更多知識。

在《孔子學堂》這本書裏,咱們不僅可以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與翻譯,它給咱們呈現出孔子上課時的情景,讓咱們更瞭解到孔子是一個講理、禮讓、謙虛的人。

孔子從不寫書,而他和他的弟子討論的話題都是常見的,也是從古書上總結的。可他們卻可以“溫故而知新”,從舊的知識中找到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時一個話題可以聊上幾節課,孔子老師也會有時被同學們問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卻不會爲學生的問題而惱怒。

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可見禮讓多麼重要,只要禮讓治國,還有什麼事辦不到呢?人們要學會禮讓,別人就會尊敬您;國與國之間互相禮讓,戰爭也不會發生;君臣民之間互相禮讓,這個國家民心不會動搖,將堅不可摧。孔子對他人禮讓相待,他人也就以禮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要學會謙虛,要相互學習。孔子老師在談論“君子”時,子貢誇他而孔子卻說這是給他戴高帽子。以及談論其他問題時,孔子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見孔子是個多麼謙虛的人。

走進《孔子學堂》,讓咱們重新認識到一個不同的老師——孔子,他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讓學生們學會爲人處事的道理,怎樣纔算有君子風範,讓學生們在社會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個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麼世界不再有戰爭,各地都有您的朋友,那是多麼美好!

《孔子》觀後感9

電影業發展至今,數不盡的風雲人物被搬上了銀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間重領風騷;卻少有人問津儒家始祖孔聖人;一則是孔子已不是單純的一個名字或是一個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種精神和思想;再則該角色實在是難以駕馭。我們可以天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憑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偉人的風範;可對於這位孕育出了現今華夏數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聖人這一角色;令多少影視人望而卻步。

不得不承認周潤發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藝界的頂尖大師,他將孔子對世間生靈的珍惜,對家人的慈愛,對知識的求索。均展現的淋漓盡致,特別是孔子的強大智慧生出了對人世蒼生的悲憫之心令人刻骨銘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憂傷與智慧之光,讓人過目難忘。

遺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許瑕疵。比如在前期宣傳時力捧的南子與孔子的感情戲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飾演孔子的發哥和飾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場對手戲,且臺詞只有寥寥幾句。南子乃孔子紅顏知己一說根本就站不住腳,整個劇情發展下來,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雞肋角色”可有可無。還有片中出現了像連環弩這樣的大漢朝以後纔有的“高科技”武器卻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多少讓人有點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還是注意點尊重歷史吧。不過該片的可圈可點之處也頗多,時不時的插進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於虎”,頗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從總體上來看還是不錯的,也得到了孔聖人後人的認可。當然,跟歷史較真的觀衆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稱謂不合情理等細枝末節的問題。我奉勸各位,切莫計較這些,就當這又是一場豪華的商業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觀後感10

昨天,我聽母親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影片《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母親見我這麼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影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影片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爲——“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爲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裏,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觀後感11

今日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裏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象于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裏走出來的孔子,象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象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曆史,題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沒撈着看過啥象模象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裏,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衆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爲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象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麼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裏可能還不服捏。

《孔子》觀後感12

近些天,我閱讀了《孔子的故事》一書,感受頗深。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孔子出生到他初入仕途、問道求政、輾轉仕途、周遊列國到孔子逝世的經歷。孔子的一生顛沛流離、跌宕起伏,但我最敬佩的並不是他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意志,而是他做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四出求學”這一章中,孔子跟隨樂師師襄子學習周禮中的“樂”。一天,師襄子傳授了孔子一首樂曲,孔子練習了四天,師襄子覺得孔子練習的很好,便想繼續傳授孔子下一首曲子,孔子卻說自己想再練習幾天。幾天後,師襄子來找孔子,孔子說自己還要再練幾天。數日後,師襄子經過孔子屋門口,立即被那動人的樂聲所吸引,令他不能自拔,許久才緩過神來。進屋後,卻發現疲倦的孔子剛剛睡着。師囊拿了一件外衣給孔子披上,孔子猛然驚醒,告訴了師襄子作曲人的心境,令師襄子驚歎不已。孔子學習音樂,不僅僅是學會,更重要的是,他想弄懂作曲人的意圖,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彈奏境界,而這種境界,絕對不是一天兩天能弄清的,爲了這一天,孔子刻苦練習,反覆用心體會,憑着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彈奏出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曲子,令人讚歎不已!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這種執着和堅持嗎?但事實上,有些人做一件事,總是隻要做了就行了,從來沒有想過把一件事做精、做細,完全不去思考與挖掘事物的深層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細的人,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能從中看出一個人將來的成功與否。如果一個人,對待任何事都能一絲不苟地完成,認真地對待每一件小事。這樣的人,何愁不會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給了我一次靈魂的洗禮,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本書給予我的教誨:“把小事做到極致,把小事做成經典。”我們要從身邊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成功一定會眷顧我們。

《孔子》觀後感1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令人百聽不厭的話,究竟出自誰人之口?我不說,想必大家都知道。此人乃是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他曾先後周遊魯、宋、衛、陳、蔡、齊、楚等國。以上不過是我找到的一部分資料,比起電影《孔子》,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

這部電影類似於“回憶錄”一類,開篇就像我們展示孔子在公元前479年臨終時的場面。孔子的一生歷經坎坷:僅用一百乘牛車就嚇退了齊國三百乘戰車,並收復齊國所爭得的“汶上三城”,卻因季氏一族挑撥被迫趕出魯國;收養了一名本用來陪葬的小孩長大後卻“大逆不道”;驅逐出魯國而在各國周遊是受盡戰亂之苦;弟子子路因戰爭,顏回因搶救書籍而死??總之,在孔子重回魯國之前,孔子的每一刻都毫不平凡。

《孔子》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只有孔子的那段生平,還有發人深思的“人生問題”。電影中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你看那前面的路,哪一條不是坎坷難行的呢?”人生也是如此。假若真有一條平坦的路,

最好不要去走,也許這就是一條最爲黑暗的犯罪之路,甚至是一條絕路。一定要選擇以“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作爲“招牌”的看似狹隘的“小路”。

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也曾碰到過許多類似於孔子一生中的某些事。在做出選擇時不妨想想,是不是可以向孔子一樣選擇一條最爲“難行”的路。

《孔子》觀後感14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於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爲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週遊列國的路途。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複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衆們便在電影院裏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他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衆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爲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後半段孔子他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爲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爲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徵兆,期間有幾位觀衆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爲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後感15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孔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人物形象,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爲坎坷,曾風塵僕僕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後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

《孔子》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記憶猶新。陪葬的一個小男孩漆思公爲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後,在孔子的強力辯說下,漆思公重得自由,並拜孔子爲師。這個事例說明了孔子宣傳“仁”道的重要性,在這個戰爭的世界,宣傳仁愛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他宣傳的不僅僅是“仁”,還有“義、禮、和”,這四點綜合在一起,就是治國之本。在孔子離家出去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時,也曾大力倡導過這四點,可結果是處處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實現。

導演胡玫最巧妙的一點在於她把南子這個妖嬈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更從側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對南子,孔子沒有心動,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棄了對他的誘惑。

孔子他被尊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對後人的影響力很大。我們也永遠記住了這位推廣“禮、義、仁、和”、心靜如水的先師——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