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你好,之華觀後感4篇

你好,之華觀後感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你好,之華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你好,之華觀後感4篇

你好,之華觀後感1

神祕已婚妻子參加同學聚會,又被神祕男子告白,此人是誰。

你好,之華。言簡意賅的表達,你好是我們打招呼常用的詞彙,也是我們寫信件的開頭,它是一切事件的開始,一切故事的開篇,是一個擁有着無限可能和無限遐想的詞語。

影片的開篇,整體色彩晦暗且壓抑,一個女人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之華在參加姐姐的葬禮——之南收到了一個同學聚會的邀請,隨後之華去到了同學會,但是並沒有忍心說出自己的姐姐已經逝世的消息,她裝作之南並與她姐的初戀互留了聯繫方式,而後面一不小心讓丈夫看見了同學會上遇見的那個初戀男發的:30年過去了,我依然愛你,丈夫在衝動下摔壞了她的手機,故事從這裏展開……一封又一封的信件構成了整個故事,也讓我們瞭解了之南的整個人生,整個電影構架很大,色調很日系,充滿着日式小清新,在殘忍的結局中帶着一些暖暖的小故事。

之南死了,死於抑鬱症,死於自殺,死於家暴,有許多人問,爲什麼她能放棄對她那麼好的尹川,選擇了一個既有暴力傾向又沒有錢的張超,有個陳獨秀網友說:因爲張超是胡歌,只要有胡歌這張臉怎麼都可以。我看到之後會心一笑並深表贊同。但是,平心而論,說句真心話,我覺得之南的表現深刻代表了在戀愛中被衝昏頭腦的女孩子,被男孩子靠一張嘴就騙走了心,不在乎身邊所有人的反對,等到看清現實卻已經釀下苦果,只能自討苦吃。之南最後選擇用自殺了結自己的生命,但是生命存在就是有意義的,她是去世了,可她的兩個孩子還在世上。他們年少失去了母親,哪怕身邊所有人都在關心和幫助他們,他們還是脆弱且敏感。之華的女兒颯然面對睦睦母親的離世,選擇陪伴睦睦。原本就在媽媽身邊成長的他們,現在沒有了爸爸也沒有了媽媽。爸爸有了新的寶寶,媽媽去了新的世界。兩個孩子也在悄無聲息的成長。

之華冒充姐姐和尹川寫信,尹川在回信時把信寄回了老家,睦睦和颯然冒充媽媽給尹川寫信,之華的婆婆給老師寫信,之華替婆婆送信。沒有了手機,信是大家遠距離交流的主要方式,這是一種充滿浪漫和情調的交流方式,通過信件,我們緩緩了解了之南的一生也瞭解到了之華和尹川之間的關係。之南是優異的,漂亮的,美好的,完美的;之華是普通的,平凡的。

尹川是轉學來的,尹川的媽媽是之華的同學,之華在青春時期愛上了尹川,尹川愛上了之南,尹川寫了一封又一封的情書給之華託她轉交之南,陷入愛情的之華使了小心機,沒有把信件轉交,後來被尹川發現,再後來……尹川和之南在一起了。在大學奇蹟般相遇的兩個人,在一起了,年少的憧憬與愛戀得到了延續。這是美好的。又如大多數初戀一樣,他們分手了,並且之南遇到了張超,從此優異的,美好的,漂亮的之南變得不完美了。

看電影時總感覺導演佈局很大,格局很廣,但是他又沒有用有限的時間講述完這整個故事,或者他想傳遞的精神。畫面美,演員棒,就是不知道這個電影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這個電影是講年少的愛戀是最純潔的?之華暗戀尹川,就一次又一次的往他家跑,帶吃的,找話題,藉着去看他的妹妹,照顧他的妹妹去偷偷的看他;尹川暗戀之南,就在白天坐在座位上想她,看她,放學路上目光追逐着她的身影,晚上開着小檯燈,一封又一封的寫着情書,每一個字都是愛意,反覆斟酌,句句揣摩。颯然暗戀着同桌,卻又不敢上學,單純的喜歡着,卻日夜的思念着,以爲可以放棄,卻又愈加思念。年少時的暗戀像葡萄,酸中帶甜有內心似水。少男少女的羞澀和純潔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這個電影是講青春未來無限的,影片不止一次說關於中學。中學是對每個人而言都無可取代又終身難忘的回憶,我們當時犯的傻,憂愁的事,暗戀的人都是爲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個時候的`我們可以無限憧憬着未來,幻想着以後。我們無法預料到我們未來將要從事的工作,行業,遇到怎樣的人,達到什麼樣的高度。但這恰恰說明了青春時期的我們有無限可能,這就叫做未來可期吧。這個電影是講不放棄的,尹川在之南的鼓勵下成爲了作家,並一直堅持着。張超因爲自己自身家庭原因和學歷原因,導致他既有想成爲人上人夢想又有一種自卑的心理讓他自暴自棄。之華的婆婆再晚年開始追求自己的夢想自學英語。正如電影所說夢想是每個人都曾經努力或的,但是克服追夢之路的困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的。正如人生有艱難亦有痛苦。在那樣的時候,想起我們的年少時光,想起我們的中學時光,想起那個讓我們夢想起航,可以做夢,覺得自己未來前景有無限可能的地方。

導演是曾經指導電影情書的巖井俊二,你好之華和情書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分別以葬禮和三週年祭日開篇,兩個女主都是在圖書館工作……還有什麼路上遇到死去的小動物什麼的。

這個電影可以當做一個青春片看,也可以讓成年人或中年人回憶青春,回憶那個讓所有人都平等,閃耀的地方。這個電影講述了不完美,完美的之南有一個不完美的婚姻;尹川心愛的女子嫁給了他人;之華愛過尹川,嫁給了周姓男子,兜兜轉轉原來都不是你。這大概就是導演想講的吧,這世界不完美,但卻還算溫柔。輕描淡寫的一句你好,抹平當時所有的唏噓。

你好,之華觀後感2

你好,之華|當歌者不再吟唱夢想

你好,之華,大概可以翻譯成你好,現世安穩,或是你好,平凡生活。

這兩個詞寫出來平平無奇,不過愚鈍如我,可是花了好一陣的工夫纔想出來,雖然還是感覺詞不達意,但卻已經耗盡了畢生所學,暫時想不到更好的了。

與之相比,想到之南指代什麼就容易許多,幾乎可以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夢想。

可以在前面加個定語,年少時的夢想。

你好,之華|當歌者不再吟唱夢想

順着這個思路下去,胡歌所飾演的張超,也能找到象徵性的意義,殘酷現實中不知哪裏來的突然暴擊。

有點囉嗦,大致如此。

所以《你好,之華》,可以想象成這樣一個場景:年少時有些許才華,繽紛夢想,有點建樹之後,卻是各種橫生枝節,夢想被現實的暴擊擊碎,然後人也變得傾頹,逡巡半生。

你好,之華|當歌者不再吟唱夢想

終於在某一契機下,似乎是按下通往過去的開關,見過了形形色色的故人,解開各種謎團的同時,也不斷地打開着自己的心結,終於在重遊過夢想開始的地方之後,放下負擔,輕裝上陣。轉過身來,可以面帶微笑,輕鬆地說上一句:

你好,之華。

你好,之華,這句問候乍一聽起來簡單而安靜,簡短的寒暄過後,便是告別。眼看着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無甚稀奇,卻不知在寫完《之南》那本書後,他已經原地踏步,徘徊不前了將近30年。

你好,之華|當歌者不再吟唱夢想

在電影中,年少時的之南自然是美麗動人的,站在陽光下,似乎集聚了所有的光芒;

不過以我這個中年油膩直男的眼光來看,張子楓的之華雖然包裹在不合身和刻意的暗色衣裝下,不過也是可愛俏皮,小尹川在心裏把這兩姐妹分了個高下,然而銀幕前的我,卻覺得是一樣的好。

或許是粉絲濾鏡作祟,畢竟從《唐人街探案》始,對張子楓最後的擡頭一瞥就念念不忘;也或許是年紀大了,偶爾也喜歡傷春悲秋一下,覺得小時候的物事,不管是曾有過的夢想,還是親歷的平凡生活,都是一樣的好。

你好,之華|當歌者不再吟唱夢想

《你好,之華》,對於之南無疑有點殘酷,辣手摧花。年輕的時候不明白,爲啥一個落拓浪蕩子,卻能輕易地帶走以爲是一生摯愛的白月光。如同突然的天降災厄,命運開玩笑,輕易地擊碎夢想;或者生活無常,自己吭哧吭哧努力半天,卻不及隔壁不起眼的吳老二,天賦異稟。

後來有人明白了,有人依舊不明白,但是看開了,生活中最常見的是意外,沒有爲什麼,

不明白,看不開的,日子還是照樣過,表面上嘻嘻哈哈,心裏卻是擰成了團,午夜夢迴,翻來覆去睡不着,沒來由地捶地板捶桌子,問天問大地。

你好,之華|當歌者不再吟唱夢想

朴樹在十年沉寂之後,帶來的是《平凡之路》,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所以平平凡凡的之華更多地得到了時間和生活的優待。不過在巖井俊二電影宇宙中,平凡也是帶了濾鏡的。人到中年依舊不見煙火氣,沒有生活的零碎只有沉澱的歲月靜好,如此有品質的平凡,不知幾人能達到。

如果說寫信是巖井俊二鍾愛的交流方式的話,那麼信使能成爲電影的主角也就不意外了。在電影中,年少的之華是小尹川和之南的信使,成年的之華又成爲了婆婆和扈老師的信使。

你好,之華|當歌者不再吟唱夢想

30年後的再見,之華終於變成了寫信的人;拿起筆的動機有點讓人不能信服,好老公貢獻了電影最爲暴躁和歇斯底里的一幕,怒摔手機讓我懷疑是不是白天在職場受了什麼委屈。

與其把寫信看作是不得已而爲之的選擇,倒不如說,是之華的順水推舟。陽光正好,午後溫暖,伏在桌子上,在半舊的稿紙上給30年前的傾慕者訴說衷腸日本導演對待中年婦女果然溫柔許多;如此矯情且少女心爆棚的場景,恐怕除巖井俊二一家之外,也沒什麼分號了。

另外,圖書館管理員好像確實是個好工作,安靜事兒少有那麼多的時間做自己的事,已列入下一份工作關注名單之中。

你好,之華|當歌者不再吟唱夢想

不過之華與尹川的通信並沒有持續多久,到了電影中段,兩人相見,謎題揭曉,重心又回到了尹川的迴夢之旅,兩人間的鴻雁傳書似乎只是爲了這段轉折,在沒有和之南好好告別之前,之華終究還是個信使。

蒙上了巖井俊二的濾鏡和蒸汽,把故事放到現實考量,總有些違和。大連也好,日本也罷,倒不如說巖井俊二的故事,只發生在臆想和文藝作品中。從這一點上說,有點像古龍的小說,抽離時空背景,也能立的起來;有時反而落到真實的時空中,反而顯得束手束腳。

你好,之華|當歌者不再吟唱夢想

在我看來,《你好,之華》,與其說是愛情物語,倒不如說是一則創作者走過半生的寓言。嘴上不願意承認,誰還沒有當年做過夢的一點執念。兜兜轉轉,虛耗時光,所謂的天賦異稟,少年得志的聰明人,卻更容易早早地鑽進牛角尖。有的人會實現夢想,有的人不會,十幾歲就能說出的道理,真正懂得卻不一定到什麼時候。或許只有等到看透的那一天,纔會輕鬆地說上一句,

你好,之華。

你好,之華觀後感3

和朋友在這個寂寥的冬夜去看了《你好,之華》,觀衆不足十位,很適合安靜地欣賞。一部平淡溫情、波瀾不驚又帶着少許遺憾的文藝片,就像手裏那杯漸漸喝至寡淡的紅茶,溫度卻剛剛好。

名爲《你好,之華》,但故事的主線卻是以之南而展開。主角彷彿不是之華,亦不是死去的姐姐或者年少時的暗戀對象,侄女和女兒彷彿也不在中心點的位置,更不用說其它人。或者應該說,每一個人都像主角,但又不是。

沒有能猜到下一幕的標準的流程劇情,也沒有激烈的衝突和主線。但總有某些吸引人的點始終貫穿着。我以爲我會不耐煩,卻漸漸看得更專注。

姐姐之南的悲劇,在於他被胡歌飾演的張超當獵物捕獲了。張超,家境不好,又想當明星,典型的眼高手低,淪落到在大學食堂打工。看到之南這麼出色又美貌的女性,頓生佔有慾,要把她搶過來報復生活對他的所謂不公。他不愛之南,只是想捕獲一個獵物。偏偏從小優秀的之南,像絕大對數的中國女性一樣,她所受的教育裏,沒有如何防止墜落和被捕獲這一課。而且乖乖女,最容易通過愛上“壞男孩”來釋放自己被壓抑的天性。

一旦和這種獵手生了孩子,被捕獲的女性人生就無限下跌了。一次次被家暴,最終抑鬱自殺。

唯一讓我想落淚的一幕,是之南的女兒對媽媽的前男友尹川說:如果你是我爸爸就好了,以前日子過得很苦,但我總想,那個以媽媽的名字寫書的人,總有一天會來帶我們走的。

其實之南是有機會止損重新開始的。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發現走錯路之後,立刻離開止損,重走另一條路的決絕與勇氣。最終,自己丟掉了性命,也讓一兒一女那麼年幼就成了孤兒。

只是結束時片中每個出場角色都好像褪去了負面的情緒,各自筆直的前進了。就連逝去的之南也鮮活起來,雖然在這影片裏,她一開始就從世間敗退謝幕。但劇終時她唯一留下的東西,仍然是曾爲命運鬥士的期望之證。

這片子裏我最喜歡的,就是每一個人心底都有一片堅不可摧的聖域。然後各自爲了這片不可侵犯之處而探求、而嘗試着去努力。就好比之華的婆婆,一個已經老態龍鍾的老奶奶,還會用英文跟人交流修道院與凡爾賽宮。還會“不小心”遺落下口紅。

想起以前跟好友聊過的:每個人自幼都抑制不住的以爲自己應該被上天青眼有加,特殊對待,然後終有一天要從夢境中清醒。重新面對自己存在如螻蟻這個事實。

或早,或晚。

但螻蟻亦有浩瀚的愛和尖利的恨,心底亦有萬壑千巖,在這一點上,被上天寵愛的或被背棄的,都將十分平等。然後,在認知自己可笑的微渺之後,變成方寸間的舞者。每天重複着汲汲營營的求生,然後從磨礪道路的間隙裏搜尋着縹緲微光,用來修補維護自己的聖域。在心底焚起彌天大火,持續燃燒着不肯平庸不願磨滅的驕傲,持續着與卑污的世界戰鬥終生。

貫穿全劇的,是那些信件,不管是情書還是問候,都是用書信交流。我很羨慕那些還喜歡寫信的人,也羨慕還能見到情書的人,心理年齡越來越大的我,反而更喜歡這種老舊的生活方式。在這個信息超載的時代中,看到用郵寄信件的方式來進行溝通,便想起木心的《從前慢》:從前車馬很慢,郵件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儘管,那些些無處安放的小心思,平靜又寡淡。但於當事人而言,那就是一場盛大的波瀾。整部影片的鋪陳,更像是特意讓我們站在旁觀視角。不需要共情,也不必難過。就默然的,接受着我們生命中每一個人的潦草而過。

就像故事的最後,我們不管得沒得到想要的,活沒活成喜歡的樣子,都學會順其自然得過且過了。畢竟啊,像張超說的:人生不是你隨便扒拉扒拉就能寫清楚的。

被拒絕的經久痛苦,放不下的無盡折磨,所託非人的致命代價,不僅是在電影裏,不是在聽別人的故事,這明明是自己的故事。可我仍相信書信裏傳達的愛,哪怕最終仍是無緣,哪怕需要漫長的等待,哪怕心儀的人竟從來就沒有收到!哪怕多年後,只換來晚輩的淚水,只剩下滿滿的記憶與空空的信箋。

散場後,與友在街邊吃餛飩,不約而同慨嘆,周迅真的開始老了,你看她的魚尾紋雙下巴都出來了,已不是那個精緻的周公子了。可是忽而又想,除了她,誰能更合格的去演繹中年之華呢?她曾經鮮活精靈,但不能駕馭沉重和鬆弛,現在她年齡夠了,能載重了,也夠鬆弛了,這是她最好的時代。也是我和你的。我這樣對朋友說。

我們都曾經想要活成最好的樣子,卻忘了接受現在的樣子。生活固然不盡人意,卻仍要匍匐前行。如此,看似稀鬆平常的日子也有了它的意義。我們需要這樣的夜晚,需要一些暖來填充這個冷寂的冬夜——在與好友看過一場貌似無味的劇之後,我還能熬一個夜寫一篇影評。在經年之後,在我耄耋之年記憶力嚴重衰退之後,我仍會念念不忘:噢!那一晚,我與她看過這場劇,它是冬夜裏淺淺的溫潤又柔和的一束光,告訴我:

我們愛過的人,終不負衆望。

你好,之華觀後感4

歷來有什麼好電影,大家都喜歡翻拍,比如中國的《掃毒》被韓國翻拍,《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被日本翻拍,而韓國、日本、歐美的優秀電影,中國有些導演也想拍出自己的感覺、拍出中國的印象。但我還是第一次見有導演跨國翻拍自己的電影的。

想必很多人都看過日本導演巖井俊二的代表作《情書》,但是,《你好,之華》其實就只是中國版的《情書》,甚至相比原版《情書》,質量還大大的不如。不知道巖井俊二在拍這部電影的初衷是什麼,是靠名聲在中國掙些錢,或者是在中國的電影史上留下自己的作品,再或者給中國的影迷們一個交代?

說電影,拿《情書》來對比《你好,之華》,涉及劇透。《情書》的開頭是男主意外去世來展開整個故事,《之華》的開頭也是一個人的去世,這個人是女主之華的姐姐之南,而電影也是以這個人展開的。再有《情書》中有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人,而在《之華》中這種安排卻顯得過分,長得一模一樣的人的這種劇情大有電影在,但是在《之華》中,不僅兩姐妹之華和之南成年後長得一模一樣,而且她們的後代也完全和她們小時候一模一樣,因爲電影涉及到回憶,回憶中的兩姐妹和現在的兩個姐妹(她們的後代)是同樣的兩個演員。或許這也是巖井俊二的一種放大,子女和父母像是理所應當的,而導演讓她們完全相像也是爲了更加突出故事的糾結和情感的渲染作用。但是不得不說,這很狗血。

《之華》的節奏很慢,和《情書》一樣,都是遠鏡頭和近鏡頭相互疊加,但《之華》在這方便的處理更加分明,相比《情書》少了很多拍攝技巧。《之華》在拍人物的時候全是近鏡頭,在拍景物、靜物的時候又全都是遠鏡頭。另外,電影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結合也不是很好,明明是一部文藝片,但是電影上半部分卻像是一部喜劇,而下半部分,喜劇又突然中斷,完全拋掉了搞笑情節,變成了一段又一段煽情的橋段。《之華》很瑣碎,背景和情節都是,從另一角度看,更像是導演在敷衍,在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中,穿插各種沒必要的情節,就像回憶少年踢足球,少女癡癡看着,鏡頭一閃而過,只有幾秒時間,似乎都只是爲了煽情,讓人覺得美和懷念少年時的美,不像《情書》雖然是探尋過去,但是條理清晰,鏡頭的人物、場景也都給人很乾淨的感覺。

再說人物,影片最初,之華的丈夫溫文爾雅、面容乾淨,完全是一副翩翩君子的樣子,不像是日常生活中應該有的人物。但是,鏡頭一轉,這個人突然變得偏執、心胸狹窄,面貌的處理和切換都來的猝不及防。特別出演的胡歌,在劇中扮演一個渣男,在前面的人物交代中,胡歌扮演的張超應該是不可饒恕的,但是鏡頭再轉,男主和張超又喝上了酒,張超敞開心扉說自己的爲人,說以往的事情。張超說他只是覺得之南很美而已,但婚後看見她眼睛中的目光就讓他覺得厭煩,所以只是心情不爽而家暴。影片的格調是平和,太過於平和,以至於男主憤怒時該有的歇斯底里和作爲渣男該有的剛勁都被抹除了。男主深愛着之南,愛了三十年,即便被渣男張超搶去了,也還是守身如玉,心心念的都是之南,在聚會上見了和之南長得一模一樣的之華後,發的第一條消息就是三十多年了,我一直深愛着你,這麼深的愛,在面對毀掉心裏摯愛的一生的人時,不該是憤怒?怒不可遏?結果憑渣男幾句自我感慨的話反而落下來淚?《情書》中的宣泄和爭執時該有的態度和動作都還有呢,到了《之華》這裏連人的本能反應也都沒有了?喝完酒後張超這個人物就從影片中徹底消失了。若果要強加一個理由,這個人物或許只是爲了凸顯男主和之南的愛情遺憾,而且力度很小,甚至完全不必在影片中出面,只要交代是個渣男就好了。而影片女主之華喜歡上了喜歡姐姐的男主,這種三角戀安排又是爲了什麼呢?影片最後交代了男主的釋懷,卻沒有交代女主的心情,就像是寫作文寫了前文卻沒有了下文。或許也是爲了訴說愛情中的遺憾吧。只要想,總能給出理由,只不過理由有合適和不合適。

服裝一方面,中國的未成年女生是少有打底褲外套裙子的,這種形象我們想起來,都是日本和韓國的女生纔是這樣,但在《之華》中,中國的兩個未成年少女似乎成了日本學生。要知道中國的校服中規中矩,雖然不好看,但卻以安全(不走光)和舒適而被日本和韓國學生羨慕的。還有通訊,這點也和《情書》很相似,《情書》的年代背景在過去,而《之華》的年代是在現在,導演通過女主之華的丈夫這個人物的一個動作,就讓交流工具從手機變成了書信,而這個動作也剛好是這個人物的不合理的崩塌。

但,影片總體來說還是很美的,劇情緩慢,一些處理如孩子的內心變化和加入兩條狗的作用都是讓觀衆能很直接地感受得到的。而且,影片中言語不多,穿插了大量的舒緩音樂,更顯得安靜。輕柔的背景音樂,在影院中迴響,就像是聽了一場音樂會。要看的話,沒那麼多事,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