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最新愛上語文讀後感

最新愛上語文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新愛上語文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愛上語文讀後感

最新愛上語文讀後感1

此前對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於“聽說”的層面。聽說,他是“詩意語文”的倡導者;聽說,他在講座中用“劍氣合一”來談自己在語文家園中的安身立命;聽說,他的《慈母情深》讓課堂溫暖着慈母的光輝。種種“聽說”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師高大的形象,而且是那種遙不可及的高大。對於我,一位普通的一線語文老師有了很大的觸動,強烈地感受到:

一、閱讀,讓生命更豐富。

王老師愛讀書。有人問:“王老師,讀書是不是您的業餘愛好,”他說:“錯了,應該把‘業餘’兩字去掉。讀書是我的愛好,讀書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愛好。讀書是跟我吃飯一樣,跟我呼吸一樣,在我的生活當中是非常自然的。”是啊,王老師確實是愛書之人,據他自己所說,藏書量少說也有七八千冊了。在王老師從教的第二個五年,被他笑稱爲“孤獨沉潛”的五年裏,他讀了大量的書。他讀宗教類的書,讀哲學類的書,讀文學類的書,讀美學類書,讀“老三論”、“新三論”的書等等。

王老師的讀書經歷深深地觸動了我。要做一個好的語文老師,自己先做語文人,要播撒讀書的種子,自己要先做讀書人。《語文課程標準》比較重視兒童閱讀,要求在整個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該不少於145萬字;除此之外,《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試想,一個語文教師自己不愛閱讀,又如何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愛上閱讀,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呢,讀着這本書,我發現,王老師無論是談語文人生,還是談語文理念,都與談讀書緊緊聯繫在一起。這更讓我明白,讀書不是一時的事情,也不單單是爲了教學,它更是爲了終身的幸福。“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生命是一條河流,它流動,它吸納,不斷前行中壯大,不斷交流中豐富,生命由此而變得開闊、深邃、美麗。

二、閱讀,讓課堂更精彩。

王崧舟老師一直呼籲語文教師要細讀文本,他認爲文本細讀是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教師的備課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喚語文教師的備課應具備新的理念、新的視野,呼籲教師要細讀文本。在一次講座上,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師爲了教好《長相思》,讀了整本《納蘭詞》,瞭解了納蘭性德的生平,閱讀了一萬多字的鑑賞文字,然後寫下了文本細讀感受,化成繁華如東流水的課程資源。只有閱讀,纔有底氣把經典名作演繹爲精彩的課堂。每一個匠心獨運的教學設計,都源自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源自紮紮實實地閱讀與思考。

王老師覺得文本細讀就應該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慢慢走(讀),欣賞啊”;就像王堯先生說的“在漢語中出生入死”;如南帆先生所說“沉入詞語”;要“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要“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要“引發一種對語言的敏感”;要“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要“在字裏行間閱讀”;要“徜徉在語言之途”。

王崧舟老師談到對《小珊迪》這一課如何進行細讀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課題爲什麼叫《小珊迪》,文章當中,沒有一處文字提到“小珊迪”這三個字,出現“珊迪”也才6次,於是他的敏感點就聚焦到這個“小”字上。由此,聯想到自己平時上公開課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潛心細讀文本,而是花大力氣製作課件,所以在課堂上常常看到的是接連不斷的圖片,視頻等。學生卻沒有足夠的時間靜心讀書和沉思默想,沒有引領學生走到語言文字的背後,感悟思想內涵。課文中的一字,一詞,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內涵,我們的作用,就是引領學透過字面去探尋字後的“祕密”、字後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擔負起文本閱讀的引領任務。這個引領,本質上使學生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絢麗,更能看到文字背後的深邃和獨特。教材理解不到位,教學肯定出問題。所以,當我們語文老師在細讀文本時,請暫時忘記自己是老師,因爲只有放下功利的目的.,我們才能真正走入文本,才能穿越時空,與作者產生共鳴。一個善於細讀文本的語文教師,不一定就能擁有成功的語文教學,但成功的語文教學一定要有深入的文本細讀。一個真正會細讀文本的語文教師一定是詩意和快樂的,因爲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作爲語文教師,今後的我應當,也願以閱讀的姿勢佇立,以閱讀的姿勢守望,用閱讀豐富平凡的日子,用思考照亮前行的腳步。

最新愛上語文讀後感2

暑期觀看了王崧舟老師的十二集“愛上語文”系列百家講壇,在網上學習了王崧舟老師的部分課例。引發了我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思考。

在這十二集中,王崧舟老師在向我們所有的語文老師強調一個正確的觀念:

學語文,就是學文化。

學好語文,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文化人。

學語文要以學做人爲第一要義。

學語文的最終的目的應該是活出自己的詩意人生。

學中國古典詩詞,就是學中國文化。

這些可謂是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耳熟能詳的金句,我們往往會因爲走的太遠而忘記了爲什麼出發。王崧舟老師用這些金句再一次爲所有的語文老師明晰了爲什麼學語文,怎樣才能愛上語文。

那麼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又應該怎麼做呢。接下來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一說我的思考。

一、讀詩是有思維路徑的

王崧舟老師在愛上語文第1講語文中的文化美中,講了兩首詩,一首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另一首是江雪。在講泊船瓜洲的時候,就有學生提出王安石沒有安全意識,而在講江雪時,又有學生提出來,這麼冷的天,這個老爺爺爲什麼在這裏釣魚?孩子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爲他是從實用的角度,理性的角度去讀詩的,他的思維路徑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老師就應該加以引導。

王崧舟老師提出讀詩時思維的路徑,不能是從實用的角度、純理性的角度來讀。在嚴羽的《滄浪詩話》中這樣說到“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詩應該形象地讀,感性的讀,充滿想象力的讀。

詩的邏輯不是知識的邏輯,詩的邏輯是情感的邏輯。語文老師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在引導學生讀詩的時候做一些必要的點撥指導。

王崧舟老師不但關注了讀詩時的思維路徑,他還給我們所有老師傳授了語文教學的三個層次。

二、語文教學的三個層次

在愛上語文三讀詩中的厚與薄這一集中以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爲抓手,王崧舟教授爲我們講解了語文教學中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就是把作品讀厚,王崧舟教授提出書讀百遍不是數量上的要求,而是層次上的要求,質量上的要求。那怎樣才能把一首詞或者其他的文學作品讀厚呢,王崧舟教授爲我們指明瞭三條思維路徑:一是參考別人的體會和感悟。例如有人在讀《長相思》這首詞時拿榆關與故園進行對比,形成空了間上的一種張力,拿故園的夜晚跟征途之上的夜晚進行對比,形成一種情感上的張力,這就是一種對比的思維策略。但是也不要只讀一篇,還要讀多篇的別人的解讀。那如果碰上解讀的有矛盾怎麼辦呢?

這時就需要第二條思維路徑:去研究作者本人。研究這個人的生平,讀這個人的其他的作品。

第三條思維路徑是抓住關鍵的意象,再看看別的詩人是怎麼寫這些意象的。例如別人的詩詞裏邊是怎樣寫故園的,寫故園是因爲有鄉心,那麼別人的詩詞裏邊又是怎樣寫這一顆鄉心。讀到這裏就知道這一顆鄉心不只是納蘭性德的,是我們全體中國人的,這就是一種文化。

王崧舟教授在讀厚一首詞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所提出的,好的教師是用一輩子來備一節課。他讀納蘭性德的這些詞,又豈是一天兩天能夠達到的,真的是用一輩子來備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這一節課。讓我領悟到,作爲老師就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看教育方面文學方面的書籍。

讀厚是基礎,而第二個層次是是能夠把它讀薄。

讀薄跟數量的多少篇幅的長短沒有太大的關係,讀薄關鍵的關鍵在於能夠聚焦和鎖定這首詞最核心最有價值的信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這首詞的詞牌是長相思,詞名也是長相思,而長相思三個字,你可以把它讀薄讀成一個字--思。

第三個層次:讀薄還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讀活,要把自己放進去。要體驗着詩人的體驗。

這三步又不僅僅侷限於詩詞教學,在其他的經典文學作品教學時也是同樣的。讀厚就是對這篇文章,這個作者有充分的瞭解,也是我們備課的第1步,對教材進行分析,佔有大量的資料。而第二步讀薄,其實就是進行教學設計。而讀活,就是語文的實踐性的要求,把課本里裏邊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繫起來。

王崧舟老師還用了好幾集爲我們詩詞中的文化意象的重要性,他認爲,讀出詩詞中的文化意象,才叫文化。因爲這些意象承載着中國獨特的文化。但是,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在聽的過程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質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