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細講弟子規觀後感

細講弟子規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細講弟子規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細講弟子規觀後感

細講弟子規觀後感1

現在在教育中提倡讓學生學習背誦《弟子規》,在教學中我們也讓學生開始練習背誦。通過假期的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在學校的學習,我對《弟子規》又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弟子規》是我們的道德標準和行爲準則,它對我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行爲都有指導作用,如果我們都能按照《弟子規》的教誨去做,那麼我們的家庭和社會就能更加和諧。

有人說《弟子規》是給小孩學的,這話不完全正確。《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課本,孩子應該學,但我們成年人也一樣應該學習。因爲《弟子規》講的是前賢的教誨,是生活的規範,它能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這種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應明白,所以每個人都應學習《弟子規》。通過《弟子規》的學習,使我受到很多教育,其中受教育最深的是《弟子規》的第一篇“入則孝”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入則孝”的意思是說在家裏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爲孝是道德的根本。

我們的身體受之父母,沒有父母的養育,就沒有我們的生命。因此我們應無條件的孝敬父母。那麼怎樣做纔是對父母的孝敬呢?《弟子規》中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話,從表面看它的意思就是說父母的呼喚,要馬上應承;父母的命令,有馬上執行;父母的教誨,要恭恭敬敬的聽取;父母的責備,要虛心的接受,這些都是孝心的體現。俗話說“孝順孝順,孝就是順,順就是孝”我們應順應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們的要求是錯誤的,我們做子女的也不能頂撞他們,我們應做到“諫使更”並且要“怡吾色,柔吾聲”;如果父母的責備是錯誤的,我們也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小到大,父母爲我們的成長可謂是嘔心瀝血,但他們不圖我們的回報,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裏面唱的那樣,他們就圖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可是看看我們現在做的,雖然能給父母一些物質享受,使他們不愁吃穿,但每天爲自己找各種藉口,搪塞父母,不能常回家看看,對父母的呼喚、命令、教誨、責備都不能做到“應勿緩,行勿懶,須敬聽,須順承”。通過《弟子規》的學習,我認識到了自己對父母做的還很不夠,在以後的日子裏,我要像《弟子規》裏說的那樣去做,常回家看看,抽時間多陪陪父母,使他們過的更幸福,更開心快樂。

細講弟子規觀後感2

今天早上和同事們一起學習觀看臺灣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第一集《幸福人生講座》蔡禮旭老師通過講解許多事例和道理,教會人們如何經營幸福人生。

講座剛開始,老師就問大家有沒有做夢笑到醒的,有做夢笑到醒的都是幸福的;當時我就笑了,因爲我有做夢笑到醒的,而且好多次。雖然我也不記得夢裏是因爲什麼才笑了,因爲我的身邊有一大羣的好人,善良的人,所以我連做夢都是在笑,都是幸福的。而那些成天認爲身邊都是壞人,都是不安好心的人,也許你做夢就不會經常笑到醒了吧!在講座中老師講到我們普通人都是對別人要求太多,對自己要求太少,“嚴以待人,寬以待己”,我想現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爲中心,尋找真誠時,自己沒有對別人付出真誠,卻希望別人對自己真誠,只有主動的去付出人生纔會幸福,幸福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只有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會在你身邊。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幸福的理由。

人最重要的是德行和做人做事的態度,在沒有接觸弟子規以前,一直都覺得自己做人已經能算得上是很不錯的了,爲人處事也處理的非常得當,但是,自從2年前接觸了傳統文化,接觸到弟子規之後才明白,原來自己所謂的做人做事算很不錯,只不過是自己給自己定的一個標準;接觸弟子規之後才明白其實自己還沒有真正的做到弟子規中的要求。只有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會在你身邊。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幸福的理由。

當我們真正能到達修養身心這個境界,就能夠對家庭、社會產生很大的力量;百善孝爲先,其實要對社會有貢獻,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困難,就是要好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首孝悌”,做一個真正有孝心,面對所有長輩他都會恭敬。施比受更有福,只要真正的去幫助他人,愛護他人,繼而重視自己的德行,整個社會就會呈現祥和之氣,這就是你的福氣、這就是對社會的貢獻。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注重物質享受,不懂的去吃苦,等到花錢習慣了,就很難改。那麼這個人的努力目標就不是爲了孝順父母,不是爲了照顧妻兒,而是滿足他的物質慾望,讓自己賺更多的錢、讓生活過得更好;試問這樣的人和自私還有什麼區別。因此人從小要有仁愛之心,要替他人着想,他將來一定會爲社會造福,自己也就會過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