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1921的觀後感範文(通用7篇)

1921的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1921的觀後感範文(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1921的觀後感範文(通用7篇)

  1921的觀後感1

此部紀錄片以上海的城市特質爲切入點,詳細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曆程,解讀了英雄城市上海的歷史基因。通過追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之路,展現了上海革命聖地的不同風貌。

通篇五集,第1集《風起》,開篇以響應“五四”的“六三運動”爲切入點,從上海特殊的城市地位和人文精神展現其孕育社會革命的天然氣質。第2集《潮動》,深度剖析上海歷史文化基因對成爲黨的誕生地的重要主導作用。第3集《選擇》,陳述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如何與改良主義者、折衷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分道揚鑣,堅定的選擇馬克思主義的過程。第4集《曙光》,詳細描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時,外部的蘇俄和共產國際對黨的幫助的歷史始末。第5集《星火》,講述中國共產黨從上海發起誕生後,先後推動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宣傳、幫助各地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自此,中國共產黨完成了獨立建黨進程。影片雖是講建黨以前的故事,實則對現代的年青人有着極大的學習和借薦作用。

觀看此片後,我的內心無比震撼。《中國1921》很好反映了建黨歷程,反映了共產黨如何建立、時代背景、歷史淵源等問題。通過紀錄片我瞭解到,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活動都是從先的知識分子中發起,大學生羣體一直是堅實的文持力量。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的奮鬥史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

我們黨的奮鬥史,是一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歷史,領導人民羣衆富起來的歷史,領導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史上一束最輝煌燦爛的畫卷。我們黨是執政黨,那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作爲當代大學生,新青年,入黨積極分子,我認爲我們有必要繼口年前建黨先驅的革命精神,始終積極的擁護黨的領導地位。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在經歷了接近百年的磨練和低礪後,也成爲領導中華民族奔赴現代化和全面小康會的核心和中軸力量。作爲當代的大學生,我們雖然在思想和生活上發生該以大了深刻的變化,但是面對當前國內外的形勢時仍然應該以大局爲重,做生活和思想上的理智者。對於黨內黨外存在的各種矛盾,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對於黨在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應該理性的雲解決,而不能以此否定的偉大地位,脫離與黨的關係。

當今時代強權主義仍是當今世界不安定的主要根源。他們憑藉實力的強大無端干涉別國內政,介入地區爭端挑起戰事,對世界和地區安全都帶來了不利影響。其根本原因還是經濟實力的差距。對中國來說,中國共產黨肯定會多出臺政策,來提高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作爲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服從黨的命令,支持黨的決定和政策。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出臺的各項政策,永遠是到支持者擁護者。我們必須要做到:忠於黨、信黨、護黨,時刻高益黨的大旗,獻身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

  1921的觀後感2

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般遊船上召開,這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1921》的故事從1918跨越1921,正好上銜止步於1918的《恰同學少年》,衝着這艘南湖的中共小船目標而去。該劇以五四運動、反軍閥獨裁、建黨三大史實爲經線,以徐世昌、孫中山、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毛澤東、蔡和森、張國秦和段祺瑞等一干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爲緯線,重現了1921年以前,在中國軍閥混戰的背景下,一批以毛澤東爲首的青年人從渴望赴法留學到堅定革命鬥爭的轉變過程,體現了那一代年輕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故事的開端就傾覆了我對一代領袖的認知,原來毛主席也做過“北漂”。原本渴望赴法留學的年輕人千里迢迢趕到了北京,卻因爲歐戰尚未結束、資金不充足等原因,滯留在北京成了打工族,毛澤東一開始幫助恩師楊昌濟做案頭工作,之後開洗衣店,後來在蔡元培的推薦下,又成了北大圖書館管理員,時常蹭課的他又偶得新聞學先驅邵飄萍的賞識,受邀成了《京報》的特約記者。從當圖書館管理員、辦報紙,到後來的組織“驅張運動”、組黨,這是一代偉人的成長過程,讓我看到了當年“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風華少年,通過時間的磨礪和自身的進步,逐漸變得成熟睿智、果敢堅毅,在向理想努力前進的道路上,腳步越發的從容不迫。

我一邊被青年領袖所經歷的成長磨礪觸動,一邊對照學習、審視自己,正如習總書記在對青年的講話中提到的:“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作爲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我們更要牢記總書記囑託,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前進姿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能力的不斷提升需要不斷的自我磨礪和錘鍊。一方面,要提升學習研究能力,不能滿足於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識,做到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另一方面,要克服思維惰性,做到舉一反三、勇於探索,始終保持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使自己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信

1918年的十月革命,1919年的五四運動,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在這塊黑暗的土地上,外有列強環伺,內有軍閥割據,從“翰林總統”徐世昌、下野的大元帥孫中山,到學者李大釗、蟄居在小衚衕的“北漂”毛澤東,每個人都在苦苦尋找國家的出路和未來。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們,怎樣一步步選擇了共產主義?中國,怎樣選擇了共產主義?這部劇爲我們展現了歷史的答案。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家國命運與人物命運緊緊關聯,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演講,鼓舞起一大批愛國羣衆的昂揚鬥志,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雖然一直受到張敬堯的武力打壓,卻讓廣大羣衆更加團結一致。羣衆的支持和擁護成爲毛澤東等爲代表的愛國青年的“保護符”,也成爲“驅張運動”的堅強支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意自古以來都是歷史走向的根本決定因素。共產主義讓我們看到了庶民勝利的希望,也給我們指引了奮鬥的方向,無產階級從共產主義勝利的曙光中開闢出了一條救國圖存的道路,共產主義在中國無產階級的堅強支撐下,把它的智慧與思想播撒在歷經磨難後的中國大地上。因此,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前輩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平,但我們不能在安逸中喪失鬥志,在懈怠中荒廢青春,要在無數英烈的肩膀上繼續繼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和黨性素養,做到在紛繁複雜的世事面前保持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穩立場;另一方面,要有更堅定的自我認知,我們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要像習近平冀望的那樣:“成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的奮鬥史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我們黨已經走過了99年的光輝歷程,我們黨的奮鬥史,是一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史上一副最輝煌燦爛的畫卷。

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已經脫去了過去的屈辱和貧窮,發展成爲初步繁榮昌盛的新中國。在新的世紀裏,祖國富強大業等待有人去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等待有人去建設,共產主義理想等待有人去實現,“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就讓我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聽黨話,跟黨走,同人民一道,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1921的觀後感3

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稱得上是一部精彩還原歷史且創新了革命歷史想象的主旋律作品。

《中國1921》在再現偉人的青春奮鬥史時令觀衆看到的是新的和美的革命歷史想象,這種創新的革命歷史想象的意義在於:要對歷史和現實表示出雙重的尊重。它不是戲說和消費紅色歷史,也不滿足於還原與開掘歷史,它的開掘與還原更注重對應當下歷史轉折中的價值訴求和今天執政黨的合法性依據,所以被觀衆稱爲一部極具親和力的劇作。

《中國1921》劇情從1918年8月毛澤東和新民學會26位青年學子溯湘江北上,切入“后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歷史。這段歷史從國史上講是最爲“內憂外患”的一段。一戰結束後的中國,以戰勝國姿態凱旋,本以爲可以揚眉吐氣,但此時的中國時局依然是一盤散沙。徐世昌狡詐,段祺瑞以擴充軍隊爲目的進而賣國,南北軍閥各懷鬼胎,而列強更是伺機而動。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陷入困境,這一切讓人深深明白:這是一個爛攤子,唯有革新才能救中國。一羣年輕的仁人志士四處奔走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救亡圖存運動。此時的中國,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魯迅以及邵飄萍等,他們成爲了這個時代思想的中流砥柱,生在這個時代的毛澤東,盡情地吸收着新的時代思潮。《中國1921》以此爲3條線索展開敘事,完整地展現了1918年到1921年的中國故事。

《中國1921》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的羣像,而尤以毛澤東形象最爲成功。這種成功在於兩個方面:事件作爲和人格魅力,二者又是交融互動的。一方面據於史實,表現了過去鮮爲人知或沒有表現過的毛澤東早年革命經歷。如籌款送先進學子赴法留學;在湖南與北京兩地展開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創辦《湘江評淪》並使之聲震中國;建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等“事件作爲”。這些都帶給觀衆對毛澤東的歷史的新的瞭解。另一方面,是充分展現了青年毛澤東的人格魅力。如他從不畏懼困難,面對握有重兵的軍閥張敬堯、譚延闓,他不避斧鉞發動驅張、反對軍閥專制;他思想敏銳又才華橫溢,幾乎是一個人創辦了震古爍今的《湘江評論》,既是主筆又兼印刷發行;他不慕虛名,保持着農家子弟的質樸;他敬師愛友,不論是對李大釗,陳獨秀還是楊昌濟都執弟子之禮,在同鄉同學們中間他是領頭人;他深愛着楊開慧,遲遲不答應開慧是因爲怕將來做一個職業革命家不能保護她……而最主要的品格還在於他“心懷天下”的鴻鵠之志。從劇一開始他送同學們赴法尋找救國真理,因資費不夠他決定留在中國,到最後毀家紓難,回韶山沖散盡家產,帶領兩個弟弟,一個堂妹和楊開慧徹底告別九泉之下的爹孃,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革命征途。青年毛澤東身上就顯露出高情遠志、中流擊楫的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領袖潛質。

這種新的.和美的革命歷史想象在劇中另一個人物楊開慧身上也表現得十分充分。初戀和婚姻常常是人物人性化抒寫的`重要組成部分。楊開慧屬於那種“湘女多情”,但更主要的是她與毛澤東有着一致的思想傾向。她在女校帶頭剪短髮並把剪下的一綹頭髮寄給遠在北京的毛澤東。她大膽追求毛澤東。雨中,楊開慧問毛澤東:“你爲什麼躲避我?”“你怕連累我!”但隨即楊開慧衝毛澤東說:“我們結婚吧,我給你生孩子,下雨不怕,打雷不怕,殺頭不怕”“我知道你心裏裝的是天下,可我心裏裝的是你!”此時兩位年輕人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一首真正的愛情凱歌。開慧結婚不做“俗人之舉”,走着來到毛澤東住處,六塊大洋辦了一桌酒席。新婚之夜對丈夫說:“我不需要你給我什麼東西,我來這世上是來幫你的。”柔女的情調和烈女的情懷融爲一體,這是楊開慧形象刻劃的最爲成功之處。一個感人至深的嶄新的楊開慧形象鮮明地在熒屏上站立起來。並其後與毛澤東雙雙印證了諾言:一個擔當了天下大任,一個爲毛澤東獻出了一切包括生命。

《中國1921》創新的革命歷史想象不僅明晰地表現在毛澤東、楊開慧形象塑造上,也包含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的一批年輕人的生動刻畫上。

  1921的觀後感4

這個暑假按照學校安排觀看了《中國1921》本對歷史故事不感興趣的我竟然從頭到尾認真地觀看了一遍,本片主要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曆程,艱難的創建之路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初心的堅守,最終實現了心中的理想。

本片以毛澤東等人爲主在上海開展的“六三運動”開始,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漸漸地與改良主義者、折衷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分道揚鑣,之後他們先後推動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宣傳、幫助各地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直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建設中國共產黨這個過程漫長而艱難,他的建立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對自己理想堅守和一直以來爲了這個理想做出的努力。

還記得故事剛開始的時候一羣以毛澤東爲首的年輕學生從湖南來到北京,準備赴法留學。但是路上的船票沒有人管得他們自己負擔,身上的盤纏也所剩無幾,一天天過去了也沒有疇到款,同學們雖心念法,但現在的他們連飯也吃不上,他們一個個心灰意冷,但這是的毛澤東領着大家吟唱詩歌振奮精神,困難面前精神不倒,他帶着大家給大學生洗衣服,他幫老師楊昌濟完成書稿,去北大圖書館當理員。就是這樣他們堅持着留在北京,爲了有一天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個時候的毛澤東讓我不由得佩服不已,飢寒交迫之下的他能克服重重困難堅守自己最初的夢想,回想自己的成長之路上曾經遇到過這樣那樣的小困難時總是抱怨和退縮,毛澤東在理想面前的堅持和困難面前的努力正是我需要學習的。

在毛澤東爲夢想努力的這段時間裏他也看到了中國不堪的現狀讓他心生擔憂,於是他打消了出國的念頭,他相信在中國也一定可以他覺得在這個社會的大課堂上是永遠也學不完的。他開始組織愛國運動,辦報紙,理念逐漸清晰的她帶領大家開展驅張運動,組建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們心中的理想。這是這部奮鬥史才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也纔有了新中國。

現在的中國文明富強,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現在的生活離不開每一位共產黨人的努力,離不開他們對理想的堅守和努力,我想現在的我們要繼續繼承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爲我們國家的不斷富強而努力奮鬥!

  1921的觀後感5

中國共產黨誕生,是一件開天闢地的事情,其影響力不亞於後來的新中國誕生,如何再現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除了要再現偉人的豐功偉績之外,更大的目的在於闡述歷史的必然,這樣一來難題就得擺上檯面,如何把思想融進那個時代紛紛擾擾的思潮當中,這纔是關鍵。於是這樣一部紅色題材劇就具有了史詩的氣質,毛澤東的一生是偉人的一生,也是道不盡的一生,本劇截取毛澤東青年時期和一幫先驅如何創立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爲藍本,再現了歷史的必然。毛澤東的一生在他的詩中均有所體現,本劇也基於此,不同階段的心態也都能從詩中一一解讀。

對於紅色革命題材劇,知識分子的朝氣蓬勃和堅定的信仰歷來都是電視劇中一道讓人賞心悅目的風景,沒辦法,要怪的話就怪現代人信仰都缺失了,這一切無非是想告訴我們,瞧,那時的年輕人多麼有朝氣,有信仰,有恆心,這其實也是毛澤東形象最有力的寫照,爲再現偉人豐功偉績的一生,本劇從縱面到截面全方位再現了幾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而在這些重大事件中起到貫穿始終作用的幾個人物,徐世昌、孫中山、段祺瑞、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在歷史事件中的沉浮成爲最佳看點,也正是應了毛澤東那一句詩:“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詩中感嘆了創業的不易的同時也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表述了繼往開來的決心和魄力。本劇也基於此講述了一個大時代的環境之下,那些“風流人物”,他們對於人生道路的抉擇、以及思想主張等等,都成爲了後來新的歷史篇章的見證。

毛澤東的一生是豪情壯志的一生,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正是青年毛澤東的寫照。當時的中國正值內憂外患,一戰結束後的中國,以戰勝國姿態凱旋歸來,本以爲可以揚眉吐氣,但此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中國時局依然是一盤散沙,徐世昌狡詐,段祺瑞以擴充軍餉爲目的進而賣國,南北軍閥各懷鬼胎,而列強更是伺機而動,孫中山下野,這一切的一切,讓人深深明白,這是一個爛攤子,唯有革新一切才能救中國,一羣年輕的仁人志士四處奔走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救亡圖存運動,時勢造就英雄,此時的中國,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他們生於時,長於時,成爲了這個時代思想的中流砥柱,生在這個時代的毛澤東,盡情的吸收着時代思潮,苦思救亡運動。1921年是個特別的年份,這一年,以毛澤東爲首的先驅創立了中國共產黨,一個劃時代意義的政黨就此誕生,一羣以毛澤東爲首的共產黨人也照耀着日後的中國。

本劇再現了毛澤東如何審時度勢,分析當下,着眼未來的高瞻遠矚,突出了偉人高大的形象,把偉人如何創業,如何撈取第一桶金,如何獲取賢內助等等事蹟都向世人表述清楚,一部主旋律電視劇做到這裏也就夠了,但本劇除了以歷史的視角再現劇中人物段祺瑞、馮國璋、李大釗、蔡和森、楊開慧、馬林等人的命運之外,更是闡述了“任何反動派都是跳樑小醜”的歷史必然。

  1921的觀後感6

6月9日,央視一套熱播劇《中國1921》研討會在杭州舉行,這部被專家們譽爲“偉人版”《奮鬥》的電視劇,截至目前在天涯論壇上的點擊率已經突破120萬人次。到會的專家們一致認爲,該劇最成功之處在於它作爲革命歷史題材的當代意義。

“它有非常強烈的歷史觀照性”

《中國1921》就是回答了兩個問題: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誕生的,爲什麼會誕生。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認爲,該劇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有非常強烈的歷史觀照性”。它用宏大時代背景下的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告訴今天的年輕人,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愛情、親情、事業、理想是如何抉擇的。

導演穆德遠希望《中國1921》能給年輕人帶來一些思考。“這些百年前的年輕人所走過和擁有的,與今天的80後、90後所崇尚追求的,到底隔着多大的距離?”

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彭吉象看來,這部劇的成功之處在於找到了與80後、90後一代年輕人的心理對接點:如何平衡和統一個人的奮鬥與社會貢獻,並用獨特的青春視角,還原作爲普通人的偉人,這成爲對年輕人最大的吸引力。

“精心營造還原那個時代的歷史氛圍”

細雨泥濘中,一雙穿着破布鞋、掛着鮮紅傷口的腳匆匆穿行在小巷子裏。這是32集電視劇《中國1921》的第一個鏡頭。就是這雙腳帶着25個湖南青年,走向北京,走向全國,帶領中華民族走向了開天闢地的共產主義道路。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看完後的感覺是:“這樣的開頭,接地氣,接人氣。”

《中國1921》以“五四運動”、“反軍閥獨裁”、“中共成立”等幾個重要時間爲縱軸,以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孫中山、徐世昌等人的時代選擇與歷史命運爲橫軸,將人物情感融於時代變革的歷史進程中,編織出整個時代的全景。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前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認爲,《中國1921》用一種高於敘事的手法精心營造和還原了當時的歷史氛圍和質感。

“我們結婚吧!我給你生孩子,即使你掉了腦袋,我把孩子養大……”劇中楊開慧對毛澤東的這段“雨中告白”成爲許多觀衆議論的焦點。很多網友質疑,那個年代的愛是否有這麼張揚。李京盛認爲,這恰恰是那個革命戰爭年代人們特有的情懷和信仰,那是最真實的情感表達。觀衆有這種不理解,恰恰說明了今天的人們生活在一種平庸和物慾當中,逐漸退化了那個年代人所具有的純粹的情感與樸素的信仰。

“創作新的紅色經典是時代使命”

如何借用紅色歷史和紅色文學,完成紅色資源的當代轉化,承擔起當下的文化使命?專家們充分肯定了《中國1921》在將紅色資源轉化成精神力量上取得的成績。

今天的時代需要我們創作新的紅色經典,這是一種時代使命。《中國1921》將衆多的歷史人物、事件、衝突編織到宏大的歷史背景中,成功地塑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羣像。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策劃部主任、《中國1921》責任監製徐萌認爲,將人物放到歷史的縱深裏面去展示,將整個時代放到歷史長河裏面去檢驗,是需要有相當的胸懷和氣概的。“過去,紅色題材和歷史劇中間是隔着一面牆的,《中國1921》把這個牆打通了。”

至於該劇是否屬於媒體所評論的紅色偶像劇,李京盛表示這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和方法,從注重對新鮮史料的挖掘到現在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這纔是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可貴之處。

  1921的觀後感7

前一段時間的熱播劇,《中國1921》重現在1921年以前,中國的動盪場景和軍閥混戰的混亂年代的一批以毛澤東爲首的青年人從渴望赴法流學到堅實了鬥爭革命的轉變,再現了那一代年輕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再現了毛澤東青年時期勵志改變中國現狀,改變軍閥統治,人民當家作主的決心與活動。

從影片本身來看,雖是講建黨以前的故事,實則對現代的年青人有着極大的學習和借薦作用。電視一開始就講一羣以毛澤東爲首的年輕人從湖南來到北平,準備籌款赴法留學。但是眼看着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非但沒有疇到款,連身上的盤纏也所剩無幾,同學們雖心念法,但不得不面對眼前的問題。心中的夢想想要實現,先要安身立命,找工作。這段情節讓我想到現在大學生就業。這幾年高校連年擴招。使不少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的危機。許多人在壓力之下不得不放棄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可能,改換其他的工作。還有許多人無論怎樣還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索性不找了,成了啃老族。其實呢,不是找不到,而是不肯降低找工作的標準。如果降低標準,三百六十行,一定會有屬於自己的位置。

劇中的毛澤東不等不靠,以洗衣起家,幫老師楊昌濟完成書稿,後來,他成了北大圖書館的館理員。此時的毛澤東並沒有忘記自己心中的夢想,只是當時的他看到殘破的中國心中堪憂,逐漸打消了出國的念頭,他相信在中國也一定可以現自己的理想。他覺得在這個社會的大課堂上是永遠也學不完的。從最初的當圖書館理員,當小學教員,組織愛國運動,辦報紙,到後來的驅張,組黨,這就是一個人的成長,變得成熟,睿智。我們看到的偉人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懂得自己的路,國家的路應該怎麼走,但是我們總能看到那些閃着成熟辦事,理性思維的影子。

一個青年人的成長就是這樣,想到今天的大學生。必須承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但是先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哪怕是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因爲我們畢竟還有心中的夢想,在這個過程中儘管隨着時間的變幻,環境的變幻,夢想也許變了模樣,經過社會的習禮,它可能變得更加實際,成熟,理智。現在的我們再向理想前進,努力時,也就會越發的從容不迫。就像這毛澤東一樣。

此劇的男主角四年前就演過一部叫《恰同學少年》的電視,也演毛澤東,當時看完覺得爲之一振,如果說上個劇的毛澤東還是個有才華的清澀少年,那這部劇當中的毛澤東的思想和行動上有了更加有謀有略,更加成熟,穩重。

這個歷史劇還有許多值得一說的地方,我就不一一例舉了,歷史劇就應該這樣,既要還原歷史,又要借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