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不肯去觀音》觀後感大綱

《不肯去觀音》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流傳着很多關於當地的歷史傳說,有些流傳的廣,人盡皆知,有的流傳的窄,只有當地人一代一代往下傳。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作爲宗教的祭拜,是神聖的;而作爲其來源的傳說,卻是一段足夠令人聽得津津有味的好故事。如今,這段傳奇故事被改編成了電影,自然也會加入些電影的元素進去。《不肯去觀音》雖然是中國首部觀音題材電影,但是其絕對不是宗教電影,而是一部有故事、有人物、有驚心動魄、有回味留香的劇情片。

《不肯去觀音》觀後感

現存關於普陀山不肯去觀音的傳說,基本上都是關於日本慧萼法師的`。而電影在創作的時候,將唐朝這邊的故事進行了大幅度的豐富。也就是說,我們都知道慧萼法師沒能把觀音像請回東瀛,纔將其留在了梅岑山,但是傳說中並沒有告訴我們這觀音像從何而來,對中國這邊的某些人某些地方有怎樣的意義,以及其本身有何經歷,以及爲什麼慧萼法師會在梅岑山頓悟。這一切細節,都是電影需要下功夫不足的。沒有這些血肉,《不肯去觀音》就只能是一部紀錄片,而不會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影像。

影片《不肯去觀音》的編劇團隊一定是翻越了大量的歷史文獻,纔將觀音像的傳說,與歷史上唐朝皇帝對待佛教和道教的態度結合在了一起,敘述出了“滅佛”和“救光王”這兩項非常有戲劇張力的內容。正是因爲有着這樣的故事在,觀衆才能體會到慧萼法師所要請的這尊祕色瓷觀音像對於燒製者餘秀峯、守衛者五臺山無塵方丈、加持者光王等人的意義。這些人的生命已經與這尊觀音像血濃於水。影片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爲觀音像的“不肯去”做出了電影化的解釋。

比《不肯去觀音》作爲電影更有價值的一件事,是本片也從慧萼法師的角度去講述了這段歷史。雖然不是故事的主要參與者,但是慧萼法師的戲份在本片中堪稱男一號,而且有大量的心理描寫。如果只聽傳說,我們所知道就只是慧萼法師在梅岑山產生了頓悟,可是並不知道其爲什麼頓悟,有頓悟到了什麼。影片對慧萼法師的在唐經理進行了敘述,對他的心路進行了剖析。原來看似一次的大徹大悟,是經歷了三個階段才達到了。

第一次他以爲抱着觀音像回東瀛就可以不辱使命,結果悟到了自己想法上的淺薄;第二次他用身體抗住考驗,用誠心打動了無塵大師的人心,悟到了誠心可以感動人心;第三次他死而復生,才悟到了佛講緣之深切,絕不僅僅是對身體的有形考驗。因此,從慧萼法師的角度去看這個事情,不是觀音“不肯去”,而是自己“無緣請”。人可以靠身體靠意志扛過風雨的考驗、跨過艱難險阻,但是緣是無形的。無緣即是不可強求。你用有形的犧牲和付出去強求緣分,便註定與緣背道而馳。無緣請,即拜謝離去,慧萼法師才放下了一種執念,與佛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