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直擊家長煩惱大綱

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直擊家長煩惱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9W 次

導語:電視劇《小別離》圍繞中學生出國展開,講述了三個家庭面對孩子升學、留學、青春期的故事,同時也直擊家長最煩惱的孩子教育問題。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優秀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直擊家長煩惱


  暑假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1】

“黃磊演的那啥《小別離》,我爸一邊看一邊罵我,這什麼電視劇啊,不是說好了一家人一起看電視是促進家庭情感嗎?”最近這部差點引起“家庭糾紛”的電視劇就是黃磊、海清主演的《小別離》。在一堆古裝玄幻劇裏面,這部討論初中生教育、留學話題的電視劇,沒有飛來飛去的假髮美瞳,也沒有你愛我我愛他他愛她的狗血多角戀情,被喻爲是暑期檔的一股“清流”。

觀後感好似一場“泥石流”

不過,正是這股“清流”,差點在無數人生活中造成一場“泥石流”。朋友圈有位家長,說自己天天守在電視機前看《小別離》,一邊看一邊在心裏哭笑不得,“我女兒跟劇中黃磊的女兒差不多大,每天也遇到的都是跟分數、升學有關的煩心事兒,真的是深有感觸”。《小別離》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劇中以3組家庭3個孩子爲主角,分別代表了當今中國社會的3種類型:一種是海清、黃磊這般中產家庭,堅持不出國,但是“唯分數”“唯重點”論;第二種是一般家庭的孩子,成績超好型的“學霸”,不出國深造似乎有點“可惜”;第三種則是“土豪”型家庭的孩子,成績很不好、家長沒空管,於是動起了要把孩子丟到國外去歷練的念頭。劇中的孩子們,正好走到初三面臨中考的年紀,“中考比高考更重要,升上重點高中就等於一隻腳跨進了重點大學”——這樣的觀點其實很普遍,而《小別離》則在升學話題之外,更聚焦在了現代社會的家長們糾結的一個問題上:到底要不要留學?

故事靈感來源於機場

留學生的年紀越來越趨向低齡,《小別離》的原著小說作者魯引弓坦陳自己的靈感,其實就來自在上海浦東機場親眼目睹的一場“別離”——一個剛剛在登機口送走孩子的母親,在公共場合忍不住哭了起來,“這樣的場景,可能每天都在機場上演”。曾經在《錢江晚報》做記者的魯引弓,回來之後花了17天時間便寫出了這部12萬字的小說。2014年3月,文學雙月刊雜誌《江南》連載了小說,半個月內,“至少有6家影視公司找上門來,要求改編成電視劇”。

緊扣現實,是《小別離》引發觀衆討論的焦點。劇中朱媛媛飾演的母親,一段針對當代白領的吐槽說得人冷汗直流:“現在社會上什麼人最苦啊,CBD的那幫小白領,掙得少、花得還多,每天揹着那盒飯,辦公室微波爐一微,他爲什麼呀,樓下那五十塊錢一盒他吃不起。”而這樣的母親,爲了送女兒出國留學,更不惜將女兒過繼給姐姐。

對,在《小別離》裏,母親們紛紛都化身爲“虎媽”,偶爾甚至歇斯底里症上身;而以黃磊爲代表的父親形象則成了“暖男擔當”、“搞笑擔當”,有網友說:“黃磊和海清演得跟我爸媽一模一樣!考砸了向老爸求助最後還是露餡、老媽不打招呼拉窗簾、上學路上堵車拉着我下車跑、老媽教訓我的時候老爸在門口偷聽時不時咳嗽兩聲……這些細節都太真實了。”

  暑假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2】

溫暖中帶些波折,生活的本來樣貌罷了。悲喜交疊,觀劇應有的人之常情而已。若恰巧還能觸發共鳴、掀起話題,這樣的電視劇不啻爲一股熒屏清流。

正在多家衛視及視頻網站播出的《小別離》,眼下正引發關注。望文生義,“小別離”是指小孩的別離。聚焦當下日趨低齡的初中留學生,是《小別離》 在教育題材作品中的全新賣點。總共45集的電視劇播至19集,可以看出,劇中的“別離”並不僅指留學;所謂的教育,也不止停留在成績這一狹窄的話題。

對於劇中的3組家庭,在尚未正式踏上留學征途時,日常相處已是一趟生命的旅程。有人說,對於觀劇的無數家庭,劇裏不少現實剖白能教代際間換位思考、握手言和———別離或者團圓,來到世間成爲一家人,都足以讓人感謝命運。

爲人子女會懂得:所謂成長,就是慢慢懂得父母的不易

劇中有3箇中考生家庭:黃磊、海清與張子楓飾演的方朵朵一家,女兒朵朵成績中游但有個性、講自主,父親方圓是眼科醫生,待妻女都寬以至上,母親童文潔則處處要強,於己於女都是如此。另兩家分別爲對照組,擁有“學霸”的工薪族琴琴一家,“學渣”小宇所處的“再生家庭”。

總編劇何晴說,把原作小說的4組家庭拆開重組爲3個,她想把最普遍的家庭樣態集中呈現。當多數人能從上中下的成績裏、優中劣的家庭環境中對號入座,主創們想要達到的“呈現不評判”也就有了落入人心的可能。比如,琴琴媽本身是個勵志人物,靠自身努力在大城市立足,人到中年依然爲文憑、執照奮鬥,奈何嫁了個隨遇而安的出租車司機,心比天高的她最痛定思痛的覺悟便是“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遠走高飛的好”。現實裏,抱有如是想法的人同樣存在。又好比汪俊飾演的張亮忠,其人物設定爲富豪、離異後前妻病故、新娶妻子懷孕待產。他和原配所生的兒子雖有隔閡,但心底裏仍是傳統的家長觀“長子就要繼承家業”,面對兒子每況愈下的分數,他覺得“送出國”便是百憂解,往後兒子在公司裏即使遭遇幾個北大、清華的畢業生,也能有海歸這層“鍍金”身份作掩護。從網上熱議來看,類似“留學與逃避升學壓力”“出國與履歷光鮮”之間確實有着不可名狀的微妙聯繫。

相比參照組,朵朵一家在現階段對出國留學絕不熱衷,也正因此,他們的日常更切近平凡的你我。

朵朵偷偷寫網絡小說被媽媽發現後,她發怒的樣子分明是我們青春期被偷看日記的模樣;寵物小狗走丟,她與小夥伴徹夜尋找的衝動,也是很多人年少時有過的沸騰;還有面對會唱會跳的高年級男生,那種懵懂又何嘗不是你我曾經盪漾過的青春悸動。

如果說這些細節讓人看到了生活的'真實還原,那麼該劇最大的善則是,它讓觀者看到了“吵架後門外發生的一切”。第6集,朵朵與媽媽發生激烈爭吵後把自己關在房裏。客廳,傷心的媽媽哭成了淚人,她不解,明明父母是世上最愛孩子的人,卻爲何被他們當成了敵人。更揪心的是父親泣不成聲,他懷念孩子還捧在懷裏、牽在手心的日子,傷感自己不再是女兒跌倒後迫切需要的懷抱。不知有多少觀衆會在此刻淚溼雙眼。就像當初在片場,黃磊說起,賴聲川有一天會因自己突然抱不動孩子而淚流滿面,一番話讓現場所有人鼻尖泛酸。原來,臺詞裏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爲了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這是多麼有情又無情的事實。

而當爸爸悄然給朵朵的門縫裏塞進紙條,上寫“飯在門外”,又有多少人瞧見了自家父母的身影。此刻,無論正在還是走過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懂得:所謂成長,就是慢慢懂得了父母的不易。

爲人父母會理解:終有一天,愛是一種得體的退出

豆瓣上有位剛經歷高考的大一新生寫道:“《小別離》 的好,在於它目前爲止發生的每一次戲劇衝突都從孩子出發,不假借教育問題而大談成人的情情愛愛。而是用代際間矛盾的展現,戳中每一個人審

視自己的親子關係。”這正印了何晴所說“劇中人不是你我的未來,就是過去”,爲人父母的也可以想想,“真正健康的家庭教育是教學相長、攜手成長”。

劇裏被老師家長反覆唸叨的“金句”———“你今天進不了前100,你就進不了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高中,就讀不了重點大學;上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這輩子完了!”“0.5分有本質區別,85分是優秀,84.5分叫良!”曾被叨擾過的你我,會不會在自家兒女身上循環往復? 熒屏前,你理解劇裏朵朵喜歡讀原版小說卻厭惡教條的情緒,可回到現實,是否照舊會選擇劃重點、敲桌子的應試補課? 劇中,你嘲笑童文潔爲探聽女兒祕密,佯裝“同爲天涯淪落人”與其網上通信,不料,卻因網絡玩不過女兒以致被識破後爆發更大沖突。但轉身到現實裏,怎樣處理孩子的祕密,依舊是兩難的選擇。

網絡的評論空間裏,琴琴媽是最不討喜的角色,不少網友聲討她“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直把個人希望強行寄託在孩子身上”。可事實上,她投射出的是普遍的影像———日子不好不壞,渴望擁抱更豐足的生活,看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若能心態平和,自然地正向發展,這固然善莫大焉;若像劇中琴琴媽這樣,爲讓女兒出國改寫命運,一下折騰賣房,一下又琢磨讓孩子給富二代陪讀,天平失衡,家庭的大廈眼看即覆。劇評人說,大家厭惡琴琴媽,某種程度上也是討伐自己內心潛藏的慾望“全家命運繫於孩子”。

身爲兩個孩子的母親,何晴說,《小別離》 只負責呈現,不主觀評價,若非要說灌輸理念,那就是“在育兒中育己,以及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所以,《小別離》 一條主線講述孩子爲何留學、是否適合留學,而潛伏又貫穿始終的線蘊含更大母題:任何人都是獨立的人,即便父母也要學會放手。“所謂父母之愛,就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這恰恰是中國父母最難的一關。不然,這段話不會讓如此多人百感交集———“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街的這頭,望着他逐漸消失在轉彎口,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成長,不過是父母倚門凝望兒女越走越遠的背影。別離,望着孩子跨出國境線謂“小”,從他們長大成人後的生活裏離場謂“大”。

  暑假電視劇《小別離》觀後感【3】

兩年前,看小說《小別離》時,還沒有這麼深感觸。浙江媒體人魯強(筆名魯引弓)從送女兒出國留學引發絕大的感慨,僅以17天時間便創作出具有巨大社會反響的問題性小說《小別離》。如今,何晴編劇、汪俊導演的話題劇《小別離》正在暑期播出,在即將開學的檔口更是讓無數觀衆引發及時性家庭會議。《小時代》裏的三個家庭,是典型的大城市中產之家,區別在於汪俊、黃磊與海清、朱媛媛與韓青三家人分別處於中產的不同層次,他們的焦慮卻無本質的不同。三家的孩子是初三同班同學,有學霸、有中游、也有叛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是套話,然而三觀的衝突、現實的嘈雜和對未來的想象有異同。經過種種生活、情感和學習的波折,殊途同歸,都走上了高中留學的道路。《小別離》對中產之家教育觀的反思非常真實,他們在孩子成長的特殊階段的精神空間的建設有着強烈的惶恐,本劇給出了劇中人的解決渠道,觀衆不止是當做戲劇來看,畢竟每個人都會與海清、汪俊、朱媛媛作比較,他們是本劇三個孩子家庭中的主心骨。

黃磊、海清、張子楓、高明等飾演的方家是敘事的重心,他們作爲普通家庭有着正常的按部就班的節奏,直到孩子到了初三。中考和青春期,是擺在孩子和人到中年的精英家長們最大的考驗。海清的嘮叨式管理,她的霸道與柔情都已經無法應對現實問題。直面而來的是張子楓的叛逆,以及種種角度紛至沓來的留學誘惑,畢竟孩子的成績一般,似乎曲線救國纔是正途。汪俊的痛點,在於兒子的聒噪,從怒敲架子鼓到無因的反叛,如何在第二任妻子與他之間把握平衡。至於朱媛媛與韓青,更是外地鳳凰女與北京土著之間的價值觀之戰,朱媛媛爲了學霸女兒的常青藤大學之夢,倒騰房子也在所不惜。自以爲是註定是家庭核心的慣性看法,但是青春期普遍叛逆的孩子、步入老年的家長,卻往往另有觀點。海清、黃磊、汪俊等人,上有老下有小,夾在老與小之間混亂如麻的關係中,生活的艱辛,實在不足與外人道也。

俗話說,“關心則亂”,對於具體的人和事都是如此。曾經何時,留學生都是國家公派,到少數人自費留學,原著作者以媒體人身份便可以做到,充分證明這是一條走得通的路,隨着北上深房價的飆升,則更加容易實現。不過,做出這個選擇,基本上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小時代》每一個家庭,都是從“愛”出發,準備以到達彼岸的方式,來最終實現此岸的幸福,小別離的終極是大團圓。對於中國的獨生子女來說,到完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身爲沒有家長陪同的更多未成年人,需要直面太多問題,將來回歸還需要再一次適應國內的節奏。對於未成年人留學問題,利弊間雜,任何人和組織的研究和評價也無從一概而論。前幾天有朋友問我看法,我說“不鼓勵、不反對、不炒作、量力而行”,這個“力”包含了經濟條件、價值觀和適應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