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生活空間》觀後感大綱

《生活空間》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生活空間》創造了一個奇蹟。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很難成爲新聞報道的題材,但是,在《東方時空》這樣的新聞雜誌欄目中,《生活空間》以有聲有色地“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開闢了新聞欄目的新天地,用普通人的生活反映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是《生活空間》的創造和貢獻。三年來,《生活空間》以報道觀念和報道方法上的突破和創新,以每天一集的播出頻率,形成了我國記錄新聞短片的經典風格。

《生活空間》觀後感

《生活空間》報道觀念和報道方法上的突破和創新集中表現爲,它表現普通人生活的自然形態,不用主觀的意識框架去幹擾採訪對象,也不以下主觀判斷的方式把報道的主題強加給觀衆。它慧眼獨具通過生活的片斷表現人的心靈,表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和老百姓的喜、怒、哀、樂。

現實生活具有極爲豐富的文化內涵,不是哪一種理念可以完全地、清晰地涵蓋的。用概念詮釋生活,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相當廣的範圍形成了一種報道範式。一步一步地擺脫主觀干預的報道模式。對生活的客觀性的理解和尊重,使它並不苦苦地爲報道尋找一個清晰的、符合某種規範的說明,尋找一個概念化的標籤,而是致力於表現人物的行動和行動的內在邏輯。《生活空間》的解脫很少,凡是畫面語言能夠傳達的,就不用解說,解說只限於最基本的背景介紹,是陳述性的,不加評論的。有時一句解說也不用,只打簡單的字幕。在這種方式中,主題蘊含在生活之中,生活大於主題,生活的多義性爲觀衆留下了廣闊的體味和思索的空間,觀衆以他自己的生活經驗參與了主題的重構,報道的傾向則由於觀衆的參與而得到了豐富和深化。

作爲具有紀錄片風格的.新聞短片,《生活空間》在採訪和拍攝的過程中,儘可能地不干擾採訪對象,用長鏡頭跟蹤和展示人物,用探詢式的不動聲色的提問引導出人物的內心獨白,讓生活來表現主題,而不用主題去幹擾生活。觀看《生活空間》,人們往往驚異於採訪對象何以那麼輕鬆自如,那麼無視攝像機的存在,事態的發展自然而然,記者和觀衆都不知道接下來將發生什麼。這種收看的感覺很奇妙,因爲觀衆明明知道,《生活空間》是有主題的,它是精心製作的。它的絕妙之處就在於:它的主題是從生活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彷彿是不經意的,淡淡的。

因爲淡淡的,所以很淳,所以很濃郁。

對生活自然形態的追求,並不等於放任自然,它要求子記者具有一種新的理念和新的市郊,去觀察、分析、提煉生活。正如具有美感的眼睛才能發現美,用心靈才能感受心靈,《生活空間》的記者以真誠和細膩,以對普通人的尊重和關心,以多元價值的現代人文精神,通過日常生活的小片斷,發現和表現人的心靈。

《生活空間》的鏡頭像善解人意、充滿同情的眼睛。在《難忘的十五歲》中,學跳舞的女孩子陳薇在即將畢業成爲正式舞蹈演員時做了截肢手術。在陳薇強的臉上,觀衆看到了人生夢想幻滅的痛苦,友誼和關懷的力量,生命的復甦和歡樂。當有人在長城上問興致勃勃的陳薇:“你還想跳舞嗎?”陳薇那瞬間涌出的淚水和平靜下來的微笑,表現了多麼複雜、強烈的人生感受;《告訴我,你愛我》中,結婚五年後,生日時意外地接到丈夫送的一束鮮花,妻子的眼淚和心中的甜蜜一起汩汩流淌,鏡頭前動情的親吻讓觀衆分享了他們愛情的甜蜜;《兩個老人的故事》中,共同走過半各世紀的異國男女,在雪後初霽的小四合院,在窗口陽光裏,回憶他們久遠的、絢爛歸於憑單而忠貞如初的愛情;《許姐的夏天》中,下崗女工的施羅和惶惑,尋找新工作的痛苦和歡樂;《走出大山》中,搬遷之際山民對山中家園的難以割捨,對平原新生活的躍躍欲試;《姐姐》中,六歲的小女孩與弟弟、媽媽、爸爸富有戲劇性的心理衝突……心中無限事,盡在不言中,心有靈犀的觀衆,通過鏡頭的注視,可以感受到心靈的悸動。凡是真情流露,凡是情絲凝結,都能使觀衆怦然心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是對真、善、美的感應和追求,這是心與心的共鳴。

《生活空間》對人的生活的尊重,還表現在它對生活的全面性的理解,表現在它不迴避生活中的不如人意。

《上班》中的紡織女工曹飛,在幾十公里以外的工廠上班,早晨5點起牀,披星戴月,緊趕慢趕,最後還是遲到了。這個結果是曹飛和記者都沒有料到的。但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曹飛天天如此趕路,已經十年了。記者順理成章地在片偉打出字幕:“曹飛遲到了。”《派出所》中的民警楚少兵,一波三折,盡心盡力地完成了任務,主持人在結尾時卻告訴觀衆,任務完成了,楚少兵卻受到了上級的批評,批評他差點兒跑了犯人,送犯人上醫院不夠及時。《一個真實的故事》

中的洪德高,贊助一位患白血病的黑龍江女孩來到海南治病,本想做好事,結果卻被女孩的父母誤解,痛心疾首,不歡而散。《久遠的音符》中,一羣演奏民樂的老人迷戀於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古老樂曲,而這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現在面臨失傳的危險,老人們惋惜而無奈……這種對不如意和困境的表現,控制在適度、合理的範圍內,具有社會情緒的宣泄和疏導的功能。它引人深思,表現出一種理解和包容,不以絕對化的標準來衡量、判斷生活。“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觀衆在現實生活中的諸如此類的不如意的感受,在正視這種不如意的表達中獲得認同的排解,理解就是克服,宣泄和疏導在這個意義上是統一的,它在使不如意的情緒得以宣泄的同時,也帶給人一種更合理、更達官的生活態度。如果我們的報道,忽視生活中的多免刑、豐富性,忽視生活中的矛盾和衝突,就會使報道和實際生活產生距離,使觀衆產生疏離感。

《生活空間》很耐人尋味,它是淺顯與深邃、平靜與熱烈、感性與理性、大衆文化與精英文化等看似兩極的東西的複合體。有那麼多的人喜歡它,我想其魅力就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