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深海浩劫的觀後感1000字

深海浩劫的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看完深海浩劫之後你有什麼感想體悟呢?不如寫出來跟我們分享吧!下面請看深海浩劫觀後感1000字!

深海浩劫的觀後感1000字

  深海浩劫觀後感1000字2

剛看完電影回來,說說感受,有三點:場面震撼,受教,需要英雄。

首先我看電影很喜歡大場面,所以這部電影的宏大場面已經達到了我心裏的預期,有很多場面真是可以讓我腎上腺素飆升了。鑽井平臺的三次爆炸,每次爆炸之前都繃着神經小聲喘氣了。但是狂暴的爆炸來臨的時候只能被震撼身心,情緒翻涌。聽說是變形金剛團隊做的特性,看來還是很。

這部電影給我的另一個強烈感受,感覺這完全可以當一部教育片來看。可能作爲一名軟件工程師與男主的身份有相通之處,所以感受就是工程實施需要遵照流程,偷懶應付就會潛伏禍端。該石油泄露造成的原因是英國石油公司爲了趕進度早盈利,所以減少必要的測試,影片中介紹的按照開發流程需要進行多次的正負壓測試和水泥膠結測試。但是一切只向錢看缺心眼的領導確爲了省時間和省去125000美元的測試費用甚至一次都不想測試就要開採了。如果說這個領導不懂技術,那麼作爲懂技術的專業人員一個個都放棄了自己作爲鑽井專業人員的操守和職責,雖然有疑問但是卻在稍微的壓力和欠打嘴的上司的幾句瞎嗶嗶下就放棄了堅持,得過且過,最後災難造成能說沒有他們的責任麼,能說他們也曾懷疑過就沒關係了麼。看到最後男主的失聲痛苦,我想就說明了一切。所以當你作爲一項工程其中一項環節的參與者時,你是否已經明確了自己的職責和作用,你是否有堅定的態度和充足的責任感讓你可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可以在崗位一天就正確的完成這天的工作。

作爲石油開採這種龐大複雜也存在超多危險的工程,每一步都應該遵守操作規程,確保每一環節都實施到位,安全意識強烈。而英國石油公司這次災難的發生就是沒有做到這些,才造成了這場悲劇。影片中有一處我覺得好笑的地方,當鑽井平臺已經爆炸,大家都要上救生艇時,其中有一個當時堅持不做測試就要開採的人,救援負責人發給他一個哨子,說有啥意外的話可以吹哨子等待救援,而他還放在最終試了一下是響的。感覺真是諷刺,當直接關係到自己生命時才知道嚴謹認真負責,但是那時候當他贊成不測試就開採的時候,他的態度丟去哪了,那時候就沒想到丟棄嚴謹認真負責所要付出的代價麼?

所以我覺得各行各業都可以從這部災難電影中學到教訓受到教育。

最後一點感受,實際上是我看到電影某一處時突然的感想。當救生艇裝滿人要出發前,鑽井的吊車一直在劇烈撞擊平臺的鐵架,如果繼續撞擊的話有可能會導致整船的人都逃不出去,死在船上(雖然沒太理解爲啥⊙ω⊙)。這時候有個工作人員說不行,他預示到可能的嚴重後果,他立馬做出了選擇,毅然的爬了上去拼盡全力的停止了轉動的吊車,解除了大家的危險,下面的人們整個過程都在爲他加油。但是最終他死掉了,因爲井噴造成的大爆炸來臨,火光沖天,他直接被掀了下去。我當時就覺得世界還是需要英雄主義的,需要面臨死亡的威脅時,有個勇敢的人能夠挺身而出,他可能憑着自己的那份勇氣和英雄氣概,忘掉小我拯救全世界。這個人在上去之前一定也看到了危險性,甚至意識到自己有可能一去不復返,但是他還是做了。只能說明他是個英雄,他的死會被大家世代紀念。勇敢的心是美麗的。

看這部電影給我的不限於上述三點感受,覺得看到好多處都會給我一些感想。對電影的情節推進或人物刻畫或者特效等也沒什麼自己的見解,但只想說全程看下來感受頗多,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2016年也許以這部電影畫個句號也挺好。

  深海浩劫觀後感2

影片取材於真實事件:

2010年4月20日晚,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個石油鑽井平臺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傷、11人死亡,以當時油價81美金一桶來計算,一共燒損了3億9770萬美金,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漏油事故,堪稱“驚世之難”。

把真實的災難事件改編成電影,如果過分戲劇化,會引發諸如“不尊重事實”、“消費苦難”等爭議。

導演彼得博格爲影片設定的寫實基調顯得非常嚴謹。

全片採用了手持式攝影,帶來強烈的不安定感,身臨其境。

他的意圖不是要讓觀衆去享受災難,而是要大家去反思爲什麼會發生災難,以及在發生災難的時候人們能夠做些什麼。

在登上鑽井平臺之前,爆漲的可樂瓶、壞掉的汽車、調侃英國石油公司領導的紫色領帶會帶來厄運,突然撞上直升機的小鳥...這幾組鏡頭對災難即將發生做了足夠的心理暗示。

登上鑽井平臺之後,影片開始突出美國的石油僱傭工人與資方英國BP石油公司之間的矛盾。

英國石油公司爲了利益最大化,決定儘快撤離這口已超期43天的油井,在撤離過程中急於求成,沒有按專業的規範流程來操作,結果導致了災難的發生。

這段內容非常具有批判性,是影片核心主題之一,強調了災難是人爲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驅使。

石油作爲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它就像一頭被困在地底的巨獸一般,在被人類利用的同時,也帶來了戰爭、環境污染等嚴重惡果。

那些利用石油來榨取金錢的利益集團充滿着原罪。

《深海浩劫》以最本真的方式還原了石油業的工作現場。

特別是大量的專業術語,一時間有些讓人摸不着頭腦,會無形中增加了觀衆的距離感,但同時也將真實性做到了極致。

前半段的敘事鋪陳爲這部災難片增加了較強的情節感與批判色彩。

這就是爲什麼《深海浩劫》的評分會遠高於《世界末日》、《2012》、《末日崩塌》等傳統好萊塢災難大片的原因。

當然,影片也絕不缺乏震撼的災難場景,其場面佈景和爆破調度堪稱完美,近30分鐘裏高強度完成了各種超級大破壞。

高速膨脹、傾巢而出的泥漿流十分駭人,瞬間噴涌、連環爆裂的油氣團非常壯觀。

威力巨大的氣浪,隨時可以將人衝翻天。

大面積火海也是以前災難片少有亮相的,一片片傾盆火雨燃燒不停,讓觀衆爲主角揪心。

本片的臨場感不僅體現在影畫上,精心調製的音效使得身臨其境成爲現實。

在油井爆炸時,低音震顫感環繞其中,如同置身於現場;

當爆炸引起物體到處飛轉時,那種微震感和方向性,有種你想躲閃的感覺;

全方位、高密集的狂轟亂炸,令其迅速進入到這場事件中。

這也得益於劇組一比一建造了個水箱式的鑽井平臺:耗時近1年打造,設施設備非常齊全,還聘請了10幾位專家和事件經歷者做了相當科學的素材考證,這一切都讓影片顯得無比真實。

影片在批判反思之外的另一個主題是在逃難過程中傳遞了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再是傳統好萊塢災難片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強調團結互助。

其中一幕,起重機工人勇敢爬上吊車用吊臂擋住即將垮塌的井架,最後不幸犧牲的場景,令人肅然起敬,人性中偉大的力量被喚醒。

片尾大高潮,男女主角“You Jump,I Jump”的場面有種穿越到《泰坦尼克號》的即視感。

這種美式主旋律來得真切又感人,確實值得國內影人好好學習下。

導演彼得博格,拍過一批商業大片,國內影迷十分熟悉的當屬《全民超人漢考克》和《超級戰艦》,由於過分強調視覺衝擊而飽受北美影評人的詬病。

但近年來,博格似乎從《孤獨的倖存者》開始找到了自己拍電影的風格和方向,相對剋制的紀實性,在商業與藝術價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博格在突顯出其作者化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御用主演―馬克沃爾伯格。

之後的《愛國者日》和2020年的《美國亡命徒》均是兩人的合作,也同樣取自於真實事件。

《深海浩劫》除了我們熟悉的馬克外,還有一干好萊塢大牌。

出演過《成爲約翰馬爾科維奇》、《空中監獄》、《赤焰戰場》的演技大神約翰馬爾科維奇,此番出演利益薰心的石油公司高管,其唯利是圖的本性,事件發生後驚慌失措的狀態都是奧斯卡級的表演。

好萊塢黃金硬漢庫爾特拉塞爾和昔日甜姐凱特哈德森,看見他們都倍感親切。

《深海浩劫》有一個小遺憾便是沒有提及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的.生態環境破壞。

該事故一共導致了6104只鳥類,609只海龜,100只海豚的死亡,給生態帶來的惡劣影響至今都沒有消散。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災難電影,北美9月底上映,內地11月15上映,還算及時,沒有網絡盜版,推薦觀看!

  深海浩劫觀後感3

好萊塢大片中,災難片是全世界通吃的一種重要電影類型,以連環的緊張刺激的求生逃生情節、震撼的視覺衝擊力與娛樂效應贏得極高的票房價值與觀衆羣,具有極高的商業與藝術價值。但近兩年極爲震撼的災難電影並不多,而由墨西哥灣漏油的真實事件改編的《深海浩劫》,特效及劇情都棒極了,倒敘揭開序幕,到恰到好處的鋪墊,理論知識交代足夠,貪婪僥倖帶來隱患……一個又一個情感紐帶上有聯繫的極具說服力的角色,執導過《超級戰艦》的彼得博格,《變形金剛4》、《偷天換日》男主角馬克沃爾伯格擔綱主演,讓《深海浩劫》透出濃濃的災難大片味道。

《深海浩劫》可以說是一部看完以後可以大致瞭解海上石油開採平臺的教科書,之前原本以爲這是一部美國英雄拯救世界的大片,看完才知道這是一場沒有辦法挽救的浩劫,著名的墨西哥灣漏油的真實事件:2010年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租用的鑽井平臺“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導致大量石油泄漏,釀成一場經濟和環境慘劇。不管是污染情況、經濟損失、環境破壞、政治詬病、賠償方案等,任何一個角度來說,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漏油事故。

在創作上,《深海浩劫》走了避重就輕的路子,將現實中整個集團規模的逐利和輕視風險轉爲了個人濫用職權,這個可以理解,畢竟是藝術再現。值得讚賞的是本片中構建出一個又一個堅實的角色,比如說開篇用了差不多半小時鋪陳男主角與妻子的深厚感情,多處借喻和補充告訴觀衆這次勘探油井的危險,這些前戲看似冗長實則讓觀衆與石油工人共同感受暴風雨前的平靜。這是好萊塢災難大片的慣用套路,不乏情感路線,災難中的溫情和愛更能打動觀衆,這種情感線索更能引起觀衆的共鳴。

本片由變形金剛團隊打造,特效肯定過硬,但這部電影並非藉着災難的外衣去展示狂轟濫炸的特效,真實壯觀、震撼人心的災難特效與宏大場景,突如其來的泥漿噴發、沖天而起的熊熊烈焰,讓人手心出汗;驚心動魄的海上求生路讓人揪心。馬克沃爾伯格在災難中利用專業知識和同事攜手逃生,與家庭難以割捨的情感,讓整部電影極具感染力,災難之中這樣溫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化解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諧共生,正是人類希望看到的結果。

導演彼得博格在本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攝影、大特寫以及充滿儀式感的高潮戲,讓本片並不是簡單的高科技特效堆砌的視聽大餐,也不是譁衆取寵的一味迎合觀衆口味,而是融入了深厚的生態意蘊,並以溫情化的情感線索表達“愛”的思想。近幾年,我國洪水、地震、乾旱、火災、泥石流、礦難、空難、人禍等此伏彼起,“多難興邦”雖說是國人常說的一句老話,但更需要從災難中咀嚼痛苦,品嚐教訓災難過後,人們不由得把目光投向銀幕,希望看到由中國電影工作者創作的災難片,能給觀衆帶來一些啓示、一些深層思考,一些戰勝災難、繼續生活的精神力量。就這個方面來說,《深海浩劫》是很好的模板。

  深海浩劫觀後感4

無論如何,《深海浩劫》是一部檢驗觀衆對美國主流價值觀認同度的主旋律電影。

馬克沃爾伯格是一個,很接地氣,的演員――這個地氣自然是美國地氣。《深海浩劫》中的馬克沃爾伯格無疑是一個典型的美式個人英雄,兼具智慧、力量和冷靜,是天生的領導者。片中與其搭檔的庫爾特拉塞爾和約翰馬爾科維奇表現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凱特哈德森顯得有些雞肋――畢竟美國甜妞不可能僅靠甜去甜一輩子。但簡言之,主要演員們基本上很好地捕捉和還原了美國南方民衆的那種精氣神――即使在大部分時間裏,他們都在充當人肉背景或者躲避鑽井臺的驚天大火。

說到火焰,《深海浩劫》的CGI視覺效果着實出衆。精心製作的場景涉及到整個鑽井平臺日常運轉的各個方面,從開採石油到泥漿流動再到板塊破裂――聽起來很無聊,但卻提供了足夠的代入感,足以引起觀衆在情感上的共鳴。而大量的爆炸場面令人冷汗直冒,細節更是鮮血淋淋。

但《深海浩劫》最大的問題在於其過於套路的情節設計。既然是真實事件,故事的結局必然是缺少懸念的,只能在情節上下猛料。然而,過於戲劇化的劇情令人感到疲倦,不停呼喚美利堅人民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並不值得鼓勵。情節在某些時刻顯得太假――用國旗滅火實在是令人無比惆悵。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種在創作上的保守是在變相地掩蓋事實真相,利用交響樂和特寫鏡頭交織的老掉牙的英雄時刻來傳遞好萊塢的流水線情感表達,將整個事件的重心從監查和處置失當轉移成了人與自然的勇敢鬥爭,而將漏油事故對整個墨西哥灣生態造成的巨大影響一筆帶過。

作爲一部商業化的主旋律電影來說,這種處置方法沒有什麼。但終歸併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