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阿甘正傳》高中觀後感大綱

《阿甘正傳》高中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在70、80年代的壓抑積蓄之後,好萊塢電影終於在90年代強勢迴歸,一大批優秀電影井噴似的出現,如沉默的羔羊、辛德勒的名單、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等等,其中阿甘正傳以不到六千萬美元的製作,狂攬近七億美元的票房,並一舉奪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巨大成功。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阿甘正傳》觀後感,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高中觀後感

  《阿甘正傳》高中觀後感1

電影《阿甘正傳》從表面上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智商只有75分,而且腿有殘疾的孩子的人生經歷,他的名字叫阿甘,其實質這是一部深刻控訴資本主義社會的影片。

羽毛飛啊飛,電影開始了。憨厚的阿甘坐在長椅上等九路公交車。對着身邊來來去去的人,他講述他的故事:幼小的阿甘,戴上背撐,兩腳有那些金屬支架,他無法走路。如果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會有同學揹着他上學,風雨無阻,團結友愛。阿甘的同學們幹了什麼呢?他們不給他讓座,揀石頭扔他,他奪路狂奔。 還有那個校長,居然因爲阿甘智商75,想不讓他上學。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我們有九年義務教育,絕不允許、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在我們學校事實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阿甘和珍尼在大樹上培養着他們深厚的友誼,如果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會是他們倆一起做功課,互學互幫,先進帶後進,先後帶上紅領巾、入團、成爲積極分子! 是的,多麼遺憾呀!在他們年少的美好時光,他們沒有好好學習,甚至阿甘進了大學,也是天天不務正業,抱着個球猛跑,跑上四年就畢業了,帶上學士帽。我們的大學生,一定要過英語四級、所有學科都及格才能畢業進入社會,成爲棟樑之材。這樣的大學畢業生,只能去當兵。在資本主義國家,當兵就是當炮灰,阿甘所在的縱隊在英勇的北越社會主義軍隊AK47的猛烈打擊下,潰不成軍,縱隊的頭兒中尉,也丟下雙腿。阿甘的屁股上也捱了一槍。他冒着炮火,只爲搶救回那個黑人奴隸的後代,他的心,和勞動人民站在一起。

阿甘的媽媽死於癌症。因爲她沒有醫療保障,沒有高超技術的醫生給她做手術,沒有白衣天使照顧她,她靠出租小房子爲生,她也沒什麼錢,看不起病。我們爲了六十一個兄弟幹了些什麼?誰能忘記?制度不同,命運不同。影片在細節處也在闡述這個道理 。阿甘在路上跑了三年多。他爲什麼跑?是追尋理想?追尋一個烏托邦社會?逃避那個讓人窒息的社會制度。但是,他最後無奈地停下,因爲追隨他的人太少。悲哀!二億多人——只有那麼幾十個清醒者。

寫到這裏很悲傷,悲傷得寫不下去!還是收尾吧!阿甘在椅子上坐了那麼久——纔有一個人告訴他可以不用坐車,直接走過去就到珍尼的家。這是一個典型的人情冷漠的社會……

羽毛飄啊!飄!在那個社會,每個人都如一根飄在空中的羽毛,隨時會改變方向和命運。幸運的是,我們不會輕如羽毛飄在天空,我們都是社會主義社會的螺絲釘!

  《阿甘正傳》高中觀後感2

老實說,我很贊同一句話。人一簡單就快樂,一世故就變老。做個簡單的人,享受陽光和溫暖,生活就是如此。

在我眼裏,我完全不覺得阿甘跟我們正常有什麼差別?反而我更加的從他身上感受到了許多的我們正缺少而逐漸迷失的一切。是的,剛開始我不能不用着同情的心去看待他,智商這麼低?給欺負也不還手?給當傻子看?後面逐漸的發現我內心一點一滴的給阿甘感動着。

我是被感動的,他對巴布與中尉的友情,純潔的讓人傷感。巴布死了,一個時阿甘最好的朋友,也跟阿甘是這麼的純潔單純。然而阿甘還是做到了對巴布的承諾,買下了船做船長,完成巴布身前的願望。中尉是個地地道道的大男人,願意死在戰場上也不要苟且偷生的過着殘疾的.生活。然而阿甘在後面用自己的行動讓中尉懂得了活着的意義,也改變了中尉的一生。

我是被感動的,他對珍妮的愛情,從頭到尾都是始終如一的專一而深沉。我並不認爲一個智商低的人就會不懂得什麼是感情什麼是愛情。阿甘正好完全的詮釋的告訴我們他的愛情,簡單與那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深沉。永遠站在珍妮的身邊支持保護,哪怕珍妮總是拋棄他,他仍然爲珍妮的一句話努力做好自己,永遠爲珍妮而等待不改變,最後讓流離的珍妮找到了自己最終想要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

我是別感動的,他對他媽媽的親情,乖巧而懂事,這份愛也是那麼純淨的深沉。

怎麼說呢?內心給阿甘一點一滴的感動着溫暖着。反而我真的覺得他是幸福與幸運的。就憑着他那份簡單的頭腦,讓他的生活過的如此的幸福。我爲他脫離腳器飛奔,進入美國大學橄欖隊,拿到越南英雄章,練就了一手好的兵乓球技,擁有媽媽巴布中尉珍妮還有他的小兒子,擁有好的生活資金與追求者。不僅他在豐富自己的生活意義,也幫助了許多人明白自己尋找生活的意義。

然而其實在阿甘的身上,有着我們都慢慢失去與迷失的東西。讓我們真正的明白自己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告訴我做人堅強勇敢,朝着自己的目標前進。不需要理會別人如何的看法,不必介意別人的針對。對。阿甘總在幸運之神中幸運的,然而不是他的巧合,而是他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改變自己。似乎不用說的太明白清楚,我們也該自己知道自己該怎樣做了?

阿甘很簡單,卻做出了許多成功讓人感動的事蹟。阿甘證明一個人的價值不是靠智商而決定。阿甘媽媽讓我知道,愛是不分智商?珍妮讓我明白再怎麼追逐也不要迷失自己。巴布讓我知道幸福就是這麼簡單。中尉讓我明白到如何明確自己的人生價值……阿甘是幸福的,擁有好的生活與創造了不同的生活價值。然而又是不幸的。他愛的人都一個個的離開他而去。巴布走了,媽媽走了,珍妮走了……剩下的就是他與他的聰明小孩在夕陽西下湖裏靜靜的釣魚,溫馨的兩父子一致的小歪頭背影,讓人內心莫名的傷感。

從阿甘身上感受的實在太多了,然而我卻詞窮的不只如何去詮釋阿甘帶給我的震撼與那份感動那份激勵。

  《阿甘正傳》高中觀後感3

一片灰白的羽毛,從遙遠而未知的天際飄來,在城市上空悠悠地飄蕩,它飄過屋頂,越過樹梢,穿過街道,緩緩地滑過汽車表面,最終輕輕落在正坐在巴士停靠站候車椅上的男人弗勒斯。甘的腳邊。他小心翼翼地撿起那片羽毛,端詳了一會,打開手邊的箱子,拿出一個本子,將羽毛夾在裏面。

送兒子上了校車之後,阿甘坐在一截低矮的樹樁上,面色凝重,彷彿陷入沉思。鏡頭緩緩下移,定格在他腳邊的那片羽毛。這時,一陣風將羽毛吹起,羽毛徐徐上升,越飛越高,越飄越遠,它舞蹈般地飄蕩在叢林上空,然後飄向遙遠而未知的天際。

這是由羅伯特。澤米基斯導演的《阿甘正傳》開始和結尾的兩個鏡頭。在所有電影中,這兩個鏡頭都可堪稱經典。飄飛的羽毛,在影片中不僅僅是作爲道具而存在,而是作爲一個隱喻,貫穿了全劇。羅伯特。澤米基斯在《阿甘正傳》中,以幽默的格調和誇張的手法,和觀衆討論着一個嚴肅而巨大的話題——命運。羅伯特以其獨特並且極富詩意的藝術表現手法,將命運這一沉重的命題隱喻於一片羽毛,在緩緩飄來的羽毛中,開始命運這一主題;在漸飄漸遠的羽毛中,暫時結束話題,並且讓人在影片結束後繼續回味與思索。只有高超的導演才能創造如此高超的藝術。

“我媽媽常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打開之前你無法知道會吃到什麼味道。”

在巴士候車站的長椅上,阿甘開始講述他的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命運渺茫而未知,就像飄無定向的羽毛,誰曾料想,一個智商只有七十五的弱智殘疾人,一個曾今不爲正常學校所接納的人,會成爲一個大學生,成爲橄欖球明星,越戰英雄,乒乓明星,國會勳章獲得者,甚至成爲億萬富翁。

是不是命運之神特別眷顧這個有些愚笨的甘?如果我們仔細地思考,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阿甘雖然不夠聰明,但他卻按照媽媽說的,“笨,是因爲有笨的作爲,但自己絕不能認爲自己笨。”他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他從沒有刻意地去追求什麼,然而成功卻在他的毫無功利意識的努力中悄然而至。阿甘的成功,除了他的努力之外,和他與生俱來的一些品質也有極大關係。正如他的誠實贏得了丹中尉的友誼,他的守信和執着成就了他的捕蝦事業和愛情。

有一天,當他醒來時,發現珍妮已經離去,他開始了一次歷時3年2個月14天16小時的跑步。“我決定小跑一下,於是跑到路底,到底之時,我以爲到達鎮底了。我到了那裏時,我以爲橫越了綠弓郡,我想既然跑了這麼遠,就乾脆跑步穿過阿拉巴馬,沒特別的原因,我一直往前跑。我跑到了大海洋,到了那裏我想既然跑到這裏,索性再回頭往下跑。我到了另一個海洋,心想既然跑了這麼遠,乾脆回頭繼續地跑。”也許這句話能很好地解釋幸運之神會眷顧阿甘的原因。對於阿甘而言,人生就像是一次沒有特別原因的跑步,沒有既定的終點,只是不停地往前跑。正如阿甘在影片中所言,“要往前走就要忘記過去,我想這就是跑步的用意。”

與阿甘不同,珍妮和巴布都有既定的人生目標,有刻意的追求。所不同的是,一個出於成名的慾望,一個出於熱愛。他們的遭遇,我想,也許代表着兩種不同的命運呈現形式。

“你知道嗎?我要出名。做像瓊貝絲那樣出名的歌手,我要在空蕩的舞臺上,只有我的吉他和聲音,只有我獨唱。”在一個雨夜,珍妮對甘這樣說。珍妮一心想成爲民謠歌手,並且爲此不懈追求,然而理想最終還是破滅,淪落爲一個餐館服務員。在曼菲斯城一個戲院的舞臺上,她獨自一個坐在舞臺上,抱着吉他,彈唱着《答案在風中飛》,臺下擠滿觀衆。然而,他們都只是爲了觀看她的肉體的。她對生活一度感到迷惘,有一個鏡頭我印象很深:夜晚的天台上,珍妮站在天台邊沿的欄杆上,張開雙臂,試圖以一次墜落告別虛無與絕望。風無情地吹動她的長髮和略顯衰老的臉,她回頭望了望,頓了一會,最終還是爬下欄杆,無力地落在椅子上,眼淚從她的眼角溢出。天空中,月亮被烏雲遮去。

在影片中,巴布是個有趣的人物。他的理想就是做捕蝦船的船長。有關蝦子的事情,他無所不知。他成天掛在嘴上也總是蝦子。第一次見到阿甘,他就和他談論起蝦子。他說,他打算退伍之後做蝦子生意。巴布想做捕蝦船的船長,然而,他卻死在了越戰戰場上。也許,這就是命運,誰也無法預知。

影片中,羅伯斯試圖通過丹中尉這個角色,傳達另一種關於命運的觀點。丹認爲,“人的命運早已註定,沒有一件是巧合,都有安排。”人們不應該試圖去改變而且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丹出身軍人世家,祖上幾代都爲美利堅犧牲在戰場上。他認爲自己應該死在戰場上,這是一個軍人的榮譽,能從戰場上回來——而且是在失去雙腿後——完全就是自己的恥辱。由於這種觀點的支配,回到美國後,丹靠"喝國家的奶"度生,生活混亂不堪。後來,在阿甘的影響下,重新燃起對生活的信心,並在管理企業方面展現了他的天賦。

在影片臨近結束時,像觀衆一樣,阿甘站在珍妮的墓前,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我不知道是媽說的對,還是丹中尉說的對,不知是否命中註定,還是隨風飄零沒有定數,我猜想,兩者都有,也許兩者同時發生。”對於命運這一命題,誰又能給出一成不變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