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小說《道林.格林的畫像》觀後感

小說《道林.格林的畫像》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道林.格雷》改編自王爾德同名小說《道林.格林的畫像》,奧利弗.帕克執導,本.巴恩斯、科林.費斯主演。

小說《道林.格林的畫像》觀後感

奧斯卡.王爾德,作爲19世紀唯美主義的標杆式人物,總是身着寬鬆的天鵝絨上衣和緊身膝褲,手持一枝白色百合,招搖過市,用行動吸引人們的目光,因爲身處神奇的19世紀,他不怕被人談論,因爲比之更悲慘的是不被人談論的可憐。

19世紀是一個打破一切偶像,重估一切價值的思想大碰撞的年代,人人極盡智慧撼動着一切道德和傳統,爲建立一個新的價值世界而摩拳擦掌。

《道林.格雷的畫像》作爲王爾德唯一一部小說,傾注了他大量的美學思想和價值觀,其主角道林.格雷更是被評論家認作是王爾德本人的自畫像,雖然王爾德本人並不承認,他始終認爲,不是藝術再現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藝術。

道林.格雷作爲浮士德式的人物,與浮士德一樣,在與魔鬼的交易中交出了自己的靈魂,然而目的卻不盡相同,浮士德是爲了人類永恆的事業,道林.格雷卻是爲了自己的青春永駐。

在貝澤爾.霍爾頓爲他畫出完美畫像之後,格雷開始嫉妒自己的肖像畫,他喃喃的說道:太可悲了,我會變得又老又醜,可是這幅畫像卻能永葆青春。於是他聽從了亨利.沃頓的慫恿,願意放棄靈魂與魔鬼做交易,契約達成,意味着他開始背叛畫家靈肉合一的想法,割離自己的心和靈魂,直到畫家霍爾德窺探到格雷畫像的祕密,格雷親手殺掉霍德爾,格雷黑化正式完成。

貝澤爾.霍爾德曾說“靈魂與肉體的和諧——這是多麼了不起啊!我們曾在瘋狂狀態中把這二者分離了,發明了庸俗的現實主義和空洞的理想主義。”

在霍爾頓的表述裏,完美展示了一個畫家對古希臘靈肉不分的美學觀念的追求和懷念,沒有靈魂,無憂無慮的生活,這是格雷初出給人的印象,也正是吸引代表魔鬼的亨利.沃頓的地方,將自己的靈魂傾注到格雷這個完美的容器裏,見證格雷生命的變化,變成了沃頓的人生樂趣。

抽菸,酗酒,背叛,無情,殘酷,亨利.沃頓將一切罪惡、慾望付諸在格雷身上,他彷彿看到了閃耀着寶石色的生命在極盡狂喜的燃燒,這種對生命的讚美,對過舊傳統的顛覆,舊道德的破壞,正是唯美主義的主張。

在傳統的形而上學那裏,感官所呈現的生生滅滅,變幻無常,充滿激情的本能的東西是無意義的,然而對王爾德所提倡的唯美主義來說感官世界比理性世界更牢靠,因爲感官不同於理性語言和邏輯的虛構,只有真真切切的身體感受,所以亨利.沃頓說“通過感官治療靈魂的創痛,通過靈魂接觸感官的飢渴”,認爲屈服於誘惑纔是擺脫它的正確方式,因爲慾望對沃頓而言並沒有罪惡的意義。

然而,正如王爾德在《漁人和他的靈魂》中所展示的`那樣,沒有了心的靈魂,會變成邪惡的靈魂,而人有了一旦有了靈魂,無論好壞,也很難再將其送走。格雷不像漁人把心的底線留給了上帝,而是將心也一併送給了亨利.沃頓,這個邪惡的魔鬼,所以漁人在面對靈魂的蠱惑時,能用自己的心進行救贖,而格雷只能讓自己的心隨着靈魂一併墮落。

心,對王爾德來說,是最重要的,他意味着愛與同情,意味着出自於人心的自發的道德,而不是傳統的僵化的道德,所謂的上帝,便是最本真良知

是選擇貝澤爾.霍爾頓似的人生,還是選擇亨利.沃頓似的人生,二者本身並無所謂的正確與錯的對立,所以是二律背反兩難的,正如在《紅樓夢》裏,是選擇寶釵還是選擇黛玉,本身代表的只是兩種文化和思想而已。

王爾德尊重貝澤爾.霍爾頓所代表的希臘似的純美,靈肉不分的純樸,然而卻又不止於固步自封,他渴望創造,渴望綻放,選擇亨利.沃頓本身代表的是對人生命的謳歌與讚美,對唯美主義而言,人創造了藝術,而藝術纔是真理,人與藝術同在,破壞了藝術人的生命就不存在了,所以格雷將刀刺向自己的肖像畫的時候,也是在終結自己的生命。

電影對原着的改動較大,其中,霍爾頓對格雷靈肉的欣賞變成了肉體的追求,應是順應時代的喜好做的改變,將格雷的罪惡進一步深化,而由科林大叔飾演的沃頓改編更大,作爲格雷的精神導師,電影中導演也讓他自食惡果,讓他的女兒最後愛上了格雷,將旨在探討藝術和美的原着思想引向僵化的道德說教的立場上。

道林.格雷的飾演者本.巴恩斯,五官精緻,除在年齡上與原着有所出入外,對道林.格雷的拿捏還算入木三分,只是電影對格雷的改編也不小,電影中的格雷是個從小飽受虐待,有黑暗的過和心裏陰影,這算是爲後來格雷變壞找到了一個真切的理由,卻少了原着格雷的走上邪惡出賣靈魂的形而上的思考。

由是電影《道林.格雷》的改編成了一部驚悚的哥特電影,荒誕卻更實在和形而下,對大多數原着迷來說,除了幻想的格雷在熒幕中的幻滅之外,更多的不滿還是因爲它丟失了王爾德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