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蒼穹之下柴靜紀錄片觀後感大綱

蒼穹之下柴靜紀錄片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蒼穹之下柴靜紀錄片是一位母親爲了自己的孩子所作出的戰鬥,那麼蒼穹之下柴靜紀錄片觀後感有哪些?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蒼穹之下柴靜紀錄片觀後感,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蒼穹之下柴靜紀錄片觀後感

  蒼穹之下柴靜紀錄片觀後感【一】

誠心看完柴靜的《穹頂之下》(以下簡稱調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調查,有詳實的數據和客觀的理論,提出了霧霾產生的原因也提供瞭解決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頗。本人不才,恰好從事煤炭市場研究,僅就霧霾大片中關於煤炭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粗放型煤炭燃燒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

調查指出國內霧霾的主要原因:大量來自散煤燃燒,其中80%的污染來自20%的散煤燃燒。這一觀點基本正確。

散煤燃燒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燒,主要來源爲小鍋爐和居民用煤。

這裏我引用《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以下簡稱《貢獻》)的數據。《貢獻》指出XX年,中國煤炭使用對空氣pm2.5年均濃度的貢獻估算在51%至61%之間,均值爲56%。其中,約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燒產生的,約4成的pm2.5是伴隨煤炭使用的重點行業排放的。煤炭使用對京津冀pm2.5的貢獻爲51-62%,長三角的結果爲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燒即可降低煤炭對大氣污染的60%,那麼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實上,國家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中都提出了關於2017年關停全部10蒸噸以下小鍋爐,以集中供熱的熱電廠取代小鍋爐,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使用和銷售。如果這些法規能夠得以全面執行,降低15-20%pm2.5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監管不力亦是霧霾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

調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藍,需要將XX年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調查同時指出如果燃煤企業的減排100%到位,塵和二氧化硫排放將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業全面使用減排裝置,apec藍指日可待。

我國有幾乎爲世界最嚴苛的電廠排放標準,到XX年末,我國電廠脫硫裝置安裝率幾近百分百,降氮脫硝安裝率也要達到75%。去年起,一些地區的電廠試運行的超淨排放技術使得燃煤電廠達到燃氣電廠的排放標準成爲可能。嚴格來講,電廠如果100%使用排放設備,除了二氧化碳這個指標,電煤對大氣的污染貢獻甚少。因此,國家在能源規劃中提出提高電煤在煤炭消費中的比例也是減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環保需要經濟成本,要謹防燃煤企業出於成本考慮將排放設備閒置成爲擺設。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環保法提高了對超標排污企業的處罰力度,而環保部門對燃煤企業尤其是電廠排放都已實現實時在線監控,那麼,如何提高燃煤企業排放設備使用率完全取決於監管部門的執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國,法規是一回事,執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潔利用

褐煤對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問題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調查所舉的哈爾濱供暖首日的pm2.5高達一千的例子並不能把所有責任歸於褐煤。一是如果這個理論成立,那麼哈爾濱的供暖季就不該有藍天。其次,褐煤由於熱值低、磨煤用電高等因素主要用於摻燒,其經濟摻燒比例在20%到30%間,說什麼褐煤也不能承擔全部污染責任。

此外,XX年10月頒發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褐煤不得運輸到超過600公里的範圍外使用。如果執行嚴格,鑑於東北到蒙東超過六百公里的運輸距離,從XX年1月1日起哈爾濱將不可能再消費蒙東的褐煤。那麼褐煤將不再對哈爾濱XX供暖季的pm2.5負任何責任。

實際上,褐煤在中國,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轉化爲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產地蒙東建發電廠。還是那句話,嚴格執行排放要求的燃煤電廠是清潔用煤的有效途徑。

英國治霾經驗不能照搬

調查指出,英國煙霧事件發生後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氣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個國家能源結構中從90%下降到30%,而重工業佔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礦和燃煤的工廠關停,這裏曾經有上百萬人就業。1960年到1970年,在英國治污的前十年,經濟不但沒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後十年終,英國進入了油氣時代,他們的經濟總量翻了四倍。

我承認,控制煤炭總量和能源結構調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記英國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約爲兩億噸,而中國當前的煤炭消費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轉換爲油氣都能瞬時扭轉該能源市場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場由供給過剩轉爲緊張,價格變會飛昇。缺乏經濟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國以煤爲主的能源結構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變。

我們目前還處於工業化的中後期,即便我們有條件改變以煤爲主的能源結構,也不可能實現英國當年的gdp增速。國際需求低迷,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各主要工業產品結構性過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們拿什麼同世界競爭?

片中英國的能源大臣說要給新興的產業給他們公平競爭的機會,他們會帶給你驚喜。事實上,國家對於新能源產業一直扶持,煤電在取電順位中排名倒數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沒有補貼,光電風電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無法和煤電競爭。新能源清潔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飯及電能無法儲藏的特點使得新能源極不穩定,對電網衝擊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內期待新能源成爲能源主力只能是夢一場。

能源結構轉變尚需時日

調查指出,我國天然氣探明儲量佔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這些都對,且不說石油和煤炭一樣屬於化石能源,變用煤爲用油並不可取。僅就探明儲量並非可開採儲量這點而言,二者之間還有技術、地質條件、運輸等一系列鴻溝。因此,油氣能源在我國的茁壯發展依然遙遠,而遠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國地大物“薄”,這點能源得省着用,利用當前國際能源價格低迷的契機在不改變市場供求狀況的狀態下多進口些油氣,去政治風險不高的國家的併購些能源礦產是正途。

此外,對於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我國xx能源規劃的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天然氣佔一次能源結構比重佔10%。目前我國氣電爲煤電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國際油價暴跌影響,這個比例有望調整到兩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業和個人用得起氣電?

潔淨用煤,去霾正解

實際上,調查闡明瞭解決霧霾的途徑:嚴控排放,轉變能源結構。我想修正一下——嚴控排放是當務之急,轉變能源乃長久之計。

針對我國國情,煤炭因其可靠性、經濟性和穩定性,依舊會是我國近二十年內的主要能源。在通過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增加其他能源供給的同時,清潔利用煤炭將是未來中國治霾的主要途徑,其方式可以歸納爲以下幾條:

一、降低或去除粗放式煤炭燃燒比例。堅決取締小鍋爐,減少民用煤消費,以此減少60%的煤炭對大氣的污染。

二、嚴控煤炭排放,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推動電廠超淨排放。此舉將降低至少20%的煤炭污染。除了在線排放監控外,環保局應要求每個電廠上報煤炭消耗量和脫硫、脫硝原料、除塵袋的數量及相關單據,由此監控電廠對排放設備的使用。

三、提高煤炭入洗率。目前我國煤炭入洗率不到40%,煤炭洗選可脫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或60%~80%的無機硫),以大約8~20元每噸的洗煤成本降低煤炭對大氣的污染是經濟可行的。

四、鼓勵對電廠碳捕集的研究及使用。碳捕集是指將大型發電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來,並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被認爲是未來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變暖最經濟、可行的方法。商業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在國際上已經運營了一段時間,技術已發展得較爲成熟,而二氧化碳封存技術各國還在進行大規模的實驗階段。目前由於碳捕集成本較高,在我國尚處於試驗階段。中國如要達到美中《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2030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封頂的目標,必須抓緊對電廠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研究和實施。

五、鼓勵高質進口煤在沿海地區的使用。從海南到山東的八個沿海省份的煤炭消費佔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的越30%,而這些省份亦是低硫低灰的進口煤的經濟半徑市場。煤炭是我國唯一可控制全球價格的能源,如能利用這一優勢,撇開保護國內煤企的因素,以儘可能低的價格多進口潔淨煤,將開採的污染留在他國,豈不兩全。

去煤治霾,二十年夠不夠?

調查指出英國用二十年時間從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給中國二十年,我們能夠去煤治霾嗎?答案是二十年去煤有困難,而治霾根本不需要二十年之久。只是這個時間長度的答案需要政府和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如果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治霾,在中國缺乏其他經濟可靠能源的情況下,爲何一定糾結於改變能源結構?

《霧霾穹頂下》是一部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調查,她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喚醒公衆的環保意識,如果這個調查能夠喚醒政府加大減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負柴靜做這個調查的誠意。讓我們再次回顧下調查的結束語——

“如果我們目前環保設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們的塵排放跟我們的二氧化硫排放應該比現在低60%,我們的氮氧化物排放應該低35%。”

  蒼穹之下柴靜紀錄片觀後感【二】

柴靜,一位曾經當選中國記者風雲人物、央視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記者,一位思想銳利、口齒伶俐、目光犀利的“女漢子”,在2014年低調辭職沉寂一年後,又風塵僕僕地站上了演講臺,向現場觀衆彙報她一年來所做的事情:調查大氣污染尤其是霧霾氾濫的真相。她也因此一夜爆紅,瞬間成爲無數網友和無數“哥”心中最耀眼的女神。

就在兩會籌備之際,柴靜將她的調研資料都提交給了全國人大,引起了有關部門和專家的高度關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臘八節,她站在了星光影視園的演講臺上,面向觀衆和攝像機背後的大衆,心情起伏地講述着霧霾是什麼、它從哪裏來、我們怎麼辦?不需要任何講稿,那些想要說的話,已經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靜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上線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億次,片中,一次次的採訪、一組組的對比、一個個的案例、一串串的數字,令聽衆們不禁陷入深思。與人們休慼相關的大事讓觀衆心有慼慼,“同呼吸,共命運”在這樣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號,而是實在緊迫的問題。

拜訪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權威部門和學術機構,調研污染空氣的企業、事主及其背後的執法困境,柴靜用了數百個數據、幾十張圖表,爲我們撥開霧霾背後的層層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這些問題的監管執法又很難落實。沒有嚴懲不貸的手段,就難有改進和創新,就會讓金山銀山和礦山毀掉青山綠水和藍天。爲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擔當曾爲新聞媒體人的社會責任。關心每個人健康,帶給每個人希望,這不是女神是什麼?

當然,個人調研畢竟並不專業,難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一些內在的關聯性還不直接,一些系統的解決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啓蒙引導的科普作用,讓人們對霧霾、空氣乃至水源清潔等諸多令人怵目驚心的環保問題倍加關注。有關注就會有監督,有呼籲便能有進步,而認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往往能決定至少是影響解決問題的速度。我們衷心期待着互聯網的公民行動精神,能夠儘早盡多地從線上走到線下,能夠從一人一事一時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變。

據柴靜自述,促使她展開霧霾調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兒沒出世便患有腫瘤,從一出生就接受手術,因此她決定辭職,打算用相當一段時間照顧孩子,並幫助更多的孩子尋找霧霾的真相。柴靜這種因爲心底有愛惜而去做什麼的'初衷的確讓人感動,不過,我們不禁思索這樣的調查報告的撰寫者爲什麼是柴靜?我們更加希望下一次這樣的報告不再是公益性質的個人調查,不再是柴靜和霧霾的私人恩怨。柴靜的聲音,打開了一個黑匣子,應該讓更多的民衆“看見”,也需要讓更多的高層聽見,正如人民網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頂之下別讓柴靜太孤單”。

新的《大氣防治法》正在醞釀,環保部門和環保組織的權力將被加強,也許能就此長出“銅牙鐵齒”。然而,我們不應就此靜默等待,而應立即採取行動,因爲,每一天我們都在呼吸,每一天我們都被傷害,我們又豈能等待?作爲個體,我們能做的或許不多,但縱觀歷史,許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發於每個微乎其微的努力匯聚起來的力量。公衆監督的力量是絕對不能低估的,因爲它無處不在,特別是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網絡覆蓋如此廣泛的今天,羣衆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暢通,我們豈能懶於作爲?

從公權力部門抓起,落實各項法規,重拳懲治不作爲的部門、鑽空子的企業、無視法的個人;從身邊改起,與有污染的企業、有揚塵的工地、冒黑煙的車輛、排油煙的飯店作堅決的鬥爭;從自己做起,少燒煤爐子、少開私家車、少買排碳量大的企業產品……包括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書賺來的百萬稿費拍攝和製作了這部讓人震撼的紀錄片,以及由此引發人們對環境保護、綠色發展、能源體制改革話題的升級式討論,也是一個喚醒人們麻木神經的實實在在的行動。若是人人都這麼毅然決然地捍衛我們這顆藍色星球的環境,人類的健康纔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靜的呼喚讓人怦然心動。從自傳性作品《看見》到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我們驀然發現退隱一年的柴靜能夠再次走紅是必然的,因爲當她把關注的目光從自己身上放大到整個星球時,她就已經成熟了。

  蒼穹之下柴靜紀錄片觀後感【三】

去年6月份我從大連重新搬回到了北京,因爲在4年之前還非常優美的大連也開始連天霧霾。起初以爲是習以爲常的海邊大霧天,可是一查PM2.5,發現這原來是霾。北京就更不用說了,除了APEC那幾天能看到藍天外,幾乎很少有機會看到天空。最近貌似鼻竇炎更嚴重了,因爲氣管發炎也經常咳嗽,因爲暫時沒有工作,我不用每天上班,僅有的一次外出就是去健身房和超市,我這麼宅的人都有非常明顯的生理反應了,上班族們會不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呢?

北京三面環山,是典型的“簸箕”狀地形,非常不利於冬季西北風吹散污染物,再加上北京周邊京津冀工業帶又是中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北京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環境污染壓力。北京最主要的污染源依次是工業,機動車,生活,農業,其中僅工業一項就佔整體污染的25%。

雖然環保法出臺了這麼久,可是在基層社會仍然充斥人治氛圍的中國,法律這種帶着強制性的現代化產物顯然會變得多餘,更多的是當地執法部門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在政績僅憑GDP的時代,很多人對環保這一詞有心卻無力。政府提倡了多年的產業升級,只有是在租金和用人成本超過生產成本時才由市場被迫推向檯面,從2010年就開始出現了製造型企業大規模破產倒閉,剩下的要麼是靠國家補貼過日子的國企,要麼是勇於自我變革的企業,所以產業升級這一詞不屬於政策導向,而是市場行爲,一旦行政力量介入了市場,能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只剩改革。

貫穿着霧霾根源的是能源,所以能源體制改革已經刻不容緩,三桶油對於能源從源頭的壟斷已經適應不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美國如火如荼的頁岩氣,在中國居然連開採技術都沒有開發出來,只能授權外國公司開採,或者購買外國公司的開採技術。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說:“中國在2014年已經成爲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頁岩氣生產國,而頁岩氣僅佔中國天然氣產量的1%”。

市場倒逼改革的時候只能是原有的制度遠遠落後於市場,這一現象恰恰出現在了能源領域,在柴靜自費百萬拍攝的紀錄片《蒼穹之下》中,多位政企人士直言不諱地說出了這一點。

另外,就是每個人自身的消費習慣,現在的年輕人都要求對方有車有房,導致了消費的畸形發展,尤其是越野型柴油車的流行,進一步加重了霧霾,因爲汽車尾氣對污染的影響毫不亞於工業排放,坐B(bus)M(metro)W(walk)上班真的有那麼丟臉嗎?

非常推薦每個人都看看柴靜的《蒼穹之下》,裏面的講述的故事觸目驚心,統計出的數據更是令人心塞。其中有一段2004年柴靜和一個山西孝義的6歲小女孩的對話。

柴靜:“你見過真正的星星嗎?”

小女孩:“沒有。”

柴靜:“你見過藍顏色的天嗎?”

小女孩:“見過藍一點的。”

柴靜:“你見過白雲嗎?”

小女孩:“沒有。”

照此下去,也許這就是我們和我們子女的對話。

  蒼穹之下柴靜紀錄片觀後感【四】

最近朋友圈以及各大論壇最火的話題莫過於前央視記者柴靜拍攝的紀錄片《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了,作爲一名長期生活在霧霾重災區的汽車工程師,筆者想從汽車人的角度談一談汽車和霧霾。

爲乘用車正名

百度百科這樣解釋乘用車,乘用車(passenger vehicle)是在其設計和技術特性上主要用於載運乘客及其隨身行李或臨時物品的汽車,包括駕駛員座位在內最多不超過9個座位。乘用車,涵蓋了轎車、微型客車以及不超過9座的輕型客車,乘用車下細分爲基本型乘用車(轎車)、多用途車(mpv)、運動型多用途車(suv)、專用乘用車和交叉型乘用車。說白了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私家車。

柴靜視頻中的第五部分的名稱是:柴油車環保設施“全面”造假,但是筆者在這裏要特別指出:1.這裏的柴油車並不包含柴油乘用車 2.排放後處理等環保設施造假行爲在乘用車企業是不存在的。

首先,我們從柴油乘用車的保有量談起。柴油乘用車在中國的市場佔比微乎其微,以XX年爲例,明華有道諮詢公司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XX年,中國柴油乘用車銷量爲5.6萬輛,在整體狹義乘用車市場中佔比僅爲0.4%,相較前一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而根據XX年1-8月的數據顯示,國產柴油乘用車的市場份額僅爲0.5%。

在北京市場,政府更是早早的就限制了柴油乘用車上牌,因此近些年北京市場的柴油乘用車增長量基本爲0。相反,數據顯示,在歐洲市場柴油乘用車的普及率卻超過50%,在法國、比利時等國,這一佔比甚至一度在70%以上。

其次,我們從標準談起。現階段的柴油乘用車基本上都可以歸在輕型汽車(最大總質量不超過3500kg)的範疇之內,輕型柴油乘用車已經開始全面執行國四標準。國四標準的柴油汽車對於環境的危害大大減少,同時,正如前文所說,排放後處理等環保設施造假行爲在乘用車企業是不存在的,所以相信我們那爲數不多的柴油乘用車並不是霧霾的主要來源。

汽油乘用車就更不用說了,北上廣均已經執行國五標準,再者汽油車顆粒排放微乎其微,但是保有量巨大的汽油車卻經常被各大城市限號,充當空氣污染的替罪羊……

哪些車輛在爲霧霾做“貢獻”?

柴靜視頻中也提到,在夜間反而pm 2.5很高,這就引出了之前媒體多次曝光的“假國四車”。筆者認爲,“假國四車”(正如視頻中顯示的,大多爲運輸貨物的商用車)纔是對霧霾貢獻較大的汽車。“假國四車”爲何能橫行?

國家規定,一種車型能夠批量生產,必須首先進入3個名單:工信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環保部《國家機動車排放型式覈准目錄》、國家質檢總局《3c認證產品目錄》。因此,車企在量產一種車型前,先要將樣車送往國家指定檢測機構進行試驗,通過國家標準規定的試驗之後才能進入3個名單,進而生產。

問題就出在“試驗樣車”與“量產車”之間,企業送檢的樣車與投入市場的賣車之間有巨大差距。樣車可以達到‘國四’甚至更高的排放水平,但批量生產的車卻大不相同,好了,問題又來了,爲何企業要在生產上造假?

這個問題,正如同大貨車超載一樣令人頭疼,如果大貨車不超載,基本上過路費、油費就能耗掉司機的所有血汗錢,根本沒有利潤可言,所以才靠超載,靠數量來賺錢。同樣,一些原本正規的汽車生產廠家也面臨着這樣的難題,如果不造假、不減配,那麼成本就下不來,成本下不來就無法與其他造假、減配的企業的產品競爭,畢竟汽車生產廠家也要賺錢,也要吃飯,所以只好……

對症下藥治霧霾

筆者在這裏爲治理汽車污染談幾條自己的想法

1. 油品升級,即使國五的車使用着國三的油,那麼依然不會環保,就如同給你一部4g手機,但卻使用2g手機卡,你依然無法體驗高速上網。當然油品升級會有重重阻力,必然需要對某些利益集團進行改革。

2. 加強監管,筆者建議從兩方面進行監管,一是對於汽車生產廠家的監管,工信部、質檢總局等部門要加強對於汽車生產廠家一致性的監督,保證所有廠家的試驗樣車與生產線上的量產車能夠保持一致,爲所有的汽車廠商提供公平競爭的平臺;同時,交管部門和環保部門需要加強在上牌環節、年檢環節和上路行駛環節的監督檢查,從而保證在用車輛的環保。

3. 環保不單單是汽車廠家、石油、石化的事情,其實需要各行各業,每個人都來支持,所以柴靜的視頻還是起到了正面作用,畢竟可以讓全社會都關注空氣質量。

蒼穹之下柴靜紀錄片觀後感【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3000字範文二】

崔永元說:“(穹頂之下)非常好,是一個好的科普教材。它的數據、推論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覺得科普的最大作用就是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討論。”崔永元還說“我認爲柴靜該說的都說了。就像一個人去醫院檢查身體一樣,一個ct檢查準確地診斷出了病症,而治療要靠其他科室—做新聞的就好像做檢查一樣,只負責探求真相,是不應該開處方的。至於說該淘汰什麼產業、政府部門應該做什麼,做紀錄片的不應該去涉及這些。”

很多公衆人物都對《穹頂之下》發表了看法,我之所以特地將崔永元對柴靜的《穹頂之下》的評價拿出來,是因爲他說的這番話和我對《穹頂之下》的基本看法很相似。

一、穹頂之下的“對”

《穹頂之下》是一部很直白很接地氣的科普片,柴靜把一些很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數據,晦澀的術語等轉換成具體的案例、視頻和動畫片的形式展示出來,並且採用新媒體全網覆蓋的方式,讓公衆直接認識到了“霧霾”也讓公衆意識到了“霧霾”這個危害社會與人類的大問題。

這部紀錄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講了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該怎麼辦?數據的來源也很明確。所以柴靜在製作這部紀錄片是使用了‘數據新聞’這種新型的報道方式,她使用了大量的數據,並且幫助我們去解讀這些數據。至於這些數據本身暫且不提,利用數據來說話無疑是比較直觀、可信、權威的,簡單粗暴,讓人不得不服,而且也很符合當今的大數據背景。不得不說,這部影片給我衝擊力最強的也正是這些數據。

柴靜的《穹頂之下》極具人文關懷,她以母親的身份出發,更加親民衆,接地氣,使得一部公益科普性質的紀錄片“軟化”了,可也因此更容易讓人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公衆的共鳴,引起公衆對這件事的熱烈討論。所以,很多人也因此開始發現自己身邊的污染問題,並且開始重視這些問題。

我的老家很多人家都有竈臺,需要燒柴,燒乾草或者是燒麥秸。每次回去聞到那種味道,我就覺得——啊,這是老家的味道。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被我認爲是老家味道的東西其實就是ph2。5的來源之一。正如柴靜所說,燒柴燒煤經常讓人感受到溫暖,所以我們往往會下意識的忽略其所帶來污染問題。

而今年,我是在老家過春節。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原本靜謐的夜晚被鞭炮聲,放煙花的聲音所打破。放鞭炮,熱鬧喜慶,但是那一個晚上,煙塵瀰漫,空氣全是鞭炮火藥的味道。柴靜沒有提到鞭炮、煙火帶來的空氣污染大概是因爲它們所佔比例不高,但是我認爲這些是春節期間空氣污染的最主要來源,而且主要集中在農村以及一些小城鎮。

還記得柴靜有提到這麼一個有趣的例子——洛杉磯有一種罐頭,裏面裝的是洛杉磯的空氣,上面的標語寫得是:如果你有恨的人就買一罐送給他。這是一種諷刺,但如果有一空氣氣真得變成了人類殺手的時候,是不是我們每個人想要生存下去就都需要揹着空氣過濾裝置?

其實生活在深圳,然後現在學在湛江,這兩個地方都是的環境都比較好,所以我對污染、霧霾並沒有太直觀、太深切的認識。但是在看到《穹頂之下》當中,北京、山西等地方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霧霾,以及這些問題對社會、對我們人類造成一系列的危害時,我才感覺到霧霾的兇狠以及來勢洶洶,就像是一隻長着血盆大口的怪物,企圖將我們一口吞噬。我們在我們周遭很少看到霧霾,但這不代表在我們國家,霧霾不是一個大問題,就好像我們沒有看到什麼交通事故,但每天仍有人死於交通事故一樣。

“同呼吸 共命運”。我們真的必須行動起來,一同對抗霧霾與污染。作爲普通公民,我們做的事情有限,但是隻要我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了。正如《穹頂之下》裏面提到的一樣——出行儘量選擇步行、騎自行車、搭公車、或者是與他人拼車;隨手拍照打電話舉報拖着黑色尾巴的車輛以及工業污染源;建議直排油煙的餐館安裝過濾裝置;拒絕購買污染企業的產品。這些事情我們都可以做到不是嗎?

所以不要認爲環保、治理霧霾是國家的事,我們同樣可以爲此做出貢獻。